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周作人偶遇张爱玲

周作人偶遇张爱玲

1星价 ¥51.0 (7.5折)
2星价¥51.0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14537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100214537 ; 978-7-100-21453-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普通读者周作人与张爱玲基本上可说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平行关系,说“偶遇”都得打引号。《周作人偶遇张爱玲》一书汇集作者近年来对周作人和张爱玲二人的研究文章,并以周、张二人的一次“偶遇”连结成书,是作者在其《周作人》和《张爱玲传》两部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内容简介

张爱玲和周作人是作者喜欢的作家,也是作者早年花力气写过研究文章和传记的传主,在1990年代知堂热和张爱玲热时期,作者的书曾畅销一时。本集收录作者关于周作人和张爱玲的长短文章,虽然是积文不多,各自都不足以成集的无奈之举,却被他借“偶遇”说事,合于一集,上下分编,读来倒也颇多新意,既不是炒冷饭,更不是人云亦云,对关注周作人和张爱玲的读者、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不失为轻松休闲的文化读物。

目录

题记
知堂面目
周作人“偶遇”张爱玲
“专栏作家”
妄测
揆以常情
《弟兄》一解
失和以后
从名篇朗读说到二周文风
知堂“酷评”
译文入集
较真鲁迅
钱周过招
“爱智”是什么专业
晚年窘境一斑
读周札记
一封信,一面——想到舒芜先生
《希腊之余光》序
且来看“张”
《色,戒》“考”
《色,戒》续“考”
关于《郁金香》
事迹与心迹
林语堂:曾经的梦想
对照记——《爱》的来历及其他
张爱玲出版物中的“良币”
“金句”里的张爱玲
海峡两岸的“看张”
张爱玲这三十年
风月 国事 张爱玲
自画像
胡兰成其人其文
佳话制造者
附 《小团圆》观后答记者问
展开全部

节选

周作人“偶遇”张爱玲 印象中周作人在两篇文章里提到过张爱玲的《十八春》,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亦报》写文章的那段时间。于是将《知堂集外文 亦报随笔》拿出来翻,*终只找到一篇,半途而废,不找了。原因是找起来太难:这集子有八百多页,收入七百多篇文章,一篇篇查起来太费时,此只其一。更糟的是查找时常失去方向。随笔不比论文,论文不能不切题,随笔则切入之点与到达之地可以相去甚远,你不知道随了作者会走到哪里,尤其是周作人这样善作不切题文章的高手。我向一切我以为我所要的内容可能会安身的所在搜寻,结果一无所获,虽然过去是看到过的。倒是意外地在一篇题为《希特勒们》的文章里有所发现,——谁会想到张爱玲小说与希特勒扯到一起呢? 当然,周作人会去读张爱玲的小说,也是一个意外。其中的因缘,还是起于《亦报》。这是一份八开的小报,走的是娱乐消遣的路线,读者主要是市民阶层。也是机缘凑泊,一九五○年代初,周作人、丰子恺、张爱玲居然同时成为该报的撰稿人。周氏逐日在上面写文章,报纸大概也是每日读的,由他一些文章的“破题”就可知道,他的不少话题就是由《亦报》上其他作者的文章引出,比如“齐甘”就是常与他有“互文”关系的一位。不过那些都属“杂览”性质,周作人对小说、诗歌之类的“纯文学”没兴趣,除了二十年代以批评家身份活跃于文坛的那一阵,我的印象中,不论中外,当代作家的小说他是不大看的,即使古典作品,他也是作杂书看。若非因为是《亦报》的作者,他决计不会成为张爱玲的读者。说起来,周作人“落水”之际,正是张爱玲在上海滩大红大紫之时,四十年代周曾三度南下“视察”,一九四三年春那一次还有他四大弟子之一的沈启无陪侍在侧(二人翻脸,周作人发表《破门声明》是次年四月的事),而沈与胡兰成熟识,还曾写到过张爱玲。周作人对张应该也曾有所耳闻,但张再红,他恐怕也不会有兴趣凑这份热闹,特意找张的小说来看。此时就更不会了,何况张爱玲在《亦报》上用的还是笔名“梁京”。所以周作人读张,实在是一次“偶遇”。 且说回到这篇提到《十八春》的文章。既然叫作《希特勒们》,它的“中心思想”原本是政治性的,即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蒋介石,还要加上正待出兵朝鲜的杜鲁门,都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毫无幽默感,遇事只知硬碰硬,“而且那不懂情理,任性胡为的性格完全表现在紧张的脸相上,可以挂在相面摊上当作恶人的模型”,云云。所谓“幽默感”,即“他不去硬碰硬,却是用软碰硬,减去他一部分力量,再做打算”。以不知幽默为何物羞辱敌手,攻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老蒋,完全合于当时的主旋律,但不知过后他是否有点后怕,因为没过多久志愿军打过了鸭绿江,似乎也属于“硬碰硬”的范畴,穿凿起来,说他居心叵测、指桑骂槐也能成立。周作人文章经常话里有话,政论更是皮里阳秋,比如早年写“三一八”惨案的《碰伤》,的确是“叵测”。写《希特勒们》时他联想到抗战时中国政府的硬碰硬,也不是没有可能,——他一直主和,而对自家后来的遭际,一直是觉得冤屈的。当然此属诛心之论,究竟他怎么想,谁也不知道。 但文中提到《十八春》的话,肯定不算太“叵测”。“幽默感”就是从《十八春》说起的: 《十八春》第十章之八中有云,“石翠芝这人是一点幽默感也没有的,你去逗着她玩,她不要认真起来才好”。这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因为这里边警句太多了,如下文云,“每次看见两个初见面的女人客客气气斯斯文文的谈着话,他就有点寒凛凛的觉得害怕”。两相比较似乎平常了,可是我就觉得很有意思。接下去便迤逦说到幽默感之为何物,再下就说到政治家不懂幽默之害了,可见他对小说本身的评价不感兴趣,取其一点,拿来“入话”而已。不过虽是只言片语,却也见出他的文学趣味。这里有他对文章高下的判断。他乃是把小说做文章看,或者说,当广义的散文看,而文章的至高境界,就是朴素平淡。以此标准,他对张爱玲的语言风格其实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小说中“警句太多了”,——挑出一个好句,是要否定其他。警句者,警策的句子是也。照我们一般人看来,所引第二句也就是一句白描,比起《传奇》中那些踵事增华的句子来,淡得多了,对周作人则不然。凡警句,多是刻意为之,想来在周作人看来,两个句子相比,**句平淡自然,第二句就落了用力、刻意的痕迹。张爱玲抗战胜利以后的写作绚烂归于平淡,周作人则从来写的就是冲淡文章,一般人以为已是极平淡的了,他仍以为“做”。其实小说文体的淡和散文的淡,也许不可一概而论,且悬平淡为文章的极境,也只说明周作人的个人趣味。就事论事,两个句子的高下,读者必有不同的判断。不过就“平常”二字本身说去,周作人确有资格说这个话:普天之下,能像他文章那样平淡到近于自然程度的,恐怕也数不出几位,关键是,平淡之中却又回昧无穷。 P7-11

作者简介

余斌,1960年生于南京,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张爱玲传》《当年文事》《周作人》《提前怀旧》等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