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优美与崇高—康德的感性判断力批判

优美与崇高—康德的感性判断力批判

1星价 ¥53.2 (7.6折)
2星价¥53.2 定价¥7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26710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6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42671035 ; 978-7-5426-7103-5

本书特色

一部具有哲学原创性的《判断力批判》研究专著,既适合专家同行作为研究康德美学的参考著作,也适合经过哲学训练的学生作为《判断力批判》的研究性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鉴赏论与崇高论,即其“感性判断力批判”的主体部分。康德的“批判”极富洞见和启发性,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巨献,又是西方美学目前继往开来的扛鼎之作。

目录

前言 康德文本缩写索引 部分术语德汉对照表 第1章 鉴赏判断的无兴趣性 1.1 鉴赏判断是感性的(§1) 1.1.1 ?sthetisch不应被译为“审美的” 1.1.2 ?sthetisch应被译为“感性的” 1.1.3 感性的、认识的与逻辑的 1.2 鉴赏愉悦是无兴趣的(§2) 1.2.1 兴趣、实存与概念 1.2.2 鉴赏愉悦是不带兴趣的 1.2.3 鉴赏愉悦是不产生兴趣的 1.3 适意愉悦与兴趣相结合(§3) 1.4 善的愉悦是有兴趣的(§4) 1.4.1 有用性的愉悦带有兴趣,但不产生兴趣 1.4.2 道德善的愉悦不带兴趣,但道德判断产生兴趣 1.4.3 完善性的愉悦不带兴趣,也不产生兴趣 1.5 兴趣与三种愉悦(§5) 第2章 鉴赏判断的主观普遍性 2.1 从无兴趣性到主观普遍性(§6-§7) 2.2 主观普遍性的假定(§8) 2.2.1 感性的主观普遍性 2.2.2 感性主观普遍性的“假定” 2.3 自由和谐与鉴赏评判(§9) 2.3.1 愉悦与评判 2.3.2 Mittheilungsf?higkeit应被译为“传达机能” 2.3.3 普遍心灵状态:自由和谐 2.3.4 普遍传达机能:鉴赏力 第3章 鉴赏判断与主观合目的性 3.1 形式性的合目的性与鉴赏判断(§10-§11) 3.2 鉴赏判断、合目的性与愉悦(§12) 3.3 鉴赏判断、对象形式与主观目的(§13-§14) 第4章 鉴赏判断与客观合目的性 4.1 鉴赏判断不依赖完善性概念(§15) 4.2 依附美(§16) 75 4.2.1 康德对自由美与依附美的区分 4.2.2 依附美的“外在说” 4.2.3 依附美的“内在说” 4.2.4 依附美的“图型说” 4.3 美的理想与表达德性的人(§17) 4.3.1 美的理想 4.3.2 感性基准理念 4.3.3 德性的表达 4.3.4 反思与拓展 第5章 鉴赏判断的必然性与必然普遍性 5.1 鉴赏判断的模态(§18) 5.2 共感与必然普遍性(§19-§22) 5.3 想象力的准-生产性(“总附释一”) 5.4 反思:“美的分析论”的重构 第6章 数学崇高 6.1 从优美到崇高(§23-§24) 6.2 对外延量的感性估量(§25) 6.3 感性统摄中的时间性张力(§26-§27) 1 6.4 量的绝对概念:想象力的*大值(§26-§27) 6.5 数学崇高感:消极愉悦(§26-§27) 6.6 拓展思考:尺度选择与绝对小 第7章 力学崇高 第8章 鉴赏判断的演绎论 第9章 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 第10章 美作为德性的象征 第11章 总结与拓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优美与崇高:康德的感性判断力批判》:  到此尚无问题,直到康德提出这一合目的的关系“马上就包含着那个演绎”。其隐含论证似乎是:既然崇高判断表象了一种先天的合目的性,它就必然有一个先天基础,因而具有必然的普遍性。但是,在我看来,虽然该合目的性是必然普遍的,这并不意味着其表象也是必然普遍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感性判断力而意识到想象力或任性与理性的自由和谐。理论理性的一般优越性是先天的,其意识也必然带来愉快。至于实践理性的一般优越性,即消极自由,则是感官性与理性间的一种先天的合目的关系,因而被康德称为崇高判断的先天原则(KU5:266,§29)。对消极自由的意识能力是感性的道德情感,即感性判断力在实践上的运用。正如康德所指出的,就道德情感而言,我们“相信自己有权可以向每个人建议这种前提条件”(同上)。据此,至少在先天哲学和“应当”的层面上,当一个人以感性道德情感去表象自身的消极自由,他就是以一种普遍的表象能力去表象一种普遍的内心状态,因而这一表象所凭借的愉快也是普遍的。这种普遍性,类似于数学证明所带来的愉快的普遍性:数字和图型的种种先天用途,也是先天地合目的的;而对这合目的性的意识,不过是凭借了先天的判断力。  但是,另一方面,崇高感中的不愉快,要么来自想象力因其*大值而无法克服的、感性统摄中的时间性张力,要么来自感官因受感觉刺激而引起的、需要阻抗的冲动。感官冲动涉及对适意或不适的判断,显然不具有先天的主观普遍性;更何况,是否和能否阻抗这一冲动,因人而异。至于想象力,康德仅仅写道“当领会推进得越远,[感性]统摄就越变得困难,并且很快就达到其*大值,亦即其大小估量在感性上*大的基本尺度”(KU5:252,§26),却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论证。对康德而言,“所有的必然性都以一种先验条件为基础”(A106)。我已在6.4指出:想象力的感性统摄涉及其再生综合中的两种先天的时间性条件;这些条件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演绎论”中得到暗示,又在《判断力批判》中得到进一步阐述。这两种时间性条件所引起的张力,既是必然的,又是必然普遍的,但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承受它,否则认识中的统摄都不可能了。如果这张力强到想象力无法克服,我们就说它在此标示了想象力的*大值。但是,为什么想象力必须有一个*大值?为什么它不能在一个直观中再生越来越多的单位、承受越来越强的阻碍、却继续向无限进展?  固然,假设我们企图感性地统摄一个无限的或客观上绝对大的量或能力,这一企图的失败会是必然的且必然普遍的。但是,我们在崇高中所遇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外延量或能力,比如金字塔或台风。尽管“想象力和理性的关系”以及“想象力在展现理念时的无能为力”都是先天的,想象力在对特定可感对象的感性统摄中的不足却是后天的,因而没有先天的普遍性或必然性。正如德曼所指出的:“崇高不能被建立为一种哲学的(先天的或形而上学的)原则,而仅仅能作为一种语言学的原则。”(DeMan1984:130)与此同时,我同意康德所提示的:感性统摄中的时间性张力及其感觉是必然的和必然普遍的(只要它们没超出某人的*大值),因为它们的基础是想象力的先验运作。  ……

作者简介

王维嘉 复旦大学哲学学士,英国约克大学艺术与文学哲学硕士,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主要研究康德哲学和美学,在《哲学研究》、Kantian Review、Philosophical Forum、Estetika、Dialogue、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