×
云山不改,珠水长流——广州环境治理纪实

云山不改,珠水长流——广州环境治理纪实

1星价 ¥41.4 (6.9折)
2星价¥41.4 定价¥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09481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36094819 ; 978-7-5360-9481-9

本书特色

追梦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景式讲述广州追梦路上的艰辛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

内容简介

本书以广州环境治理为主题,以白云山和珠江为主要叙事载体,以厚重的岭南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背景为基本底色,以纪实的风格、文学的笔法,通过大量数据、文件、政策,全景式地描绘广州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噪音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目录

引 子 广州印象 001

上 篇 梦圆云山 009

一 大气治污,再现“广州蓝” 012

消除烟尘 013

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 024

餐饮服务业污染防治 030

为了“天更蓝” 035

二 噪声防治,把宁静还给都市 043

“宁静工程” 046

“禁摩”与“禁炮” 049

强化噪声污染执法 051

三 固体废物防治,为了水更清 055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055

探索防治规划之路 059

“水更清”工程 063

四 土壤污染防治 066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染防治 066

辐射污染防治 071

补齐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短板 078

五 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087

一线环保人 087

环保执法在路上 094

功夫不负,“创模”成功 098

公众参与的身影 102

广州各区环保战线 109

下 篇 情系珠水 135

一 珠水波涛阅古今 140

初识珠江 140

珠江的历史与传说 145

近代珠江新潮涌动 149

二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157

三 231条珠链成了231条黑龙 166

污染的魔咒 166

清流变黑龙 169

四 治水先治人 182

打好治水**仗 182

重获新生的石井河 188

各区治水的难点与亮点 192

五 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 205

白云新碧 207

天河、从化治污成果初显 214

黄埔、海珠、番禺治水也兴水 218

荔湾、花都整治涉水违建 226

南沙河面河岸两手抓 230

碧道在延伸 237

后 记 248


展开全部

节选

毋庸讳言,我这个来自中原的农家子弟,和相距千里之遥的被称为祖国南大门的广州有缘。 1966年10月,我和同学**次去广州,当时我们已经读到高中二年级了,对中国近现代史当然不陌生,广州在我们心目中,有很高的位置。近百年来,中国发生的多少大事都与广州有关!先说远的。1840年**次鸦片战争开始,英国军舰从珠江口蹿到广州,用大炮轰开了广州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时代。在英国入侵广州期间,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的事迹,我们在初中课本里就读到过。说那些有点太远了,再说近一些的。20世纪之初,发生在广州的大事更是层出不穷:从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到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国民党创办却有很多共产党人参加的黄埔军校,到由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从国共合作举行声势浩大的北伐,到国共分裂后共产党组织的建军三大武装起义中的广州起义,哪一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有,著名作家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中所描写的省港大罢工和沙基惨案;还有,著名散文大家秦牧的散文《花市》;还有,以《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为代表的广东音乐;还有,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世界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所以,在一个17岁少年的心中,广州与北京、上海一样,不能不令人神往! 如果是50年后的今天,从郑州坐高铁到广州,也就8个小时。可50年前,火车本来就很慢,加上铁路运输十分混乱,根本没有时间表,走走停停,从郑州到广州,火车竟开了四天四夜。而且车上没有座位,给一双脚找个地方放都困难,我只好爬到行李架上。再后来连行李架也没有空了,我就干脆躺到了座位下面。什么吃饭、喝水,无疑都成了奢望。至于上厕所,去一次简直就是一场“爬雪山过草地”式的行动。四天后,我终于站到了广州火车站站台上,双腿肿得无法站稳。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走遍了广州的大街小巷,马不停蹄地去寻觅百年沧桑留下的每一个故事,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细节。我们的精神时刻都处于亢奋之中,脑海里装满了广州百年以来发生的大事,笔记本上也写满了参观学习的心得与体会。 时间过得很快,1966年12月5日,我们依依不舍地登上了北上的火车。分别时,白云山下绿树如荫,珠江两岸鲜花盛开,真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两天后,回到豫南小城,眼前却是另一个世界:天空中雪花纷飞,学校的自来水管都冻裂了…… 如此大的反差,我突然意识到,**次去广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竟然并不是我苦苦寻找的百年历史沉淀,也不是那曾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记忆,因为那些都是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的,而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出现在一个中原少年眼中的奇特景观:在寒冬的季节里,广州的树不会落叶。这种说法,在老家已有耳闻,只是超出了自己的见识和想象,有点不敢相信。树,冬天怎么可能不落叶呢?而现在是亲眼看见、亲身感受,容不得我不信了。 广州,白云山依城雄踞,珠江水穿城而过,在华夏大地上占据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也不会因岁月的变化而变化的。 然而,大自然的厚爱并不能说明一切,也更不能包揽至永远。*简单的道理就是,气候条件虽然不会因岁月而改变,地理位置也不会因季节的更替而变换,但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却随着时代的变化,一分一秒地在剧烈地演变着。 一个城市人口从20世纪50年代的不到100万,逐渐递增至300万、800万、1000万,甚至到了1800万;地区生产总值也由20世纪70年代的43亿元增至2020年的2.5万亿元;城区面积也由不到100平方千米,扩大到1300多平方千米,可想而知,这个城市的城市建设和面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广州,一度出现了城区烟囱林立、周边遍布工 业区的风景。一排排厂房、一栋栋高楼,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白云山麓、珠江两岸。随之而来的是大街小巷污水四溢,发出阵阵恶臭,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被世代广州人引以为豪的母亲河——珠江奔流依旧,却不是在歌唱,人们听到的是她痛苦的饮泣;一向笑容灿烂的白云山顶的白云,依旧从人们眼前飘过,但此时此刻,人们看到的她,没有一丝笑意,而是满面羞惭与沮丧。 有人说,这很正常,毕竟发展和生存才是*重要的。 先发展,后治理,符合世界普遍规律。放眼天下,哪个发达国家,当年不是走的这条路?哪个发展中国家,不是还在重复着走这条路?再看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何处不是如此?相比之下,广州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非*严重的。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或许并不恰当,但这在一段时期内,确是事实。 但是别忘了,广州毕竟有其先天优势;还有,广州人从来都有敢为天下先的不信邪精神。 不扯别的,就说环境污染这件事。 请看: 早在1972年5月,广州“革委会”便成立“三废”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这是广州*早设立的环境保护专门领导机构,其时间比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还早了一个月! 1973年10月,广州召开了**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成立了广州市“革委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之后出台了《广州市烟尘管理条例》和《广州市“三废”排放收费规定》,组织开展了“烟尘控制街”和“无烟街”的创建工作,大气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1979年,广州制定实施了《广州市环境保护1979—1985年规划》,结合工业布局调整的思路,解决污染问题。1985年底,共撤停了249家企业。 1984年,广州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对珠江进行了综合治理,并于1987年制定实施了《广州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 1988年,广州市把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市一半的广州氮肥厂、广州造纸厂等12家水污染大户列为水污染控制重点企业,集中资金进行综合治理。 1990年,广州全市完成废水治理项目877项,总投资1.73亿元,建成治理设施1020套,废水处理能力每年88.72万吨。 1991年,广州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取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了1989—1991年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荣誉称号。 1995年6月,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防治珠江广州河段水域饮食业污染管理规定》,并由广东省人大批准、广州市人大公布。该规定实施后立竿见影,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全国环保法制工作会议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 1998年7月,广州市以开展城市环境“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工作为重点,把“小变、中变”目标和实现国家“一控双达标”任务结合起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 2001年,顺利完成了国家“一控双达标”任务,实现了“小变、中变”的目标。 2006年,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为目标的“创模”考核前夕,广州28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的要求。同年11月,广州市顺利通过了国家“创模”考核验收组的验收。 2007年2月12日,广州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2008年1月15日,广州市水务局正式挂牌,打响了治水机构改革的重头炮,结束了群龙起舞、多头治水的无绪局面。有了这个“大部门”,全局一盘棋,不仅改变了以往水务工作“城乡分割、职责交叉;各自为政、多头治水”的混乱,还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各区、各单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了“绿色亚运会”,成功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量、污染减量的绿色发展道路。全国人民都看在眼里,赞在心中,说好评如潮,并不是夸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2016年6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一《意见》,得到了环境保护部的充分肯定,并转发各省、市、自治区,供全国借鉴学习。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牢记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广州各级党委和领导,带领广州人民,紧跟中央的步伐,把广州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向了一个新台阶…… 广州历届地方党委、政府,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下,牢记初心,坚守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奋斗着,面对重重困难,取得了城市治理逐年进步的成绩。 如今的广州,比起50多年前我**次看到的广州,不仅保持了原有的让我心动的美丽,而且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2020年12月30日和31日连续两个夜晚,在广州被人们俗称“小蛮腰”的广州塔上,不间断地滚动打出了耀眼的字幕: 广州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广州人永远牢记的日子! 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一位多年不见的战友来广州参加“广交会”。因为他在内地一个省的外贸公司当老总,前些年由于工作关系跑遍了世界各地,而我恰恰相反,由于一直在部队,从没有出过国。为尽地主之谊,当天下午,我先是陪他爬了白云山,晚饭赶到靠近大沙头的一个宾馆,请他小酌了一下。饭后我就近带他去“珠江夜游”。当我们从豪华游船上下来以后,他的一番话,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他说:“白天饱览了白云山上的绿树白云,晚上又领略到这一江碧水、两岸灯火,我不得不对你说,以后不要再为没有出过国而有什么遗憾了。若只是讲观赏风光,世界上任何一座山、任何一条河,和广州的白云山、珠江比起来——”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说,“也不过如此而已!” *后他又补充说:“英国的泰晤士河,如此。法国的塞纳河,也如此!德国的莱茵河,更是如此!” 这,或许,也是我对广州的美好印象!

作者简介

节延华,1969年入伍,同时坚持业余诗歌和小说创作。1981年12月调入广州军区政治部任专业文学创作员,2009年4月于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任上退休。有五百多万字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出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河湾旧事》《绿颜色》,长篇纪实文学《逝水沧桑》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