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生产关系

包邮新型生产关系

1星价 ¥30.2 (7.7折)
2星价¥30.2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4387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522743875 ; 978-7-5227-4387-5

内容简介

新型生产关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局部优化和调整,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改革,涵盖了所有制结构优化、生产变革、分配变革、流通变革以及消费变革等多个维度,共同构筑起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体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坚持正确的实践方法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关键着力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目录

**章 为什么?——新型生产关系的重大意义一 理论意义(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时代创新(二)丰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二 实践意义(一)有利于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有利于切实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 历史意义(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二)把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契机(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度保障四 国际意义(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二)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现代化提供中国模式**章 为什么?——新型生产关系的重大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时代创新 (二)丰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 二 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有利于切实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 历史意义 (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把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契机 (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度保障 四 国际意义 (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 (二)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现代化提供中国模式 (三)为全球提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是什么?——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内涵 一 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构成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石 (二)生产关系理论历史探索构成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来源 (三)新时代生产关系创新构成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前导 二 理论逻辑 (一)技术革命性突破要求科技体制更新 (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求经济体制变革 (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求产业支持政策发展 (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三 理论特点 (一)新型生产关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二)新型生产关系是扎根实践的理论指导 (三)新型生产关系是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四)新型生产关系是世界经验的理论整合 四 具体内涵 (一)所有制结构变革——新型生产要素的产权制度 (二)生产变革——创新驱动的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 (三)分配变革——改革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 (四)流通变革——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对外开放新 机制 (五)消费变革——支持新需求的新型消费制度 第三章 怎么办?——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实践路径 一 实践方法论 (一)顶层设计,基层探索 (二)问题导向,实事求是 (三)先立后破,守正创新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五)点面结合,系统推进 二 实践内涵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实现新型生产关系的动态适应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重塑新型生产关系 (三)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主线与着力点 三 实践路径 (一)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所有制结构 (二)以制度创新助推直接生产方式变革 (三)促进先进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五)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 关键着力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新型生产关系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辩证关系 (一)新型生产关系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经济 基础与制度保障 (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内在要 求与主要抓手 (三)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统一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进程 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着力点 (一)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三)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五)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六)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五章 *终落脚点——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 发展 一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二)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 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人才高地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增长点 (四)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 (五)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 第六章 重要辨析——新型生产关系与传统生产关系的辩证 统一性 一 二者的区别性 (一)技术—经济范式演化 (二)生产关系内涵深化 二 二者的联系性 (一)对立统一:改革与吸收 (二)质量互变:发展与演化 (三)否定之否定:批判与扬弃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韩文龙,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诗白书院副院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和校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数字经济等。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三十余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人民网等发表评论性文章一百余篇,出版专著四部,参著多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项,其中重点项目两项,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撰写的相关资政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中央统战部、省政协等批示或采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