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807788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24
- 出版时间:2024-05-01
- 条形码:9787108077882 ; 978-7-108-07788-2
本书特色
1980年代,新见频出,沉渣泛起。各种力量纠葛在一起,激进的、保守的,相互攻讦,又在合力打开一个新时代的大门。 19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年代,它预示了中国将重新进入“世界体系”。1980年代的结束,也宣告了20世纪的终结。 ——蔡 翔
内容简介
蔡翔通过文学重绘1980年代的社会转折与思想图景,提出“两个80年代”的说法:**个80年代,围绕社会领域中的改革、启蒙、现代化等观念展开,由“伤痕文学”发端打开了诸多的写作领域,文学以现实主义手法依然拥有饱满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第二个80年代,源于对**个80年代的反思与质疑,改革与现代化的发展主旋律既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问题与危机,在个体意识和内在自我日益凸显的同时,文化与文明问题也成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议题;现代主义悄然崛起,并由此诞生了“纯文学”观念,影响延续至今。
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与王朔作品轮番登场,将80年代初期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变成“一地鸡毛”式的庸碌日常,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消解了一个大时代的理想和价值,从而终结了80年代,开启了90年代。
这是作者将文学史与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部思想文本。作者认为,1980年代不能成为80年代人的纪念馆,而应该成为历史的图书馆,以供我们反复阅读。
目录
**章小资产阶级是怎样被改写的
从《波动》到《晚霞消失的时候》
一作者和作者背景
二火车和空间
三意象和物象
四人物
结语
补记一
第二章怎样才能成为小资产阶级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
高加林想要什么(一)
二高加林想要什么(二)
五“知青一代”和“寻根文学”的崛起
六先锋的出场
七走向1990年代
结语
补记六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蔡翔,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赴安徽固镇县杨庙公社插队务农,后历任上海三轮铸件厂工人,上海长新色织厂技校教师,《上海文学》杂志社编辑、执行副主编。2002年调入上海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当代文学和文化的批评与研究工作,兼及散文随笔写作。代表作有《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2010),《神圣回忆》(1996),《日常生活的诗意消解》(1994),《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1987)等。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25.0¥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见字如面
¥23.4¥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2.8¥28.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17.0¥2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4.3¥6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到山中去
¥9.1¥30.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6.2¥46.0 -
瓦尔登湖
¥11.1¥39.0 -
西南联大古文课
¥16.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