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川端康成精选集(精装典藏版)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726098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807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72609800 ; 978-7-5726-0980-0
本书特色
川端康成精选集(精装典藏版)(名家名译,一生中不可错过的经典文学)《雪国》《古都》《千鹤》《伊豆舞女》《山之声》
内容简介
1968年,川端康成“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他的一生创作小说百余篇,留下了诸多广为传颂的经典作品。 由著名翻译家、国内*早研究川端康成的学者谭晶华历时多年翻译、选编,以典雅的译笔再现日式物哀之美。收录《雪国》《古都》《千鹤》《山之声》《花的圆舞曲》《碧波千鸟》6部不朽的中长篇名作,以及《伊豆舞女》《十六岁的日记》《精通葬礼的名人》《母亲的初恋》等18个短篇经典。
目录
雪国
古都
千鹤
伊豆舞女
山之声
节选
《古都》 译后记 本作品集收录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古都》和三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古都》连载于一九六一年十月至一九六二年一月的《朝日新闻》,是诺贝尔文学奖三部入选作之一。小说写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由于家境贫寒,孪生姐妹出生后,姐姐千重子即遭遗弃,被一个绸缎批发商家收养,出落成一位养尊处优的小姐。妹妹苗子虽然留在父母家,却在襁褓之中就成为孤儿,孑然一身,长大后留在村庄里受雇于人,上山植杉,自食其力。姐妹俩容貌端丽,心地善良。千重子感受性强,有着少女纤细的情感,春花秋虫,能使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短暂;高耸的北山杉,也能使她感悟为人的正直之道。妹妹苗子温厚淳朴,宛如北山杉的精灵,挺拔、秀丽、生机勃勃。雷雨袭来时,苗子以身躯庇护姐姐。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婚事,她宁可割舍自己的爱情。*后,苗子避人耳目,于夜深之时,应邀到千重子处同床夜谈,体味姊妹情义。翌日拂晓,细雪纷飞,苗子离开千重子,又去承受生活中的磨难。本作品为川端康成的晚年之作,一扫其晚年作品中常见的消极颓废色彩,总体格调健康向上,清新朴实。在描写爱情方面着墨不多,仅仅渲染出一点氛围,写得颇为纯正。“没有偷情”“*是老实本分”,连川端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是本性中的正念占了上风。作者在作品后记中写道:执笔此作时,自己曾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以至于精神恍惚迷离,可写出的东西反倒出乎自己的意料。写完《古都》十天以后,他就住进了医院。作者笔下的孪生姐妹,是作者刻画的女性形象中颇为健美、惹人喜爱的纯洁少女,也可以说是作者心目中真善美的化身。作品一开头,作者就用大枫树上两株寄生的紫花地丁来比喻姐妹俩的命运,即虽然咫尺天涯,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因为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和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作品在明快之中透露出些许诗意的伤感。这部小说一共连载了一百零七回,隐约暗示出女主人公的爱情结局不会圆满。“倘若接着写下去,《古都》 大概就会变样,怕是要写成两个少女的悲恋或是悲剧了。”川端康成写作《古都》 时说:“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京都是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把京都深幽的景色,当作哺育我的‘摇篮’。”这说明川端康成对京都有着浓厚的乡情。据说《古都》就作于流连京都之时。沿途的景物,观赏之余,不仅能使他的心理趋于平衡,更能启发他的文思。坐在旅馆一隅,“便能忘怀一切,兴起清新活泼的灵感”。京都历史悠久,一千多年来常为历代王朝的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致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秀丽的山河。各种节令与风俗,也体现了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和传统。一处处名胜古迹和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和情趣。因此,京都堪称日本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也涵育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优秀的民族文学。在《古都》中,作者让读者随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圆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每年一度的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的“大字形”篝火等。小说就像一幅京都的风俗长卷,让读者去体味日本的情趣和传统美。进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发展。意识到历史进程的无情、社会发展的代价,作者深恐传统不继,盛事难再,便把古都的种种捉诸笔端,写照留影。川端把故事置于战后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环境中,反映了战后经济恢复、起飞后,日本的生活方式日趋欧美化、古老的京都西阵传统工艺濒临危机、古都的社会风貌受到现代化冲击而出现的时势变化等各种社会现象。比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原本住在京都的老居民被迁移至比较偏远的郊外居住,千重子的母亲阿繁一想到自己家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得不迁居,就心事重重。自平安朝时代延续下来的西阵所生产的高级精美丝织品,随着化纤工业、毛纺织业的兴起,受到巨大的打击:和服生产过剩,老字号商家相继倒闭,中小作坊靠停工来限产压产。此外,美国占领军在景色如画的植物园里盖房子,使景色“失去了京都的情调”;古老的樟树“被美军伐倒”,美军划出“禁止日本人入内”的土地,令作者感到“内心的悲哀”,这其实就是对日本传统文化失落的悲哀。川端康成把《古都》这部表现自然美、人情美,具有浓厚传统气息和特异色彩的优秀作品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来写,用跟时代相联系的手法写作,也属比较难能可贵、值得称道的。本作品集中还收录了川端康成早年的作品《十六岁的日记》《精通葬礼的名人》和《招魂祭一景》。“天涯孤儿”是作者的自况之语,意为孤儿的意识、孤儿的悲哀。川端两三岁时,父母就病故了,他改由祖父母抚养。七岁那年,祖母去世后,他与又聋又瞎的祖父相依为命,过着凄凉落寞的生活。祖孙两人孤零零住在村子一隅,与人少有来往。亲朋故旧也日渐疏远,偶有稀客上门,祖父竟会感激得老泪纵横。三年后,寄养在姨父家的姐姐也悄然死去。虚岁十六那年,唯一的亲人祖父归天。于是,“一股无边的寂寞,忽然袭上心头,感到自己竟是孑然一身”。 还在祖父的垂危期,川端预感老人来日无多,用日记记叙了祖父临终前的病情。虚岁十六、实足十四岁的川端在十一年后发表的这篇短篇小说,用冷峻的目光,凝视了一个生命的寂灭,谛视了人生的无常。川端康成认为《十六岁的日记》是他的处女作,“是优秀的”,也是“难以动摇的作品”。谭晶华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九日 《千鹤》 译后记 本作品集收录了川端康成的两部中篇小说《千鹤》和《碧波千鸟》。《千鹤》是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同时也是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入选作品之一。一九四九年五月、一九五一年十月分六次刊载于《时事读物别册》等杂志。1952 年获得日本艺术院奖。主人公菊治受近子之邀来到其位于镰仓圆觉寺的茶室参加茶会。近子曾经是菊治父亲的情人。菊治父亲的朋友太田去世后,太田夫人常找菊治父亲商谈事情,来往之中变成了菊治父亲新的情人。出于妒忌,近子把太田夫人与菊治父亲的情事告诉了菊治的母亲。菊治父亲一怒之下,断绝了与近子的特殊关系。菊治父母亲去世以后,近子依然经常出入菊治家帮忙料理菊治的生活。今天邀请菊治出席茶会,目的是给他介绍恋爱对象稻村小姐。同座的还有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见到菊治,太田夫人感到似曾相识的吸引力,当晚两人就发生了两性关系。败露后遭到近子和文子的反对。太田夫人深感罪孽深重,在见过菊治*后一面后自杀身亡。尽管母亲对菊治的情感不被世间认同,但其中也不乏真爱,所以文子希望菊治能够原谅母亲,并将母亲用过的志野瓷茶碗送给菊治留作纪念,以后又决定摔碎这古董茶碗。与菊治共度一宵后,文子从此销声匿迹。对于近子介绍认识的雪子,菊治同样爱慕不已。作者以纤细委婉的笔调,描写了菊治与身边几位女性错综复杂的关系,试图从不被社会道德认可的感情纠葛中,探寻人性的悲哀和美丽。诚如川端自己所说, 《千鹤》的“目的在于写不道德的男女关系”。整个故事在演示茶道的优雅闲适的境遇中展开,却充满着既不优雅也不道德的欲情。川端康成把男女主人公置于道德的冲突之中,并让他们为各自的罪孽苦恼不已,而矛盾的*终解决,并不是道德的胜利,而是情欲的凯旋。在充满着日本传统文化氛围的茶室之中,川端康成借传统茶道表现日本人固有的心理,表现爱与死、生命与虚无等主题创作的意图,此作品中还可以窥见《源氏物语》等平安文学的影响。菊治对自己与太田夫人的关系,尽管有过“道德上的内疚”,觉得自己好像“笼罩在一层丑恶的黑幕中”脱不开身,但他“既不后悔,也不觉得丑恶”,甚至“可以说,人的道德观念根本就没有发生一点儿作用”。他完全“感受到了一种柔情”“常常沉浸在对她的思念之中”。待太田夫人因爱的怨念自杀以后,菊治又在其女儿身上看到夫人的面影并移情于文子。而且太田母女也同样如此,口口声声说自己“作孽”,可是,“一旦堕入另一个世界”,便分不清亡夫、情夫和情夫儿子,只剩下本能与情欲,成了“史前的或者是人类*后的女子”。这种逆伦关系,使川端看到的仅仅是生命的活力,他不以之为丑,反而美化文饰。相比《雪国》,《千鹤》在性爱和官能方面是有些出格的,其原因在于作者偏颇的审美原则:“生命即官能”。一个女人能不受道德禁锢,顺乎“造化之妙与生命之波”,无所牵绊地与众多男人相爱,正是女子生命之美的佐证。《千鹤》中对于官能和性爱的描写,从本质上说也是受到了日本古代,尤其是促进日本文学形成的“好色”审美意识的影响。不过,川端康成的文学中很少有露骨的性本能和肉欲宣泄的描写,也几乎没有生理上的色情描述。虽然《千鹤》 以后的一些创作已经逸出了伦理的框框,冲破了道德的规约,审美与伦理失去了均衡,但是作者更多表现的还是女性情欲的压抑、扭曲和苦闷,这也是事实。相对于既定的社会秩序、世俗的善恶观和道德规范而言,性爱的世界可称作一种“魔界”。尼采有过生命通过意识自救的名言。劳伦斯也指出:文学艺术就是帮助人们结束那种不能反应、不能表达自己感情、不知道自己的感情是何种的麻木状态, 也就是强调了一种与科学、伦理相对的审美精神。对于人物及其情感的审美特质还在于:人的心理乃至生活样式在感性自在中找到了足够的生存理由和自我满足。因此,《千鹤》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女性世界,也可以用作者自己所说的“火中显出莲火,爱欲中显露正觉”来概括。用日本文化学者梅原猛的话来说,就是“审美击败了伦理”。《碧波千鸟》是《千鹤》的续篇,从一九五三年起连载于《小说新潮》。但是,这篇小说仍然没有写完。据说,作者当年在旅馆里写作时,因为采访笔记连同皮包一起被盗,难为无米之炊遂搁笔。他在一九五四年三月和七月将已经发表的《春之眼》与《妻子的思绪》两章弃却,理由是内容显得游离。千鹤是“日本自古以来,工艺、美术、服饰常用的装饰性图案,是日本美的一个象征”。雪子手上拿着绘有千鹤图案的包袱,作者川端康成将其视为美的化身、灵魂的救赎。而这个美的化身却很“不好写”,因此,在《千鹤》 这部作品中,仅是一个“远景”,一种向往。川端在心底也怀着憧憬,愿在晨空或夕照中,一睹“白鹤千羽,翩翩飞舞”。虽然在续篇《 碧波千鸟》中,雪子成了主角,但着墨更多的还是菊治的“灵魂在地狱中的挣扎”。川端康成说过:“《千鹤》与《山之声》并没有打算写这么长,照理都应该是短篇。一回就结束。谁知意犹未尽,便一直写了下去。”“事先没有构思。”这样,“每一片段,读者尽可当作独立的短篇来读”。这也是川端康成中长篇小说的一个特点。谭晶华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六日 《雪国》 译后记 本作品集收录川端康成的两部中篇小说《雪国》和《花的圆舞曲》。《雪国》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于《文艺春秋》和《改造》等杂志,一九三七年六月由创元社刊行单行本,首次使用“雪国”的书名(台湾有译成“雪乡”的)。 以后多次续稿修订,至一九四七年十月完成连载。一九六八年成为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代表作。小说发表后就享誉文坛,被誉为“精纯的珠玉之作”,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神品”“堪称绝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它更是被誉为“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一座高峰”。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那一年春天,为了寻找失去的自我,坐吃祖产、无所事事的东京舞蹈研究家岛村曾来到雪国,结识了温泉旅馆的侍女。到冬季两人再次重逢时,已成为艺妓的驹子住在专教三弦和舞蹈的师傅家,师傅的儿子行男重病,为了帮他治病,驹子才下海当了艺妓。一直在照料病人的是另一位叫作叶子的姑娘。岛村与驹子的关系日益亲密,却又暗中倾心于叶子。第二年秋天,岛村第三次来到雪国,行男已病逝,叶子恳请岛村善待驹子。一天晚上,放电影的茧仓失火,叶子从火场的二楼坠落下来丧生。作品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哀怨幻想的世界,在隐晦的主体与扑朔迷离的意境中,以美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驹子和叶子渴望爱情、认真生活的纯洁形象。而生活阔绰、以虚无态度游戏人生的岛村身上,也集中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无能为力、消极遁世的人生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兴趣和情感。 一九六八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川端康成的授奖词说:“以敏锐的感受、 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可以说,《雪国》奠定了川端康成幽美哀婉、空灵剔透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高成就,成了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是务求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意”。其审美意识, 可以说是偏重感觉和情绪的。其中,“真诚”“物哀”“幽玄”是贯穿日本文学的三大文学理念。真诚,即“修辞立诚”,在创作上力求用艺术手法表现自然和人生朴实纯真的形象。物哀也有译成“日本式的哀婉”。*早是日本古代歌谣中的形声,指赞赏、感慨、 哀伤的感叹之声,进而表达“共情共感,优美纤细的怜惜之情”,其中对四时风物的感念、世事无常的喟叹,更具有悲伤哀婉的内涵。物哀是心与形、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生的契合,表现一种优美与典雅的情趣。幽玄则散见于中国古典,原意指老庄哲学与佛法之深不可测。用于诗论,以概括中世艺术的特色,指作品的象征之趣、韵外之致。因时代不同,内涵亦有平淡之美、妖艳之美、寂静之美的区别。川端康成在《发扬日本的美》一文中说:“平安的幽雅哀婉,固然是日本美的源流,但是,也还有镰仓的苍劲,室町的沉郁,桃山、元禄的华丽,递传而下,一直绵延到引进西方文明一百年后的今天。”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川端康成所继承的传统美,是以《源氏物语》为中心的优美纤细、多愁善感的贵族美学,又揉进了中世的幽玄妖艳的象征美。通过《雪国》,我们可以领略到,作为人学的文学,人与自然的主题一定会亘古常新。人与自然的主题,一直追随着人类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诱发着作家在其创作活动中对人和自然进行深层次的艺术思维。川端康成的文学的自然审美观实质上就是人如何认识自身的问题,反过来说,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思维中,也必能触及人类的某些精神实质。因此,川端文学表现出的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艺术功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自然审美观。他对于自然的敏锐与精深的感受,可以说是构成其独特自然审美观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以自然风物来感悟人生、体察人情思维的传统,即“自然风物之情思”。在对自然的感触中,既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性格,也具有人类共同的普遍性。川端文学的自然审美观的形成与日本民族的“万物有灵观”“天人合一观”和“植物美学观”的自然观不可分割,抑或说它们正是川端文学的自然审美观形成的基础。除了短篇小说《伊豆舞女》,《雪国》也是川端康成*钟爱的作品。据说川端康成晚年曾用毛笔恭录《雪国》,订成两册,弃世后才由家人发现,可见川端对这部小说的珍爱。本集中的《花的圆舞曲》,按照川端康成所言,是一部“尚未写完”的作品,原本拟他日续写,但是终未如愿,如同其他许多创作一样,他的作品随时可续,随时可止,并不会影响作品的完整,也无伤宏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不少以舞女为主人公的创作。他曾经说过:舞蹈是可视的音乐,动态的美术,形体的诗歌,戏剧的精华。就连一朵花中,也蕴含着舞之梦。而女人的美,在翩翩的舞姿中,可说臻于极致。而且,女性也通过舞蹈创造了美。没有优秀的舞女,我们便无从领略女性真正的美……《花的圆舞曲》写的也是舞蹈演员,除了对星枝和铃子两位舞女及老师竹内的描绘外,重点放在表现人物对于艺术的极致的追求,意图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光辉的憧憬与赞美之心”。作者以其伤感的抒情、优美的文笔,表现了他对于艺术理想境界的歌颂。谭晶华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一日 《伊豆舞女》 译后记 本册为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选集,共收入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五三年创作的十五篇作品。纵观川端康成的所有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百余篇的短篇,一百四十来篇的微型小说(小小说),还有近千篇的随笔评论。因此,他并不是一位擅长长篇的巨匠型作家,其资质说明他倒是一位撰写短篇的高手。垂名于日本近代文学史的众多优秀作家中,川端康成既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又是一名具有多重性格的立体现代人:在他的身上,有性格乖戾的孤儿气质,寄人篱下的受惠气质,也有渴望爱情、崇尚处女、轮回转世、空虚无常的思想;在艺术上,他既注意吸收新感觉派开拓表现的新手法,又深受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既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又继承了东方文化的传统;他还曾对无产阶级文学和马克思主义表示理解,有无产阶级作家的知己;他的文笔流畅优美,抒情的遣词造句清澈甜美,有“物哀”“幽玄”“余韵”“空灵”的浓郁的日本味,同时也有死亡、悲观、孤寂、消极情调的流露。这一位作家曾经引起中日两国文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四十多年来,研究其人其作品的成果不断,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当代文豪。记得笔者大学毕业后不久,曾在一九七九年吉林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日本文学研讨会上宣读过一篇题为“谈谈川端康成与他的小说”的论文。文章实属稚拙,观点也未必成熟,却有幸成为我国*早论及川端康成小说的文章。以此为契机,在此后的四十余年间,笔者在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日本近代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教学任务的同时,热衷于阅读、翻译、研究川端康成的作品。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他的作品大量被翻译,研究论文也越来越多。他的三部诺贝尔文学奖的入选作品在我国已出现了多种中译本。每隔两三年举办一次的全国日本文学国际研讨会至二〇二一年已经举办了十七届,每一届会上都有质量上乘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其创作方法、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研究还引起过热烈的争论。中日两国的文学研究者在北京一起举办过三次“中日川端文学研讨会”,刘德有、邓友梅、林林、李芒、文洁若、高慧勤、长谷川泉、羽鸟彻哉、林武志、原善等有造诣的中日学者畅所欲言,他们对于川端文学乃至日本文化所做的极为精彩、中肯的论述,至今音犹在耳,使人难以忘怀。川端虽然不像一些世界级大家具有结构宏大的巨制,他的创作中,尤其是短篇小说中,就几乎看不到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宏大豪迈的场面,然而,川端的艺术恰恰就是一种技巧,一种匠心。文学名篇《伊豆舞女》被公认为日本青春文学的杰作。小说描写的是一九一八年作者在东京一高(东大预备校)上二年级的秋天,因为厌倦学校的寄宿生活,为了摆脱缠绕不去的精神苦闷,独自一人去伊豆半岛旅行的故事。途中,**人称的主人公遇到了一伙江湖艺人,彼此结伴同行,从天城岭、汤岛、汤野一路走到下田。艺人们心地善良,感情纯朴,尤其是那位天真热忱的舞女,使主人公体味到人情的温暖,在内心萌发出一缕柔情。舞女一句说他“是个好人”的赞语,就令他有种“说不出的感激”,*后离别,在船上任凭眼泪簌簌往下淌,脑海仿佛成为一泓清水,涓涓而流,*后空无一物,唯有甘美的愉悦。这篇小说充满青春的诗意,抒情之中透露出川端式淡淡的哀愁,使得长久苦恼着他的“孤儿根性”烟消云散。本小说集中收入的《水晶幻想》《禽兽》等作品是川端与横光利一一起创立《文艺时代》新感觉派时代的作品,他们借鉴西方现代派文艺的手法,旨在打破“文艺沉滞的局面”。川端所强调的中心就是新的感觉。他认为,如果没有新的感觉,便不可能有新的表现,从而也就没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文艺。即使对于自认是景物描写的内容,也会带上主观的色彩,成为感觉的表现。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川端还认为,医生的释梦其实就是在“自由联想”,这种自由联想,就是达达主义的思维方式。一九三一年发表的《水晶幻想》描写一对从事生殖研究的夫妇的日常生活,被文坛认为开拓出心理小说的新境地;一九三三年的《禽兽》则是一个四十岁的男子以小鸟和狗儿为对象孤独生活的经历。这两篇作品都被吉本隆明说成是出于现代主义作家之手的代表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日本文坛又盛行新心理主义,川端在表现主观感觉、瞬间印象的作品中,糅进了内心独白、意识流的手法,以上这两篇作品就是他这一类艺术探索的试作。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川端后来的资质已经表现出来。他纤细的感觉,就是把小说中美的感觉看得比情节更为重要的思考态度。本作品集中收录的《母亲的初恋》《重逢》《水月》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写得珠圆玉润,极有韵味。作品通过一个场景、几件物品,直接营造出一种精彩的人生。作为一个唯美的作家,川端一向追求完美,他穷工极巧地追求浸透力,不断地砥砺自己敏锐的艺术感觉,养成精当的审美眼光,练就含蓄凝练的文笔。所以,他的短篇小说显得纵横变化,多姿多彩。长者二三万言,短者四五千字。或书写孤儿身世的悲哀,或沉吟爱情的失意;或刻画女性委婉的心理,或描绘老人迟暮的心态。既有日本式的情趣,又不乏现代的新意。艺术上既有平淡的写实,又有超现实的怪诞;既有梦幻的幽思,亦有诡谲的美感。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川端康成独特的审美意象。译文若有不妥之处,由衷地欢迎批评指正,以匡不逮。 谭晶华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一日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189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被称为“精通葬礼的名人”。一生创作小说百余篇,留下了诸多广为传颂的经典作品:《雪国》《古都》《伊豆舞女》《千鹤》《山之声》等。1968年“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谭晶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等职。著有《日本近代文学史》《日本近代文学名作鉴赏》《川端康成传》等,译有《明暗》《心》《痴人之爱》《刺青》《地狱之花》等文学名著。
-
汪曾祺小说集:鸡鸭名家(精装)
¥16.7¥45.0 -
杀死一只知更鸟
¥22.6¥48.0 -
若非此时,何时?
¥12.6¥42.0 -
去吧.摩西-企鹅经典
¥13.7¥39.0 -
月亮与六便士
¥11.8¥38.0 -
高能预警
¥16.8¥48.0 -
生死场
¥10.4¥36.0 -
舞姬
¥18.9¥43.0 -
坟墓的闯入者-企鹅经典
¥15.6¥39.0 -
萨宁
¥23.0¥59.0 -
茵梦湖
¥17.2¥49.0 -
窄门
¥13.2¥28.0 -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
¥17.8¥37.0 -
鼠疫
¥15.1¥38.8 -
悉达多
¥12.0¥28.0 -
山海经
¥21.1¥68.0 -
罗生门
¥11.9¥36.0 -
刀锋
¥11.5¥46.0 -
企鹅经典:纯真年代
¥13.7¥39.0 -
比利战争
¥12.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