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惯性自卑如何修正自我伤害的心灵习惯

惯性自卑如何修正自我伤害的心灵习惯

1星价 ¥27.4 (5.7折)
2星价¥27.4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51178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08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55117896 ; 978-7-5551-1789-6

本书特色

自卑是感受出来的!因为情绪虐待以及不被爱的情感饥饿,我们自我轻视、自我怀疑,我们憎恶自己的身体,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苦苦挣扎在渴求他人认可的痛苦中却始终不得其所。 自尊是思考出来的!通过这本书,看见自卑感的根源,学会正确解读自身缺点,理智且全面地自我评价,在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中拒绝贬低和轻视,完成自我确立和自我实现。 ------------------------------------------------- 一本解决现代人自卑问题的心理学作品。影响日本半个世纪的国民心理大师、哈佛导师加藤谛三说:想要优越于他人,多是因为幼儿期被关注的愿望没有实现! ※来自哈佛教授的权威研究 ※一本解决现代人自卑问题的心理学作品 ※从精神分析理论入手,看清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看见自卑情结的源头,正视依赖需求和归属感的缺失 ※看清情绪虐待、情感打压、人格侮辱、冒牌者综合征、讨好型人格等,告别无价值感和憎恶情绪

内容简介

总是强迫性地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觉得身边人都比自己优秀,无法容忍自己“普通”;为了隐藏缺点,虚张声势、乖僻任性;明明很讨厌某人,却去取悦、讨好;无论怎么努力,总被不被接纳的恐惧感笼罩…… 在竞争社会,自卑似乎已经变成一种沉默的流行病,渗透到个人和公众生活中。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我们经常“不知道为什么,却在人生中感到痛苦”。 日本国民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这本剖析现代人自卑感的作品中揭露了自卑情结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和痛苦,如长期遭受情绪虐待,陷入自我轻视、自我贬低;错误解读自身缺点,形成扭曲的价值体系;身在当下,心在过去,视野变得愈加狭隘,等等。 希望你能通过这本书,看见自卑感背后的情感饥饿和自我缺失,摆脱无价值感和憎恶情绪,重拾自信与自尊,活出自我实现的幸福。

目录

前言 当你对此有所察觉,你将会拥抱幸福

**章 自卑者的心理状态

强迫性地与他人做比较

既讨厌他人,又害怕被他人讨厌

利己主义者的非利己主义

自我轻视

“归属感的缺失”孕育自卑感

身在当下,心在过去

放弃错误的努力


第二章 对事情的解读方式影响人生

问题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对事情的解读

不要为凭空捏造的妄想而痛苦

*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合理的恐惧是极少见的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也无法满足内心

出于自卑感的行动,只会强化自卑感

对自卑感的过度补偿无法消除不安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自卑感是带有敌意的孤独感


第四章 自责不能解决问题

自责中隐藏的攻击性

即使将自己合理化也还会有不满

乖僻任性削弱自身的内在力量

潜能有待发挥


第五章 从现在开始改变人际关系也不迟

成为自己的主人

被恐惧所驱使的人是心理上的奴隶

生活方式是否违背了自我

隐藏事实会加深伤痛

解铃还须系铃人

心理韧性是一种技能


第六章 修正生活的目的就是自我实现

如何解读不被父母接纳的经历

自卑者因孤立感而痛苦

戴上假面的人,内心是封闭的

对归属感缺失的压抑,只会加深自卑感

每个人都能重新塑造自己


后记 为了走好今后的路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自卑者的心理状态 强迫性地与他人做比较 有严重自卑感的人,其特征首先是喜欢和他人做比较,即强迫性地拿自己与他人做比较,还常常会因过度在意自己的缺点而感到忧伤。 这种强迫性的比较,源自从自卑感转变为想要优越于他人的心理状态。因为潜意识中存在想要变得优越的想法,所以所有人都变成比较的对象。 真正幸福的人不与他人做比较,也不会羡慕他人。换言之,严重自卑的人的一大特征就是不幸福。 将自己和他人强迫性地进行比较,源自想要优越于他人的自卑感,以及因为对他人的优势无法容忍而产生的憎恶感。 强迫性地做比较的原因在于孤独和敌意,以及内心中存在没有被察觉到的憎恶他人的情感。劝说这类人“不要跟他人进行比较”,是毫无作用的。 与他人做比较是无法获得幸福的,但是自卑感严重的人却做不到不去比较。 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是: 那个人买了房子,而我这么勤奋努力却买不起房子。 那个人飞黄腾达了,而我却没有。 那个人有很多存款,而我那么勤奋工作却没有存款。 有严重自卑感的人,他们的幸福是由周围人决定的。随着周围人的改变,比较的对象也会改变。因此,他们无时无刻不活在与他人的比较中。 他们与遇到的所有人进行比较,反复做着无用功。 幼儿时期形成的心理根基 人的成长经历与人际关系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自出生起,就从未脱离过人际关系。 有严重自卑感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从一开始就与自卑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跟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埋怨自己“我为什么不能成为某某那样的人”。 在比较中成长起来的人,成长过程中常常被他人支配,即在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中成长起来。 这种成长经历让他们无法确立起自我意识,在心理上养成了与他人进行比较的习惯。 他们经常被拿来与他人做比较,如果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会受到指责。 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心理根基是有问题的。如同失败和耻辱感相联系一样,比较和被指责也是相关联的。 自卑感严重的人,他们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们“被比较了才能被认可,只有在比较中才有自我”。 对于他们而言,做某件事并不是因为“我想去干这件事”,而是因为“我想要获得优越感”。其结果就是丧失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自己不再是决定事物的关键因素。 从小就遭受无视、轻视从而心理受到伤害的人,他们的想法是“我要让你们刮目相看”。他们也不管自己的实际能力究竟多大,很多时候的很多想法甚至超越了现实范畴。 怀揣着报复情绪的人,他们感受不到除了事业成功之外的任何意义,只想通过事业成功变得优越于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并且不可避免地加深嫉妒心??——??想要通过把他人往下拉,从而维持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自卑情结毋庸置疑的标志是具有某种单一的性格特征,那非嫉妒莫属。”这种心理必然容易受到伤害。 无法支配自己的内心 优越感具有将人引向地狱的魔力。 “你越是将自己与他人的看法相关联,他人的看法就会对你越重要。”同时,你还会感到压迫。想要通过事业的成功来弥补其他缺憾的人,会有走投无路的感觉。 “你越是不寻求他人的赞赏,就越是会无拘无束,变得更加自信。”但如果在情感上觉得饥饿的话,就无论如何都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能够接纳“真实自我”的人,即使感到不安也会努力去实现自我。他们在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所说的“绝望与满足”的轴心上努力。 对于努力实现自我的人而言,重要的往往是过程而非结果。因此,他们容易自我满足。但是认为需要通过成功来使自己得到他人认可的人,是围绕着“成功与失败”的轴心行动的。 以“成功与失败”为轴心采取行动的人,本质上是内心不安、不幸福的人。这类人心中只有成功或失败。即便他们以后再成功,都无法摆脱不安和不幸福的心理状态。 被他人认可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他们的依赖心就有多强。他们无法支配自己的内心。 由此,他们在与他人进行真诚的交流之前就对他人有所依赖。当对方没有做出他们所期待的回应时,他们就会对对方产生敌意。 自卑感如此严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跟任何人都无法真诚交流。

作者简介

[日]加藤谛三(かとう たいぞう) 1938年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 擅长用心理学的论据,通俗易懂地解读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担任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台栏目《人生问题咨询》的主持人长达半个世纪,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大赏。 著有《告别不安》《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情感暴力》《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等众多经典畅销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