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学导论(创新教材)

包邮本草学导论(创新教材)

1星价 ¥59.7 (8.7折)
2星价¥59.7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37294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117372947 ; 978-7-117-37294-7

本书特色

以导论的方式介绍本草学,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科特色。教材共9章,重点介绍本草学的基础知识与方法,以及本草学在生产加工、药材质量评价等领域及中药药性方面的理论与应用。主要供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等使用。

内容简介

本套教材由黄璐琦院士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色规划教材,在教材定位、体系建设、内容安排上,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在保持和发挥中药特色优势的前提下,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融入,以促进中药理论和实践的整体发展,满足培养特色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本教材为针对当前国内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层面编写的一本研究生教材,主要面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乃至全国研究生层面以上读者, 培养本草考证方面的高级人才。主要内容包括:本草考证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本草考证的历史发展以及学科前沿;本草考证的文献和资源。

前言

本草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本草著作及药物遗存等相关史料,揭示我国古代中药学理论与实践及其形成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
本草学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对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采收与加工、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临床中药学等课程学习以及开展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创新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学习、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典籍相关知识时,首先必须掌握本草学的相关知识。本教材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组织的中医药类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旨在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示,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科特色。本教材以导论的方式介绍本草学。**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草与本草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二章介绍本草文献的发展简史,以时间为轴,介绍历代本草文献发展的源与流;第三章介绍本草史料的类别;第四章介绍文献基础知识,结合重要本草著作体例,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并运用本草文献;第五章从间接史料与直接史料的角度介绍了本草考证与本草考古。第六章至第九章分别介绍了中药材的品种理论与应用,本草学在生产加工、药材质量评价等领域的应用,本草学在中药药性方面的理论与应用,以运用本草学搭建中药与中医的桥梁。因此,**章至第五章旨在介绍本草学的基础知识与方法,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本草学的实践与应用。附录为历代本草著作一览表,方便查找相关本草著作。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药与本草/ 1
一、 古代“药”的含义 / 1
二、 本草的概念 / 1
第二节 “本草学”一词的形成、发展与嬗变/ 4
一、 近代中医药教育背景下“本草学”之名的出现 / 5
二、 现代中药学科分化背景下传统中药学的发展 / 5
三、 现代中药学科发展背景下本草学的嬗变 / 8
第三节 我国当代本草学研究的现状/ 9
第四节 本草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11
一、 研究对象 /11
二、 研究目标 /12
第五节 本草学的研究任务/12
第六节 本草学的研究展望/14
第二章 本草文献发展简史/16
**节 本草萌芽:先秦时期的药学状态/16
一、 概述 /16
二、 蕴含于先秦文献中的药物学知识 /17
第二节 本草奠基:两汉时期的本草文献/17
一、 概述 /17
二、 本草文献雏形 /18
三、 《神农本草经》 /19
第三节 整理苞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文献/20
一、 概述 /20
二、 《名医别录》 /21
三、 《本草经集注》 /22
第四节 鼎盛繁荣:隋唐五代时期的本草文献/24
一、 概述 /24
二、 《新修本草》 /24
三、 《本草拾遗》 /25
四、 《蜀本草》 /26
五、 《雷公炮炙论》 /26
六、 《海药本草》 /28
第五节 百花齐放:宋金元时期的本草文献/28
一、 概述 /28
二、 《嘉祐本草》 /30
三、 《本草图经》 /30
四、 《证类本草》 /32
第六节 纲举目张:明清时期的本草文献/35
一、 概述 /35
二、 《救荒本草》 /36
三、 《本草纲目》 /38
四、 《本草原始》 /41
五、 《本草备要》 /43
第七节 西学东渐:晚清民国时期的本草文献/45
一、 概述 /45
二、 《本草纲目拾遗》 /46
三、 《植物名实图考》 /47
四、 《增订伪药条辨》 /49
第三章 本草史料类别/51
**节 实物史料/51
一、 考古实物史料 /51
二、 其他历史文物 /52
第二节 文字史料/53
一、 考古文字史料 /53
二、 存世文献 /57
第四章 本草文献基础知识与重要本草著作体例/64
**节 本草文献基础知识/64
一、 目录学 /64
二、 版本学 /68
三、 校勘学 /70
四、 训诂学 /72
第二节 本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利用/74
一、 分析资料 /74
二、 核实资料 /75
三、 使用资料 /76
第三节 《证类本草》编写体例/77
一、 大字原文 /77
二、 小字注文 /85
第四节 《本草纲目》编写体例/ 100
第五章 本草考证与本草考古/ 104
**节 本草考证/ 104
第二节 本草考证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05
第三节 中药品种考证的范例/ 107
一、 茵陈品种的本草考证 / 107
二、 延胡索古今用药品种的延续与变迁 / 110
第四节 本草考古/ 113
一、 本草考证期待古代实物印证 / 113
二、 历史时期丰富的药物遗存是本草考古的重要基础 / 113
三、 本草考古的定义与定位 / 114
第五节 本草考证与本草考古是本草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 114
一、 本草文献考证——间接史料研究 / 115
二、 本草考古——直接史料研究 / 116
三、 本草考古与本草文献考证作为本草学二重证据的必然性 / 116
四、 本草考古与本草文献考证结合的案例 / 117
第六章 中药材品种理论与应用/ 119
**节 中药材品种理论简介/ 119
一、 药材品种延续论 / 119
二、 药材品种变异论 / 120
三、 药材新兴品种优选论 / 120
四、 药材基源(品种)的单一性与有限多源论 / 121
五、 解决中药品种“异物同名”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一药名”论 / 121
六、 品种相近,性效相似论 / 121
七、 品种虽同,在一定条件下性效可变论 / 122
八、 研究中药品种,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论 / 122
九、 中药材“地区习惯用药”渐趋分化论 / 123
十、 用药新陈、品种疗效攸关论 / 123
十一、 中药老品种,新药大源泉论 / 124
第二节 中药品种理论的应用/ 124
一、 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中的变迁与发展 / 124
二、 应用医方必须重视古今药材品种与入药部位的变化 / 128
三、 中药品种理论对中药资源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 130
第七章 药材生产与加工的史料及其研究/ 134
**节 中药材传统采集与加工史料及其研究案例/ 134
一、 药材采集与加工的史料简介 / 134
二、 药材采集加工研究案例 / 140
第二节 中药材栽培、养殖与贮藏史料/ 141
一、 药用植物栽培的史料简介 / 141
二、 药用动物养殖的史料简介 / 143
三、 药材贮藏的史料简介 / 144
四、 古代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案例 / 145
第三节 药材炮制的史料简介及其研究案例/ 147
一、 中药炮制的史料简介 / 147
二、 中药炮制品的研究案例 / 152
第八章 道地药材与辨状论质/ 155
**节 道地药材/ 155
一、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 / 155
二、 道地药材的沿革与变迁 / 156
三、 道地药材变迁的原因 / 158
第二节 辨状论质/ 160
一、 古代本草著作中关于辨状论质的论述 / 160
二、 “辨状论质”的内涵与优点 / 161
三、 “辨状论质”是药材经验鉴别的精髓 / 161
四、 传统经验鉴别与现代科技鉴别法相辅相成 / 162
五、 “辨状论质”的研究案例 / 163
第九章 中药药性理论/ 171
**节 四气/ 171
一、 四气的产生与含义 / 171
二、 四气等级划分的记载 / 172
三、 药物四气属性记载与四气理论的本草变迁 / 173
四、 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 173
第二节 五味/ 175
一、 五味的产生与含义 / 175
二、 五味理论的发展 / 176
三、 五味的内容 / 176
四、 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 / 177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77
一、 升降浮沉的产生与含义 / 178
二、 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 178
第四节 归经/ 179
一、 归经理论的产生与含义 / 179
二、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 180
第五节 有毒无毒/ 180
一、 有毒无毒的产生与含义 / 180
二、 中药毒性的等级划分 / 181
三、 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 181
第六节 其他药性理论/ 182
一、 引经报使 / 182
二、 气臭 / 183
三、 补泻 / 184
四、 润燥 / 184
五、 轻重 / 185
六、 缓急 / 185
七、 气味厚薄 / 186
八、 药类法象 / 187
第七节 中药药性传承及实例分析/ 189
一、 黄芪 / 189
二、 枸杞子 / 190
附录:历代本草著作一览表/ 19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199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与分子生药学研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第23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