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丛书:汉语方言小称范畴研究
1星价
¥94.2
(7.3折)
2星价¥94.2
定价¥12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2957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4
- 出版时间:2023-12-01
- 条形码:9787522729572 ; 978-7-5227-2957-2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汉语方言小称范畴的跨方言比较研究。在跨方言比较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语料,借助“两个三角”“量范畴理论”,运用类型学方法,描写了方言小称的语表形式、语法意义和地理分布特点。通过考察小称在不同方言之间、官话与非官话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不同表现,归纳出小称在共时平面上的差异,从而从整体上认识现代汉语小称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目录
**章 绪论
**节 相关研究与选题背景
一 相关研究
二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小称研究现状
一 历史语法的小称研究
二 共同语领域的小称研究
三 方言领域的小称研究
四 民族语言的小称研究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理论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书框架与相关说明
一 本书框架
二 相关说明
第二章 小称概说
**节 小称的概念
一 概念的提出
二 学界的认识
三 本书的界定
第二节 小称的分类
一 基于形式的分类
二 基于语义的分类
第三章 附加式小称
**节 “儿”类小称
一 儿尾小称的类型
二 儿尾小称的语法意义
三 儿化小称的类型
四 儿化小称的语法意义
五 儿类小称的特点
第二节 “子”缀小称
一 “子”缀小称的语音类型
二 “子”缀小称的方言分布
三 “子”缀小称的构成类型
四 “子”缀小称的语法意义
五 “子”缀小称的语义发展
第三节 “崽”类小称
一 “崽”类小称的语音形式
二 “崽”类小称的构成类型
三 “崽”类小称的语法意义
第四节 “唧”缀小称
一 “唧”缀小称的方言分布
二 “唧”缀小称的语法意义
三 “唧”缀小称的特点
第五节 “娃”类小称
一 “娃”类小称的来源考察
二 “娃”类小称的构成类型
三 “娃”类小称的语法意义
四 “娃”“儿”小称的对比考察
第六节 “囝”缀小称
一 “囝”缀小称的来源考察
二 “囝”缀小称的语音类型
三 “囝”缀小称的组合类型
四 “囝”缀小称的语法意义
五 “囝”缀小称的特点
第七节 “圪”缀小称
一 “圪”缀小称的结构类型
二 “圪”缀小称的语法意义
三 “圪”缀小称的对比考察
四 “圪”缀小称的几点认识
第四章 重叠式小称
**节 名叠式小称
一 名叠式小称的语表形式
二 名叠式小称的方言分布
三 名叠式小称的语法意义
四 名叠式小称的特点
第二节 量叠式小称
一 量叠式小称的语表形式
二 量叠式小称的语法意义
三 量叠式小称的特点
第五章 变音式小称
**节 变音概念的界定
一 音变和变音
二 小称音变和小称变音
第二节 变音式小称的语表形式
一 变调
二 变韵
三 变韵 变调
四 变声 变调
五 变声 变韵 变调
第三节 变音式小称的语法意义
一 表量
二 表情
第四节 变音式小称的特点
一 语形特点
二 语义特点
第五节 小称变音的来源与发展
一 小称变音的来源
二 小称变音的发展
第六章 小称的地理分布
**节 小称形式的总体分布
第二节 附加式小称的地理分布
一 “儿”类小称分布
二 “子”缀小称分布
三 “崽”类小称分布
四 “唧”缀小称分布
五 “娃”类小称分布
六 “囝”缀小称分布
七 “圪”缀小称分布
第三节 重叠式小称的地理分布
一 名叠式小称的地理分布
二 量叠式小称的地理分布
第四节 变音式小称的地理分布
一 变音式小称分布图
二 变音式小称分布表
第七章 小称的共时比较
**节 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一 语法形式
二 语法意义
三 差异成因
第二节 官话与非官话的比较
一 官话方言的小称
二 非官话方言小称
三 差异性与联系性
第八章 结语
**节 本书的基本认识
一 对小称概念的认识
二 小称语法形式的多样性
三 小称类型分布的不平衡性
四 小称语法意义的延展性
第二节 本书存在的不足
一 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二 解释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节 研究的几点体会
一 重视语法的比较研究
二 重视语音同语法的关系
三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大伟,女,吉林四平人,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202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语法,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在《光明日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学术》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女性生存战争
¥29.9¥6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8.4¥39.8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6.7¥45.0 -
自卑与超越
¥18.1¥39.8 -
偏见
¥16.1¥56.0 -
书影三叠:人文学术访谈录
¥19.6¥58.0 -
咬文嚼字大赛场
¥12.2¥35.0 -
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25.0¥75.0 -
说文解字-影印本
¥13.2¥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性心理学
¥18.4¥58.0 -
中国人的名·字·号
¥10.0¥28.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3.0¥38.0 -
乡土中国
¥13.2¥26.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5.7¥39.8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23.0¥49.0 -
生活的科学
¥10.0¥36.0 -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
¥14.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