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张山寨七七会:胡文相卷

包邮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张山寨七七会:胡文相卷

¥50.0 (7.4折) ?
1星价 ¥50.0
2星价¥50.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14424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94页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51442442 ; 978-7-5514-4244-2

本书特色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以传承人为单元,一人一书,单独成卷。从传承人**人称口述的角度,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实践的丰富历程,讲述他们多彩的人生故事。该书还对传承人所属的项目进行介绍,从文化价值、存续状况、传承保护等方面叙述项目的基本情况,从生平事迹、学艺师承、授徒传承等角度阐述传承人的生平经历。本书介绍了缙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山寨七七会”唯一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文相老师的事迹。

内容简介

本书的重点定位在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山寨七七会”唯一一位***代表性传承人胡文相老师的从艺经历、实践经验、传承状态等内容,此外,与胡文相相关的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补充了胡文相的经历。书中还附有胡文相个人年表、文献图录等,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目录

**章 项目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表现形式与特征
三、传承与发展情况
第二章 人物小传
第三章 口述访谈
一、人生坎坷迷迎案
二、庙会盛行赖俗信
三、七七庙会有仪规
四、庙会案队种类多
(一)大莲花
(二)迎罗汉
(三)三十六行
(四)其他案
五、案队人员有讲究
六、七七庙会意义深
七、庙会文化需光大
八、献山庙宇有故事
九、十四娘娘的传说
第四章 周边采访
一、缙云县民俗文化研究者陈喜和:在村民的眼里,他就是迎案的象征,他就是庙会的灵魂
二、胡村庙会知情者胡鲍进:热心为迎案,迎案为大家
三、胡村七七庙会组织者之一胡锁官:不辞辛劳,募集庙会钱物
四、胡村案坛接娘娘的组织者潜益仙:热心公益,义无反顾
五、茶川村七七庙会组织者潜祖生:动员村民参加庙会是一门技术活
六、沿路头村庙会教练、组织者周子生:既要传承,也须改革
附录
胡文相大事年表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项目概况 一、历史沿革 存续于缙云县胡源、溶江一带的“张山寨七七会”,俗称“献山庙会”,始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流传至今。张山寨献山庙内供奉闽北、浙南一带民间传说中的女神英雄陈十四娘娘。庙会一年三届,其中一年一度的“七七庙会”*为热闹,仪式隆重,内容丰富,规模盛大。2009年6月,“张山寨七七会”被列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当地民间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陈十四追杀蛇妖路经缙云张山寨,救下胡源乡东山村张希顺幼子。张感恩戴德,献出山地,发动善男信女,集资建庙,塑陈十四金身供奉于内,故称“献山庙”。农历七月初七为陈十四娘娘诞日,百姓集于献山庙,举行会案活动,敬香祭祀,表演民间艺术。“张山寨七七会”因此得名。 张山寨地处缙云县县城东南约二十公里,属括苍山脉,地势险要,山路崎岖。胡源乡招序村、东山村和溶江乡岩坑村、石上村共有四条古道通往张山寨,是张山寨七七会活动所经之路。相传,北宋末年曾有强盗在此占山为王,始有“山寨”之称。后官府派兵剿灭强盗,山寨地盘由胡源乡东山村张姓人交纳钱粮,故名“张山寨”。此名与后来的“献山庙”并用至今。 明嘉靖年问(1522—1566),献山庙扩建大殿上下厅各五间。明万历三年(1575),下厅重修,扩建三层楼五问,在大殿前建戏台三个;泥塑面目狰狞的黄、袁两将分立正殿下厅大门前左右两厢,捍卫合殿神祗。 明朝万历中期,张山寨七七会大兴,参与乡村众多,而献山乃弹丸之地,庙会时常人满为患。为确保迎案有序进行,故确立该会实行主事村分点错时轮流迎案,此俗延续至今。每个点由周边多个村组成一个“案坛”。胡村点、雅江点参与七月七日大庙会;田洋点、章村点参与十月十五日大庙会。 胡村点的胡村、柘岙口、蛟坑、茶川、上坪、潜源六个村为轮值首事村,沿路头、北坑、下寮、吴山等村为参与村;雅江点由原雅江乡的雅江、石上、池岭、山坑、卢秋、大黄六个村组成,俗称“雅江六保”;田洋点由原溶溪、雅江两乡的田洋、新宅、溪根、岩坑、岭脚吴等村组成;章村点由胡源乡的章村、招序、东山、小黄坛村组成。 至清代,胡村点和雅江点常有“抢案”发生,即谁先到献山庙谁就有优先的表演权,并且表演的时间可以任意延长,后到的案队只好扎在边上当观众,轮到表演的时间也就很短了。因而“抢案”很紧张激烈,甚至还大打出手(尽管打得很激烈,但都不会出人命)。 后庙宇损毁,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道光八年(1828),江绍淹募集资金续建;清朝咸丰九年(1859),以章村村与姓王村两村为首,在张山寨兴建翘角戏台一座。同治七年(1868),胡肇修等人捐资重修。胡村胡含宏独资造了三座戏台,铺设大殿前面的石板台阶,胡村乡贤题赠“敕封夫人”等许多牌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活动断断续续,也没有按原来的规制进行。1965年“四清”运动时,该庙宇被拆,庙会活动中断。“文化大革命”后期,有热心人在原献山庙大殿上厅的庙基上,因陋就简,用破竹簟搭建一个窝棚,摆设香案,善男信女在此拜祭陈十四娘娘。 1989年,献山庙被纳入仙都风景区,胡源乡人民政府出面牵头组建“献山庙管理委员会”。1991年,献山庙上厅落成。庙宇采用土木结构,鱼鳞瓦片和过渡性的大殿,显得简约古朴。东山人书写“张山寨”匾额一方,雅江人书写“献山庙”匾额一方,同时并列在上厅檐口下方的横梁上。两块匾额分别代表东山村和其他乡村对献山庙名称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21世纪初,张山寨七七会开始恢复,胡村村对庙会组织进行改进:每年由村里50岁的人(不分男女)负责主持庙会事宜,再从中推选出一位能力和威望都相对较高的人担任总负责。后成立文化理事会,统筹村里庙会等文化工作。 2002年,政府斥资为献山庙架线通电,宣告献山庙无电历史的结束,促进庙会活动的发展。2011年7月,献山庙上厅开始拆建翻新,2012年12月完工。新上厅与下厅一样,梁柱采用水泥浇筑,盖琉璃瓦,飞龙抢珠造型的屋脊高耸,飞檐斗拱。庙宇高大宽敞,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青龙蟠柱,彩凤绕梁,佛像生辉。合殿神像也采用香樟雕刻而成,显得神采飞扬,神情自若。献山庙成为邻近省地市善男信女和游客朝拜旅游圣地。从此,张山寨七七会也年年持续举行。 现在张山寨七七会都由政府予以协调,不存在争抢了,没有了竞争;以前案队路过的村庄,必定要进行表演,现在都是坐车上山了;以前人们大多在家,参加的积极性很高,庙会期间都赶回来,现在青壮年大多在外,有些也不回来参加了;等等。现在的张山寨七七会因为大环境的改变,少了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但是,庙会的内容却因此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解放前有罗汉、三十六行、十八狐狸、大莲花等,且参加人员一律为男性,甚至连看戏都是男女分坐。解放后增加了秧歌等,女人开始参加庙会。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