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90572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8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69057270 ; 978-7-5690-5727-0
内容简介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是一本涉及文学、符号学、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的学术心得。基本主题是哲学、文学、文化领域中我/们与另一者一一在我们之前、在我们之后、在我们之间、在我们之外的另一者一一的关系。该书各章所考虑的是不同主体/主题本身如何面对其另一者。在集合或普遍层面上,是一文学如何面对另一文学(文学之前的比较),一文化如何面对另一文化(文化之间的认同与交流),一语言如何面对另一语言(语言范式与思想范式的关系),一思想如何面对另一思想(或中国思想和欧洲思想如何互相面对),人如何面对其作为另一者的兄弟,人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动物。在具体和个别层面上,则是我们的历史人物如何面对另一者:孔子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问者(孔子的问与知),孟子如何为天子舜设想对待诸多另一者(首先是舜自己之父瞽叟)的方式,以及我们可以如何设想舜自己会采取的不同于孟子为他设想的方式,等等。面对另一者就是对之做出应承或负起责任。因此,该书的*终关切是伦理,是我/们与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伦理关系。
目录
新冠病毒之前的人——关于“我/我们”与“另一者”
一、新冠病毒之突如其来
二、“此一者”“另一者”“第三者”“他者”
三、另一者之为另一者
四、新冠病毒作为另一者
五、新冠病毒作为人类的醒来召唤
六、隔离与孤独
七、另一者与死亡
八、共同体与个人
九、另一者与边界
十、替罪与牺牲
十一、余思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如何自我认同?
“文学”之前的“比较”
一、存在于文学“之间”
二、比较之前的文学:汉语传统中“文(与)学”之意义
三、比较之中的文学:现代汉语中“文学”观念的成形
四、同时性的“审己-知人”:鲁迅之例的简略分析
五、“原始比较”:传统之“(事)后构(造)”与认同之追认
六、文学(家)(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之例
七、作为伦理学的比较文学
八、不是结论
文化之间:认同,别异,交流
一、“交流”的可能性的条件
二、“内诸夏而外夷狄”
三、中国历史之例:内外之必然混淆与难分
四、外作为内所恐惧和所欲同化的另一者
五、“文德”的相对性:质疑“文化主义”
六、文化“势差”与“被动的文化交流”
七、为另一者负起责任的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语言,范式,概念,解构
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一、“范式”危机,还是文化危机?
二、从方法到范式
三、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度之无度与无度之度——略论李泽厚“人类学本体论**范畴”
一、难舍难离的“本体论”
二、可疑的生存目的论
三、区别人与动物的“度”何在?
四、“度”如何可以是人的创造?
五、从“适-度”到“制-度”,再到作为“之间”的度
……
第四部分 经典如今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五部分 翻译之翻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伍晓明,复旦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2018年从坎特伯雷大学退休。2019-2022年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天命:之谓性!”——片读》《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等,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及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等。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见字如面
¥15.9¥49.8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20.4¥55.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随园食单
¥9.1¥30.0 -
夏日走过山间
¥10.5¥30.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