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社会问题的治理:以1927—1937年上海防控自杀研究为例

包邮民国时期社会问题的治理:以1927—1937年上海防控自杀研究为例

1星价 ¥60.3 (7.7折)
2星价¥60.3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32819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53页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313281920 ; 978-7-313-28192-0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1927-1937年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自杀社会问题,运用计量方法,梳理期间上海城市建设过程中自杀问题发生的特征;借助多元话语分析法,重构上海民众自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困境;从社会治理与社会动员的角度,探讨政府、媒体与社会各界预防与控制自杀的路径,初步总结了1927-1937年上海防控与处理自杀问题的历史经验。

目录

绪论 **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学界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阐释与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章 1927-1937年上海 问题的特征 **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中 问题的发生 第二节 1927-1937年上海 问题的分布特征 第二章 “过日子”逻辑的颠覆:婚恋家庭 问题 节 恋爱生活与新旧观念杂糅 第二节 婚姻生活与新旧矛盾冲突 第三节 家庭生活与新旧伦理变化 第三章 城里人的生存危机: 的经济诱因 节 经济贫困与 发生 第二节 失业问题与 发生 第四章 舆论导向: 防控思想的传播 节 媒体视阈下的 防控舆论 第二节 广告宣传与 防控观念的传播 第五章 政府 :上海市政当局的 防控 节 上海市政府防控 行动之发端 第二节 上海市政府防控 之举措 第六章 防控的社会行动与 案的司法应对 节 社会组织的防控 实践 第二节 案件的司法应对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彭小松,男,33岁,历史学博士,上饶师范学院讲师,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在《史学月刊》发表论文2篇(1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全文转载);主持在研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社基金项目各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