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350386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9
  • 出版时间:2023-09-01
  • 条形码:9787523503867 ; 978-7-5235-0386-7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国家科技情报治理中的体系能力问题,借鉴社会系统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成果,将情报“体系”和情报“能力”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国家科技情报的能力体系观,详细阐述了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静态构成、动力基础、运用表现和评估模型,分析审视了我国科技情报体系能力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和提升策略,对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和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国家科技情报治理中的体系能力问题,借鉴社会系统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成果,将情报“体系”和情报“能力”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国家科技情报的能力体系观,详细阐述了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静态构成、动力基础、运用表现和评估模型,分析审视了我国科技情报体系能力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和提升策略,对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和思考。

目录

第1章 国家科技情报能力解读的研究基础 1 1.1 情报能力构成 1 1.1.1 情报信息工作能力 1 1.1.2 情报人员能力 4 1.2 情报能力评价 6 1.2.1 机构情报能力评价 6 1.2.2 人员情报能力评价 10 1.3 情报能力建设 13 1.3.1 情报能力建设思路 13 1.3.2 情报分析师能力培育 16 1.3.3 智库情报能力建设 19 1.4 情报能力研究 20 1.4.1 情报能力研究目标 20 1.4.2 情报能力研究设计 20 1.4.3 情报能力研究发现 21 1.4.4 情报能力研究启发 22 第2章 国家科技情报能力的体系观 24 2.1 情报能力体系观的提出背景 24 2.1.1 国家科技情报需求 24 2.1.2 国家科技情报治理 27 2.2 情报能力体系观的理论基础 34

2.2.1 社会系统理论 34 2.2.2 动态能力理论 37 2.2.3 生态系统理论 39 2.3 情报能力体系观的主要内容 41 2.3.1 个体与体系把握 42 2.3.2 结构与功能关系把握 43 2.3.3 静态与动态关系把握 43 2.3.4 生长与环境关系把握 44 2.4 情报能力体系观的存在意义 45 2.5 本章小结 47 第3章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静态构成 48 3.1 情报能力常规构成 48 3.2 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支撑要素 49 3.2.1 科技信息资源 49 3.2.2 情报技术手段 56 3.2.3 专业情报人才 58 3.2.4 情报工作规范 59 3.3 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来源要素 60 3.3.1 政府所属科技情报机构 60 3.3.2 企业所属科技情报机构 62 3.3.3 智库及公共情报信息机构 64 3.4 静态构成要素关联分析 67 3.5 本章小结 70 第4章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动力基础 71 4.1 国家科技安全发展需求驱动 71 4.1.1 国家科技发展机遇 72

4.1.2 国家科技安全评估 75 4.2 国家科技情报治理机制保障 76 4.2.1 国家科技情报治理行为者 77 4.2.2 国家科技情报治理机制选择 82 4.2.3 国家科技情报互动治理 83 4.3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实现过程 87 4.3.1 情报治理过程理念 87 4.3.2 科技情报机构自我治理 89 4.3.3 科技信息资源治理 90 4.3.4 科技情报工作治理 93 4.4 本章小结 96 第5章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运用表现 98 5.1 基于情报工作的运用表现 98 5.1.1 情报工作任务性质解读 98 5.1.2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响应能力表现 101 5.1.3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感知能力表现 104 5.1.4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刻画能力表现 104 5.2 基于情报成果的运用表现 107 5.2.1 追赶答疑能力表现 108 5.2.2 跨越选评能力表现 109 5.2.3 覆盖前瞻能力表现 110 5.2.4 引领预警能力表现 111 5.3 情报体系能力运用的方法工具 114 5.3.1 情报赋能评估方法 114 5.3.2 情报感知关联工具 124 5.3.3 情报感知前沿技术 127 5.3.4 情报感知赋意方法 133

5.4 本章小结 144 第6章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分析评估 146 6.1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分析评估要点 146 6.1.1 情报评价中的隐忧 146 6.1.2 情报体系能力评估 148 6.2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分析评估模型 149 6.3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成熟度评估 151 6.3.1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成熟度阶段特征 151 6.3.2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成熟度标准 153 6.4 本章小结 162 第7章 我国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发展现状 163 7.1 对我国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审视分析 163 7.1.1 基于科技情报机构论文发表情况的体系能力审视 163 7.1.2 基于科技情报机构业务运作情况的体系能力审视 171 7.1.3 我国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成熟度审视分析 175 7.2 提升我国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对策建议 177 7.2.1 积聚科技情报体系能力静态构成要素 177 7.2.2 弥补科技情报体系能力动力基础不足 178 7.2.3 反思科技情报体系能力运用表现方式 179 7.3 本章小结 180 第8章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的研究展望 181 8.1 信息迷雾的情报观察 181 8.1.1 信息迷雾概念溯源 181 8.1.2 信息迷雾相关概念 183 8.1.3 社交媒体中常见的信息迷雾 186

8.1.4 情报工作中常见的信息迷雾 192 8.1.5 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中的信息迷雾 194 8.2 信息迷雾的情报感知 198 8.2.1 针对信息迷雾的情报感知意义 198 8.2.2 信息迷雾辨识所需的情报感知框架 199 8.2.3 针对信息迷雾的情报感知应对策略 201 8.3 情报融合的赋能分析 203 8.3.1 情报融合赋能分析概念基础 203 8.3.2 情报融合赋能分析研究逻辑 207 8.3.3 情报融合的赋能过程分析框架 209 8.3.4 情报融合的赋能效果评估方法 212 8.3.5 提升情报体系能力的启示建议 216 8.4 本章小结 217 附录A 美国公共获取计划进展概览 219 附录B 美国联邦机构科技信息开放门户/平台汇总表 221 附录C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成熟度评估问卷 223 附录D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
 情报机构发文情况 226 参考文献 236

图表目录 图1.1 情报分析师核心能力 5 图1.2 中国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本土化范式演进 16 图2.1 情报能力体系观理论基础 42 图3.1 情报能力常规构成示意 49 图3.2 美国开放数据平台(政府)——DATA.GOV 55 图3.3 美国开放数据平台(科学数据)——Science.gov 55 图3.4 美国开放数据平台(联邦部门)——NASA技术报告服务平台 56 图3.5 科技部主要科技情报力量分布 61 图3.6 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情报需求 63 图3.7 情报体系能力静态构成要素的钻石模型分析 68 图4.1  AI论文数量区域分布 75 图4.2 2018 AAAI会议论文国家(地区)分布 75 图4.3 市场和科层机制影响下的情报机构分类 78 图4.4 国家科技情报治理行为者网络结构示意 86 图4.5 科技情报机构自我治理“战略三角形”模型 89 图4.6 国家科技情报工作治理过程矩阵 94 图4.7 国家科技情报治理全面感知示意 96 图5.1 情报工作的任务性质解读 99 图5.2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输出示意 100 图5.3 情报工作流程 102 图5.4 情报响应、感知、刻画关系示意 107 图5.5 美国国防部对技术监视/地平线扫描(TW/HS)方法的定义 113

图5.6 赋能评估的能力体系 119 图5.7 赋能评估流程 120 图5.8 情报感知的关联工具 124 图5.9  IARPA技术项目研究分布 128 图5.10 赋意和解释概念辨析 134 图5.11 情报赋意的理论渊源 135 图5.12 赋意方法的应用领域 136 图5.13 基于“数据—框架”的情报赋意模型 141 图5.14  情报分析中赋意循环模式 141 图6.1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分析评估模型 150 图6.2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成熟度模型 152 图7.1  2015—2019年中信所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情报机构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164 图7.2 科技情报机构合作发文情况 166 图7.3 科技情报机构间合著图谱 166 图7.4 科技情报机构与高校合著图谱 167 图7.5 科技情报机构与科研机构合著图谱 169 图7.6 科技情报机构与政府部门合著图谱 170 图7.7 科技情报机构与企业合著图谱 171 图7.8 科技情报机构人员队伍学历分布 173 图7.9 科技情报机构人员队伍职称分布 174 图8.1 社交媒体中信息迷雾(信息失序) 188 图8.2 信息迷雾辨识的情报感知框架 199 图8.3 针对信息迷雾的情报感知应对策略 202 图8.4 情报融合赋能分析研究逻辑 207 图8.5 NNFC情报融合过程循环与情报过程模型 211

表 1.1 情报工作各环节感知能力构成 2 表1.2 情报能力评估矩阵 7 表1.3 企业信息情报能力成熟度诊断模型指标 8 表1.4 科技情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9 表1.5 科技情报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0 表1.6 情报分析师能力评估 11 表1.7 研究现状评价——研究设计 20 表1.8 研究现状评价——研究成果(能力构成) 21 表2.1 情报治理、信息治理与(大)数据治理 33 表3.1 适用于情报分析的大数据分析方法 58 表3.2 中国科技智库排名 65 表3.3 全球科技智库排名 65 表4.1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 73 表4.2 技术创新及商业化障碍 74 表4.3 囚徒困境博弈 82 表4.4 互动治理模式的社会特性应对比较 85 表4.5 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契约治理 92 表5.1 常规个体能力vs.动态体系能力 103 表5.2  IARPA情报感知技术项目(部分) 129 表6.1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成熟度指标(初步构建) 154 表6.2 问卷调查专家分布 155 表6.3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成熟度指标(确定) 155 表6.4  rk赋值参考 157 表6.5 一级指标序关系 159 表6.6 一级指标权重 159 表6.7 国家科技情报体系能力成熟度指标权重 161 表7.1 科技情报机构独立发文总量排名(TOP 5) 165 表7.2 科技情报机构与高校合著数量(高频合作高校TOP 10) 168

表8.1 情报信息融合类研究基金立项 204 表8.2 COCs-ECs能力评估框架 213 表8.3 2011—2015年NNFC能力成熟度 215 附表D.1  2015—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省(自治区、
直辖市)级科技情报机构独著情况 226 附表D.2 科技情报机构间合著矩阵 227 附表D.3 科技情报机构与高校合著数量(科技情报机构) 228 附表D.4 科技情报机构与高校合著数量(高频合作高校) 229 附表D.5 科技情报机构与科研机构合著数量(科技情报机构) 230 附表D.6 科技情报机构与科研机构合著数量(高频合作科研机构) 231 附表D.7 科技情报机构与政府部门合著矩阵 232 附表D.8 科技情报机构与企业合著数量(高频合作企业) 234 附表D.9 科技情报机构与企业合著数量(科技情报机构) 23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赵柯然,女,博士,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专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访问学者,核心期刊《情报理论与实践》审稿人,“情报科学读书会”活动联络人。主要从事科技情报研究,在《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 王延飞,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