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海回澜(澳门文学丛书)/张卓夫

包邮镜海回澜(澳门文学丛书)/张卓夫

1星价 ¥28.7 (7.6折)
2星价¥28.7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3241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21232417 ; 978-7-5212-3241-7

内容简介

散文集《镜海回澜》分为四辑:《港澳人事》《城市风情》《外国见闻》《澳门故事》,集中收录了作者五十多年来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本书对澳门的历史故事进行详细描写,细致描绘了澳门的独特之处和特色所在,可谓一部了解认识澳门的文学读本

目录

目录

**辑 港澳人事


澳门是中西文化汇聚的中心·003

太史公李际唐与江孔殷·008

从六国饭店终被清拆说起·010

古时候路环不是海岛·012

氹仔爱泉与贾梅士笔下的皇帝爱情故事·014

“赌王”计破“听骰党”·017

甲戌风灾——澳门*严重的灾难·019

在澳门承传“安人”与盆菜的中山乡俗 ·021

斗门人邝任生曾任中共澳门工委书记·024

广府话中的“金叵罗”与“茶博士”源自唐诗·026

纪念陶俊棠老师逝世四十周年·028

纪念陈作栋老师逝世五十四周年·031

敬悼谈蕙明老师·033

承传东望洋山的文化底蕴·035

从自杀者想到非理性赌博的防治·038

逸园留给娱乐业的有益教训·040

莲埠庭审亲历记 ·042

葛多华——记者和市民的好朋友·045

为什么茶客要揭盅才有茶博士来冲水·048

我为深圳公园撰的楹联·050

“达则兼济天下”——记我的邻居满叔·053

日常生活中的斯文败类·056

代理“状师”不肯代交证物的奥秘·059

应该用公帑资助律师业吗·061

发现古炮处是宋元大规模海战遗址·063

圣奥斯定教堂的大耶稣像·065

结婚时采取哪种财产制必须慎重·067



第二辑 城市风情


澳门城市十大文化名片·071

龙爪角多石景和有关传说 ·082

八仙游南海·084

健钊长老与菩提禅院·086

中葡应用文文种的差别与规范·089

从荔枝碗的“碗”说起·094

中外身体语言在澳门的融汇与传播·097

粤澳饮食业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之研究·108

梁仙义路环逃难遇天后“显灵”·117

五十一年来的“地理王”·120

和尚凭《忆江南》词自救·124

陈芳怒购维多利酒店·126

绝对有效的秘方·128

当北佬与鬼佬在澳门遇上·129

糊涂医生与精明病人·131



第三辑 外国见闻


世界需要孔子·139

关于四面佛的奇闻异事·141



第四辑 澳门故事


哪吒庙的“三宝”·147

华光大帝为什么有三只眼·149

“该死者”惹的祸·151

“吓坏你”的神父·152

还乡选婿记·154

床话退贼记·157

“鳝稿”·159

“走得快,有顶戴”·161

“油炸鬼”的来历·162

圣安多尼做媒·163

陈梦吉妙计惩神棍·165

圣诞老人派礼物·167

哪吒与大三巴教堂·169

贵妃鸡和贵妃床·171

高可宁与车夫的恩怨·173

先锋庙的杨令公·175

九澳村观音庙的观音·177

屈原与诗人节(端午节)·179

泰山石敢当·180

爱妻的秀才与爱才的皇帝·182

“禄山之爪”与杨贵妃·186

“叹快活,住茅寮”·189

七星伴月台·193

女娲补天·195

医灵庙的医灵大帝·196

八仙桌·197

吕氏姑娘与徐家公子·199

武虎脱牙的神奇效应·201

吕祖仙院的吕祖·202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澳门是中西文化汇聚的中心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官府在当时称为蚝镜岙的澳门设立市舶司舶口,允许澳门成为中外互市之地。至1555年,葡国商人乘船到澳门上岸,搭建几十间帐篷居住。这样就拉开了澳门历史的序幕。
澳门开埠之后,很快就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十六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包括葡萄牙在内的欧洲、非洲以至亚洲一些国家的商人、军人、传教士、艺术家、水手、官员、教师、工匠等,纷纷来到澳门,在现时水坑尾、大炮台山至西湾、妈阁一带建城筑室,形成华洋杂处的状况。其中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在还未正式开埠时就来到澳门,在现时的白鸽巢公园石洞里创作史诗。
澳门除了成为远东*繁盛的港口,担当掀起**次全球化贸易高潮的主要角色之外,在文化方面产生的特殊作用,一方面是东学西渐,另一方面是西学东渐。前者例如耶稣会会士罗明坚1589年在澳门手绘二十八幅中国地图赠送西班牙国王;在澳门圣保禄公学学习中文后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1593年将中国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译成拉丁文寄去意大利出版,还有传教士将《本草纲目》等中国医学名著译成西方文字传到欧洲;荷兰人于1606年开始以澳门为基地从广州贩运茶叶经澳门南湾港运销欧洲,从而展开了中国茶文化传遍西方世界的进程。后者使澳门出现一系列“中国之*”。例如: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造中国*早的西式教堂——圣安多尼教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创办圣保禄公学,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升格为学院,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所近代模式的高等学府,并*早在中国引入物理、几何、逻辑、解剖、天文、地理等学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法国籍耶稣会会士金尼国从里斯本运来七十余本图书,开创了西洋文献大批传入中国的先河。另外,还有中国**间西式综合医院(白马行医院)、眼科医院、麻风病院和**批疫苗;远东**座灯塔(松山灯塔);由葡人投资设立的中国**家新型民办报社(《蜜蜂华报》);中国**间水泥厂和**批用水泥建造的街道(白马行街)、楼房、花园(卢廉若花园)、军事设施(炮台、隧道等);中国*早引入西方科技开设的远东*大铸炮厂;中国**批相机和照片;中国**座西式气象台;中国**间西式剧院(岗顶剧院);中国**间西式印刷所;中国**个出洋留学生(容闳);中国*早由民选产生的巿政议会、中国*早由民选产生的地保(村民代表),还有玻璃镜(包括眼镜、望远镜、显微镜)、西医西药论著中文译本、中西语言翻译用字典、西洋建筑艺术、西洋音乐、油画和油画理论、自鸣钟、公众广场、公园、十字路圆形地以及西洋菜、生菜、葡挞等众多物种……这是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阶段,也是**大因素。

澳门是中西文化汇聚的中心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官府在当时称为蚝镜岙的澳门设立市舶司舶口,允许澳门成为中外互市之地。至1555年,葡国商人乘船到澳门上岸,搭建几十间帐篷居住。这样就拉开了澳门历史的序幕。

澳门开埠之后,很快就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十六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包括葡萄牙在内的欧洲、非洲以至亚洲一些国家的商人、军人、传教士、艺术家、水手、官员、教师、工匠等,纷纷来到澳门,在现时水坑尾、大炮台山至西湾、妈阁一带建城筑室,形成华洋杂处的状况。其中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在还未正式开埠时就来到澳门,在现时的白鸽巢公园石洞里创作史诗。

澳门除了成为远东*繁盛的港口,担当掀起**次全球化贸易高潮的主要角色之外,在文化方面产生的特殊作用,一方面是东学西渐,另一方面是西学东渐。前者例如耶稣会会士罗明坚1589年在澳门手绘二十八幅中国地图赠送西班牙国王;在澳门圣保禄公学学习中文后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1593年将中国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译成拉丁文寄去意大利出版,还有传教士将《本草纲目》等中国医学名著译成西方文字传到欧洲;荷兰人于1606年开始以澳门为基地从广州贩运茶叶经澳门南湾港运销欧洲,从而展开了中国茶文化传遍西方世界的进程。后者使澳门出现一系列“中国之*”。例如: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造中国*早的西式教堂——圣安多尼教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创办圣保禄公学,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升格为学院,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所近代模式的高等学府,并*早在中国引入物理、几何、逻辑、解剖、天文、地理等学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法国籍耶稣会会士金尼国从里斯本运来七十余本图书,开创了西洋文献大批传入中国的先河。另外,还有中国**间西式综合医院(白马行医院)、眼科医院、麻风病院和**批疫苗;远东**座灯塔(松山灯塔);由葡人投资设立的中国**家新型民办报社(《蜜蜂华报》);中国**间水泥厂和**批用水泥建造的街道(白马行街)、楼房、花园(卢廉若花园)、军事设施(炮台、隧道等);中国*早引入西方科技开设的远东*大铸炮厂;中国**批相机和照片;中国**座西式气象台;中国**间西式剧院(岗顶剧院);中国**间西式印刷所;中国**个出洋留学生(容闳);中国*早由民选产生的巿政议会、中国*早由民选产生的地保(村民代表),还有玻璃镜(包括眼镜、望远镜、显微镜)、西医西药论著中文译本、中西语言翻译用字典、西洋建筑艺术、西洋音乐、油画和油画理论、自鸣钟、公众广场、公园、十字路圆形地以及西洋菜、生菜、葡挞等众多物种……这是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阶段,也是**大因素。

鸦片战争之后,从1846年(清朝道光二十六年)4月21日葡萄牙派亚马留来到澳门出任总督开始,澳葡将水坑尾、大炮台山以北至关闸的龙田、望厦、新桥、天成、龙环、石墙、蒲鱼、沙冈八条原属香山县的村落并入澳门范围,其后将氹仔、路环两个原属香山县的海岛也并入澳门范围,而香山县原本是由东莞、南海、番禺、新会四个县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各划出一部分岛屿组合成的。澳门人几百年来通过长期开放大门的关闸与上述各县的人来往密切。这是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事变之后,大量包括广东在内的华南地区人口迁移到港澳。1941年香港沦陷之后,澳门成为华南的避难中心,人口增加数倍至超过四十万。从广州、香港等地迁来澳门的富豪、商户、学校、报人等多不胜数,较具代表性的有何东、六国饭店、培正中学、赵斑斓。这是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1949年前后,上海的葡国侨民大批来澳门定居,另外有大量各地富户、旧政府军政人员直接或经香港来澳,较具代表性的有澳葡时期的教育暨青年司司长施绮莲(葡裔)和前澳门立法会主席曹其真的家族。这是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第四阶段。

另外,在内地不同时期循合法或非法途径来澳门居住的人和改革开放以后来澳门经商、办公务、留学的人都很多,也是影响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因素,澳门存在非常丰富多元的种族和各具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中国范围内四百多年来文化发展得较早较快。

据1981年澳葡政府的人口普查结果,澳门常住居民中出生地的百分比分配如下:内地出生48%,澳门出生39%,香港出生5.4%,葡萄牙出生0.4%,葡国前殖民地出生0.2%,其他地方出生5.3%。又据澳葡当局1991年的统计资料,澳门的420000人口中,葡萄牙人约有3000,本地出生的华人约有100000,历年来的内地(以广东为主)移民超过200000,另有菲律宾人近5000,缅甸、印尼、越南等国归侨50000,长居澳门的福建人50000、上海人约4000,中资机构人员及其家属约5000,还有无身份证居留者、留学者40000至50000。25年后的今天,全澳人口增加约23万,外来劳工激增至18万人,留学生也激增多倍,每年入出境旅客超过3000万人次,人口结构更加复杂多元。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几百年间澳门作为中国*早对全球开放的地区,好像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博物馆。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长久以来在澳门杂居、互动,使澳门成为具有非常丰富语言、文化特色和本土文化底蕴的国际名城,从而汇聚了大量各具姿彩、别具内涵的语言、宗教、习俗、服装、民歌和民间传说,真是积淀深厚,云蒸霞蔚。

澳门在历史上是局势相对平稳、门户开放的自由港,也是远东天主教活动、传播的中心,所以世界不同国家的许多名人,尤其传教士、艺术家,都来澳门避难、居留和进行活动,*著名的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马礼逊等,*著名的艺术家除了葡国诗人贾梅士之外,还有英国籍画家钱纳利、俄罗斯建筑师兼画家史密罗夫。从内地、香港来澳门避难、居留和活动的名人更多,例如孙中山、林则徐、汤显祖、周敦颐、詹天佑、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冼星海、叶挺、高剑父、张玉堂、丘逢甲、汪兆镛、陈芳、高可宁等等。

澳门交通方便、资讯发达,与内地和世界各地的宗教、贸易、旅游等关系密切。因此,来自广州、江浙地区、中原地区以至外国的文化、语言、服装、食物以及生活习俗,伴随状元及第粥、东坡肉、贵妃鸡、油炸鬼(桧)、老婆饼和老公饼、妃子笑荔枝、各类名茶、八仙桌、葡挞、三色转筒灯、贵妃椅等商品送到澳门。澳门的教堂、庙宇分别供奉葡国和内地相同的圣、神,在兴建的时候都会分别聘请外国和内地的工匠来施工,宗教界人士来主持仪式,文人墨客来题词、撰写楹联,又有不同地域的人来参观、拜祭,这样有关观音、耶稣、圣保禄、妈祖、花地玛、慧能的故事、资讯、文化就传到澳门来。以上种种,突显澳门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俗文化从不间断的承传,也突显了澳门在与世界各地文化、资讯长期交流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让澳门人增进对内地的了解固然重要,让内地人增进对澳门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想,当年若然不是封建王朝不了解澳门,忽视澳门作为认识世界、引入世界先进文化门户的作用,而是及早从澳门引入包括有关大炮、水泥制造、管理的文化,引入大学、市政议会的内涵和体制,我国由鸦片战争起的百年屈辱史就可以改写。所以,保存澳门的特殊性,尤其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澳门在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澳门和国家都是很有必要的。文化是社会文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关键,这是当今世人的共识!

澳门是中西文化汇聚的中心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官府在当时称为蚝镜岙的澳门设立市舶司舶口,允许澳门成为中外互市之地。至1555年,葡国商人乘船到澳门上岸,搭建几十间帐篷居住。这样就拉开了澳门历史的序幕。

澳门开埠之后,很快就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十六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包括葡萄牙在内的欧洲、非洲以至亚洲一些国家的商人、军人、传教士、艺术家、水手、官员、教师、工匠等,纷纷来到澳门,在现时水坑尾、大炮台山至西湾、妈阁一带建城筑室,形成华洋杂处的状况。其中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在还未正式开埠时就来到澳门,在现时的白鸽巢公园石洞里创作史诗。

澳门除了成为远东*繁盛的港口,担当掀起**次全球化贸易高潮的主要角色之外,在文化方面产生的特殊作用,一方面是东学西渐,另一方面是西学东渐。前者例如耶稣会会士罗明坚1589年在澳门手绘二十八幅中国地图赠送西班牙国王;在澳门圣保禄公学学习中文后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1593年将中国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典籍译成拉丁文寄去意大利出版,还有传教士将《本草纲目》等中国医学名著译成西方文字传到欧洲;荷兰人于1606年开始以澳门为基地从广州贩运茶叶经澳门南湾港运销欧洲,从而展开了中国茶文化传遍西方世界的进程。后者使澳门出现一系列“中国之*”。例如: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造中国*早的西式教堂——圣安多尼教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创办圣保禄公学,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升格为学院,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所近代模式的高等学府,并*早在中国引入物理、几何、逻辑、解剖、天文、地理等学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法国籍耶稣会会士金尼国从里斯本运来七十余本图书,开创了西洋文献大批传入中国的先河。另外,还有中国**间西式综合医院(白马行医院)、眼科医院、麻风病院和**批疫苗;远东**座灯塔(松山灯塔);由葡人投资设立的中国**家新型民办报社(《蜜蜂华报》);中国**间水泥厂和**批用水泥建造的街道(白马行街)、楼房、花园(卢廉若花园)、军事设施(炮台、隧道等);中国*早引入西方科技开设的远东*大铸炮厂;中国**批相机和照片;中国**座西式气象台;中国**间西式剧院(岗顶剧院);中国**间西式印刷所;中国**个出洋留学生(容闳);中国*早由民选产生的巿政议会、中国*早由民选产生的地保(村民代表),还有玻璃镜(包括眼镜、望远镜、显微镜)、西医西药论著中文译本、中西语言翻译用字典、西洋建筑艺术、西洋音乐、油画和油画理论、自鸣钟、公众广场、公园、十字路圆形地以及西洋菜、生菜、葡挞等众多物种……这是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阶段,也是**大因素。

鸦片战争之后,从1846年(清朝道光二十六年)4月21日葡萄牙派亚马留来到澳门出任总督开始,澳葡将水坑尾、大炮台山以北至关闸的龙田、望厦、新桥、天成、龙环、石墙、蒲鱼、沙冈八条原属香山县的村落并入澳门范围,其后将氹仔、路环两个原属香山县的海岛也并入澳门范围,而香山县原本是由东莞、南海、番禺、新会四个县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各划出一部分岛屿组合成的。澳门人几百年来通过长期开放大门的关闸与上述各县的人来往密切。这是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事变之后,大量包括广东在内的华南地区人口迁移到港澳。1941年香港沦陷之后,澳门成为华南的避难中心,人口增加数倍至超过四十万。从广州、香港等地迁来澳门的富豪、商户、学校、报人等多不胜数,较具代表性的有何东、六国饭店、培正中学、赵斑斓。这是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1949年前后,上海的葡国侨民大批来澳门定居,另外有大量各地富户、旧政府军政人员直接或经香港来澳,较具代表性的有澳葡时期的教育暨青年司司长施绮莲(葡裔)和前澳门立法会主席曹其真的家族。这是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第四阶段。

另外,在内地不同时期循合法或非法途径来澳门居住的人和改革开放以后来澳门经商、办公务、留学的人都很多,也是影响澳门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因素,澳门存在非常丰富多元的种族和各具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中国范围内四百多年来文化发展得较早较快。

据1981年澳葡政府的人口普查结果,澳门常住居民中出生地的百分比分配如下:内地出生48%,澳门出生39%,香港出生5.4%,葡萄牙出生0.4%,葡国前殖民地出生0.2%,其他地方出生5.3%。又据澳葡当局1991年的统计资料,澳门的420000人口中,葡萄牙人约有3000,本地出生的华人约有100000,历年来的内地(以广东为主)移民超过200000,另有菲律宾人近5000,缅甸、印尼、越南等国归侨50000,长居澳门的福建人50000、上海人约4000,中资机构人员及其家属约5000,还有无身份证居留者、留学者40000至50000。25年后的今天,全澳人口增加约23万,外来劳工激增至18万人,留学生也激增多倍,每年入出境旅客超过3000万人次,人口结构更加复杂多元。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几百年间澳门作为中国*早对全球开放的地区,好像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博物馆。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长久以来在澳门杂居、互动,使澳门成为具有非常丰富语言、文化特色和本土文化底蕴的国际名城,从而汇聚了大量各具姿彩、别具内涵的语言、宗教、习俗、服装、民歌和民间传说,真是积淀深厚,云蒸霞蔚。

澳门在历史上是局势相对平稳、门户开放的自由港,也是远东天主教活动、传播的中心,所以世界不同国家的许多名人,尤其传教士、艺术家,都来澳门避难、居留和进行活动,*著名的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马礼逊等,*著名的艺术家除了葡国诗人贾梅士之外,还有英国籍画家钱纳利、俄罗斯建筑师兼画家史密罗夫。从内地、香港来澳门避难、居留和活动的名人更多,例如孙中山、林则徐、汤显祖、周敦颐、詹天佑、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冼星海、叶挺、高剑父、张玉堂、丘逢甲、汪兆镛、陈芳、高可宁等等。

澳门交通方便、资讯发达,与内地和世界各地的宗教、贸易、旅游等关系密切。因此,来自广州、江浙地区、中原地区以至外国的文化、语言、服装、食物以及生活习俗,伴随状元及第粥、东坡肉、贵妃鸡、油炸鬼(桧)、老婆饼和老公饼、妃子笑荔枝、各类名茶、八仙桌、葡挞、三色转筒灯、贵妃椅等商品送到澳门。澳门的教堂、庙宇分别供奉葡国和内地相同的圣、神,在兴建的时候都会分别聘请外国和内地的工匠来施工,宗教界人士来主持仪式,文人墨客来题词、撰写楹联,又有不同地域的人来参观、拜祭,这样有关观音、耶稣、圣保禄、妈祖、花地玛、慧能的故事、资讯、文化就传到澳门来。以上种种,突显澳门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俗文化从不间断的承传,也突显了澳门在与世界各地文化、资讯长期交流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让澳门人增进对内地的了解固然重要,让内地人增进对澳门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想,当年若然不是封建王朝不了解澳门,忽视澳门作为认识世界、引入世界先进文化门户的作用,而是及早从澳门引入包括有关大炮、水泥制造、管理的文化,引入大学、市政议会的内涵和体制,我国由鸦片战争起的百年屈辱史就可以改写。所以,保存澳门的特殊性,尤其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澳门在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澳门和国家都是很有必要的。文化是社会文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关键,这是当今世人的共识!

作者简介

张卓夫,笔名学犁、曲同工、向景恩、景邦等。一九四九年生于珠海市斗门区马山乡, 加拿大华侨家属, 一九六二年起定居澳门。中学毕业于濠江中学,澳门大学中国文学暨历史学学士、公共行政学荣誉级学士、语言学硕士,获选派赴葡萄牙里斯本、科英布拉留学。先后任职绿邨电台编剧 ( 兼导演、演员 ),学校教师,报社和澳门广播电视公司记者、编辑。一九八九年后担任公职。主编《先锋日报·副刊》《路氹讯报》《濠镜》《澳门楹联报》《澳门写作学刊》《镜海茶香》《海岛回澜》等期刊和《澳门口述历史丛书》等书籍。曾任中华海内外对联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现任澳门写作学会、澳门楹联学会理事长。已出版著作《松风竹韵》《张卓夫文选》等九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