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3861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511386175 ; 978-7-5113-8617-5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1.享誉百年的哲学名作,经久不衰,让爱因斯坦、尼采、薛定谔、托尔斯泰受益匪浅,首版至今170多年,阅读叔本华,了解伟大的人类思辨智慧。 2.内卷时代的精神良药,“这本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996/007,努力搞钱固然重要,但也要适时慢下来,寻找生命的意义,让人生幸福。 3.箴言、经典语录,讲到心坎里,堪称“互联网嘴替”,刺激分享欲,严厉甚至略显尖锐的语言,批驳忙碌到忘记生活的人生,拒绝所谓的“成功”“成熟”标准,追求感受幸福的能力。 4.译文晓白,忠实原文,译文准确流畅,真实还原叔本华历久弥新的哲学智慧。 5.附加40000字《论人性》,领略哲学大师的思辨智慧,能让读者对叔本华的人生智慧有更丰富的认识。 6.精美装帧设计,文艺经典

内容简介

一个年轻人,如果过早知道了世界的套路,并使自己适应俗世的追求……这预示着庸俗的天性。 在所有驯服人性的阴谋中,对荣誉感的维持和强调总是非常重要。但对人的幸福来说就接近不同了,而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一个人只有在闲暇的时候才能真正拥有自己,只有内心富足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人生的智慧》以箴言的形式解答了人生的困惑,回答了“人是什么”,并基于此给出了让人生获得幸福的原则,被称为“通往幸福的哲学”。本书在常规的内容基础上,另外附加40000字《论人性》,能让读者对叔本华的人生智慧有更丰富的认识。

目录

**部分 人生的智慧

引言

**章 人的划分

第二章 性格,人的根本

第三章 财富,人所拥有的

第四章 地位,他人的评价


第二部分 忠告与格言

引言

**章 幸福的规则

第二章 与自我的关系

第三章 与他人的关系

第四章 处世的经验

第五章 人生的阶段


第三部分 论人性

**章 人性

第二章 自由

第三章 虚无

第四章 爱


展开全部

节选

第二章性格,人的根本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相较于所拥有的外物和他人的评价,一个人的内在对他的人生幸福影响*为深远。此人为何,他的内在如何,永远都是优先的考虑因素,因为人的个性如影随形,并为他的经历描摹色彩。比如,不管是什么样的享乐,首先都由人自己决定,肉体的愉悦如此,精神的愉悦则更甚。英语中的“享受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精妙恰当的表述,人们不会说“他在享受巴黎”,而会说“他在巴黎享受自己”。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不佳,任何欢愉于他,也好比美酒入苦口,毫无滋味可言。因此生命中的幸与不幸,与其说是取决于降临到我们头上的命运,倒不如说是我们如何面对它们,其意义取决于我们的感知。一个人是什么,他的内在,也就是他的性格及其衍生,是唯一能够直接影响到此人人生幸福的因素。任何其他因素都是间接的,其影响都可以被中和或抵消,但性格的影响却不能。这就是为什么对别人个人品质的羡慕和嫉妒是*难消化的,而且总是被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 此外,在我们的全部经历和行为中,意识的构成永不缺席且长久存在;在生命的每时每刻,我们的性格都孜孜不倦地,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而其他的影响都是暂时的,偶然的,转瞬即逝,且随机遇而变。故亚里士多德说:“金钱易逝,而品格长存。”同理,我们更容易接受外界的劫难,却难以面对自身的不幸;因为时运可变,但品格不变。 所以,那些主观的幸福——高贵的品性、灵活的头脑、欢快的脾性、开明的心境和健康匀称的体态,才是人生幸福的**要素,简而言之,就是“身体强健,灵魂高尚”;相比外界的财富和荣誉,我们应当更注重保持和发展这些内在品质。 在所有要素中,*能让我们直接感到快乐的莫过于愉悦的心境,这种心境本身就是一种即时的慰藉。一个开朗快乐的人总是能找到幸福的理由,实际上,他生而如此。再没有什么品质可以 如此彻底地填补其他幸福的缺失。如果你听说一个人年轻、英俊、富有又受人尊敬,继而想知道他是否幸福,可以问问:他开朗吗?友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是年轻还是年老,姿态挺拔还是弯腰驼背,贫穷还是富有,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他已经很幸福了。早年我曾在一本旧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如果笑得多,那你就是幸福的;如果哭得多,那你就是不幸的。”尽管这是老生常谈,但言简意赅,所以我从未忘却它。因此如果快乐来敲门,我们应该敞开大门迎接,因为它永远不会来得不合时宜;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做,总是有所顾虑。因为我们总想确保满足感来得有理有据,而担心这种愉悦的心情会干扰我们进行严肃反省和深思熟虑。快乐是直接而即时的,是幸福的直通货币,而不只是一张银行代发的支票;它能让我们立刻高兴起来,这对在永恒的生死间苦苦挣扎的渺小人类来说,已经是*好的福气了。 我们努力追求幸福的*高目标,就应该是快乐。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之于快乐,*无所谓的要数财富,而*重要的要数健康。不正是在较低社会阶层的劳动人民,尤其是乡下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快乐和满足吗?而那些富人和高等人,不总是脸色沉郁、忧虑重重吗? 我们当尽力保持健康,因为健康的体魄是快乐之花的土壤。如何维持健康不必多说——避免放纵过度,避免激烈和消极的情绪,避免神经过度紧张,每天去户外运动,洗冷水澡,注意 卫生防护等。缺乏日常运动的人没法保持健康;所有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都需要通过适当锻炼来维持,而且不仅是活动身体的某一部位,全身都要动起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之本。我们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在持续、高频地运动:心脏在复杂的双重收张运动中强劲且不知疲倦地跳动着,每二十八次跳动将血液通过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输送到全身;我们的肺部像蒸汽机一样工作着,从不停歇;肠道也在步履不停地蠕动;腺体不停地在吸收和分泌;即使是大脑,也随着我们的每一次脉动和呼吸进行着自身的双重运动。当人们无法进行任何锻炼的时候,比如许多不得不从事久坐工作的人,他们外在身体的静止和内部的躁动将会形成明显而致命的失衡。因为人身体内部片刻不停的新陈代谢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运动来平衡,如果这种渴求不能被满足,就好像情感不能被释放。一棵树要想变得枝繁叶茂也必须经过风的吹打。这条规则可用拉丁语言简意赅地表达:运动在于速度。 人生幸福究竟有多依赖于我们的精神,又多依赖于我们的健康状况呢?在我们健康和因伤病而沮丧困扰时,通过分别对比同样的外部条件所产生的影响,大概就能得知:让我们感到快乐或 不悦的,并不是事物或其客观本质,而是取决于它们对我们的意义,取决于我们看待它们的态度。正如爱比克泰德1所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影响,而是被自己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影响。”总的来说,我们的幸福有九成取决于健康。只要身体健康,一切都是快乐之源;没有健康,不管什么好东西都无法令人愉悦;即便是其他的优良品质——比如聪明的头脑和欢快的脾性,都将因为缺少健康而黯然失色。 所以当两个人见面时,首先问候对方的健康并表达祝福,这样的做法十分合理;因为身体健康的确是人生幸福*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见,世间*蠢的事要数牺牲健康去追求其他的快乐,不管是为了物质、前程、学问或者名声,更不要说是为了稍纵即逝的感官享受。这一切都应当排在健康之后。 不过虽然健康能很大程度上促进精神愉悦(这对我们的幸福也非常重要),但精神愉悦不完全取决于健康;一个身强体健的人仍然可能非常忧郁,甚至*终趋于悲观。根本原因无疑是与生俱来的,要归因于不能改变的生理构造,人的敏感性和肌肉、生命力有一定关联。过度敏感会造成精神上的不平衡,忧郁会占据主导地位,其间还有周期性失控的突发亢奋。所谓天才往往都是神经敏感的人;亚里士多德非常准确地观察到:“在哲学、政治、诗歌或艺术上有杰出表现的人,似乎都是气质忧郁的。”基于此观点,西塞罗也常说:“亚里士多德说天才都是忧郁的。”莎士比亚则在《威尼斯商人》中用如下几行文字非常巧妙地描述了这种人与生俱来的强烈差异: 自然造人,多么奇怪一些眼中总是闪着精明和好奇大笑着,就像风笛手肩头的鹦鹉一些却总是愁眉苦脸笑也就是撇撇嘴,牙齿都不露尽管人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好笑话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开朗之人”和“抑郁之人”之间的差别,他指出,不同的人对愉快或痛苦所呈现的反应不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让一些人感觉悲伤的事,另一些人却会觉得很好笑。 通常一个人对不悦的感知能力越强,对愉快的感知力就越弱,反之亦然。假如说一件事*后结果好坏的可能性均等,“抑郁之人”更倾向于为可能到来的坏结局而感到烦恼或悲伤,而不会想到事情也可能会往好结局发展,更不会因此而高兴。相反,一个“开朗之人”不会因为可能的坏结局而担忧或烦恼,而会往好的方向想,因而高兴。前者即使十件事里有九件做得好,也会因为没做成的那一件而郁郁寡欢;而后者即使只有一件事做成了,也能在其中找到慰藉并保持愉悦。但这里还有一个真理:世上没有绝对的坏事。抑郁焦虑的人所面对的苦难多源于想象,相比开朗之人所要承受的苦难,他们面对的苦难反而没有那么真实。因为若一个人本来就总是看到事物的阴暗面,并做出*坏预判且为此打算,那他便不会那么容易地对世界感到失望;而那些总是寄希望于光明面的人却相反。当一个天生抑郁的人受到神经疾病的折磨,或者生理上的消化系统紊乱时,这种抑郁的情绪可能会到达顶点,长期的不适会引发他们对生活本身的厌倦,可能会由此产生自杀倾向,即使是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也可能会触发这种倾向,甚至在*糟糕的时候,不需要特定的触发事件,人也可能会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只是因为他已经无法再快乐起来了,便冷漠而坚定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比如现实中被监护的一些抑郁者,他们时常急切地等候着一个无人看守的机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点挣扎和犹豫,他会用时下*自然易得的方式来实现解脱。其实,即使是*健康甚至*开朗的人,在某些情境下可能也会寻求死亡以自我解脱,比如当他们遭遇某些不能避免的苦难,其痛苦或恐怖已经超越了他们对死亡的惧怕。 唯一的区别是,精神健康的开朗之人如果要自杀,相比抑郁之人,可能需要更高级别的痛苦来刺激。人越是悲观,就越容易自杀,甚至到*后,不需要任何外界苦难的刺激,他们也会放弃 生命。但如果一个人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就只有*高的苦难才能让他产生自杀的念头。这两种极端的自杀情况之间存在鸿沟,一种源于先天抑郁的加剧,一种是健康乐观的人由于外在、客观的事而选择结束生命。 美貌是健康的一种体现,也可看作一项个人优势。准确地说,它不能直接影响我们的人生幸福,却可以间接地通过给他人留下印象来影响幸福;甚至对男人来说,也不可谓不重要。美貌是公开的推荐信,能使呈上它的人得到偏爱。正如荷马所说:“人之美貌不可轻弃,唯有神祇可赐予。” 众多研究表明,人类幸福*大的敌人是痛苦和无聊。进一步说,当我们运气不错,能远离其中一项的时候,却也靠近了另一项。实际上,人生多多少少就是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博弈。这么说是由于这两者互为双重对立,不管从外部或客观来说,还是内部或主观来说。贫瘠的环境和贫穷会孕育苦难;但同时,当一个人富起来的时候,又会感到无聊。同样,当下层阶级的人们在为物质需求,在痛苦中不断挣扎的时候;上流社会的人们也正与无聊陷入旷日持久的苦战。

作者简介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又译为阿图尔.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是颇有名气的作家。叔本华进入大学后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完成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凭借此书,叔本华获得了在大学任教的资格。1850年,叔本华写下《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补充,即《附录与补遗》。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去世,陪伴他的是一条名为“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