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塔/孙睿

斜塔/孙睿

1星价 ¥35.0 (7.0折)
2星价¥35.0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1961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6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521219616 ; 978-7-5212-1961-6

本书特色

首届《当代》杂志年度青年作家,《草样年华》作者长篇新作

内容简介

以影响一代人的著名作家孙睿,于《草样年华》问世二十年后,劘荡广阔庞杂人生的长篇新作,故事、语言都干净利索,以案件为推动,悬疑感十足,悬疑背后的抉择更令人唏嘘。老董追随女友到了北方一座小城,成为一名教师,教学出色,打篮球特棒,是当地的风云人物。但随着儿子唐氏综合征确诊、妻子离婚后出走,他的生活艰难起来。另一位女教师爱上了他,却始终无法与他的儿子相容。一日,老董带着儿子离开,再无音讯,警方怀疑他“处理”了孩子。负责案件的警察马冬是老董当年学生,奔波几地查不出结果时,一桩坠楼死亡案件转移了他的注意力。随之而来的,是诱惑、陷阱及无休无止的自我折磨。看似无关的线索,早有伏笔,看似混沌的人性,底子却是清澈的。

目录

目录

一、大致经过 …………………………… 001

二、后来 ………………………………… 023

三、实际经过 …………………………… 096

四、之前和现在 ………………………… 175




展开全部

节选

一、大致经过 1 一条漏水的铁船。
船帮搭着破渔网,织物纤维已经腐烂,一揪就断。船身倾斜,半埋在沙地里,露天的船舱底部积着雨水,水洼里长了一层青苔,蠕动着一片红色的线虫,红绿相间,在透过锈烂的船舷射进来的阳光照耀下,格外扎眼。
是条遗弃很久的船。
正在涨潮。海浪在二十米外的地方肆意翻滚着,像拴了绳子的狗,无论多么努力,也够不到绳子拉直以外的东西。铁船安然无恙。
北萨老师解开背包,拿出小铁铲,俯身刨开沙子,露出被掩埋的船底。伏在船尾,像做俯卧撑一样,用力一推,船没动。更用力一推,重心前移,船在沙土上前移了几寸,离面前那片海洋又近了一步。积水一晃,从船底板漏眼儿的地方流了出去。
人只能顺应天意。接下来北萨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带儿子来这儿,不动声色地坐进这条漏水的船,然后出海。
但那是明年暑假的事情,现在他准备返程,学校快开学了。
临走,北萨老师举目环望,四下无人,一片荒芜。这条船明年应该还会在这里,只是更破一些,漏洞更多了,正好。
回程要三天。途经东方、海口、徐闻、湛江、茂名、肇庆、佛山、广州、韶关、郴州、长沙、岳阳、武昌、郑州、石家庄,*后是北京。下了火车,还要换乘另一趟北上的列车,再坐八个小时才能回到县上。
作为东北某县城的地理老师,途经的这些省市让北萨不会觉得旅程乏味。从热带穿越到亚热带、暖温带,*后进入中温带,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到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体感和视觉变化之丰富足以让北萨将这三天的旅途当成是一堂生动的地理实践课。特别是火车跨海,车厢通过栈桥被运上轮渡,拆成一节一节,装进船舱,在大海上漂浮,到了另一片陆地,这是内陆人无法想象的。北萨老师一去一回,两次越海,还拍了照片,回学校可以作为教案,在地理课上展示,换来学生们钦佩的目光。在上个世纪互联网尚未出现在民间的九十年代初,北萨老师身体力行在为人师表不纸上谈兵上做出表率,屡获县优秀教师称号。
*近几年的暑假,北萨老师都会去一座海滨城市。他说教好地理,*好的办法就是把地理书上提到的地方都去一遍。回到学校,他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分享旅途见闻,提供生动细节帮助学生记住涉及的地理知识。但此趟三亚之行,他打算守口如瓶。
每年开学,北萨拎着旅游地的特产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总被问到又去哪儿采风了,他会如实回答,并把手中的特产分给同办公室的老师们。这回北萨空手进了办公室,满怀期待的老师们不免有些失望,却没人问北萨去哪儿了,免得有讨要特产之嫌。
校长路过,作风亲民,开学伊始,推门而入,问候大家。不谙办公室规则,看到北萨晒黑了,不无褒奖地问道:老北,今年去的是哪儿?
大家的注意力统一转移到北萨身上。
“去了趟意大利。”
“意大利?”
“看北萨斜塔,为什么不倒。”
气氛凝固。
北萨姓董。北萨是他外号的简称,全称是北萨斜塔,淘气的学生根据身形给他起的外号。原版的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老董这个高大而微倾的体形勉强算个山寨版的,所以被学生唤做“北萨斜塔”,就像有的品牌叫“abidas”和“HIKE”一样。外号起了已有多年,在全校叫开,都是背地里。
刚才校长竟然直呼老董为老北,显然是心里承认了这座“斜塔”,老董当然不悦。但老师们没想到老董会这样回答校长,不像以前的他,气性大了。
老董故意的,堵旁人的嘴,别再多问。其实老董买了特产,鱿鱼片,只给了五年级的儿子吃。 2 儿子出生前,老董的背还没驼,也尚未跟斜塔建立联系。他为了爱情,来到这座县城,女方是工农兵大学的同学,家在这儿。老董一路过关斩将,考取了县中学的地理老师。这里是一座平凡的北方小城,和本省其他人口未达百万的居住地一样,四季分明,时而酷热似火,时而凛冽寒冷,经济和文化都有点儿落后,视觉上也总有种暗淡之感,唯一能使人透口气的地方是郊区的一片水库,偶有水鸟和船舶等人间亮色掠过。
老董那时候还是小董,在评为优秀教师之前,先被县篮球队选为了中锋。身高一米九二的他,能像电视上的NBA球星一样,把球扣进篮筐,参加了关东地区区县篮球联赛。小董走在路上,高出别人两头,大家都仰望他。作为地理老师的小董,带动了全校乃至全县的篮球热,让本县人民有幸目睹扣篮是什么样。小董还上过大学,是这所中学历史上**个拥有大专学历的副课老师。他成为仅次于县长被全县人民熟知的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董,任教两年后分到一间宿舍,也在县里落了户,和女同学结婚了。女同学在这所学校教语文,做同学的时候嫌小董个儿太高,过于另类,没答应,现在终被他的执着打动。小董的个儿当然也没白长,没少为她家换煤气搬大白菜。
婚后一年,儿子出生。同事们开始管小董叫老董。老董要照顾孩子,没时间打球了,县篮球队的中锋高度降到一米九以下。因见不到本队场上再出现扣篮动作,县体育馆篮球赛的上座率也因此骤降。
孩子的妈不满足于只念个工农兵大学,要考研究生,开始复习,照顾孩子成了老董一个人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孩子妈文学硕士毕业,受新思潮影响,不愿当妈,热衷以诗歌的方式探索人类终极问题,在印着中学校名的稿纸上写下一行行文字,寄给各个文学编辑部,时不常印成铅字,被人看到,结交了不少笔友。她每月都要去趟县城火车站,从这里出发,奔往全国各地,参加文学青年的笔会,有时候还参加文学创作培训班,一走就是几个月。带孩子更成了老董一个人的事儿,也指不上孩子的姥姥姥爷,他们在给孩子妈的二姐看孩子,是对双胞胎,顾不上别的子孙。
老董带上孩子,知道了该怎么跟小孩打交道,也就越来越会讲课,被选为优秀教师。还当了班主任,通常班主任很少让地理历史这样的副科老师担任。
孩子妈在外地的创作班上结识了新同学,学会了喝咖啡,回到家,发现和老董没感觉了,觉得对不起他,长痛不如短痛,同时也为了追求新幸福,提议离婚。她说,孩子随你的姓,就跟你吧。老董答应了。孩子妈离开了县城。
老董也想过带着孩子离开这里。人走容易,户口走难,户口不走,算不上走。干脆就不走了,他现在是全县优秀教师董老师,孩子也快上小学了,县教委许诺,只要留下,孩子高中以前的学校不用他操心。去了别的地方一切还要重新开始,老董留在了这座原本他并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地方的县城。这就是他的家。
半岁的时候,孩子每天给他表演吃脚,柔软地把藕节一般的腿搬到胸前,将近乎透明的脚指头塞进嘴里,眯缝着眼睛呵呵笑,啃完左脚啃右脚,逗得老董忘掉了篮球场。家里又多了一座游乐场。
两岁前,老董那双能抓住篮球的大手,能一把攥住孩子的小腿。夜里孩子总踹被子,老董就一整夜攥着孩子冰凉的小腿,不让他凉着。第二天醒来,老董的手心也是热的。
四岁的时候,孩子在幼儿园学到要帮家长干活,回来就把家里的地给扫了,摔坏了老董的篮球奖杯。看着试图让奖杯复原而急出一脑门汗的孩子,老董觉得这是老天给他的一座活奖杯。
老董愿意一天天看着孩子长大,愿意一个人和孩子留在这座县城。即便这个孩子有些不正常。

作者简介

孙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毕业,写小说为主,也写剧本。已出版长篇小说《草样年华》系列、《我是你儿子》、《路上父子》、《背光而生》等及小说集《酥油和麻辣烫》,首届《当代》杂志年度青年作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