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516738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105167388 ; 978-7-105-16738-8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的文艺创作发生于特殊的战时,战争爆发后,原有的城市文化空间被强行打破。而原本处于大后方的城市如昆明、重庆、桂林、延安等地因为大批知识分子的涌入,出现了几个临时性的文学中心。其中桂林、重庆等借助于报刊等新闻媒介形成舆论中心:而昆明,则由以西南联大为首的学校、研究机构为其注入了新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大学文化现象。在这种大学文化中,文艺社团又是校园知识分子文艺创作的重要组织途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在西南联大任教或求学的新文学作家中,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李广田、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刘兆吉、赵瑞蕻、王佐良、林蒲、杨周翰、刘北汜、陈时、罗寄一、马尔俄、汪曾祺等,都与文艺社团关系密切。如闻一多,他曾先后担任过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冬青文艺社、新诗社、西南联大话剧团、剧艺社等指导教师;穆旦曾至少加入7个文艺社团,社团经历伴随着他整个西南联大的求学、工作生涯,文艺社团的出版物上发表了他20世纪40年代初的大部分代表作品。以上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相关作家的创作高峰虽然未必在联大时期,但是联大求学经历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西南联大文艺社团在培养文学新生力量、推动新文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也使联大在整个国统区文艺界地位独特。 回望抗战时期的昆明,之所以跃居为战时文化中心之一,这与西南联大文艺创作群体的整体贡献密不可分。云南地处边陲,教育西迁使得云南尤其是昆明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为云南带来了珍贵的文化资本。同时,云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淳朴的民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外来知识分子带来的先进文化精神与云南本土文化交流碰撞,形成了联大的多元文化形态。联大精神如今已内化为云南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气质,对加强云南的文化自信,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一、选题缘由和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对象、思路
四、相关概念厘定
**章 西南联大文艺社团发展的历史语境
**节 战争背景下的社会语境
一、抗战救亡对全社会的影响
二、云南地方政府对西南联大的保护
三、国统区并峙的三大文化中心
第二节 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语境
一、国民政府的战时文化政策
二、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气象
三、西南联大文艺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西南联大文艺社团及其出版物概况
**节 西南联大的社团及出版物管理
一、西南联大的社团管理
二、西南联大的社团出版物管理
第二节 西南联大前期的文艺社团及其出版物(1937年11月-1941年1月)
一、文学社团
二、话剧社团
三、其他社团
第三节 西南联大中期的文艺社团及其出版物(1941年1月-1943年9月)
一、文学社团
二、话剧社团
三、其他社团
第四节 西南联大后期的文艺社团及其出版物(1943年9月-1946年7月)
一、文学社团
二、话剧社团
三、其他社团
……
第三章 西南联大文艺社团知识分子的战时文化选择
第四章 西南联大文艺社团出版物上文艺作品的多样形态
第五章 西南联大文艺社团的文艺成就
第六章 西南联大文艺社团与云南地方知识谱系的建构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西南联大文艺社团出版物研究》: 1937年11月至1941年春是联大文艺社团的发展期,这一时期联大学术环境较为宽松,风气比较自由。再看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较好,整个社会抗战热情高涨,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自由;另一方面,从昆明本地来看,地方军阀龙云主政云南,名义上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但实际上与中央政府、地方势力暗中较劲,互相争夺地方权力。早在1931年,中共地下党刘林元等人在写给中央的报告里就有这样的话:“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的国民党,表面上打着以党治国的口号,实际上完全是军阀的附庸物’,‘他们的影响在群众中是很微弱的,就是在昆明的学生群众中也没有很大影响,至于工农中的影响,更不足提了’。”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下,“云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龙云对昆明日益高涨的爱国民主运动采取同情、默许、保护的态度”,引起了蒋介石的愈发不满。国民政府日渐加强军统在云南的势力,其重要任务就是要破坏爱国民主运动。但龙云政府对此持暧昧态度,并不特别支持。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貌合神离,为联大师生争取了相对自由的校园环境。抗战初期的联大师生关注现实,敢于直言,校园生活丰富多彩。1938年底,国民党西南联大直属区党部和三青团直属分团部成立,*初在校园里建立陈列室,陈列国民党的代表性时政刊物《中央周刊》、文艺刊物《文艺先锋》等,同时建立社团明社。明社出版壁报《明报》,和进步社团群社的《群声》壁报等偶有针锋相对的言论。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西南联大校园内的言论比较自由,各种思想理念不同的社团都可自由发声。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41年初。这一年,西南联大的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共两党之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联大部分进步师生的学习生活也受到波及。联大*大的综合性社团群社在校园内逐渐停止了活动。“‘皖南事变’发生后,根据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将西南联大比较暴露的干部、党员和积极分子50多人,疏散隐蔽到云南各县开展工作。”再加上这一时期的昆明也不太平,日机经常轰炸,师生频繁跑警报。到1940年,日军侵入越南安南,因为昆明毗邻越境,学校又开始酝酿迁校,*终决定保留校本部,同时成立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原有的一年级新生及新招的先修班学生到叙永分校报道上课。学生力量有所分散。 此后皖南事变爆发,政治上的高压加上环境的动荡,校本部的文艺社团活动逐渐转入沉寂期。 具体来看,这一时期包括长沙临时大学时期和早期的西南联大时期。长沙临时大学时间短暂,开学不到一个月长沙便不太平,敌机轰炸频繁,常常上着课就有炸弹在学校附近爆炸。这一时期的学校,整体上处于一种不安定状态,未来何去何从谣言四起,大批同学踊跃从军,以实际行动保卫祖国。学生会已经成立,但是“除推选了一些代表之外却尚无具体的工作”。长沙临时大学的文学院设立在南岳衡山,师生同住,关系很是亲近。据记载,长沙临时大学有文艺社团及壁报,“颇多描写现实生活的诗文”只是史料并无过多记载。但从有限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师生主要关注现实社会,再加上生活并不是特别安定,长沙临时大学存在时间也不长,其文艺社团及壁报为后面西南联大时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奠定了基础。 从1938年西南联大来到云南,一直到1941年春皖南事变爆发,西南联大的文学社团主要有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南荒文艺社、冬青文艺社等,戏剧社团主要有联大剧团、青年剧社、戏剧研究社等。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和南荒文艺社一脉相承,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社团的不同发展阶段。他们的主要负责人相同,创作体裁从*开始的诗歌扩大到散文、小说等,成员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载体从壁报扩展到知名报纸的副刊,这为后来文艺社团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开拓作用。得益于自由民主的校内环境,1937年11月至1941年1月是联大文艺社团发展的黄金时期。 ……
作者简介
杨茜,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民族大学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民间文艺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等多项;主持在研云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获云南省第二十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女性生存战争
¥20.8¥66.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自卑与超越
¥14.3¥39.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1.6¥3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4.3¥39.8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西方哲学史
¥12.4¥38.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6.2¥49.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20.2¥56.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性心理学
¥18.4¥58.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4.9¥39.8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怪癖心理学:解读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里秘密
¥12.2¥36.0 -
文言浅说
¥10.1¥24.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23.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