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文化史3: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

货币文化史3: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

1星价 ¥52.8 (6.0折)
2星价¥52.8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96380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49638000 ; 978-7-5496-3800-0

本书特色

《货币文化史》全套共六卷,本书为第三卷。 《货币文化史Ⅰ:希腊罗马时期钱币的诞生与权力象征》 《货币文化史Ⅱ: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jia bi盛行与信任危机》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 《货币文化史Ⅴ: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 《货币文化史Ⅵ:现代数字革命与货币的未来》 读懂货币文化史,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经济,洞察大国命运。当王权崛起,货币价值体系开始动摇,纸币萌芽。 国内首套世界货币文化史,全球40余位跨学科学者共同编写打造《货币文化史》共六卷,囊括了从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的全球货币文化史。由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比尔·莫勒尔主编,钱币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的40余位权威学者共同编写打造,史料详实、内容权威、值得收藏。 跨领域专家联袂推荐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王忠孝、复旦大学宗教系教授刘平、华师大历史学系教授朱明、华师大政治学系副教授周保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应用经济系副教授王闻联袂推荐。 跨学科世界史,两种读法,看清货币与文化的螺旋式演进 读懂货币文化史,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经济,洞察大国命运。 不仅是货币史,也是文化史、经济史,更是一部公元前2500年至今的世界史。 纵向按单卷阅读,深入了解该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宗教思想、经济基础、时代事件及它们与货币的互作; 横向按章节阅读,每一卷固定的章节结构(技术、思想、宗教、生活、艺术、哲学、时代),透视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发展。 丰富彩插,真实还原货币样貌 全套书包含300+幅彩色插图,不仅直观呈现货币在不同时期的视觉表达,更包含历史背景下的其他图像印记。 精装双封,典藏工艺 护封采用高阶细格艺术纸,纹理轻盈细腻,彰显古典质感。 内封采用中灰里纸,触感温润,自在呼应。 内嵌全彩插画,选用日本涂工纸印刷,高清还原各式货币纹理。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货币的思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6 世纪中叶,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Henry Ⅷ)为增加王室财政收入,带头贬低铸币价值,伪币由此开始泛滥。当被切割过、被掺了假的硬币大肆流通,货币的内在价值随之触发了新的争论与质疑。这一时期,英国处于长期内战。铸币师将更多精力放在银行业务上。他们接受客户存款、同时借出、放贷。于是,票据应运而生,继而支票、内陆汇票和银行券开始发行,标志着欧洲纸币萌芽。

目录

概 述 走近文艺复兴时期的货币

**章 货币及其技术:矿业、冶金、铸造及非金属货币形式

第二章 货币及其理念:正义、主权及货币作为商品的理念

第三章 货币、仪式与宗教:上帝的印记及高利贷问题

第四章 货币与日常生活:名誉、历史及对非洲东海岸的象征意义

第五章 货币、艺术与表现形式:文本、图像及信息

第六章 货币及其阐释:近代早期的两宗交易

第七章 货币与时代:铸币、主权及想象的流动性

图表目录

注 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关于各章作者


展开全部

节选

走近文艺复兴时期的货币 在文艺复兴时期或者说近代早期, 即约 1400—1700 年,货币的概念与今天截然不同。当然,那时还没有电子货币、信用卡、比特币等,即便是纸币也尚处于萌芽时期,并未被广泛使用。在此期间,银行规模相对较小,普通老百姓通常不和银行打交道;银行主要是为长途贸易商人服务,而这些商人有时也被称为“商人银行家”。虽然信贷被广泛运用且极为重要,尤其对于小型的本地交易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但那会儿的大多数人提到货币时,他们想到的是铸币(coinage)。铸币通常是金质或银质的,上面印有负责发行的地方政府机构的标识(通常但并不总是“州”)。有些地方政府机构也会发行一些贵金属含量较少或由贱金属(如铜)制成的小面额硬币。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将铜币称为“黑 钱”(因为铜币被使用后会迅速变黑),只有“收入微薄的人和穷人”才会使用它(1981: 458)。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铸币主要是由黄金和白银制成的,这种“双金属”货币体系几乎在全球通行。人们认为依靠币面上刻印的标识印记便可以保证硬币(coin) 的质量。但流通中的硬币质量通常不统一,原因之一是全世界的造币厂生产的*常见的货币是“锤币”(hammered coinage),这种铸币的造价相对便宜,但往往质量不高。阿图罗·吉拉尔德斯 (Arturo Giráldéz)和巴里·库克(Barrie Cook)在本书的相关章节中指出,曾有人做过实验,尝试通过使用压机和铣机等机器来生产品质更加统一的铸币。但这种技术通常成本高昂且很危险,铸币工人也担心机器的普及会减少用工导致他们失去工作,因而不愿使用这些机器。但正如库克所言,除了硬币的制作方式不统一,还存在新硬币与往届政权发行的旧硬币混用的情况,甚至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同时出现多个发行者,更有甚者,在没有经过政府许可的情况下, 外国硬币也在其领土内流通。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铸币不统一是由于不同的(往届政权或当前合法的)发行者发行了不同的硬币。但造成铸币不统一的原因还包括违法的操纵手段。例如,有人认为把某些流通硬币边缘的金属切割下来,这些被切割的硬币仍然可以流通,而切割者可以获得一些贵金属。吉拉尔德斯曾指出,如果硬币的内在金属价值超过其面值,这种硬币甚至可能会被熔化,或因其金属含量高而退出流通。人们倾向于使用“更便宜”的硬币(即那些面值高于内在金属价值的硬币)来缴纳税款、履行法律义务。这一时期也有伪币泛滥的现象。伪币的外观看起来很像法定硬币,但其贵金属含量很少(或根本没有)。一些政府甚至会通过降低硬币中的贵金属含量而使铸币“贬值”,这实际上是打着合法政府的幌子造假。因此,虽然那个时期的铸币是人们主要的价值贮藏手段和交换媒介,但这种媒介的不可靠性造成了人们对货币的不信任和不确定。如果被“贬值”,被切割过的,或伪造的硬币仍然可以流通,那么货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价值的内在理论和外在理论 当货币主要是由质量不统一的铸币构成时,货币的真正价值就不容易被确定了。这导致产生了两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价值理论:内在理论和外在理论。7 根据货币价值的内在理论(intrinsic theory),一枚硬币的价值仅与其贵金属含量等值。币面上的印记只是发行机构对硬币中贵金属含量的保证。相反,货币价值的外在理论 (extrinsic theory)认为,币面上的印记本身就赋予了这枚硬币价值。人们通常会认为,作为发行机构的代表,无论铸币所使用的基础金属的质量与数量如何,币面印记都允许硬币能够以其规定的面值流通。因为一直以来内在理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当铸币发展状态不佳,譬如因为切割、伪造或贬值等原因,使用者担心交易的另一方是否会接受该硬币时,人们就很难再接受外在理论。对于外汇而言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国家的铸币质量总体下降,该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下跌,因为其他国家对其铸币失去了信心。不过,布莱恩·施尔因(Brian Sheerin)提到,在 16 世纪的法国,货币价值的外在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查尔斯·杜莫林(Charles Dumoulin)和弗朗索瓦·霍特曼(Fran??ois Hotman)等人提出了“唯名论”,认为货币价值取决于政府所确定的硬币的名义面值,而非取决于硬币的内在价值。但施尔因也指出,该理论在 17 世纪之前处于边缘地位, 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硬币应该用贵金属的含量来衡量其内在价值。 然而,理论和实践常常相互矛盾。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使用货币的人在日常交易中并不会考虑货币价值的理论来源。例如, 大卫·J. 贝克(David J. Baker)在本书中提到:文艺复兴时期,当地的商店发行“贸易代币”(trade tokens)或“酒肆代币”(tavern tokens),诸如酒肆等商业机构或既定街区的其他类型的机构也发行并接受零钱,它们使用的铜币或基本代币似乎不符合货币的内在价值理论,但人们仍然愿意参与这类交易。有时,伪币甚至取代“真实” 的硬币,成为主要的流通媒介。即使人们知道一枚硬币没有所谓内在价值,他们仍然相信其他人会接受它,就好像这枚硬币具有价值一样。只要没有人挥手拒绝这枚硬币,那么无论其质量如何,整个体系都可以继续运行。因此,尽管当时大多数人在理论上可能仍然相信货币的内在价值,但实际上,他们的表现仿佛是硬币的“外在理论”在发挥作用一样。然而,质量不断下降的硬币只能在当地流通。国际货币市场通过国际汇率的变化来“惩罚”一个国家铸币总体质量的下降。而且,即使是当地,也无法接受质量严重损减的硬币, 例如,亨利八世(Henry VIII)时期的低面值银币格罗特(groat,参阅贝克所撰写的章节)。

作者简介

[美] 比尔·莫勒(Bill Maurer),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美国著名法律与经济人类学学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社会科学院院长、人类学和法学教授。他被称为金融人类学的“元老”,曾任美国政治与法律人类学协会主席,创立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货币技术和金融普惠研究所。 研究领域横跨货币、金融、经济、法律与人类学,包括加勒比地区离岸金融服务行业、替代货币、伊斯兰金融、移动货币、传统和新兴支付技术,以及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和相关区块链技术。 [美] 斯蒂芬·登 (Stephen Deng),密歇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教授近代早期/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早期文学、物质文化、新经济批评、伦理与责任理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