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爱不过我懂你

最爱不过我懂你

1星价 ¥39.3 (5.7折)
2星价¥39.3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477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92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521747775 ; 978-7-5217-4777-5

本书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心理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 伍新春多年研究成果全新发布“共情陪伴”理论10年间帮助父母实践共情,实现科学养育 樊登、俞敏洪、毕淑敏、静进、林崇德、樊富珉、卢咏莉、黄珊、江光荣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产生这些困惑: 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与我沟通? “快乐童年”和“优秀成才”真的不能兼得吗? 在“爱孩子”与“管孩子”之间,如何把握合适的度? 新时代的父母是面临很大压力的一代父母。各种教养子女的方法和信息随处可见,我们却很容易陷入育儿矛盾和焦虑中。 面对这矛盾和问题,父母需要真正读懂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是拥有自己思想的独立个体,我们需要理解、接纳并支持他,*终帮助他成为他自己。 “共情”一词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走进了家长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父母将其看作一种优化亲子关系的途径。伍新春教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共情陪伴”理论,结合理论与实践,将共情陪伴提炼为“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积极回应”“正向鼓励”四个层次。另外,作者针对这四个层次,提出了“三环五步法”,帮助家长通过“停、看、听、说、做”五个步骤,将共情陪伴融入日常养育过程。 经过长达10多年的实践,作者结合在全国3000多所学校和近10万个家庭中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学习并应用共情陪伴,将爱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

目录

前?? 言


**部分

共情陪伴为何重要

**章?? 每一位父母,都曾迷惘焦虑过 003

焦虑—当今父母的共有情绪 003

哪些因素引发了育儿焦虑 004

过度焦虑让我们迷失 014

第二章??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懂共情陪伴 025

从共情到共情陪伴 025

共情陪伴 vs 其他教养方式 028

共情陪伴的脑神经基础 034


第二部分

走进共情陪伴

第三章?? 共情陪伴的四个层次 045

换位思考—认知共情,看到孩子的世界 046

感同身受—情绪共情,体验孩子的感受 061

积极回应—行为共情,温暖孩子的内心 076

正向引导—鼓励期待,促进孩子的成长 085

第四章?? 共情陪伴的“五个步骤” 097

**步:停—按下你的暂停键 099

第二步:看—SAFE 法,帮你真正看见孩子 105

第三步:听—你的感受我知道 110

第四步:说—共情回应的三个技巧 125

第五步:做—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原则 130

第五章?? 共情陪伴的底层逻辑 145

接纳—爱他,如他所是 146

真诚—真实,表里如一 158

信任—相信,相信的力量 166


第三部分

践行共情陪伴,您还可以收获更多

第六章?? 提升共情效果的七个锦囊 183

看见自己,更有力量 184

没有*好,只有更好 194

共情不等于共行 203

你随时可以“停”下来 212

道歉的力量 222

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 232

搭建属于你的养育团队 240

第七章?? 对共情的八大误解 257

共情会让孩子更脆弱? 257

共情就是同情吗? 264

共情的边界—过度共情效果更好吗? 271

年龄大的孩子共情效果不佳吗? 278

共情可以马上让孩子平静吗? 286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消极情绪共情? 293

对于年龄太小的孩子,很难实现共情吗? 299

脾气不好的家长共情能力一定弱吗? 306

第八章?? 共情陪伴的力量 315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316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自驱力 325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构建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 335


参考文献 347

后记 351


展开全部

节选

前言 “我女儿现在读高二了,和我们关系不是十分融洽。我和孩子的爸爸觉得她叛逆,孩子觉得我们不理解她。每天回到家,她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非不得已,从不和我们多说一句话。新闻里经常看到高中生自杀、网上被骗的事件,我很担心女儿。” “伍老师,谢谢您,感谢您共情陪伴的理念。这几天,我和女儿关系缓和了很多。转机是她特别想去看的一个演唱会取消了,我按照共情的方法与她沟通,我问她是不是感到很失望。她诧异于我居然愿意了解她的心情,随后向我解释了她为什么喜欢这个明星。虽然我仍然不太明白她喜欢的价值是什么,但我在试着理解和接纳,不像过去那样只是批评她不务正业。从那以后,我能感觉到,每天回到家后,她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我们一起交流。今天还主动约我周末一起逛街。这在过去,是我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再次感谢您!” 这是一位高二学生的妈妈发给我的信息,我一直记忆犹新。分享这个案例,不是想炫耀我的“功绩”,而是分享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时常体验到的感动。在 30 多年前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时,我的初衷是通过学习心理学,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在那个年代,心理学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关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话题,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视,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热门的学科之一,与当今社会心理问题频发有关。从成人到大学生,大学生到高中生,高中生到小学生,小学生再到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呈现出爆发频繁和低龄化趋势。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逐渐意识到,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设计一款好的产品,需要懂得用户的心理;应对人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危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与自己和平共处,也需要懂点心理学;特别是作为父母,为了更好地应对育儿路上的各种挑战,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更需要懂得孩子的心理。 作为父母,如果能够懂一些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具备一套与孩子科学沟通的方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就能更从容地面对育儿路上的种种挑战。此外,应对孩子“叛逆期”出现的问题时,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也更有可能培养出拥有幸福感的孩子,而父母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也会更高。 目前的问题是,多数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书主要面向专业工作者,普通家长读起来晦涩难懂。而一些优秀的育儿书,虽然有理念和方法的分享,但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家长而言,阅读之后可能会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或者难以将作者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1996 年 9 月到 1997 年 1 月,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阅读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其间有幸系统地接触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宗师卡尔·罗杰斯的著作,被其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特别是其对共情的探索和运用,与我原来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不谋而合。2000 年 3 月到 2021 年 7 月,我开始系统接受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训练,并有幸成为 林孟平先生(师从卡尔·罗杰斯的学生帕德森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班的学生,深刻领略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魅力,坚定了我弘扬和实践这一理论和思想的决心。2008 年 5 月汶川地震后,我积极投身震区灾后心理重建项目,尝试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共情陪伴的理念和方法,通过绘本等工具,帮助灾区的儿童进行心理重建。我们持续多年追踪和跟进这项心理援助的成效,事实表明效果非常好。也是在 2008 年这一年,我与哈佛大学凯瑟琳·斯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共同成立“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目,探索共情理念的应用,以系统培养与提升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 至今,“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目已经走过了 14 个年头。我和团队一起探索并提出了“心力理论模型”,开发了面向学校的课程,可供亲子阅读的绘本,以及面向专业工作者和家长的线下、线上工作坊。共情陪伴的方法已经在学校、家庭、社区广泛开展实践,全国已经有超过 3000 所学校的教师、近 10万幼儿及其家庭,因共情陪伴而变得更温暖。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培训,我们培养出了4000余名共情陪伴儿童心智(KASEL)成长指导师。其中,有心理咨询师,有儿童教育工作者,也有普通家长。我们在一起,努力探索,运用共情陪伴的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10 万这个数字,单独听起来很大,但与全国 2 亿 5338 万儿童人数(0—14 岁人口数量,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所占比例确实很低。每一位家长都需要学习共情陪伴,他们也想要学习共情的方法(虽然他们可能暂时还不知道这个方法叫共情)。 2021 年 11 月,我和项目组同人一起开展的“通过共情陪伴提升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 年 6 月,该项目又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也为我们服务和帮助更多的家长增添了信心和决心。机缘巧合的是,也是在 2021 年 11 月,中信出版社陈晖老师向我约稿,希望我们能出一本面向普通家长的介绍共情陪伴理念和方法的书。所有这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于是,《*爱不过我懂你—父母共情陪伴手册》应运而生。 毋庸置疑,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且十分爱孩子,为了孩子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但当父母不懂孩子时,他们深厚的爱却变成了套在亲子关系上的枷锁,成为孩子前行的阻力,甚至成为孩子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诗人纪伯伦曾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可能;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他自己,*好的自己。孩子也不例外。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他、接纳他、支持他,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才是*好的爱,孩子*渴望的爱。 虽然这是一本定位为帮助父母读懂孩子的书,但因为共情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不管您是即将或已经为人父母,还是一名儿童教育工作者,或者只是对共情陪伴感兴趣,阅读此书,您会有以下收获: **,了解为人父母焦虑的根源,接纳和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第二,全面了解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情陪伴的核心理论及基本原则,从根源上明晰如何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他的心理需求。 第三,系统掌握共情陪伴的方法和层次,从“停、看、听、说、做”五个步骤,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养育问题,真正做到共情陪伴。 第四,探析实践共情陪伴中的常见误区及原因,通过借鉴全国万千家长的经验,避免在实施过程中“踩坑”,实现高效率的共情陪伴。 第五,能够更好地觉察自己的需要,做到与他人共情的同时,也能与自己共情,实现个人成长。 这是我**部真正面向大众的心理学书,也是我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一本书。相较于撰写学术著作和高校教材时的“轻车熟路”,我需要时刻谨记:让读者“想要看”“看得懂”“能学会”“不跑偏”几个基本原则,在保证内容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必须符合家长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所幸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了我的信心: **,本书介绍的共情陪伴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已经在全国 3000 多所学校和近 10 万家庭实践过,是被验证可行的理念和方法。 第二,本书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家长的真实提问和反馈,相信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也许大家在相视一笑中,就能体会到共情陪伴的精髓。 第三,本书解答了大家对共情陪伴的常见疑问,这也是我在 10 多年的实践中所提炼的家长常见误区,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共情。 第四,本书得到了各个领域朋友的鼎力相助,有我项目组的同事,有共情陪伴课程的暖心学员,有热心试读和真诚反馈的家长读者,有出版社经验丰富的编辑,也有我想象中正与我对话、阅读此书的你。这本书,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谢谢大家。 *后,感谢我们的相遇,期待您和我一起开启共情之旅。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阅读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任理事、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人本心理治疗学组组长。 “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创始人,“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目教研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项目主要参与者,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重点课程核心成员,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课题负责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