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

包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

¥31.9 (6.4折) ?
1星价 ¥31.9
2星价¥31.9 定价¥4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0881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7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68088190 ; 978-7-5680-8819-0

本书特色

本书结合国内土壤污染状况发展历程和阶段,从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状况风险评估、土壤修复技术选用、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或管控、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全过程并基于从业的企业事业单位丰富的实践经验,详细阐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流程管控策略及技术等内容,具有政策性、实用性、指导性。

内容简介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系统介绍了污染地块全生命周期利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第1章介绍污染场地的概述及发展历史;第2章介绍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情况;第3章介绍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归趋;第4章介绍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方法;第5章介绍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方法及案例;第6章系统介绍各类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第7章介绍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第8章重点介绍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方法及相关制度;第9章是对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的总体概述;第10章介绍不同类型土壤修复工程效果评估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及相关实践经验。本书可供相关环境保护领域从业者阅读使用,也可作为本、专科院校教学课程的实践辅导书使用和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污染场地概述(1)
1.2土壤污染状况(2)
1.2.1土壤污染的定义与特点(2)
1.2.2土壤污染的特点(2)
1.3污染场地发展历史(3)
1.3.1污染场地相关概念(3)
1.3.2美国污染场地(4)
1.3.3英国污染场地(8)
1.3.4日本污染场地(9)
1.3.5加拿大污染场地(10)
1.3.6荷兰污染场地(12)
1.3.7德国污染场地(12)
1.3.8国外污染场地调查修复特点(12)
1.3.9土壤污染物(14)
1.3.10土壤污染物的来源(17)
1.4地下水污染(20)
1.4.1地下水污染的定义与特点(20)
1.4.2地下水污染物(21)
1.4.3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23)
第2章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25)
2.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发展概况(25)
2.1.1《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5)
2.1.2《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26)
2.1.3《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27)
2.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7)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8)
2.2.1土壤污染防治原则(28)
2.2.2土壤污染防治基本制度(28)
2.2.3预防和保护制度(29)
2.2.4风险管控和修复制度(30)
2.3现行法规及政策(32)
2.4技术规范、标准(32)
第3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34)
3.1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34)
3.1.1土壤污染物的化学分配行为(34)
3.1.2土壤中的污染饱和浓度(36)
3.1.3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形态(37)
3.1.4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37)
3.1.5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38)
3.1.6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转化的因素(39)
3.1.7典型重金属及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42)
3.1.8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49)
3.2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58)
第4章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方法(61)
4.1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61)
4.1.1美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61)
4.1.2加拿大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64)
4.1.3中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67)
4.1.4其他国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67)
4.2**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68)
4.2.1**阶段调查内容(68)
4.2.2**阶段调查方法(69)
4.3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71)
4.3.1初步采样分析工作计划(71)
4.3.2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71)
4.3.3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测点位的布设(73)
4.3.4详细采样分析工作计划(74)
4.4第三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75)
4.4.1主要工作内容(75)
4.4.2调查方法(75)
4.4.3调查结果(75)
4.5样品采集(75)
4.5.1采样前的准备(75)
4.5.2定位和探测(76)
4.5.3现场检测(76)
4.5.4土壤样品采集(76)
4.5.5地下水样品的采集(77)
4.5.6地表水样品的采集(77)
4.5.7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77)
4.5.8地块残余废弃物样品的采集(77)
4.5.9其他注意事项(78)
4.5.10样品追踪管理(78)
4.6样品分析(78)
4.6.1现场样品分析(78)
4.6.2实验室样品分析(78)
4.7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79)
4.7.1质量保证(79)
4.7.2采样质量控制(79)
4.7.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79)
4.7.4实验室间质量控制(80)
4.8监测数据处理(80)
4.8.1原始记录(80)
4.8.2有效数字及近似计算(81)
4.8.3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82)
4.9监测报告编制(82)
4.9.1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82)
4.9.2数据处理(82)
4.9.3监测结果(82)
4.10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制(82)
4.10.1**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制(82)
4.10.2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制(83)
4.10.3第三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制(83)
4.10.4报告编制形式要求(83)
4.10.5图件(83)
4.10.6附件(84)
第5章土壤污染风险评估(85)
5.1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概述(85)
5.1.1国外风险评估进程(85)
5.1.2国内风险评估进程(86)
5.2风险评估术语(87)
5.3地块概念模型细化(88)
5.4健康风险评估(88)
5.4.1危害识别(88)
5.4.2暴露评估(89)
5.4.3暴露评估模型(91)
5.4.4风险评估模型参数(104)
5.4.5毒性评估(109)
5.4.6风险表征(113)
5.4.7风险表征计算模型(113)
5.4.8不确定性分析(115)
5.5污染地块修复目标与范围(119)
5.5.1修复目标值的确定(119)
5.5.2风险管控和修复范围的确定(120)
5.6操作步骤示范(120)
第6章污染土壤修复技术(131)
6.1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132)
6.1.1土壤混合/稀释技术(132)
6.1.2填埋法(132)
6.1.3固化/稳定化技术(134)
6.1.4土壤气相抽提技术(138)
6.1.5热解吸修复技术(144)
6.1.6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145)
6.1.7植物修复技术(148)
6.1.8氧化还原修复技术(152)
6.1.9电动修复技术(154)
6.1.10土地处理技术(155)
6.1.11机械力化学修复技术(156)
6.1.12生物通风技术(156)
6.1.13农业土壤修复(158)
6.1.14其他修复技术(158)
6.1.15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汇总(159)
6.2污染土地异位修复技术(160)
6.2.1土壤淋洗技术(160)
6.2.2泥浆相生物处理(162)
6.2.3化学萃取技术(163)
6.2.4焚烧(164)
6.2.5水泥窑共处置技术(165)
6.3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166)
6.4土壤污染修复案例(167)
6.5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169)
第7章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170)
7.1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170)
7.1.1原位曝气技术(170)
7.1.2可渗透反应墙技术(171)
7.1.3原位化学氧化技术(172)
7.1.4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174)
7.1.5抽出处理技术(177)
7.1.6循环井修复技术(178)
7.1.7多相抽提技术(179)
7.1.8电动修复技术(180)
7.1.9监控自然衰减技术(180)
7.2主要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的比较(183)
7.3污染地下水联合修复技术(185)
7.3.1土壤气相抽提原位曝气/生物曝气联合修复技术(185)
7.3.2生物通风原位曝气/生物曝气联合修复技术(186)
7.3.3电动修复渗透反应墙联合修复技术(187)
7.4地下水污染的预警(187)
7.5污染场地修复过程管理(188)
第8章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作(190)
8.1相关术语和定义(190)
8.2工作目的与原则(190)
8.2.1工作目的(190)
8.2.2工作原则(191)
8.3工作程序、方法(191)
8.3.1工作程序(191)
8.3.2工作方法(192)
8.4工作内容(193)
8.4.1环境监理准备(193)
8.4.2参加修复工程技术交底会(194)
8.4.3编制环境监理方案(194)
8.4.4土壤污染修复主体工程环境监理(195)
8.4.5编制环境监理总结报告(196)
8.5各方工作职责(196)
8.5.1环境监理单位(196)
8.5.2环境监理总工程师职责(196)
8.5.3环境监理员职责(197)
8.6环境监理质量保障相关工作制度(197)
第9章污染地块土壤风险管控修复效果评估(208)
9.1工作依据(208)
9.2相关术语和定义(208)
9.3基本原则(209)
9.4工作程序及内容(209)
9.5更新地块概念模型(210)
9.5.1总体要求(211)
9.5.2资料回顾(211)
9.5.3现场踏勘(211)
9.5.4人员访谈(212)
9.5.5风险管控与修复实施期地块概念模型(212)
9.5.6风险管控与修复实施后更新地块概念模型(213)
9.6布点采样与实验室检测(213)
9.6.1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布点及采样(214)
9.6.2基坑清挖效果评估布点及采样(214)
9.6.3异位修复土壤效果评估布点及采样(215)
9.6.4原位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布点(217)
9.6.5土壤修复二次污染区域布点(217)
9.6.6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布点采样(217)
9.7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218)
9.7.1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指标和标准(218)
9.7.2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指标和标准(219)
9.8提出后期环境监管建议(222)
9.8.1长期环境监测(222)
9.8.2制度控制(222)
第10章案例(224)
10.1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类(224)
10.1.1优秀案例1(224)
10.1.2优秀案例2(227)
10.2修复工程类(231)
10.2.1优秀案例1(231)
10.2.2优秀案例2(234)
10.2.3优秀案例3(235)
10.3修复工程环境监理类(238)
10.4修复工程效果评估类(241)
10.4.1优秀案例1(241)
10.4.2优秀案例2(242)
参考文献(246)
展开全部

节选

土壤污染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它不像大气、水体污染一样容易被人们发现和觉察,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情况检测,甚至通过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以及摄食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从遭受污染到产生“恶果”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多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作者简介

徐智敏,生态学博士,副教授,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评审专家,Americ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国际期刊编委,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及地区科技特派员项目,获得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先后在环境领域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中英文知名期刊参与发表20余篇研究论文,主编参编专著2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