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舞台上的欧美戏剧演出研究(1949-2015)

中国舞台上的欧美戏剧演出研究(1949-2015)

1星价 ¥106.6 (7.2折)
2星价¥106.6 定价¥1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405269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3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104052692 ; 978-7-104-05269-2

内容简介

本书以欧美戏剧主要是俄罗斯、英国、法国、美国、德语等欧美戏剧在中国的演出实际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至21世纪初十余年(2015年),对欧美戏剧在中国的演出情况进行梳理,对这些演出的艺术特点、意义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而使得读者能够全面把握上述主要戏剧大国这些年在我国的传播与被接受的状况。外国戏剧在中国的接受或传播研究成果国内并不鲜见,但专注于其在舞台上的演出、尤其是系统地研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直到21世纪初期以欧美戏剧为主的成果尚未出现,因此,本书的创新意义无可置疑。此外,本书不是孤立地就戏剧研究戏剧,而是紧密结合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现实,指出每一阶段的戏剧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都与其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

目录

前言
**部分 从独尊苏俄到谨慎开放(1949-1979)
**章 打下现实主义演出艺术的坚实基础
1.1 列斯里
1.2 库里涅夫
1.3 焦菊隐
第二章 一枝独秀的俄苏戏剧
2.1 孙维世
2.2 欧阳山尊
第三章 谨慎开放的舞台
3.1 北欧戏剧
3.2 英国戏剧
3.3 法国戏剧
3.4 德语戏剧
小结

第二部分 春暖花开后的「百花齐放」(1979-1999)
第四章 捷足先登的德语戏剧
4.1 布莱希特
4.2 迪伦马特
4.3 其他剧作
第五章 首次亮相的美国戏剧
5.1 密勒
5.2 奥尼尔
5.3 威廉斯
5.4 其他剧作
第六章 逐渐回暖的英国戏剧
6.1 莎士比亚
6.2 谢弗
6.3 克里斯蒂
6.4 普利斯特利
6.5 萧伯纳
6.6 品特
第七章 “命运不济”的法国戏剧
7.1 莫里哀
7.2 萨特
7.3 加缪
7.4 荒诞戏剧
7.5 其他剧作
附:达里奥·福
第八章 “久别重逢”的俄苏戏剧
8.1 万比洛夫
……
第三部分 游走在市场与艺术之前(2000-201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舞台上的欧美戏剧演出研究(1949-2015)》:  4.1.3 《小市民的婚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  20世纪80年代,除了布莱希特及其叙事戏剧之外,表现主义、荒诞戏剧、残酷戏剧等其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戏剧理论与作品也相继被引进,并对中国戏剧创作产生了影响。因此,除了结合传统戏剧元素,中国导演也尝试融入其他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戏剧创作方法来排演布莱希特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5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明正导演的《小市民的婚礼》和1986年林兆华导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  《小市民的婚礼》是布莱希特早期作品,以婚礼为背景,尖锐地批判了小市民的庸俗、无聊、自私、保守的恶习。改革开放之初,布氏早期作品基本上没有中文译本,因此国内上演更多的是其晚期作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方宇当时正在联邦德国学习,他给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明正写信推荐这部作品,称之为西德长演不衰、深受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陈明正看了方宇翻译的剧本后认为是“布氏的杰作,很有现实意义”,于是组织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师排演此剧,并参加上海布莱希特戏剧节。  与后期剧作相比,布莱希特的早期作品更重视叙述性而轻视情节性。陈明正认为,《小市民的婚礼》有生动活泼的事件,但人物缺少常规戏剧所要求的贯串任务,人物之间也缺少自觉而明确的相互动作和矛盾冲突,婚宴上你一句,我一句,有的从字面上找不到逻辑。刚开始排练时,习惯于找到贯串任务才能行动的演员们感到十分困难。后来大家慢慢地才发现,矛盾冲突正潜伏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损人利己的本性之中。前来参加婚宴的小市民以挖苦、嘲弄别人为乐,而新郎、新娘一开始陶醉于自己的幸福,在客人面前卖弄自己,终于遭到客人们的无情攻击。  陈明正以象征着幸福的家具为线索,组织人物的行动。他让新郎大力渲染如何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制作家具,让新娘自鸣得意地向客人介绍家具多么牢固、好看,赞美“那上边凝结着我们的心血,我们的爱”。随后,矛盾和不幸开始了,桌子腿掉了,椅子腿断了,柜子锁打不开了。到全剧高潮时,所有家具在殴打中都被损坏了。客人们走后,新郎安慰痛苦万分的妻子:“我们还有一张世界上*好的床,可以在四堵墙的护卫下繁衍子孙。”他们没有想到大床随后也哗的一声倒塌了。陈明正认为,家具成了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它的毁坏过程正寓意着小市民的友谊和爱情的虚伪,展示了幻想的幸福世界的崩溃。  为了突出喜剧风格,陈明正采用了不同的脸谱来刻画这群小市民的嘴脸,不仅显得滑稽,甚至有些荒诞。他没有侧重人物的心理分析,而是通过脸谱的夸张,突出了隐藏在面具之下的本性。此外,陈明正还以让演员在婚宴上无实物吃东西、在台口演奏音乐以及在高潮处定格表演场面等手段,熔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手法与“间离效果”于一炉,力求形式和内容的风格统一,也希望起到“陌生化的效果”,让观众不要忘记此刻是在剧场里看戏,不断引起他们思考。  1986年,林兆华在北京人艺执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是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拼贴特征的戏剧。演出一开始,梁冠华扮演的帅克出场致辞,告诉观众今天的演出由两部分组成,**部分展示演员的身体训练,让大家了解导演与演员为了排这个戏是如何训练的;第二部分是正戏演出。对于不是表演专业的普通观众来说,演员在音乐声中无规律地扭动肢体的训练,除了增加新鲜感外,很难看出这样的训练与正戏演出有什么关系,但这种拼贴却是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常见手法之一。  在这个表现小人物蔑视貌似强大的大人物、反映小人物与大人物辩证关系的作品中,林兆华用了一位女演员来反串希特勒。她身材弱小,穿着纳粹的军服,贴着夸张的八字胡,戴了一顶与脑袋不成比例的大沿军帽,声嘶力竭地诉说着征服人类的痴人梦想。这个形象不仅充满了滑稽感,也将希特勒看似强大实则十分虚弱的本质嘲讽性地呈现在舞台上。其他演员的服装风格各异,既有符合历史真实的党卫军军服,也有中式日常便服,还有中性的黑色的练功服,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组合搭配,看不出道理何在。如果从后现代戏剧的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一种拼贴手法,将本不是一类的视觉形象拼贴在一起。演员的表演同样也具有拼贴特征——有实物表演与无实物表演拼贴在一起。  ……

作者简介

  宫宝荣,法国巴黎三大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法国现代戏剧研究,著有《法国戏剧百年》《梨园香飘塞纳河——20世纪法国戏剧流派研究》《从荒芜之地到厨房浴室——“五月风暴”后的法国戏剧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译有《戏剧符号学》《戏剧艺术辞典》(合译)、《塞莉曼娜与红衣主教》《艺术》《黑人与狗之战》等。    韩德星,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和南开大学,并于2011年访学于上海戏剧学院。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与戏剧,在《外国文学研究》《戏剧艺术》《戏剧》等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    李佳颖,杭州师范大学教师、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戏剧。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有翻译出版的文学及戏剧作品多部。    丁盛,艺术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戏剧史论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部与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各一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多篇。    吴靖青,上海戏剧学院期刊中心《戏剧艺术》责任编辑,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外国戏剧”和“表演艺术”,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论走出“内省”踏上行动跑道的体验派表演》《斯坦尼与格洛托夫斯基:两种表演训练相融与互补的可能性》《基本要素下的显影——荒诞剧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的逻辑性》《“地狱时期”:斯特林堡“梦剧”创作的必经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易卜生剧作在中国的演出》等,出版专著《斯特林堡的戏剧创作:剧本和舞台》。    陈莹,艺术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研究专长为中西戏剧比较研究、莎剧研究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等多项课题,在《戏剧艺术》《现代中文学刊》《光明日报》发表多篇论文与文章。    蔡燕,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法国巴黎楠泰尔大学访问学者。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为法国戏剧文学及其理论,在《戏剧艺术》《戏剧》《上海戏剧》《戏剧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及评论数篇。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译有《幽灵的困境——非洲当代戏剧选》《罗贝托·祖科》《幻变一东欧当代戏剧选》《只不过世界尽头——法国剧作家拉戛尔斯剧作选》等。    刘米扬,编剧,戏剧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英国当代戏剧。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