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千心理:心理治疗中的沟通分析 (精装)

包邮万千心理:心理治疗中的沟通分析 (精装)

¥68.2 (8.5折) ?
1星价 ¥68.2
2星价¥68.2 定价¥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84396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518439676 ; 978-7-5184-3967-6

本书特色

《心理治疗中的沟通分析:一个系统化的个人及社会精神病学》是沟通分析创始人艾瑞克·伯恩的重要著作。作者用一本书的容量呈现了他理解人和社会的一种方式,它是如此地巧妙、与众不同、庞大和完整。无论读者是否已经具备心理学知识,都可以试着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获得非常不可思议的感受,且很有可能会拓宽认知的边界。 当然,对于专业读者,我会格外推荐这本书。它有近半的篇幅描述了沟通分析这座大厦的基石,即结构分析,这为大家学习沟通分析理论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敲门砖。此外,它对沟通分析整套理论的论述足够清晰,为大家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框架,这有利于读者在学习初期构建对沟通分析的整体认识。而且,这本专业著作毫不晦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是学习沟通分析非常好的入门和基础读物。

内容简介

艾瑞克·伯恩是沟通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沟通分析这个术语,既可以用来指代一个系统和整套理论,也可以用于指代对具体沟通的分析。这套理论涉及四种分析:结构分析、沟通分析、游戏分析和脚本分析。结构分析是沟通分析的先决条件,之后是游戏分析,再之后是脚本分析。这也是本书铺展开的主要逻辑之一。 首先,本书详细阐述了结构分析的内容,这个部分与理解个人人格以及个人精神病学息息相关,包括:人格的基本结构(即三种自我状态),不同自我状态之间的冲突、相互影响与转换,人格结构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以及诊断。 之后,本书开始往更大的层面即人际的层面展开,开始阐述沟通分析和社会精神病学。沟通发生在人际、团体中,涉及不同个体的不同自我状态,对它的论述建立在前文的基础之上,因而这也意味着本书有着线性和层层递进的逻辑布局,建议读者按照顺序阅读。作者在这里论述了沟通分析的原理,简要阐述了游戏分析、脚本分析及关系分析。但想要深入了解,还需要拓展阅读伯恩的《人间游戏》和《人生脚本》。 在余下的两部分中,伯恩开始论述沟通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对精神病等障碍的治疗),并进一步拓展了结构分析(涉及细微和高阶的人格结构)、沟通分析(应用于婚姻治疗)及其技术。在附录部分,本书提供了一份结案个案的分析过程,以助于读者理解。

目录

导言


**章 总论

    基本理论

    程序

    语言


**部分 个体精神病学和结构分析


第二章 人格结构


第三章 人格功能

    对刺激的反应

    贯注的流动

    自我的界限

    “真实自我”的问题

    自我状态的转换


第四章 精神病理学

    排除

    污染

    功能病理学


第五章 发病机制


第六章 症状学


第七章 诊断

    学习倾向

    诊断标准

    完整的诊断—一份简历



第二部分 社会精神病学和沟通分析


第八章 社交互动

    社会接触理论

    时间结构

    社交互动


第九章 沟通分析

    引言

    沟通分析


第十章 游戏分析

    消遣

    心理游戏


第十一章 脚本分析


第十二章 关系分析



第三部分 心理治疗


第十三章 功能性精神病的治疗

     活跃性精神病

     潜伏性精神病


第十四章 神经症的治疗


第十五章 团体治疗

     目标

     方法

     开始一个团体

     病人的选择

     初始阶段

     社会控制

     未来进展

     退出



第四部分 沟通分析的边界


第十六章 细微的人格结构


第十七章 高阶结构分析

     父母结构的分析

     儿童自我结构的分析


第十八章 婚姻治疗

     适应症

     婚姻的结构

     治疗的目标

     爱

     婚姻破裂的过程

     临床案例

     抗拒


第十九章 回溯分析


第二十章 理论与技术的检视

     理论

     角色扮演

     训练

     治疗提示

     结果

     精神的装置


附录 结案个案的追踪


病人人名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普里默斯太太是一位年轻的家庭主妇,由她的家庭医生转诊来进行诊断访谈。她紧张地坐在椅子上有一两分钟,垂头丧气的,不一会儿开始大笑。之后又停止了笑声。她偷偷地看了一下医生,又再次避开眼睛,然后又开始笑了。就这样重复了三四次。突然她停止了傻笑,直直地坐在椅子上,摆平裙子,向右转头。在观察到这个新样子一会儿后,精神科医生问她是否听到了什么声音。她没有回头但点了点头,继续听着。精神科医生再次打断她,问她几岁。他刻意使用的语气成功吸引了她的注意。她转过脸面对他,认真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接下来,她简单扼要地回答了一些相关的问题。精神科医生很快得到了足够的信息,可以对病人做出急性精神分裂症的初步诊断,并且这些信息使医生能够将其早期背景中的一些促发因素和一些大致的特征拼凑起来。之后,医生暂时没有再问其他问题,而病人很快又陷入先前的状态,她反复地轻轻发出像傻笑的声音,暗暗地打量,以及像一开始时那样关注幻觉,直到医生问她,这些是谁的声音以及在说什么。 她回答说,这似乎是一个男人的声音,他用很脏的话骂她,这是她以前从未听过的话。然后话题转向她的家人。她形容她的父亲是一个好人,是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很有爱心的家长,在社区中也广受好评,等等。但是她很快就提到他喝酒喝得很厉害,然后又有不同的样子出现了。他很爱骂人。医生问她是否经常听到这些脏话。突然,病人发现她听见他使用了一些词汇,这些词汇与她幻听时听到的词汇一样。 这位病人显然表现出了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这些自我状态可以从她的姿势、态度、面部表情和其他身体特征的差异辨识出来。**个特点是羞涩的傻笑,令人觉得她像某个年纪的小女孩;第二个是她像一个几乎要陷入性丑闻的不安的女学生;第三个,她能够以她这样的成年女性的样子来回答问题,并且证明在这种状态下,她的理解、记忆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正常运作的。 前两个自我状态都具有过时的、古老的特质,它们与她曾经历过的某个阶段有关,所以并不适合眼前为了解直接现实的访谈。当她在第三个自我状态里时,她在整合及处理有关当前情况的信息和看法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技巧:可以轻易将此理解为“成人”功能,这是一个婴儿或一个性骚动的女学生无法做到的。精神科医生商业化的语调引发了病人“振作自己”的过程,这代表了她从古老的自我状态转换到成人自我状态的变化。 “自我状态”这个词只是用来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心理状态及相关的行为模式,并且要在一开始就避免使用“本能”“文化”“超我”“阿尼玛斯(animus)”“逼真的(eidetic)”等术语。结构分析仅假设可以对这种自我状态进行分类和澄清,对于精神病病人而言,这种程序“是好的”。 在寻找分类框架时,人们发现临床材料指出了这样的假设,即童年的自我状态在成年人中像是遗留物一般保存着,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再次呈现。正如在“导言”中已提出的那样,这种现象屡次被报告出现在梦境、催眠、精神病、毒性药物作用以及对颞皮质的直接电刺激中。但是仔细的观察使这个假设又前进一步,认为这种遗留物在正常清醒的状态下,也可以展现自发的活动。 实际发生的情况是,病人可以被观察或者他们可以观察自己从一种心态和一种行为方式转变为另一种行为方式。通常,有一种自我状态,其特征是进行了相当适切的现实测试和理性估算(次级过程),而另一种状态的特征则是自闭式思维和古老的恐惧与期望(初级过程)。前者具有负责任的成年人正常运作的素质,而后者则类似不同年龄的年幼孩子们开始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这引发了存在两个心理器官的假设,一个是现今精神器官,一个是古老精神器官。将这两个器官在现象学及操作上的表现,分别称为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似乎是适当的,并且对于所有相关个人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普里默斯太太的儿童自我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当不存在分散注意力的刺激时,占主导地位的是那个“坏”(性感的)女孩。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想象普里默斯太太要承担一个性成熟女人的责任。她的举止与女童的举止非常相似,以至于这种自我状态可以被归类为古老的状态。在某个片刻,一个仿佛来自她自己之外的声音使她瞬间长大,她变成了一个“好”(规矩的)女孩的自我状态。依照先前的标准,这种状态也归类为古老的状态。两种自我状态之间的区别是,“坏”女孩沉迷于或多或少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自我表达,做自然会去做的事,而“好”女孩则是让自己去适应曾经被惩罚的事实。自然状态和适应状态都是古老精神器官的表现,因此是普里默斯太太的儿童自我的不同部分。 治疗师的干预使病人切换到另一个系统。随着负责任的家庭主妇的成人自我状态被重新激活,不仅普里默斯太太的行为、反应能力、现实检验力和思维方式,乃至她的姿势、面部表情、声音和肌肉张力也呈现出更加熟悉一致的模式。在访谈过程中反复发生的这种转变,也使她的精神病出现短暂的缓解,这意味着可以把精神病描述为一种精神能量的转变,或者用普遍接受的词“贯注”,从成人系统转变为儿童系统。这也暗示可以把缓解描述为这种转变的逆转。 对于任何受过良好训练的观察者来说,这些幻听及那些让病人觉得很陌生的淫词秽语对病人行为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只要确认这个印象的正确性,这也是将讨论转到病人家庭的原因。不出所料,那声音用的正是她父亲的语言,这让她很惊讶。这种声音属于外在精神的或者说是父母系统的。这不是“她的超我的声音”,而是真实人物的声音。这点肯定了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代表的是现在存在的或曾经存在的人、是具有合法名字和公民身份的真实人的观点。在普里默斯太太的例子里,父母自我并没有以完整的自我状态呈现出来,而只是以幻觉呈现。访谈开始的阶段,*好先专注于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的诊断和区分,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适当地推迟对父母自我的了解。父母自我的表现可以用另外两个例子来说明。 塞贡多先生讲了以下故事,这*先引发了结构分析观念的形成。 一个8岁的男孩穿着牛仔服在一个牧场里度假,他帮那名雇工为马解开马鞍。完成之后雇工说:“谢谢你,牛仔!”他的小助手回答:“我不是牛仔。我只是一个小男孩。” 接着病人说:“这就是我的感觉。我不是律师,我只是一个小男孩。”塞贡多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声誉良好的法庭律师,他很体面地照养家庭,从事有益的社区工作,并在社会上很受欢迎。但是在治疗中,他确实经常出现小男孩的态度。有时,他会在会谈的一个小时内问:“你是在跟律师还是在和小男孩说话?”当他离开办公室或法庭时,他非常容易由这个小男孩接管主导的位置。他会退居到离家很远的山区里的小屋中,在那里存放了威士忌、吗啡、淫荡的图片和枪支。在那儿,他会沉迷于童稚的幻想,他小时候的幻想,以及通常被说为“幼稚”的性活动。 渐渐的,塞贡多先生明白了什么是他的成人自我,什么是他的儿童自我(因为有时候他确实是律师,并不总是一个小男孩),在那之后,塞贡多先生把他的父母自我带了进来。也就是说,在将他的活动和感情划分进了前两类之后,还剩下某些状态不适合放入这两种类别之中。这些状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让人觉得像是他眼中他父母亲的样子。这就需要建立第三个类别,经过进一步检试,这个新类别在临床上是很有效的。这些自我状态缺乏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那不受意识控制的特性。他们似乎是从外在引入的,而且有一种模仿的味道。 具体来说,他在处理金钱上有三个明显不同的样子。那个小孩子对金钱很吝啬,并以吝啬的方式确保每一分钱的财产。在这种自我状态下,尽管冒着使身份受损的风险,他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从杂货店里偷个口香糖和其他小东西。成人自我则带着银行家的机灵、远见卓识和成功手段来处理大笔款项,并且愿意用钱来赚钱。但是他的另一面却幻想着为了社区的利益,把一切都捐献了。他出身自虔诚的慈善人家,实际上他和父亲一样,会仁慈大方地向慈善机构捐款。随着乐善好施的光芒消退,儿童自我就出来接管了,于是对自己的那些受益人充满怨恨,然后是成人自我出现并对此感到困惑,想知道为什么会出于这种感性的原因而让自己冒险负担债务。 在实务工作中,结构分析*困难的一个部分,是让病人(或学生)看到儿童自我、成人自我和父母自我不是顽皮的想法或有趣的新词,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真实现象。塞贡多先生的案子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偷口香糖的人不是为了方便起见而被称为“儿童”,或者不是因为孩子经常偷东西,而是因为他本人孩子气地以开心的态度和相同的技术偷了口香糖。成人自我被称为成人自我,不是因为他扮演成年人的角色,模仿大个子的举止,而是因为他在法律和财务运作中表现出了非常有效的现实检验。父母自我之所以称为父母自我,不是因为慈善家传统上是“像父亲一般”或“像母亲一般”,而是因为他实际上在慈善活动中模仿了自己父亲的行为和心态。 在特洛伊先生的例子中,特洛伊是一个得到补助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他在海上战役中因精神崩溃而接受了电击治疗,他的父母自我非常牢固,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则很少露面。实际上,起初他无法理解儿童自我的概念。在他大多数的关系中,他一贯保持批判的态度。其他人若有孩子气的行为表现,例如天真、迷人、热情或吵闹,特别容易刺激他表现出轻蔑、斥责或驱赶。在他参加的治疗团体中,他因为“杀死那些小浑蛋”的态度而恶名昭彰。他对自己也同样严厉。以团体的俚语来说,他的目标似乎是“防止自己的儿童自我从衣柜里伸出头来”。在接受电击治疗的病人中,这是一种普遍的态度。他们似乎(可能每晚)将被殴打的事归咎于儿童自我;父母自我得到大量的能量贯注,通常是在成人自我的帮助下发生,从而严重压制大部分的儿童式的表现。 特洛伊先生的不讨喜态度有些有趣的例外。在异性恋和酗酒的事情上,他表现得不像暴君,倒像是一个仁慈又有智慧的父亲,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地给全镇所有年轻男女提供各种建议。然而,他的建议是有偏见的,而且多是陈腐的成见,但即使他的意见反复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仍然无法纠正过来。毫无意外,我们发现,特洛伊小时候会因为偶尔表现出天真、迷人、喧闹或轻浮而被父亲嘲笑或殴打,并以性和酗酒的故事为乐。因此他的父母自我状态受到保护被固定下来,在细节上重现了父亲当时的态度。这个固定的父母自我使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没有任何活动的余地,除非是在他父亲熟练或自我放纵的领域上。 观察这种固定的人格是有益的。在特洛伊先生这样的人身上看到的恒常的父母自我,在无趣、客观的科学家身上看到的恒常的成人自我,以及恒常的儿童自我[“鄙人我(Little Old Me)”],经常很好地说明了这三种自我状态的表面特征。一些专业人士的谋生之道,乃是通过在公开场合表现某个恒常的自我状态:神职人员,父母自我;诊断医生,成人自我;还有小丑,儿童自我。① 到目前为止提出的案例都证明了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务实的绝对原则(pragmatic absolutes)和三个一般的假设。所谓“务实的绝对原则”是指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例外的条件。 1.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 2.每个具有足够大脑功能的人,都可能进行足够的现实检验。 3.存活下来至进入成年生活的每个人,都拥有有功能的父母或者有父母亲功能的人。 相应的假设是: 1.童年时期的遗留物作为完整的自我状态存留到以后的生活。(古老精神的遗留物) 2.现实检验是离散的不同自我状态的功能,而不是单独存在的“能力”。(现今精神的功能) 3.如所感知的那样,人格可能会被某个外部个体的完整自我状态所接管。(外在精神的功能) 总之,如图2.1的(a)所示,人格的结构包括三个精神器官:外在精神器官、现今精神器官及古老精神器官。这些在现象学上和操作上分别表现为三种类型的自我状态,分别称为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如图2.1的(b)所示。 -注 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纲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对“初级过程”“次级过程”和“现实检验”等精神分析术语做了*简洁的阐明。[1]至于幻觉与古老的心理内容,特别是与“原始图像(primal image)”的关系,本书作者在其他地方已经讨论过。[2] 关于普里默斯太太和塞贡多先生的案例,先前已经报告过。[3]我*近的执业中有几位律师,为防止查验身份的企图,在此特别强调,塞贡多先生不在此列。在现实生活中,他在距我办公室约5000千米的另一个行业中安全地隐姓埋名。 -参考文献- [1]Freud, S. 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W. 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1949. [2]Berne, E. “Primal Images and Primal Judgment.” Psychiat. Quart. 29:634-658, 1955. [3]Berne, E. “Ego Sates in Psychotherapy.” Amer. J, Psychother. 11:293-309, 195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1970) 美国精神病学家。早年学习精神分析,后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沟通分析心理治疗流派。其沟通分析治疗体系在心理治疗、教育、管理以及各个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工作领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译者简介 黄珮瑛 中国台湾教牧心理研究院博士候选人,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欧洲沟通分析协会认证沟通分析治疗师,国际沟通分析协会认证预备教师及督导师(Provisional teacher and supervisor in transactional analysis,PTSTA);从事专业认证的沟通分析教学及督导工作。 审校者简介 陈雅英 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教学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毕业,国际沟通分析协会认证教师及督导师;从事沟通分析教学、督导与实践工作20余年;目前在中国沟通分析协会、中国台湾文化大学推广部从事沟通分析专业训练与督导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