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史六讲

包邮佛教史六讲

¥22.6 (8.1折) ?
1星价 ¥22.6
2星价¥22.6 定价¥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10164
  • 装帧:10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77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100210164 ; 978-7-100-21016-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专院校师生佛教传入中国已近2000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我们在日常中很难察觉佛教原本来自印度。佛教的原初形态是什么样的?它的内容有着怎样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让它在印度文明脱颖而出?它又是如何扩散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人很难简明清楚地说明这些问题。王邦维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累,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早期佛教的发展历史,佛教义理基本内容,佛教组织的发展分化,以及佛教从印度向亚洲各地传播的过程。本书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囊括了佛教早期历史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佛教的入门佳作。

内容简介

佛教是当今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本书力图用尽量明白易懂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对佛教从产生到现在,前后二千多年的历史做一简要但较为全面的叙述。本书的关注重点是佛教产生以来至传播到亚洲各国的早期时段,从佛教的创立开始讲起,特别注重部派佛教时期的分化。同时本书兼顾中国历史,着重讨论了以及对中国影响至深的大乘佛教的产生,以及以中国为中转站,佛教在东亚其他地区的流传。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本书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早期佛教的义理。

目录

小引
**讲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从迦毗罗卫到鹿野苑
第二讲 早期佛教:教义、制度与经典
第三讲 佛教的分裂与广泛传播
第四讲 大乘佛教:空宗和有宗
第五讲 由盛而衰:佛教在印度的结束
第六讲 佛教传到亚洲各国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释迦牟尼有了**批五位弟子以后,陆续入教的还有迦尸城的富家弟子耶舍。耶舍带来五十四位信徒。接着是迦叶兄弟三人,也带来五百人。另外还有舍利弗、大目犍连等人。于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和信徒日渐多了起来。他为弟子们说法,弟子们也听从他的指导。这些出家的信徒们形成一个宗教团体,印度语言称作“僧伽”。我们中国把出家的佛教徒称作“僧人”,“僧人”中的“僧”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到了这个时候,佛教徒们常说的佛教“三宝”,即:佛——释迦牟尼本人,法——释迦牟尼所宣传的教法,僧——佛教的团体,都全部具备,佛教也就算完全建立了起来。用佛教的说法,这称作“三宝具足”。  释迦牟尼正式创立佛教后,便带着他的主要弟子,在北印度一带行游,行游中宣传佛教的教义。他三十五岁成道,活到八十岁,其间亲自传教的时间有四十五年。佛经中讲,他说服了摩揭陀国的瓶沙王信仰佛教,成为他的好朋友。瓶沙王的儿子阿阇世弑父自立后,开始时反对释迦牟尼,可是后来也信奉了佛教。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跋蹉国的优填王,也都是释迦牟尼的好朋友,支持佛教,对佛教都很友好。  当时的商人,势力很大,释迦牟尼从他们那里也得到很多支持。传说拘萨罗国有一位有名的富商,人称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也是释迦牟尼的追随者,信仰佛教。拘萨罗国的首都称作舍卫城,他打算在舍卫城买下一座园林送给释迦牟尼。园林选好了,园林的主人名叫祗陀,却不肯出卖。祗陀是拘萨罗国王的太子,他提出条件,要给孤独长者用金子铺满整个园子,他才出卖。给孤独长者立刻取来金子,铺在地上。金子铺到了一半的地面,太子被感动了,把园子的土地卖给了给孤独,园子里所有的树木,则作为他自己的礼物,奉献给了释迦牟尼。于是人们就把两个人的名字合起来,称这座园林为“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佛经中讲,释迦牟尼经常住在祗园,很多故事也发生在祗园。祗园后来也成为佛教有名的圣地。在家信教的人,佛教称为“居士”。居士中很多是富有的商人,释迦牟尼在世时以及去世后,他们在经济上都给了佛教很大的支持。  释迦牟尼新建立的佛教,在思想理论上与传统的婆罗门教完全不同。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的弟子中各个种姓的人都有。传说他有十位大弟子,其中一位名叫优波离,出身是剃头匠,这在印度属于很低级的种姓。弟子中还有妓女,也有猎人,也有改邪归正的强盗,等等。释迦牟尼曾经打比喻说:河流在进入大海以前,各有自己的名字,一进入大海,就没有区别了。不同种姓的人信仰了佛教,只要进入了僧伽,也和这一样。因此,佛教受到中下层群众普遍的欢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释迦牟尼还同意了女子出家。佛经中的故事讲,释迦牟尼的姨母瞿昙弥,也就是释迦牟尼的继母,当年释迦牟尼母亲去世后,曾经抚养他长大,向他提出了出家加入佛教的要求,希望出家追随他。释迦牟尼开始不答应,他姨母便苦苦请求。他的弟子,也是他的堂弟阿难也帮着求情,他只好同意了。可是他又感慨地说:佛教在世上本来可以兴盛一千年,这样一来,就只有五百年了。这样看来,释迦牟尼*初有些轻视妇女。这也不奇怪,古代社会,妇女的地位一般都比男子低,但妇女们很多也有自己的宗教追求,能够与男性一样地出家,在当时也算是前所未有的事。  佛教中出家的男子叫作“比丘”,女子叫作“比丘尼”,二者一个意思,都是“乞讨为生的人”。在中国,女子被称为“姑”,后来有人在比丘尼后面加上一个“姑”宇,比丘尼往往也被称作“尼姑”。不过,“尼姑”一名显得比较轻佻,今天如果尊重出家的女性僧人,*好不要使用。  释迦牟尼后来回过一次家乡,他的妻子耶输陀罗、儿子罗喉罗和其他许多亲友也都跟着他出了家。  在释迦牟尼传教的45年间,他主要的活动地点是在摩揭陀国和拘萨罗国。他常住的地方,像摩揭陀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园精舍,遗址至今还在,今天也都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  到了八十岁那年,释迦牟尼从北印度的吠舍离城出发,来到一处叫作拘尸那揭罗的地方。他在路上吃了人家供献的食物,这种食物有的人说是猪肉,有的人又说是一种与猪肉同名的蘑菇。总之,释迦牟尼吃了这种食物后,就生了病。他的病越来越重,但仍坚持出去传教。一天,他走到拘尸那揭罗城外的两棵娑罗树下,再也支持不住了。*后,他躺卧在地上,溘然辞世。  释迦牟尼的去世,佛教徒称为“涅槃”。涅槃是个译音词,意译为“灭度”或者“寂灭”。在佛教徒看来,释迦牟尼的涅槃和他的得道一样,都是了不起的大事。他们认为,释迦牟尼的涅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去世,而是通过修行,*后达到的一种*高的宗教境界。为此释迦牟尼树立了一个榜样,后来的佛教徒们,如果遵循释迦牟尼的教导,精进修行,*终也有可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只有达到涅粲的境界,才能断灭一切生死根源,消除所有的痛苦烦恼,脱离轮回,得到彻底的解脱。  我们今天在一些寺庙里,有时能看见“卧佛”的塑像,那就是释迦牟尼涅槃时的形象。他侧身而卧,右手支颐,瞑然闭目,自在安详。当然,这样的形象是后来雕塑家们根据佛经中的描述而塑造出来的。释迦牟尼在世时和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为他塑过像。早期佛教也没有塑像的做法。

作者简介

  王邦维,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语系、东方学系、东方学研究院、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梵语及汉语佛教文献、佛教文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自1984年起在国内以及德国、法国、印度、日本、瑞典、爱沙尼亚、尼泊尔、美国、荷兰、丹麦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