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近代卷 现代卷 当代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包邮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近代卷 现代卷 当代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星价 ¥411.6 (7.0折)
2星价¥411.6 定价¥5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716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368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020171675 ; 978-7-02-017167-5

本书特色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关爱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终成果。课题*终成果旨在从“史”的角度对20世纪报刊发展史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进行整体、客观、科学的描述。本套文学史体现了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专业研究团队的学术水平、合作精神,更代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团队建设的*新成就。

内容简介

陈平原教授认为《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体现了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专业研究团队的学术水平、合作精神,更代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团队建设的近期新成就,令人敬佩。 王达敏研究员认为:这部书稿充分体现了河南大学中文学科注重史料、论从史出的优良学术传统,书稿厚重扎实,新论迭出;尤其是《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近代卷的章节标题规范、整齐,令人印象深刻。 解志熙教授认为,这部书稿很好地发挥了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学科点重视文献史料的优势,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贯通性的研究;《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稿内容丰富厚重,对近代期刊与文学界革命关系的研究细致深入,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该书稿显著推进了对期刊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关系的认识。

目录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近代卷

目录

晚清:一个以报刊为中心的文学时代

**节晚清中国报刊时代的形成

第二节晚清报刊所建构的公共空间

第三节晚清报刊“政谈”“学说”的合与分

第四节晚清报刊的文学空间

**章晚清报章之兴与散文新变

**节《时务报》与“时务文体”

第二节《清议报》《新民丛报》与“新民体”

第三节从《民报》到《甲寅》

第四节《万国公报》与域外游记的兴起与传播

第二章晚清报刊诗歌与诗界革命运动

**节19世纪后期中文报刊诗歌近代新变征兆

第二节《清议报》《新民丛报》与诗界革命运动

第三节晚清国内报刊对诗界革命的呼应

第四节晚清妇女报刊与诗界革命的延展

第三章报刊的勃兴与晚清小说的繁荣

**节1902年前的报刊与小说

第二节“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与晚清小说的繁荣

第三节“小说界革命”的调整与蜕变

第四节革命潮落,娱乐潮起:“小说界革命”的消歇

第四章民初小说期刊与文学嬗变

**节民初小说期刊概貌

第二节民初小说期刊的改良性扩容

第三节民初小说期刊的新文学建构

第四节民初小说期刊的文学史价值

第五章报刊与近代戏剧变革

**节报刊对近代戏剧生态的影响

第二节《二十世纪大舞台》等与戏剧改良思潮

第三节《新剧杂志》等与新旧戏剧观念嬗变

第四节报刊与近代戏剧批评

第六章近代中文报刊与翻译文学

**节近代中文报刊与翻译文学的兴起

第二节晚清报刊翻译小说与“小说界革命”

第三节晚清中文报刊译诗与“诗界革命”

第四节文学翻译:从“豪杰译”到“直译”

第五节翻译语体:言文并用与言文合一

第七章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诗潮

**节晚清革命报刊与革命诗潮的兴起

第二节东京留学生革命报刊诗歌

第三节晚清上海租界革命报刊诗歌

第四节《南社丛刻》与革命诗潮

第八章晚清白话报刊与白话文运动

**节晚清白话报刊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晚清报刊白话文的文体实验

第三节晚清报刊白话书写语言特征及流变

第四节“五四”新文化人的早期白话报活动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现代卷

目录

导论:民初报刊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

**节晚清报刊的发展:近代舆论兴起的物质性条件

第二节从清议到舆论——公共言论的近代演变

第三节公共空间的拓展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从《甲寅》到《新青年》

**章新思想报刊的兴盛与新文学的崛起

**节新思想报刊与“新青年”派开创的文学革命

第二节新思想报刊与新文学发端期“人的文学”观

第三节作为媒体事件的新文学发生期的论战

第二章“五四”落潮期的报刊与文学潮流

**节《学衡》与《甲寅》周刊:新文学的“劲敌”与制衡

第二节《诗镌》《新月》《诗刊》与新月派文学

第三章左翼报刊与左翼文学运动

**节创造社后期刊物与创造社左转的完成

第二节太阳社、我们社刊物与革命文学论争

第三节从《萌芽》到《文学》:“左联”与左翼文学运动的展开

第四节从《时事新报》到《光明》:“两个口号”论争的发生

第四章1930年代报刊与复杂多元的文学态势(上)

**节“杂志年”——商业文化、政治文化介入下的文学生态

第二节林氏系列刊物与左翼报刊——“幽默”与“反幽默”

第三节从《骆驼草》到《文学杂志》

——京派文学空间的拓展与裂隙

第四节施蛰存与《现代》的“左翼元素”

——非同人刊物的政治参与

第五章1930年代报刊与多元复杂的文学态势(下)

**节沪上小报与通俗文学——以《晶报》为对象的考察

第二节商业文化刊物与文学——以《良友》为例

第六章孤岛与沦陷区报刊的创新和坚守

**节孤岛文学期刊的两个阶段与四种类型

第二节孤岛期刊的出版环境与文学风貌

第三节出版策略:文学期刊的内部调适

第四节《西风》与西洋杂志文:“论语派”的散文革命

第五节沦陷时期《杂志》的文学史意义

第七章解放区报刊与解放区文学运动

**节《新中华报》副刊与初创期的解放区文学

第二节《解放日报》《文艺月报》等与延安文艺运动

第三节《晋察冀日报》等与其他发展中的解放区文艺

第四节华北、东北、山东解放区等解放前夕的地方文艺刊物

第八章现代报刊与文学语言的演变

**节启蒙的焦虑与语言文字的变革:从《新世纪》到《新青年》

第二节“有意的主张”及其策略:《国语周刊》的创办与国语运动

阵地的开辟

第三节30年代大众语的讨论及其意义:以《社会月刊》为中心

第四节方言的发现与诗歌体式的探索:从《歌谣周刊》到《新诗歌》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当代卷

目录

导论

上编(1949—1966)

**章“十七年”的文学期刊出版格局及其调整

**节层级制的文学报刊出版格局

第二节文学期刊管理体制形成与变革

第二章文学编辑与“十七年”文学

**节文学编辑的身份与处境

第二节文学编辑与作家

第三节文学编辑与文学写作

第三章“十七年”文学报刊与作家队伍

**节专业作家与群众作者

第二节文学报刊与知识分子作家

第三节文艺报刊与作家培养机制

第四章“十七年”文学刊物与文学批评

**节文学批评阵地与队伍

第二节批评家与作家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标准

第四节专业批评与群众批评

第五节不同的批评的文体

第五章读者与“十七年”文学报刊

**节“十七年”文学读者状况

第二节关于阅读趣味的斗争

第三节读者意见与文学报刊

第四节读者意见与作家、批评家

第六章文学报刊与“十七年”小说

**节文学报刊与短篇小说

第二节文学报刊与长篇小说

第七章文学报刊与报告文学、散文、杂文

**节“十七年”散文

第二节“十七年”杂文

第三节在历史与文学之间:革命回忆录、公社史、工厂史

第四节在新闻与文学之间:通讯、特写与报告文学

第八章文学报刊与“十七年”诗歌

**节整风前后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1956—1957年的诗歌

第三节1958—1960年的诗歌

第四节1961—1962年的诗歌

第五节1963—1964年朗诵诗运动

第六节文学报刊与旧体诗词

第九章文学报刊与“十七年”戏剧、电影

**节文学报刊与戏剧电影

第二节文学报刊与戏剧创作

第三节文学报刊与戏剧批评

下编(1976—1989)

**章1980年代的文学刊物格局及其发展

**节新时期文学期刊出版格局

第二节文艺期刊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二章文学编辑与1980年代文学

**节文学编辑的身份和处境

第二节文学编辑与作家

第三章新时期文学报刊与作家队伍

**节文学报刊与作家的代际更替

第二节文学报刊与作家培养机制

第四章文学刊物与文学批评

**节文学批评的阵地

第二节批评队伍与代际冲突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发展

第四节不同的批评文体

第五章读者与新时期文学报刊

**节新时期读者状况

第二节读者与文学报刊

第三节关于阅读趣味之争

第四节读者与作家、批评家

第六章文学报刊与1980年代小说

**节小说文体概述

第二节紧跟时代前行,发掘人与经济变革的联系

第三节对革命历史的重新书写

第四节伦理道德题材小说

第五节文学报刊与小说文体探索

第六节报告小说与纪实文学

第七节长篇小说与微型小说

第八节文学报刊与通俗小说

第七章文学报刊与1980年代散文、杂文、报告文学

**节文学报刊与散文

第二节文学报刊与杂文

第三节文学报刊与报告文学

第八章文学报刊与1980年代诗歌

**节诗歌阵地与诗歌发展

第二节政治抒情诗

第三节文学报刊与地域性诗歌群体

第四节文学报刊与第三代诗人

第九章文学报刊与新时期戏剧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近代中文报刊起源于外国传教士。19世纪初,来中国从事传教活动的传教士,出于传教和传播西方文化的需要,把西方已经流行的Magazine(杂志)与Newspaper(报纸)带入中国。根据中国的接受与传播条件,*初的办报人创造出一种合报纸与杂志为一的传播媒介——报刊。此类报刊的代表,鸦片战争前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荷兰传教会郭士立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其中《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月刊,每期五页,约两千字。1821年停刊,出版八十余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月刊,每期十二三页。印数*多时为一千份。1838年终刊。这些报刊中,已经有了自编自写的新闻和言论。 鸦片战争后,随着传教与通商限制的逐渐放宽,外国商人与传教士合办中文报刊也渐渐增多。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到1890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报刊发展到七十六家。其中影响*大的是《万国公报》和《申报》。由英、美、加传教士、职业外交官、商人所组成的“广学会”,1868年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周刊,后改为月刊,1874年启用《万国公报》之名。《万国公报》是一个由教会所办的综合性时事刊物,*高时发行五万余份。1907年停刊,持续四十余年。《万国公报》在国人开始办报之前,影响甚大。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创办商业性的《申报》。《申报》定位于办“给华人看的”报纸,聘华人作主笔;重视新闻真相,具备省会和重要城市重大政治事件现场采访、独立报道的能力;《申报》比较早地刊载插画,以图像配合新闻。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即是附属于《申报》的画刊。《申报》从1872年发刊到1949年终刊,历时七十七年,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外国传教士与商人在华的报刊实践,主要是服务于其教会文化与商业利益的。但这些报刊的出现,客观上给置身于闭关锁国之中的中国人带来了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文明。中国读者见识了不同于旧邸报的新报刊。旧邸报载上谕奏折,仅得朝廷举动大略。上下隔绝,情意不通。朝廷政事,得失莫辨。民心民意,无由表达。而新报刊官事、民事、朝廷之事,皆备于一纸,达官贵人,庶民百姓,均可观览。国家地方政事,可以分析评论。外国传教士与商人主办报刊中的新闻与评论,成为中国读者开眼看世界的重要信息通道。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受林则徐委托辑录《海国图志》,都曾参考《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报刊。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代表着鸦片战争时期“开眼看世界”一代士人的思想水平。稍后《万国公报》《申报》创办,其对西政西学、民主民权的宣传,成为西学东渐的**轮风潮,也自然成为维新知识群体呼唤变法的思想源头。 鸦片战争之后,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但大多时间不长,旋起旋灭。时间稍长、影响稍大的报人和评论人是王韬、郑观应。1874年,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主编是王韬。王韬是苏州人,早年在上海《字林西报》附设的墨海印书局担任编辑。后因被怀疑与太平天国有书信往来而为官方追缉,逃亡香港,在香港生活二十余年。王韬曾有欧洲与日本游历的经历,并在英国居住两年,与朋友理雅各布翻译《诗》《易》《礼》等中国经典,有过在牛津、爱丁堡大学做学术演讲的神奇经历。1873年,王韬在香港买下理雅各布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开始了办报生涯。自1874年到1884年任主笔的十年间,王韬写作政论八百余篇,每篇千字左右。其1875年发表的《变法自强》上、中、下三篇政论,开出了他对“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以及中国“转弱为强”的救治方略。因其办报实践,王韬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始人,其政论文字辑为《弢园文录外编》。 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政论文章的还有郑观应。郑观应是一个从商经历丰富的官商,与李鸿章等洋务大员交往颇深,曾任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总办等职。自1870年代起,开始写作政论,发表于《循环日报》等报刊。有别于众人关注西方的船坚炮利,郑观应《西学》一文以为:西方之学,有天、地、人之学。一切算法、历法、电学、光学诸艺,归诸天学;一切测量、经纬、种植、舟车、兵阵诸艺,归诸地学;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归诸人学。“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在《议院》一文中,郑观应表现出对西方议会制度的青睐:“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在《日报》一文中,郑观应以英、法、德、美、俄等报刊发达国家为比较对象,主张中国应广设日报,以求“民隐悉通,民情悉达”,以求“是非众着,隐暗胥彰”。郑振铎编:《晚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郑观应的政论之文,收入《盛世危言》等集中;《盛世危言》1894年成书后,在朝野之间影响甚大。

作者简介

关爱和(1956—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出版有《中国百年学术与文学》《中国近代文学论集》《古典主义的终结》《悲壮的沉落》等著作,主编有《中国近代文学史》等教材。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