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包邮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34.4 (7.6折) ?
1星价 ¥34.4
2星价¥34.4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43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17页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030704306 ; 978-7-03-070430-6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介绍了创新思维、创造原理,以及常见的创新方法与创造技法,另外一部分系统介绍了TRIz的创新思维方法、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发明原理及应用、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物-场模型、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等,重点阐释TRIZ各工具所包含的主要思想及其应用。通过对TRIz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创新思维,提升自身的发明创新素质。

目录

第1章 创新思维 1 1.1 打破思维定式 1 1.1.1 转换思维视角,突破思维障碍 1 1.1.2 相对收敛思维,拓展发散思维 3 1.1.3 相对正向思维,开发逆向思维 4 1.1.4 相对纵向思维,培养横向思维 4 1.1.5 相对抽象思维,唤醒形象思维 4 1.1.6 改变海绵式思维,强化批判性思维 5 1.2 创新思维训练 6 1.2.1 方向性思维 6 1.2.2 形象思维 10 知识训练 14 实训与思考 14 第2章 一般创新方法 16 2.1 头脑风暴法 16 2.1.1 头脑风暴法简介 16 2.1.2 头脑风暴法的原则 17 2.1.3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流程 18 2.2 六顶思考帽 19 2.2.1 六顶思考帽简介 19 2.2.2 六顶思考帽的规则与运用 19 2.3 思维导图 23 2.3.1 思维导图简介 23 2.3.2 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24 2.3.3 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 24 2.3.4 绘制思维导图的要领和技巧 26 知识训练 28 实训与思考 28 第3章 TRIZ基础 29 3.1 TRIZ的起源与发展 30 3.1.1 TRIZ创新方法概述 30 3.1.2 TRIZ的起源和发展 30 3.2 发明的等级划分 31 3.2.1 发明创造等级划分的意义 31 3.2.2 发明创造的5个级别 32 3.3 TRIZ的核心思想 33 知识训练 33 实训与思考 34 第4章 创造原理与技法 35 4.1 创造原理 35 4.1.1 组合原理与综合原理 35 4.1.2 分离原理与还原原理 36 4.1.3 移植原理与换元原理 37 4.1.4 迂回原理与逆反原理 37 4.1.5 仿生原理与群体原理 38 4.2 创造技法 38 4.2.1 组合创造法 38 4.2.2 列举分析法 42 4.2.3 设问创造法 47 知识训练 52 实训与思考 53 第5章 TRIZ创新思维方法 54 5.1 九屏幕法 54 5.1.1 普通九屏幕法 55 5.1.2 高级多屏幕法 58 5.2 STC算子法 59 5.2.1 STC算子法概述 59 5.2.2 使用STC算子法思考问题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60 5.2.3 STC算子法应用案例 61 5.3 金鱼法 64 5.3.1 金鱼法概述 64 5.3.2 金鱼法流程 64 5.3.3 金鱼法应用案例 65 5.4 小人法 66 5.4.1 小人法概述 66 5.4.2 小人法的解题思路和流程 66 5.4.3 小人法应用案例 67 5.5 *终理想解法 70 5.5.1 *终理想解法概述 70 5.5.2 *终理想解法的特点和作用 71 5.5.3 *终理想解法应用案例 74 知识训练 76 实训与思考 76 第6章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78 6.1 技术系统 78 6.1.1 系统 79 6.1.2 技术系统 81 6.2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82 6.2.1 S曲线进化法则 83 6.2.2 提高理想度法则 85 6.2.3 系统完备性法则 88 6.2.4 能量传递法则 88 6.2.5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89 6.2.6 提高动态性和可控性法则 90 6.2.7 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91 6.2.8 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 92 6.2.9 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94 6.2.10 向自动化方向进化法则 95 6.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应用 96 6.3.1 产生市场需求 96 6.3.2 定性技术预测 96 6.3.3 产生新技术 97 6.3.4 实施专利布局战略 97 6.3.5 选择企业战略实施的时机 97 知识训练 98 实训与思考 98 第7章 TRIZ发明原理及应用 99 7.1 分割原理 99 7.2 抽取原理 100 7.3 局部质量原理 101 7.4 增加不对称性原理 101 7.5 组合原理 102 7.6 多用性原理 102 7.7 嵌套原理 103 7.8 重量补偿原理 103 7.9 预先反作用原理 104 7.10 预先作用原理 104 7.11 预先防范原理 105 7.12 等势原理 105 7.13 反向作用原理 106 7.14 曲面化原理 106 7.15 动态化原理 107 7.16 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 107 7.17 空间维数变化原理 108 7.18 机械振动原理 108 7.19 周期性作用原理 109 7.20 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 110 7.21 减少有害作用原理 110 7.22 变害为利原理 111 7.23 反馈原理 111 7.24 借助中介物原理 112 7.25 自服务原理 112 7.26 复制原理 113 7.27 廉价品替代原理 114 7.28 机械系统替代原理 114 7.29 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 115 7.30 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 115 7.31 多孔材料原理 116 7.32 改变颜色原理 116 7.33 同质性原理 117 7.34 抛弃与再生原理 117 7.35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 118 7.36 相变原理 118 7.37 热膨胀原理 119 7.38 强氧化剂原理 119 7.39 惰性环境原理 120 7.40 复合材料原理 121 知识训练 122 实训与思考 122 第8章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123 8.1 技术矛盾概述 123 8.1.1 矛盾 124 8.1.2 矛盾的分类 126 8.1.3 技术矛盾 128 8.2 通用工程参数 129 8.2.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129 8.2.2 39个通用工程参数解释 130 8.2.3 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分类 133 8.3 解决技术矛盾的矛盾矩阵方法 134 8.3.1 人类解决问题(矛盾)的传统方法 134 8.3.2 TRIZ解决问题的方法 135 8.3.3 矛盾矩阵表的构成 135 8.3.4 应用矛盾矩阵表的步骤 136 知识训练 140 实训与思考 141 第9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142 9.1 物理矛盾 142 9.1.1 物理矛盾的定义 142 9.1.2 物理矛盾的分类 143 9.1.3 定义物理矛盾的步骤 144 9.1.4 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的区别 145 9.2 分离原理 145 9.2.1 空间分离原理 146 9.2.2 时间分离原理 147 9.2.3 条件分离原理 149 9.2.4 系统分离原理 150 9.3 运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152 9.3.1 运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的步骤 152 9.3.2 解决物理矛盾的11个分离方法 154 9.3.3 四大分离原理与40条发明原理的综合利用 156 9.3.4 解决物理矛盾的通用工程参数法 158 知识训练 160 实训与思考 160 第10章 物-场模型 161 10.1 物-场模型概述 162 10.1.1 物-场分析中的三元素 162 10.1.2 物-场分析中的功能描述 163 10.2 物-场分析的表示方法 164 10.2.1 物-场分析中的常用符号 164 10.2.2 物-场分析中的符号系统 165 10.3 物-场模型的类型 167 10.3.1 有效完整的物-场模型 167 10.3.2 不完整的物-场模型 168 10.3.3 效应不足的完整物-场模型 169 10.3.4 有害效应的完整物-场模型 172 10.4 物-场分析的一般方法 173 10.4.1 一般解法1 173 10.4.2 一般解法2 174 10.4.3 一般解法3 175 10.4.4 一般解法4 175 10.4.5 一般解法5 176 10.4.6 一般解法6 177 10.5 物-场模型一般解法的分析步骤及应用 178 10.5.1 物-场模型一般解法的分析步骤 178 10.5.2 物-场模型一般解法的案例分析 178 10.6 本章小结 184 知识训练 185 实训与思考 185 第11章 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 187 11.1 科学效应的作用 187 11.1.1 效应的含义 187 11.1.2 技术过程之间的纽带 188 11.2 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 189 11.2.1 专利与科学效应 189 11.2.2 科学效应库 190 11.2.3 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 192 11.3 创新的知识资源 193 11.3.1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资源 193 11.3.2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类型 194 11.4 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库 195 11.4.1 发明原理实例库 195 11.4.2 专利知识库 196 11.4.3 领域知识库 196 11.4.4 专题知识库 196 知识训练 197 实训与思考 198 参考文献 199 附录1 76个标准解 200 附录2 经典矛盾矩阵表 204 附录3 物理效应表 214 附录4 化学效应表 216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