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5394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92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521753943 ; 978-7-5217-5394-3

本书特色

从古希腊到现代共和国,罕有的希腊通史:
过去的希腊史写作大部分集中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罗马治下的希腊、拜占庭帝国、奥斯曼治下的巴尔干、现代希腊国家的历史基本是割裂的。实际上各大古文明中仅有中国和希腊未曾断绝,在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文明与罗马和基督教文明融合,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石,而从讲希腊语的拜占庭帝国到奥斯曼的希腊权贵,再到在世界商船业独占鳌头的现代希腊,希腊人一直在亚欧交会之地蓬勃发展,本书完整涵盖3500年希腊历史,串起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希腊历史完整图景。 欧亚十字路口,体悟文明交融与碰撞:
地跨欧亚的希腊,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明交融与碰撞之地,这里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也成为大帝国反复争夺的战场,当今依然动荡不已的巴尔干、土耳其、塞浦路斯、克里米亚都曾是希腊世界的一部分,希腊复杂多变而跌宕起伏的历史是理解整个世界历史的一把钥匙。从古希腊人的源起、希腊文明的形成、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征服、基督教的传播,到拜占庭的兴衰、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近代掀起民族独立浪潮,再到20世纪在西欧经济文化冲击和巴尔干复杂局势下的困境与希望,本书用生动精练的语言完整叙述了希腊的传奇历史。 中希文明互鉴,了解与中国交相辉映的伟大文明:
希腊与中国同样是文明古国,也同样在19世纪末掀起民族复兴与解放的革命;一个依赖海洋,一个立足大陆,“中希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对比中希的历史轨迹,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对“人类文明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富有启发:
本书以全球化的视角,对过去几千年希腊人的历史成就做出了新的分析与判断,除了“希腊文明”这一显著贡献,希腊人更是zui早开启“全球化”之旅的“世界公民”,在数千年历史中始终是全球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倡导者。身处欧亚非交会之地,希腊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在东西方两大世界间游走,成为文明交流的使者,希腊曾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如今又是“一带一路”在欧洲的积极响应者。希腊的历史可为我们理解和积极参与全球化时代提供启发。

内容简介

这片位居欧亚非十字路口,海岸曲折、岛屿密布的小小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东方与西方文明的交融之地。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它不仅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这里建成了“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它成为“世界渴望之城”,丝绸之路的终点;时至今日,希腊仍是全球航运业的执牛耳者。
这里也是东方与西方强权反复争夺的焦点,从希波战争、罗马征服,到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十字军东征、奥斯曼统治,再到希腊独立、巴尔干战争和一战、成为冷战前线,这里的土地浸润了无数的血泪。
3500年前,擅长航海和商业的希腊先民迈锡尼人在爱琴海的岛屿和半岛上登上历史舞台,虽然经历了一个衰退的“黑暗时期”,但在公元前9世纪后再次繁荣,发展为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进而因亚历山大征服而缔造了**个“全球化”时代。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了希腊,但希腊的历史并没有随着古希腊城邦的衰亡而结束,希腊人的文明反而由于罗马的推崇而进一步扩大影响,为现代科学、艺术、政治和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讲希腊语、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在数百年间为西方世界所艳羡。中世纪终结之际,君士坦丁堡的沦陷虽然令人嗟叹不已,但从奥斯曼帝国的希腊巨商,到引领现代民族独立浪潮的希腊革命,再到在商船业独占鳌头的现代希腊,希腊人依然在亚欧交会之地蓬勃发展。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完整涵盖3500年希腊历史,串起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希腊历史完整图景,以靠前的方式讲述了希腊人的故事和他们的全球影响。

目录

前言

1. 账簿与史诗(公元前1500年--约公元前1180年)。

2. “这是荷马的世界,不是我们的”(约公元前1180年-约公元前720年

3. 发明政治,探索宇宙(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494年)

4. **次“世界大战和”“古典”时代(公元前494年-公元前404年)

5. 文化之都(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22年)

6. “成为希腊人” (公元前322年-公元前27年)

7. 罗马的希腊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37年)

8. 成为基督徒(337-630)

9. “宇宙之眼” (630-1018)

10. “世界渴望之城”(1018-1204)。

11. 有希望的怪物(1204-1453)

12. 两个世界之间(1453-1669年)

13. “希腊复兴” (1669-1833)

14. 欧洲的国家,世界的民族(1833-1974)

15. 新账簿,新史诗(1974-2021年)

结语


展开全部

节选

第六章 “成为希腊人”
如果亚历山大曾有意缔造一个“新世界秩序”,他的后继者无疑彻底辜负了他。亚历山大病逝于巴比伦之后,他的麾下旧将彼此争斗了30年。这场斗争的格局与之前几百年间的希腊城邦战争颇为相似,只是在地理范围上更加广阔。与之前的希腊世界相比,这个新希腊世界的一切都无比宏大——统治者的野心空前膨胀,用于纪念的建筑奇观空前宏伟,治下的非希腊人口也空前众多。*终,这个新世界形成了三个相对稳定的王国,分别控制着亚洲、非洲和欧洲。每个王国都将由一位“继业者”开创的王朝统治——这是对亚历山大麾下旧将的称呼。 不过,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所谓“希腊化世界”的影响范围都比这三个王国的疆域更为广大。
在*东方,凡是亚历山大率马其顿军队经过并留驻军坚守的地方,都形成了说希腊语的定居社群。亚历山大远征结束后不久,这些地区*东方的土地就被印度君主旃陀罗笈多[(希腊史籍称桑德拉克托斯(Sandrakottos)]夺回。旃陀罗笈多创立的孔雀王朝将在之后成为大半个印度次大陆的主宰,到其孙阿育王在位时,那些生活在孔雀王朝治下的希腊人与马其顿人已融入了这个帝国。阿育王皈依佛教,信仰甚笃,在阿拉霍西亚的亚历山德里亚(今阿富汗坎大哈)发现的一块碑文曾用两种语言歌颂了这种新宗教的伟大成就,其中一种就是希腊语。显而易见,当时新皈依的佛教徒中已有说希腊语的人。约100年后,其中一位名为米南德的君主(弥兰陀王)还将在印度佛教的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孔雀王朝崩溃后,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兴起了许多小国。它们在后世被称为“印度-希腊王国”,其中国祚*长久者存在了约300年。如此看来,希腊人在印度次大陆部分地区的统治甚至长于近现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终结于1947年)。这些希腊化政权统治者及其臣民从未见诸史册,也许没有人为他们撰写过历史,即便有也没能保存下来。关于这些政权,我们能够掌握的证据往往只有它们铸造的钱币。这些钱币采用希腊风格,表面印有统治者的名字与高度格式化的肖像。在今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古城塔克西拉曾是一个希腊语王国的首都,那里诞生了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风格,融和了印度与希腊的雕塑技法与特征。这种风格因其所在地区而被称为“犍陀罗风格”,即便在*后一批希腊化王国消亡之后,它仍将产出许多令人惊艳的混合风艺术作品。
对于巴克特里亚的希腊语人群,我们掌握的情况相对更多,但仍十分有限。巴克特里亚的范围大致囊括了今天的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在被亚历山大征服之后,巴克特里亚成为希腊化世界东陲一个由马其顿人统治的独立小王国,存在了至少一个半世纪。在这一时期,坎大哈与撒马尔罕都曾是繁荣的希腊人城市。1966年,考古学家又在阿富汗东部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地带发现了第三座希腊人城市遗址,这里根据当地的现代地名,被称为阿伊哈努姆古城。据考古学家发现,阿伊哈努姆古城的一些建筑呈现波斯风格,但也有一些建筑明显带有希腊风格。
出土于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的一块纪念碑上刻有几句著名的格言,其出处可追溯到2 000英里外的德尔斐阿波罗神庙。这些铭文的作者自称克来阿克斯,他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位学生,在离开故乡塞浦路斯之后前往雅典就学,*终来到这希腊语世界的极远之地。克来阿克斯描述了自己如何“一丝不苟地镌刻”格言,以尽可能还原其*初所处的环境,让它们能“光耀远方”。在另一段发现于阿富汗境内的铭文中,一位在屡次诉讼之后得偿所愿的商人用墓志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位商人自称“纳拉托斯之子索斐托斯”,这两个名字皆非希腊语,可见希腊语很可能不是他的母语。不过,为他写作墓志铭的人不但通晓希腊语,也熟谙希腊语文学的典故。无论这些文字是否出自墓主本人之手,他仍希望把自己的生平经历凝聚成“路旁一座会说话的纪念碑”。而在此时此地,希腊语是他达成这一目的的首选媒介。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西方的美索不达米亚,这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两河地区”位于肥沃新月的中心,是农业发祥之地,在亚历山大征服之前的几千年间一直是世界上人口*为稠密的地带之一。波斯帝国的行政首都苏萨建立在底格里斯河的一条支流沿岸,幼发拉底河畔的巴比伦曾是巴比伦帝国的首都,那里的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伟大的奇观之一,传说由《圣经》中著名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去世前不久,亚历山大曾将自己的驻地从苏萨迁到了这里。在更南方的幼发拉底河岸边,还有一座历史更为悠久的城市乌鲁克。在继业者们的战争结束后,上述三座古城依旧繁荣昌盛,成为当时*大的希腊化王国的权力中心。这个位于小亚细亚的王国,其疆域不仅西至地中海,还横跨安纳托利亚半岛,直抵爱琴海边。该王国被称为塞琉西王国,其创始者塞琉古一世在公元前305年自称“巴赛勒斯”(古希腊语basileus的音译,意为“王”)。
考古学调查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历史名城在塞琉西时期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巴比伦的希腊居民人数很少,且大多居住在一处专门的城区。更为古老的乌鲁克城内没有发现任何希腊人的痕迹,但当地出土了大量印在黏土板上的税收凭据,向我们揭示了希腊人在当地的统治地位。苏萨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希腊语名字“欧莱厄斯河畔塞琉西亚” ,但城内的生活似乎一切如常。在这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希腊人显然只占少数,但塞琉古一世仿佛不满足于这一地区的城市数量,又建造了新的希腊城市,这一做法后来又为他的儿子安条克一世所延续。他们新建的大多数希腊城市都以塞琉古或安条克为名,其中*为著名的欧朗提斯河畔安条克位于今土耳其南部,在今天被称为安塔基亚。
新建于巴比伦附近的底格里斯河畔塞琉西亚是塞琉西王国地位*接近首都的政治中心城市,那里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接近的地方,有一条运河将两大河连通。建成后不久,底格里斯河畔塞琉西亚就茁壮成长为拥有10万人口的大城市,相当于古典盛期雅典人口的两倍以上。这些新城市遵循了同样的方格式布局,这种规划据传由公元前5世纪的米利都人希波达穆斯首创,现在则成了希腊语世界所有新城市的通用模板。
波斯帝国的行政通用语阿拉米语保持住了原本的地位,在官方场合与希腊语并用。各地居民开始采用希腊语名字,其中很多从他们原本的非希腊语姓名中转写而来。当时有很多人(乃至大多数人)都能用多种语言沟通——这是他们在之前千百年间的生活常态。但和从前不同的是,此时他们生活中*尊贵的语言成了希腊语。比如,巴比伦史家贝洛苏斯为这座古城与其悠久文明撰写一部“庞杂史书”时,用的就是希腊语。因为现存内容太少,我们已无从了解他这么做的动机,但我们显然有理由怀疑,贝洛苏斯之所以萌生了写作史书的念头,或许就和他采用的这种新语言有关。另一方面,塞琉西王国历代君主延续了亚历山大本人的传统,极力以波斯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他们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遵循传统风格建造神庙,祭祀古巴比伦众神。塞琉古一世甚至迎娶了一位名为阿帕玛的波斯女子为后(还以她的名义命名了几座新城),但这只是王朝历史上的个案,而非常态。
塞琉西王国统治的**个100年间,希腊文化与巴比伦文化的碰撞擦出了影响深远的火花,彻底改变了后世的历史书写,塑造了人们对遥远过去的一切认识。古巴比伦人根据王统世系纪年,如“尼布甲尼撒王十年”。每当新王即位,纪年就要从元年重新开始。在古代世界,类似的王统纪年曾是十分普遍的做法,希腊城邦也曾以每年当选的*高执政者的名字纪年。但在塞琉古一世于公元前281年遇刺身亡之后,巴比伦的史官没有将年份的数字归零,而是以塞琉古立国的公元前312年(即塞琉古一世正式称王7年前)为起点开始纪年。这是有史以来**种普遍纪年法。

作者简介

罗德里克·比顿(Roderick Beaton),伦敦国王学院现代希腊及拜占庭历史、语言和文学荣休教授,曾任拜占庭和现代希腊研究系主任、希腊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他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希腊研究,著有《中世纪的希腊浪漫主义》《现代希腊文学导论》《拜伦的战争》《希腊三百年》等,作品曾三次荣获英格兰-希腊联盟朗西曼奖,并入围达夫·库珀奖、坎迪尔历史奖。他积一生研究希腊之功力,为全球读者撰写了这部既严谨可靠,又生动好读的希腊通史《希腊3500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