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酒事江湖/丁帆

酒事江湖/丁帆

1星价 ¥35.0 (7.0折)
2星价¥35.0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205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0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21220544 ; 978-7-5212-2054-4

本书特色

一个饮者一生所经历的饮酒故事数不胜数,尽管故事会以各种喜怒哀乐的不同形式登场,然而,毕竟都是一场场人生中*真切的人性释放话剧。人生如酒,酒如人生,记录下人生中*有灵魂感触的这一刻,也许就是饮者对世界的一个*好交待。 ——丁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 ——苏童

内容简介

文人的酒事江湖别具一格,散文集中集合了百位文人的喝酒故事,散着酒香的文字或浸润了古代士大夫的风骨,或遗世独立着古代诗人之洒脱,古来贤者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借着酒意,作者们有的记录少年时喝酒的懵懂之态,有的记录中年之困境,有的思索人生意义,百位作者书写了百种酒事,百篇酒事展现了万千人生。

目录

目 录 酒事江湖 别样人生(代序) 丁 帆 001 结庐在人境 “曾因酒醉鞭名马” 王彬彬 003 醉忆今生 肖 鹰 007 酒坛高谊 孟繁华 012 陪父亲喝酒 詹福瑞 016 “生命之水”囤货记 余 斌 019 一旦沾酒,一生难了 李明泉 023 那一代北京文人的诗酒过从 陶慕宁 027 **次“碰头” 王 干 032 喝酒时的汉语半醉半醒 王 尧 036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张新科 041 小说的魔术师,或品酒师 张学昕 045 我的三次醉酒“事故” 陈福民 051 月圆之夜的寂寞酒徒 侯诣村 055 国编酒圣 朱 竞 058 醉卧草原君莫笑 陈 洪 062 酒的“问题意识” 金 宁 066 “大醺”境界 吴周文 069 复旦酒事 汪涌豪 072 老酒之“仪式感” 戎东贵 076 我的酒量并不大 李新宇 080 酒外人士 赵敏俐 084 说酒忆福公 魏 建 089 金陵酒事 樊国宾 093 我的酒事简史 张清华 098 书间一瓶酒 杜青钢 103 饮中言意 蒋述卓 107 我在韩半岛变成了一株樱花树 傅元峰 112 《金瓶梅》和《红楼梦》里的酒局 刘晓蕾 116 酒之我见 陶东风 120 人生酒趣 贺仲明 124 醉里明幽意 张伯伟 128 酒场上的“零余人” 肖瑞峰 131 冷眼说喝酒 高 玉 135 少年酒事当拿云 王春林 140 “欢伯”在,何以忧? 洪治纲 144 粗人劣酒的记忆 高小康 147 流淌在乡间的那些酒 徐南铁 151 吾乡酒事点滴 郜元宝 155 香港酒事 刘 力 159 错失了成为酒鬼的机会 王宏图 162 酒趁年华 王 侃 165 滋味在酒外 韩经太 169 酒壮书生胆 余立新 173 醉 归 骆冬青 177 饮酒闲话:壶里乾坤,杯中雅俗 杨九诠 181 酒中的仙气儿 王兆胜 185 酒有凌云志 朱国华 190 故乡的酒与歌 周燕芬 194 雪夜酒及其他 朱丽丽 198 把酒问青天 往事的酒杯 苏 童 205 故人酒事 张昌华 209 此生无醉 储福金 214 醉酒的日子 范小青 218 陪何锐先生去南阳 李 洱 222 饮酒趣事 周梅森 226 酒之散记 邱华栋 230 艰难的酒事 毕飞宇 233 我的识酒小史 黄小初 237 我的三次酒醉 沈嘉禄 241 能饮一杯无 叶兆言 246 我的人生**醉 刘国辉 250 “麻醉药”与“兴奋剂” 陈歆耕 256 一壶酒越喝越冷 郑小驴 260 穷人家的小酒 庞余亮 263 酒事悠悠 魏 微 267 伊力特酒要悠着喝 王 族 272 谈饮酒 胡 弦 276 我想与酒搞好关系 朱 辉 279 不负诗酒不负青春 李 森 283 记一位酒友 朱山坡 287 陆文夫的酒后箴言 周桐淦 292 竹叶青 凸 凹 296 酒事杂忆 管士光 300 拒酒者说 徐 风 307 *小单位与*长流水 鲁 敏 311 走近茅台 姚文放 315 闲话酒事 胡学文 319 同事老康 王怀宇 322 酒中事 黄 梵 326 浅酌杯中物 姜琍敏 330 遇酒且呵呵 格 非 333 晃动的酒杯里重现旧人的身影 王慧骐 339 酒精过敏者说酒 沈乔生 342 一路酒经 罗伟章 346 我曾滴酒不沾 艾 伟 350 酒 话 赵本夫 354 泪滴春衫酒已醒 雷 雨 358 醉界杂谈 高洪波 363 何事酒*醇 刘醒龙 366 喝杯黄酒解乡愁 周大新 371 酒,缠不休 叶 弥 375 秋高气爽我行走在古周原的大地上 刘 阳 379 老子的酒 周荣池 383 喝的故事 东 西 386 饮之尴尬 南 翔 389 相期以酒 刘 琼 393 鸿雁长飞 冯秋子 397 三十六年前的两次酒 林 白 402 子不语 穆 涛 406
展开全部

节选

遇酒且呵呵 格 非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每逢喜事节庆,村里那些“会喝酒的”成年男性,照例是不屑与妇女同桌吃饭的。妇女和孩子们通常被安排在一起用餐——为公平起见,一种名为“封缸”的丹阳甜酒,被推荐给了他们,权作谈笑之助。尽管我们这些半大不大的孩子都是喝“封缸”酒长大的,但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父辈酒桌上的那些“双沟”和“洋河”。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比如男子加冠、女子及笄,到了20世纪60至70年代,早已荡然无存。在江南地区,男孩子被正式当作成人来对待,通常是从被允许坐上父兄的酒桌,合法地品尝那些六十度的烈性白酒开始的。 不过,在喝酒这件事情上,大人们为我们树立的榜样并不光鲜。他们常常为八仙桌的某个尊贵的位置(一般是指桌子正对着大门一侧的右首)而争得不可开交。每到过年,我母亲都要为是否应该请某位亲戚来家中做客而发愁。因为,如果这人没有被安排在上首入座,他通常的做法,是等酒菜上齐之后突然发作,掀翻桌子,拂袖而去。但如果让他坐上首呢?同桌的那些比他年长且地位、资历殊胜之人,据说也会倍感屈辱。另外,大人们在酒桌上猜拳行令,吆五喝六,借酒撒泼,伴之以种种繁复虚夸的说辞乃至机巧的作弊手段,其目的无非是将某位(或多位)特定的对象“放倒”。好好的一顿酒宴,时常会演变为持续五六个小时的无聊戏剧,既不能增佳兴、遣悲怀,更不能收拾身心、畅叙友情。 村里的姑娘出嫁后,大多会在婚礼后数日携丈夫回门省亲。既然是新姑爷婚后**次上门,娘家人自然会郑重其事,大宴宾客。我们当地将这种风俗称为“请女婿”,可谓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因为整个宴席招待或针对的,其实仅仅是女婿一人。目的明确,戏码相似,*后总是以女婿的酩酊大醉而宣告结束。自从“女婿不吐,娘家不富”这一恶俗的谚语开始广泛流传以来,娘家人对女婿暗中加以保护的屏障也就不复存在了。他们请来的陪客,皆是能说会道、酒量奇大且久经征战之辈,其用意不言而喻。每当正月新春,来自外乡的新女婿出现在村头时,围观的村人总是会对他们给予深切的同情。因为,这些人不论高矮胖瘦、贵贱穷通,待会儿到了酒桌之上,一律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大概是由于儿时在苏南乡村所体验的饮酒文化过于刺激,我在成年后对于酒桌上的斗气逞能之事,素来没有什么好感,避之犹恐不及。可这并不等于说我不爱喝酒,也不是说,我喝酒从来不醉。 直到现在,每当我回想起自己**次醉酒的经历时,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时,我还在上海的华东师大读本科三年级。为了庆祝期末考试结束,我们寝室里的七个同学凑钱买了几瓶“尖庄大曲”,又去食堂买了小菜,将方凳拼在一起当酒桌,围坐在一起,饮酒聊天。没过多久,忽见同班同学李少榕飘然而至。我们跟少榕很少来往,对她也缺乏了解。她平常与我们说话都很少,更别说亲自光临我们的寝室了。我们出于礼貌邀她入席,没想到她也不推辞,大大方方地坐了下来,开口就提出,要和我们比一比酒量,一时让我们几个面面相觑、手足无措。 说起我们寝室的善饮者,来自江西赣州的邓明、来自湖北黄冈的刘伯高都是海量,就算要推举一位代表出来应战,怎么也轮不到我。可那天与李少榕拼酒的为何是我呢?其中的原委,实在有些记不太清了。我只记得,当满满两大茶缸的“尖庄大曲”放在我们俩面前的时候,我其实并不相信弱不禁风的李少榕真的能喝白酒,因此心里也不怎么慌乱,而是试探性地问了她一句: “要不,您先来?” 少榕一声不吭地端起了茶缸。她喝酒竟像喝白开水一样,咕咚咕咚,不一会儿就喝得一滴不剩,大家一下都傻了眼。在众人的起哄声中,我心中的恐惧和尴尬可想而知。我满脑子都是新女婿在酒桌上被人灌得昏死过去的画面,但我知道,眼前的这茶缸酒,无论如何都得喝下去。*后能宽慰我的,也只有“豁出去”这三个字了。 在喝完酒后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我、李少榕、寝室里的另外六个人,还有在门口悄然聚集起的一伙围观者,都在静默中等待。等什么呢?我虽然感觉到房间转动的速度在加快,但还是能隐约听见他们的窃窃私语:“你觉得,谁会先倒?” 为了不让他们看我的笑话,我挣扎着站起身来,扶着墙壁往外走,想一个人躲到屋外的树林里去醒酒,却终于在走廊的拐角处仆倒在地。恰巧从那儿路过的一位四川籍同学张林,将我拖入了他的房间,并将我安置在他那整洁的床铺上。从那以后,我与淳朴厚道的张林同学遂成莫逆之交,以至于今。 这件事给了我两个重要的教训。**,在美丽的女性面前,尤须戒惧谨慎,保持冷静,“豁出去”这样的想法,根本要不得。第二,虽说小酌可以怡情,但醉酒没啥好处,痛苦加狼狈,整个一濒死体验,以后应当尽量避免。 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还算得上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这里说的酒,特指中国白酒,酱香、浓香、清香皆宜。其他如啤酒、黄酒、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之类,虽说也能喝,但没什么特别的好感。洋酒之中,仅有产于古巴的朗姆酒(三十年的尤好)以及苏俄产的伏特加颇合我的口味。我的原则是,有酒即喝,来者不拒,以不醉为前提。如果实在没人请我,在家藏几瓶好酒,与妻儿对饮,亦为人生乐事。我对于善饮者、酒量大者从不羡慕,在他们面前也不自卑。你喝你的,我喝我的,各有所乐。说起来,古往今来的饮酒者,如杜甫、苏轼、陶潜等人,酒量都不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无酒不欢,无酒不成诗文。我的导师钱谷融先生,喜欢把“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这句话挂在嘴边,其实酒量也很一般。 说到饮酒的理由和乐趣,我想大抵是言人人殊。不过在我看来,除了纯粹生理上的满足、麻醉感或酒精依赖之外,喝酒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行为,与人的处世哲学或生活态度,往往也有很深的关联。 中国古代与饮酒相关的诗词歌赋,不论其基调是豪迈激越,还是低回悲凉,大多都与个体对“有限时间”的深刻体验有关。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韦庄的“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唱的都是同一个调调。在波斯的《鲁拜集》中,类似的哀矜之辞亦比比皆是。我们通常会认为,文明、文化、道德所提供的意义是一种“真”,而美酒虽好,却总是给人带来某种幻觉或幻象。不过,我的看法刚好相反。文化或文明本身才是不断制造幻觉或幻象的机器——正因为我们承担不了太多严酷的真相或真实,我们才会求助于文化或文明的保护。酒本身虽是致幻剂,但它的催化作用,恰恰可以帮助我们重返“本真状态”。周邦彦或者杜甫,在劝人“莫思身外,长近樽前”时,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看穿身外功名利禄的虚幻,珍惜时间中的当下,绝非仅仅是让人及时行乐。罗隐那句妇孺皆知的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语近俚俗,却把这层意思说得更为直白,从而具有了存在论哲学意义上的智慧——只有斩断对于未来的恐惧和忧虑,“现在”和“当下”才会真正产生。因此,如果说喜欢饮酒的人更偏好从根本上来理解生活和生命,从而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并接受人生的本相,并非无稽之谈。 在当今社会中,与人生相关的所有事件或事物,都在趋近于数学和计算,趋近于高度的理智和冷静。用齐美尔的话来说,自从“货币”这种东西被发明出来之后,人类社会即已迈向高度的理智化和体系化。情感要么受到越来越多的压抑,要么就在加速贬值。“感情用事”往往被用来形容病态或不合时宜的人格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什么领域为情感的表达预留位置和空间。而我们在习惯了锱铢必较的算计、筹措和担忧之外,情感本身也好像真的枯竭了。人们聚在一起的饮酒行为,成了当今“超理智社会”中为数不多的情感交流渠道,酒也成了情感联络的助推器或润滑剂。有一年我去某地开会,发现那里的同行大多不苟言笑,矜持而冷漠,心中难免怏怏不乐。可到了晚上,当这些人端着酒杯,搂着你的肩膀,说着坦率而亲热的话,且不时朗声大笑时,我才真正感受到那些同行的质朴与好客。 按照我的观察,平常喜欢喝酒的人,似乎更不易罹患现在比较时髦的忧郁症。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人的精神之所以会出问题,原因之一是“超我”或良心的“自我惩罚”过于严厉——被文明植入我们意识的审查官,通常具有暴君的性格。尤其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它对“自我”的责罚常常会大大超过必要的限度。而人在饮酒时,其良心对自我的约束和审查,通常比较宽大,或者说,我们在喝酒时,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容易原谅自己的过失。另外,在饮酒时对二三知己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具有相当的疗愈效果,有助于维持身心平衡。 如果要说到饮酒为我们*为熟知的功能,大概就是所谓的“助兴”了。人生的确艰难,且充满了痛苦。但平心而论,生活中值得高兴的事,也还不少。朱敦儒的“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很形象地提醒我们,要找到理由喝杯酒,让自己放松或高兴一下,其实也不难。快乐如果不来找你,你去找它也是一样。克尔凯郭尔好像也说过,他是从田野上怒放的百合花那里,学会了不要去忧虑。事实上,酒与鲜花,本身就是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象征,兴之所至,一杯在手,谁不谈笑风生呢? *后,我还想说的是,我之所以酷爱中国的白酒,恐怕也与儿时的乡居经历有关。正因为只有在过年时,我们才能从空气中闻到甘醇浓烈的酒香,反过来说,到了成年以后,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一闻到白酒的香气,就会立刻沉浸在儿时过年的氛围中,引动思乡之情。白酒飘香,一次又一次,带着我重返故乡,重返春风吹拂的村庄和田野,时光倒流,仿佛生活依然充满了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

丁帆,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舒晋瑜,《中华读书报》编辑、记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