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补充性货币监管研究

中国补充性货币监管研究

1星价 ¥48.4 (5.5折)
2星价¥48.4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4565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6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50456594 ; 978-7-5504-5659-4

本书特色

多年来,理论界未有系统研究补充性货币诸多问题的成果,特别是补充性货币的监管问题的成果。近年来,一些碎片化的研究,难以对经济社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本专著是**次系统研究补充性货币相关问题特别是监管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本专著成稿之前,笔者就收集了大量资料,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作了较详尽的考察。经过两年的预研,本项目于2016年6月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CJY067)的立项。经过4年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之后,几经修订及完善,先后耗时约10年时间,终成此书。

内容简介

  在过去的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忽视了货币体系中极重要的部分,即补充性货币部分,把货币体系仅看成由法定货币组成的体系。即便是国际货币体系,人们也只将其看成由不同国家法定货币的种类、机制等组成的体系。这给理论研究蒙上了“眼罩”,将实践探索引入了“死胡同”。应该看到,货币体系应是由法定货币与补充性货币两大类货币共同构成的体系,其货币与金融的运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在这两大类货币及相应的金融领域内实现的。这个规律,在今天必须予以揭示。补充性货币所存在的历史远比法定货币存在的历史悠久,且会伴随法定货币运行终生。如果能从这个视角看待货币金融问题,特别是货币金融的风险问题,我们的经济政策将更为准确有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多年来,理论界未有系统研究补充性货币诸多问题的成果,特别是补充性货币的监管问题的成果。近年来,一些碎片化的研究,难以对经济社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本专著是首次系统研究补充性货币相关问题特别是监管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本专著成稿之前,笔者就收集了大量资料,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作了较详尽的考察。经过两年的预研,本项目于2016年6月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CJY067)的立项。经过4年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之后,几经修订及完善,先后耗时约10年时间,终成《中国补充性货币监管研究》。

目录

**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二、补充性货币的内涵、边界、演进历史、特征和分类
三、研究框架、内容及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二、补充性货币的相关理论评述
三、典型补充性货币的实例
四、货币危机模型的评述
五、有关现代货币监管的研究评述

第三章 监管对象:补充性货币内涵分析
一、法定货币、代用货币、电子货币与补充性货币
二、泛信用货币、虚拟货币、数字货币与补充性货币
三、能源货币、阶段性货币、易货贸易、代币券与补充性
货币
四、金融工具、准货币、劳动券、绿色货币与补充性货币

第四章 中国补充性货币的发展及监管现状
一、中国补充性货币的早期实践与监管
——以“中华红色经济之都”为例
二、当代中国实体形态补充性货币的发展及监管现状
三、当代中国虚拟形态补充性货币的发展与监管现状

第五章 补充性货币监管的国际经验
一、国际补充性货币监管概述
二、美国的经验
三、欧洲国家的经验
四、日本及新加坡的经验
五、经验的启示与挑战

第六章 中国补充性货币的监管模式及机理
一、补充性货币的监管模式与监管目标
二、补充性货币的监管模式类别
三、补充性货币监管机理的实质
四、广义的补充性货币监管机理
五、狭义的补充性货币监管机理
六、狭义补充性货币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中国补充性货币的监管方法
第八章 补充性货币的监管效应——基于比特币的分析
第九章 结论、展望与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蒋海曦,女,金融学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以及省、市、校级项目等30余项,获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奖项10余项。2020年12月,获得西南财经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西南财经大学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与资本理论;中外金融与资本理论比较;补充性货币理论与运作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