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人类学名家访谈

包邮中国艺术人类学名家访谈

1星价 ¥32.2 (5.4折)
2星价¥32.2 定价¥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05161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2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519051617 ; 978-7-5190-5161-7

内容简介

艺术人类学引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由译介西方著述到不断学习研究范式,逐步追求本土化理论建构和进行国际对话的过程。通过爬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有一批卓有理论建树的学者带领自己的学术团队深耕于此,他们自觉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在田野实践与理论研究上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这一批代表性的学者及其学术文本是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集精选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历程中有突出理论贡献的十三位学者,对他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学术访谈,主要围绕着他的求学与学术研究发展历程、理论贡献、研究经验与心得、如何带学术团队等。这些访谈中流露着他们的现场感和经验过程,对于我们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所有的访谈并不是一次完成,多是经过了多次的循环往复增补、修订,方可定稿。这本文集中的访谈文章,均已陆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现将它们集结出版,以期在整体上呈现给学界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代表性学者的学术思想智慧。


艺术人类学引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由译介西方著述到不断学习研究范式,逐步追求本土化理论建构和进行国际对话的过程。通过爬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有一批卓有理论建树的学者带领自己的学术团队深耕于此,他们自觉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在田野实践与理论研究上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这一批代表性的学者及其学术文本是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集精选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历程中有突出理论贡献的十三位学者,对他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学术访谈,主要围绕着他的求学与学术研究发展历程、理论贡献、研究经验与心得、如何带学术团队等。这些访谈中流露着他们的现场感和经验过程,对于我们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所有的访谈并不是一次完成,多是经过了多次的循环往复增补、修订,方可定稿。这本文集中的访谈文章,均已陆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现将它们集结出版,以期在整体上呈现给学界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代表性学者的学术思想智慧。

目录

立足本土立场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方李莉研究员访谈
走进艺术人类学:兼谈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思潮
——靳大成研究员访谈
民间文艺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刘锡诚研究员访谈
面向普通民众的中国艺术人类学
——周星教授访谈
城市中的艺术田野与音乐上海学的生发与实践
——洛秦教授访谈
由民族学视角介入艺术人类学研究
——色音研究员访谈
国际化与在地化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彭兆荣教授访谈
跨界与融合:民族学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王建民教授访谈
走向田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
——王杰教授访谈
田野调查、艺术史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王廷信教授访谈录
在艺术与民俗之间搭建桥梁
——张士闪教授访谈
跨学科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廖明君教授访谈
艺术与文学交织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徐新建教授访谈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永健,男,1981年生,山东安丘人,艺术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先后涉足音乐学、工艺美术、艺术人类学等领域的学习与研究,参与编写《中国皮影戏全集·唱腔卷》、 “201 2年度中国文论研究报告”等。在 核心期刊和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 社科基金、省部级研究项目两项,参与 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科技司委托课题、 外国专家局项目、部级课题四项。近年来主要研究集中在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两次荣获 博士研究生 奖学金(2012、2013年度),有两篇论文分获“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三等奖和“全国艺术学学会 论文奖”。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兼秘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