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中国研究: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海外中国研究: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1星价 ¥43.5 (6.4折)
2星价¥43.5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284570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5
  • 出版时间:2024-08-01
  • 条形码:9787214284570 ; 978-7-214-28457-0

本书特色

史景迁弟子、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卫周安“大家小书”。 打破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一成不变、与世界隔绝的刻板印象,还原更开放、创新的古代中国形象。 卫周安在这本书中想要说明,中国的许多历史经验都是本土发展和外国影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中国与其他文明的早期接触开始,本书展现了中国如何积极而热情地与外部世界交往,允许、寻求外国商品和思想的流通——这与西方经常宣扬的中国惧外的观点相反。 ——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商学院教授 戴维·弗林(David Flynn) 卫周安的《北京的六分仪》强有力地重新审视了传统上把中国定性为孤立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观点……本书显然为“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更多地了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方式。 ——上海纽约大学教授 戴维龙(David Atwill)

内容简介

六分仪,又叫纪限仪,主要用来测定60°以内任意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康熙十二年(1673),时任钦天监监正、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结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铸造,陈设于京城观象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它连同其他4件天文仪器被德军劫至柏林。直到一战结束,《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战败的德国将其归还中国。这些天文仪器,承载的不仅是西学东渐的中西交流史,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在 上的地位浮沉。本书用通俗的方式介绍了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交往的历史。历史学家卫周安以有力的证据,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一成不变、与世界隔 的刻板印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开放、创新的中国。她认为,早在欧洲人来到东亚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了一个复杂的 交流网络。纵观历史,在贸易、 、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只要交往规则不是外部强加的,中国都积极地与世界互动。中国的许多历史经验是本土与外来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贯穿中国历史的 潮流,仍将奔腾不息。

目录

引 言 1 **章 16世纪前中国的世界主义 9 理想化的中国世界观 11 早期帝制时代(前206—581) 14 早期佛教 16 唐代的多元文化氛围(681—907) 19 唐代的贸易和国际交流 24 唐代的思想交流 27 外交 29 外来的宗教 31 宋朝的商业发展和海上扩张(960—1276) 35 元代(1276—1368) 40 明代(1368—1644) 45 欧洲人的到来和白银贸易的影响 49 第二章 16到18世纪的中国和天主教 53 晚明中国 55 清朝的入主与明遗民 58 天主教来华早期的传教工作 61 耶稣会士的策略 63 天主教、宗教信仰和“迷信” 80 违反律法 85 天主教在中国影响力的下降 87 天主教和佛教之比较 89 第三章 18世纪的外国商品及异国知识 93 盛清的战争与外交 94 贸易 98 马戛尔尼使团 104 中国与欧洲的艺术和科技 107 天文学和数学 109 地图绘制学 115 艺术和建筑 117 火炮 120 海外华人 125 刻板印象的起源 128 第四章 乾坤扭转,1796—1860 133 19世纪早期的中国 136 外国人在中国 140 **次鸦片战争(1839—1842) 145 中国人的动员 152 1842年的《南京条约》 156 上海的崛起 162 中国海外移民 165 太平天国运动 167 俄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1856—1860 171 第五章 剑与盾,1860—1914 175 衰落以及瓦解 177 外国势力在中国的存在 179 新型外交 184 基督宗教传教士 190 军事改革 193 工业化 199 义和团 202 教育的变化 203 海外留学 210 鸦片与缠足 213 早期反抗外国人的民众行动 216 第六章 克服思维习惯,1914—1949 220 从帝制到共和 222 中国与凡尔赛 229 新文化、新政治 231 勤工俭学 234 国民党、共产党与苏联 238 国民党政权与法西斯的暧昧关系(1927—1937) 244 乡村建设运动 247 国民党、共产党与日本 248 二战期间中国与西方盟国 254 战时文化 256 战后局势 258 外国对华控制的终结 260 结 论 264 参考文献 267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历史学联聘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Julius Silver讲席教授。剑桥大学中国研究学学士(1974年)、硕士(1977年),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1987年),师从史景迁等著名学者。自1992年起在纽约大学教授与中国历史有关的课程。研究领域包括近代早期中国历史、中国与西方及中国以乾隆时期为代表的文化等。她曾获多项学术荣誉与奖项,包括美国学术团体协会档案与博士后学者奖、纽约大学戈达德与总统学者奖、耶鲁大学奥林军事与战略史学者奖等。主要著作包括《清代战争文化》(I.B.Tauris 2006年版)、《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W.W. Norton 1999年版)及《清朝中叶的流放:发配新疆,1758—1820》(耶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等。她目前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中国的帝国历史回望、19世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近现代饮食文化史。 王敬雅,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故宫博物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宫廷史,著有《绘画中的乾隆宫廷》,译有《补子》《中国女性史》。并于《清史研究》《史学月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历史档案》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张歌,河北人。2011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世界中古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获世界史博士学位,同年入山西大学,就职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中国非洲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非、西非中古近代早期史,具体内容涉及西非地区中古晚期至近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变迁与伊斯兰化,近代早期西北非、西非宗教社会改革运动,近代早期西方人在西北非的商业、殖民活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