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77132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1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111771326 ; 978-7-111-77132-6

本书特色

本书遵循教指委相关指导文件和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规律编写而成。践行四新理念,融入思政元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研究进展,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的主要系统构成,内容包括绪论、智能网联汽车的构成、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动力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座舱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控制系统、基于感知-理解-决策-控制的自动驾驶系统、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无人驾驶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的服务系统。 本书结构合理、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车辆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智能网联汽车知识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籍。期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有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牵引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与战略性科学家的诞生。

前言

为了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组织编写了一批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系列教材。我们有幸承担了《智能网联汽车构造原理》教材的编写任务。本书隶属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系列教材,系统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构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实践成果。
汽车作为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载体,从*初的蒸汽机动力汽车到内燃机汽车,再到电子化、智能化的现代汽车,不仅加快了人类活动速度,更是在社会经济变革和生产管理变革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汽车产品百年演进的历程中,汽车制造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相伴而生、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一轮又一轮的汽车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与福特的流水线,德鲁克的管理实践与通用汽车事业部制,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与丰田精益生产。
当前,汽车正迎来它的智能网联时代——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不仅扩展了传统汽车在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的功能,还为汽车这一运输工具带来了全新的结构、形态和功能,赋予汽车作为移动数据平台和智能化生活空间的新价值、新内容和新生态。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效应也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加快了其技术演进速度。这种双向的互动发展将形成强烈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颠覆性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引言1
1.2汽车的发展历史2
1.2.1汽车发明前期实验阶段2
1.2.2汽车技术不断完善阶段3
1.2.3汽车工业迅速发展阶段12
1.2.4汽车智能网联化阶段14
1.3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内涵15
1.3.1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定义15
1.3.2智能网联汽车的等级划分15
1.3.3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体系17
1.3.4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现状19
1.4智能网联汽车的制造模式23
1.4.1智能网联汽车的个性化定制23
1.4.2智能网联汽车的数字化生产30
本章小结34
思考题35
参考文献35
第2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构成36
2.1引言36
2.2智能网联汽车的总体架构37
2.2.1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定位37
2.2.2“云-网-端”体系架构38
2.3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系统46
2.3.1线控转向系统46
2.3.2线控制动系统49
2.3.3线控驱动系统52
2.3.4线控悬架系统54
2.4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系统55
2.4.1纯电池动力系统56
2.4.2油电混合动力系统59
2.4.3燃料电池动力系统61
2.5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座舱64
2.5.1车载信息娱乐系统64
2.5.2抬头显示系统66
2.5.3座舱安全舒适系统67
2.5.4车载声学系统70
2.6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72
2.6.1自主预警类高级辅助驾驶系统73
2.6.2自主控制类高级辅助驾驶系统76
2.6.3视野改善类高级辅助驾驶系统79
2.6.4无人驾驶系统80
本章小结82
思考题82
参考文献82
第3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动力系统84
3.1引言84
3.2动力电池84
3.2.1动力电池构成85
3.2.2动力电池类型86
3.2.3动力电池性能参数90
3.2.4电池管理系统94
3.3智能电机100
3.3.1智能电机认知100
3.3.2永磁同步电机103
3.3.3异步电机107
3.4智能电控111
3.4.1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控制系统112
3.4.2智能网联汽车驱动控制技术116
3.4.3智能网联汽车电机控制系统119
本章小结124
思考题124
实验设计125
参考文献128
第4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座舱系统129
4.1引言129
4.2智能座舱技术架构与软硬件基础130
4.2.1技术架构130
4.2.2硬件基础133
4.2.3软件基础135
4.3座舱感知系统136
4.3.1感知算法框架136
4.3.2视觉感知技术137
4.3.3语音识别技术148
4.4多模感知系统159
4.4.1多模交互系统159
4.4.2多模分离技术166
4.4.3多模交互设计170
本章小结178
思考题179
实验设计179
参考文献180
第5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控制系统181
5.1引言181
5.2智能网联汽车底盘控制系统182
5.2.1底盘控制系统及构成182
5.2.2车辆关键执行部件建模与控制186
5.2.3车辆运动分析与关键参数辨识192
5.2.4车辆稳定控制技术202
5.3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控制系统209
5.3.1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概述209
5.3.2车辆自主控制技术211
5.3.3自动紧急制动与转向系统215
5.3.4自适应巡航控制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220
5.4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226
5.4.1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226
5.4.2基于“云-网-端”的智能控制232
5.4.3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应用235
本章小结240
思考题240
实验设计240
参考文献242
第6章基于感知-理解-决策-控制的自动驾驶系统243
6.1引言243
6.2自动驾驶系统的组成244
6.2.1车辆感知系统244
6.2.2车辆定位系统247
6.2.3车辆规划控制系统254
6.3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识别技术258
6.3.1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258
6.3.2语义分割与理解技术264
6.4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规划控制技术267
6.4.1导航规划算法268
6.4.2行为与运动规划算法274
6.4.3模型预测控制283
本章小结289
思考题289
参考文献290
第7章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无人驾驶系统292
7.1引言292
7.2大模型的科学基础293
7.2.1大模型的生物学基础293
7.2.2大模型的认知科学基础295
7.2.3大模型的计算科学基础297
7.3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的结构设计299
7.3.1图像输入的大模型结构设计299
7.3.2具备全栈关键任务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设计303
7.4端到端无人驾驶的算法设计306
7.4.1面向端到端无人驾驶的强化学习306
7.4.2面向端到端无人驾驶的迁移学习319
本章小结322
思考题323
参考文献323
第8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服务系统325
8.1引言325
8.2汽车服务模式326
8.2.1汽车服务分类326
8.2.2智能网联模式333
8.3智能出行服务338
8.3.1智能充换电服务338
8.3.2智慧停车服务342
8.3.3车载娱乐服务344
8.4智能维保服务345
8.4.1车辆健康管理345
8.4.2UBI车险服务348
8.5用户运营服务351
8.5.1用户运营模式351
8.5.2用户驾驶报告352
8.5.3驾驶行为评分355
本章小结361
思考题362
参考文献362
总结与展望363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