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0270933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52
- 出版时间:2024-11-01
- 条形码:9787540270933 ; 978-7-5402-7093-3
本书特色
长久以来,中国印文化备受关注的,往往是其篆刻之美、文心之雅,官印则鲜有人问津。然而,围绕官印上演的一幕幕或慷慨、或沉郁、或离奇的印事,同样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元传国玺”疑案怎样引出皇太极肇立大清背后的秘密,乾隆因何大费周章推行官印改铸工程,“御赏”“同道堂”两枚闲章小印如何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关键……
中国**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胡忠良以“印”入题,放眼的是清帝国三百余年之“史”,着意于“印”与“史”的双向探索与交互维系。在官印制度与清朝历史的互动情景中,也许你还会得到关于清朝的别样的解读与印象,甚至颠覆一些过去固有的认知与常识。
拨开层层的历史谜题,且看作者运笔如梭,在历史的经纬中织就波澜壮阔的帝国印事。
内容简介
“元传国玺”疑案怎样引出皇太极肇立大清背后的秘密,乾隆因何大费周章推行官印改铸工程,两枚闲章小印如何成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关键……
目录
序言:
清代官印的造化——写在卷前的几句赘语
上编:印史纪略
**章
天命、天聪时期“汗印”的曳白记忆 02
一、草莽女真 02
二、努尔哈赤们的明朝官印经验 07
三、“金国汗印”横空出世 10
四、二手的误读与虚构 16
五、“印牌”“印信牌” 21
六、皇太极争取明颁 “汗印”的*后努力 29
第二章
“元传国玺”疑案 36
一、天降“神玺”与“大清”肇立 36
二、“原罪”与“暗伤”42
三、从风光无限到黯然出局 49
四、乾隆的终审判决 53
五、后“元传国玺”的续貂遗响 55
六、清宫另一方“秦传国玺”的消息 60
第三章
清入关后官印制度画风遽变与全面提速 64
一、入关前汉臣们的坚守与衙印的难产 64
二、汉姓王侯们纷纷挂印出场 69
3.1帝国之印 上篇0415 (1).indd 16 2024/8/30 下午2:00 — 帝国印事清朝的官印制度帝国印事清朝的官印制度
三、“白谕”摄政王的“无印表演”76
四、洪经略的“大学士印”82
五、清入关初期官印的全面改制及引发的震荡91
第四章
四方朝鲜国王印的传奇 98
一、迟到的明初“朝鲜国王印”99
二、清崇德时期的“换印”风波 102
三、“盛世”换印,两重风景 107
四、清赐“大宝”落寞谢幕113
第五章
乾隆的官印改革 118
一、乾隆继承的官印祖产118
二、高宗“鉴宝”121
三、国家官印改铸工程127
四、“图记”转正 133
五、皇史宬钦命将军印137
第六章
嘉、道以降官印制度履霜之渐 146
一、官印避讳到达顶峰146
二、行在兵部印失窃案 152
三、安南与越南的距离只差一方国王印159
四、不翼而飞的“天王金玺”167
五、“天师”印的沉浮173
六、禁不住的官印造假 181
第七章
慈禧印章的虚实 186
一、“慈禧皇太后之宝”及相关玺印186
二、“御赏”与“同道堂”印189
三、“凤沼恩波”的余波 194
四、身后谥宝犹作妖 196
第八章
东西方官印的碰撞与融合 200
一、清初中俄外交印事 200
二、清廷与普鲁士及各德意志公国订换“印约”207
三、西方驻华机构公章的“中国化”215
四、大清衙门中的“西式”官印 223
第九章
晚清官印的式微与坠落 228
一、“钦差”关防泛滥成灾 228
二、圆明遗玺今何在 235
三、美、英联军太庙窃玺事件 243
四、一枚“笑话”官印的诞生 254
五、不盖“御宝”的皇帝谕旨 260
中编:印典备征
第十章
清代帝后、宗室官印 272
一、交泰殿“二十五宝”与“盛京十宝”272二、宫中小玺闲章 278
三、后妃宝印 283
四、帝后谥宝 286
五、宗室宝印 292
第十一章
清代中央衙门官印 300
一、内阁、军机处官印 300
二、各部院及九卿官印 312
三、宗人府、内务府官印 316
第十二章
清代八旗、绿营官印 328
一、八旗官印 328
二、绿营官印 337
第十三章
清代地方及藩属官印 344
一、各直省、府、州、县官印 344
二、民族地区的官印 351
三、藩属国王印 360
第十四章
清代官印的形制 366
一、印文 366
二、印材 372
三、制式 376
第十五章
清代官印的制颁 382
一、宝玺制作 382
二、印信铸刻 388
三、官印颁缴 392
第十六章
清代官印的管理 398
一、官印日常管用 398
二、封印与开印 407
三、印信处罚制度 411
第十七章
清代公牍印信签押制度 416
一、公牍钤印 416
二、印信封缄 422
三、印鉴印色 427
下编:印词印闻
第十八章
清代印词脞绎 436
一、玺宝 436
二、印信 437
三、印章 439
四、印篆 441
五、关防 442
3.1帝国之印 上篇0415 (1).indd 18 2024/8/30 下午2:00 — 帝国印事清朝的官印制度帝国印事清朝的官印制度
六、图记 444
七、条记 447
八、钤记 449
九、戳记 450
十、押记 453
十一、行在印 455
十二、行宝 457
十三、印牌 460
十四、宝牌 462
十五、掌印 462
十六、监印 466
十七、司印 468
第十九章
清代印闻拾遗 470
一、“袭封衍圣公印”470
二、一瓣火漆君臣心 472
三、官印避讳满篆为甚 475
四、乾隆“钓鱼执法”477
五、督抚关防不列全衔 480
六、斑斑“紫花”耀眼明 481
七、官印与陕甘分省 484
八、心有千千“结”486
九、瘦羊“五经博士”印 489
十、“秋官辟邪”492
十一、曾文正公的“凡尔赛”印 494
十二、双臂“花印”入闱来 497
十三、“朱印蓝戳”满试卷 498
十四、官印失窃的几帧案情现场回放 502
十五、“地主家也没有余粮”504
十六、七品县印的一品待遇“一日游”507
十七、脑补“失火救印”510
十八、“成尘木印”亦招魂 513
十九、“大内档案”与清朝官印史料 516
附表
附表一
清代后妃王公宝、印一览表 521
附表二
清代文武各衙门印一览表 522
附表三
清代文武各衙门关防、图记、条记一览表 528
相关资料
一、草莽女真
大清历史上**枚自己的官印,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天命金国汗之
印”。它出现时,国家还不叫“清”,而叫“金”;族名也不称“满洲”,
称“女真”;努尔哈赤的身份也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女真部落的“汗”。
中国正统官史上,曾出现过两个“金”政权,前后间隔了数百年。这
两个政权,都是由同一个女真族建立的。这一现象,在历史上独此一例。
为了区分方便,人们习惯将后一个“金”(清朝的前身)称作“后金”。
女真是一个古老而坚韧,堪称“活化石”的民族。在华夏众多民
族中,若论历史悠久,且存续时间*长的民族,除了汉族,只有女真
(满族)。
女真古称“肃慎”。它的出现,或可上溯到“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
《竹书纪年》载:“虞舜二十五年,息慎献弓矢。”这个“息慎”,《史记集
解》引郑玄云:“或谓之肃慎,东北夷。”周武王克商后,
通使天下九夷百蛮,肃慎进贡楛矢石砮,周武王十分珍视,
特地在其所贡的砮栝上雕刻铭文“肃慎氏之贡矢”,并分赐给大姬,配虞胡公而封于陈地。?周以后,历朝历代尚皆可见到“肃
慎”(女真)进贡弓矢的记载。
“肃慎”自古以弓箭享誉,可想见是个尚武的民族。这一骑射战斗
力,传到几千年后的清初,其控弦铁骑的威力犹使敌人闻风丧胆。
历史上,无论是汉代至两晋的“挹娄”、隋唐的“靺鞨”,还是五代
一、草莽女真
大清历史上**枚自己的官印,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天命金国汗之
印”。它出现时,国家还不叫“清”,而叫“金”;族名也不称“满洲”,
称“女真”;努尔哈赤的身份也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女真部落的“汗”。
中国正统官史上,曾出现过两个“金”政权,前后间隔了数百年。这
两个政权,都是由同一个女真族建立的。这一现象,在历史上独此一例。
为了区分方便,人们习惯将后一个“金”(清朝的前身)称作“后金”。
女真是一个古老而坚韧,堪称“活化石”的民族。在华夏众多民
族中,若论历史悠久,且存续时间*长的民族,除了汉族,只有女真
(满族)。
女真古称“肃慎”。它的出现,或可上溯到“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
《竹书纪年》载:“虞舜二十五年,息慎献弓矢。”这个“息慎”,《史记集
解》引郑玄云:“或谓之肃慎,东北夷。”周武王克商后,
通使天下九夷百蛮,肃慎进贡楛矢石砮,周武王十分珍视,
特地在其所贡的砮栝上雕刻铭文“肃慎氏之贡矢”,并分赐给大姬,配虞胡公而封于陈地。?周以后,历朝历代尚皆可见到“肃
慎”(女真)进贡弓矢的记载。
“肃慎”自古以弓箭享誉,可想见是个尚武的民族。这一骑射战斗
力,传到几千年后的清初,其控弦铁骑的威力犹使敌人闻风丧胆。
历史上,无论是汉代至两晋的“挹娄”、隋唐的“靺鞨”,还是五代
的“女真”,包括努尔哈赤初建“后金”国时改称的“诸申”,都是远
古“肃慎”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音译的另文书写而已。只是,在
天聪九年(1635),清太宗皇太极故意将族名由“诸申”(jušen)改为了
“满洲”(manju),中断并放弃这一传统的“肃慎”另文转译的作法,而
另辟蹊径。
“满洲”一词,不再由“肃慎”的音译而来,而是来自“文殊”的
音译。
“文殊”乃来自于佛教舶来之词,历史上曾被许多少数民族用来冠
名首领的尊号。隋唐以后,女真已出现世袭君长和尊号。《唐书·黑水
靺鞨传》中称其酋长为“大莫拂瞒咄”。“莫拂”一词在今天的满语中
仍有保存,被译写作“马法”,意为“首领”,《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
记载朝鲜国王写给太祖书信,犹称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马法足下”,即
“建州卫首领足下”的意思;另一个词“瞒咄”,是“文殊”一词在隋唐
时期的译写。“文殊”为*尊贵的佛号,崇佛的蛮夷部族很喜欢以其作
为部落酋长的尊号。这一习俗,直到清末在宫中尚在流行,太监、宫
女们都习惯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便是此风俗的遗孑。明代,“文
殊”在女真文中被译写为“满住”或“满珠”。早在努尔哈赤出生一百
多年前,建州卫曾有一个著名的女真酋长,叫“李满住”。“李”是明朝
的赐姓,他本名月下,“满住”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职务——酋
长,就像在今天单位里,人们习惯称李姓上司为“李总”“李头儿”一
样。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萨尔浒之战”爆发,努尔哈赤首次打败
明朝四路大军,明廷调往助战的朝鲜军队主帅姜弘立率兵投降,其被俘
的一名随员,写有一册记载被俘期间所见所闻的《栅中日录》,书中谈
到,后金的将士还都在称呼努尔哈赤为“满住”。那时的后金,是“满住”(满洲)的政权,因此,建州也曾称为“满珠”部落。
了解了这一层来历,我们也就大致理解了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的理由。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后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一初意,不再纠结于
种族来源,却又往往将“满洲”从地域的角度上过度曲解消费。到了
18 世纪中,一向有考据癖的乾隆帝曾御制《满洲源流考》,专门强调:
“满洲”是由佛号名部族,而非来自地域之名。当然,风雅自任的乾隆
帝也不忘藉此再一次重申钦定了“满洲”的对音为“曼珠(殊)”,每
年西藏献来的丹书克中,皆尊称他为“曼殊师利大皇帝”。虚荣的乾隆
对自以为是的妙解也十分地踌躇自得。他认为:“曼珠”一词,不但提
升了国家君主的崇高庄严,还附会了无限的佛教华严吉祥妙义,更是对
先祖的一种神化与致敬。
女真族**次在中国正史上高光出现,时在公元 12 世纪初。当时,
女真完颜部异军突起,先是打败了辽国,后于天会五年(1127)打败北
宋,唾手鸠占了北方中国,与南方的南宋各为半壁,划江共存,国号
“金”。
完颜氏“金”政权,享国祚一百二十年,后被蒙古所灭,其族裔被
蒙古人放逐回到祖乡故里,加以钳控。到明朝初年,散落在黑水白山之
间的女真人虽故国犹在、雄气尚存,但整体气象和生活境遇已一落千
丈,甚至倒退。在明初,他们被中原人蔑视,统称为“野人”。明中叶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为防范强势抬头的蒙古,加强东北边防,出于
羁縻笼络,招抚扶植女真人各部的目的,女真的待遇与势力始随之提升
变化,明朝官方开始更多地以“女真”相称。
明朝的女真,与金朝的女真略有区别,主要泛指当时活跃于整个东
北地区的一个复杂的族群:以辽、金女真后裔在内的所有通古斯诸民族
为主体,甚至还包括部分长期定居的汉人、朝鲜人等。
清朝立国的正统,是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左卫女真部落。在当时,
不过是东北地区众多女真中的一部。
明初,依据《周礼》郊野远近、蛮夷开化的传统理念,东北女真基
本被分划为三大区块。*远地区称野人女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直达海边广袤的地域,包括库页岛及今天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在内。那时俄
罗斯尚未东来,原来属于元朝的疆域尽为明朝继承。居中的叫海西女
真,海西原为元朝行政区之名,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其地理分布大约
在今天的吉林、辽西一带。*近的是建州女真,其地为沿着长白山北麓
一线,南抵鸭绿江,西至抚顺边。这一地区,自唐朝渤海国始,即称建
州,明朝在这里建立建州卫。
元灭金后,于东北设辽阳行省统治,但在明初却未设省,东北民族
地区事务统归辽东都司管辖,而辽东都司在行政建制上又属山东布政司
管辖。人们会问,偌大一块关外腴地,为什么会由一个隔海相望的内地
行省遥控管辖?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明人的概念里东北属关外“瓯脱”之
地,这里情况复杂,不安定的因素綦多,不具备独立设行省的条件;另
一方面则是此地历来系蒙古、朝鲜、明朝的战略缓冲要枢,一旦紧急调
兵,由山东登莱走海路,要比走陆路绕山海关迅速便捷得多。这无疑也
揭开了东北与山东的历史渊源的另一角面纱,历史上山东向东北的移
民,早在明初甚至更早之前就已开始了。
明初,东北地方未靖,明朝对辽东的经略,主要放在了防止残喘
的北元与朝鲜联合,对明朝构成包围。 明太祖洪武时,对东北防务曾
有过一个明晰的规划,他曾分封皇族朱姓子辈为“辽王”“韩王”管辖
辽东,同时还设“广宁王”“燕王”等各藩作为护翼,东北方面一旦有
警,可互为援奥。后朱棣以“燕王”身份起兵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了
江山。他出身藩王,深知藩王的存在对中央集权王朝的潜在威胁,因此
继位后,将以上诸王一一剪削。而对于东北的防
务,一向以汉高祖自命的朱棣,则又另有一个更
宏大的构设,他在继续贯彻洪武时期招抚女真政
策的基础上,辅以土官卫所制度加强深化维系,
意在于北元与朝鲜之间强行嵌入一个更辽阔的女
真人隔离缓冲带,减轻对关内中央王朝的冲击与
震荡。
可以说,女真的二次民族复兴,就是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只是明朝绝没有想到,这一当年它加意扶持、
任意驱使的女真小族,后来竟成为了大明丧钟的敲钟人。
洪武时期,女真与明朝的接触面,尚只限于辽东边境一带。永乐时
期,女真悄悄地开始了向东北纵深之地的扩张。永乐七年(1409),朱
棣发动了称帝以来**次对北元蒙古的亲征(此后,还连续有过四次),
是年,明廷在杳远“野人女真”深处的黑龙江东北滨海处设立奴儿干都
司,由辽东都司派遣流官,带客兵三百人前往,轮年驻守。
奴儿干是女真和吉里迷(西伯利亚原住民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
的居住地,元代属东征元帅府管辖,元世祖渡海征日本时,曾在此造
船。元亡后至永乐七年以前,一直还驻有蒙古的官吏。
曾经一度,东北边境内的夷族,包括女真三卫,朵颜、兀良哈等蒙
古另部,尽归奴儿干都司管辖。除在“生女真”的野人女真地区实施流
官驻守巡视制度外,在“熟女真”的海西、建州地区,明廷则灵活采用
土官制度,即任命女真人为地方卫所各级官员,以收羁縻笼络、“以夷
治夷”之效。
《明会典》记载:
女直,古肃慎地,在混同江东,开原城北,东滨海,西接兀良哈,
南邻朝鲜,为金余孽。永乐元年,野人头目来朝,其后悉境归附。九
年,始设奴儿干都司、建州、兀者等卫,及千百户所。以某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赐敕印。?
当初永乐宏大的经济东北方略,到了后人手
里,逐渐被打折扣。由于野人女真部落实在地理
窅远、部落零落,管理上深感鞭长莫及,成本巨
大。自宣德以后,大部分自愿归附的“野人女
真”,基本已都南移划入了海西、建州女真。而
宣德末明帝国财政发生困难,为此,明廷决定不
再在“野人女真”地区过多投入,将奴儿干都司
内撤,寄俸于开原三万卫,遥领其事。正统年间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威受挫,女真各部也
不同程度受到了瓦剌蒙古的侵凌,辽东边事遽生变故,形势动荡,已然式微的奴儿干都司遂遭裁撤。东北边事从此尽归辽东都司统一管理,而管理的重点也放在了海西、建州女真各部。
作者简介
胡忠良,中国**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一级巡视员,研究馆员,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明清档案文献整理、鉴定、研究工作,明清史研究,东西方历史印章、纹章鉴定与研究。曾任国家清史工程专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印章委员会(PSG-ICA)委员,欧洲纹章委员会(SIGILLVM)通讯会员。
-
寻味中国
¥14.7¥3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门外文谈
¥13.2¥38.0 -
经典常谈
¥6.2¥14.8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4.4¥2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8.3¥22.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溥仪偷运国宝
¥7.7¥26.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4.8¥68.0 -
黄河上的古都
¥14.8¥46.0 -
讲解北石窟
¥18.6¥55.0 -
氍毹留痕-典藏本
¥29.7¥56.0 -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25.2¥42.0 -
中国馔馐谭
¥10.9¥23.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千曲川风情:岛崎藤村散文集
¥18.0¥46.0 -
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
¥10.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