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7215976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77215976 ; 978-7-5772-1597-6

本书特色

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工程社会意识,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工程的社会维度,多学科视角看待工程社会与工程可持续建设;充分理解工程的社会性及其社会过程,认识工程共同体及其社会结构,了解工程社会问题;周全考虑到工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保证工程的品质与创新的同时,担负起对于社会、公众和环境的责任。通过培养工程人才的社会意识和工程精神,可促进工程对于社会的建构,从而更加有益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工程和社会的相互构建。

内容简介

全书共有11章,第1章为针对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概述,包括工程与工程的社会性内涵、工程伦理概述、工程可持续发展概述,以及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8个关键议题;第2章至第10章分别对各个关键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上述议题,第11章对新时期工程人才的工程社会意识培养与工程伦理教育进行了思考。本书提供了工程社会意识、工程伦理道德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可作为建设工程和其他工程学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如工程伦理课程)的参考教材,另外,还适合于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或自修提高之用。

前言

工程是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动机,是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等多要素集成、选择和优化的结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对自然环境、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改造能力也越来越强。现代工程活动不仅要把握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工程与环境、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地,随着我国进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历史阶段,工程项目的社会维度逐渐凸显出来,且往往在更高和更深的层次上影响和制约着工程的建设。关注工程社会维度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具备工程社会意识和素养的工程人才是我国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近年来,学界对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研究逐渐兴起,研究范式也正经历由强调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向同时注重工程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建设、工程社会学、工程伦理学、工程哲学等融合发展转变。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规定,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2018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明确要求“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2019年,丁烈云院士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撰文明确提出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社会意识。工程人才应当具有工程伦理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深刻理解工程实践对自然环境、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理解工程产品对社会及个体的价值,理解如何实现这些价值等。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强调工程技术的工具理性向突出价值理性方向转移,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延伸到价值塑造,*终将学生培养成兼具专业技术、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意识的大国工匠。培养工程社会意识、工程伦理道德与可持续发展意识,需要关注工程的社会维度,从多学科视角看待工程社会与工程可持续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理解工程的社会性及其社会过程,认识工程共同体及其社会结构,了解工程社会问题;周全考虑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在保证工程的品质与创新的同时,担负起对社会、公众和环境的责任。通过培养工程人才的社会意识和工程精神,可促进工程对于社会的建构,从而更加有益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工程和社会的相互构建。基于上述考虑,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钟波涛教授担任主编,邢雪娇、孙峻副教授担任副主编,各章节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钟波涛;第2章,钟波涛、邢雪娇;第3章,钟波涛;第4章,钟波涛、孙峻;第5章,钟波涛、邢雪娇;第6章,钟波涛、邢雪娇;第7章,钟波涛;第8章,钟波涛;第9章,钟波涛、孙峻;第10章,钟波涛、孙峻;第11章,钟波涛。本书很多内容得益于丁烈云教授、骆汉宾教授的思想和观点,在此深表谢意!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何万磊、罗盈、向然、祝倩、董倩、陈雨蝶、张济武、王月宁、胡朱敏等人员。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论文、著作及其他资料,由于篇幅有限,不能逐一列举,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书中如有疏漏、不妥或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目录

第1章概论11.1工程与工程的社会性11.2工程伦理概述61.3工程可持续发展概述161.4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22参考文献26第2章工程价值与工程文化292.1工程价值292.2工程理性332.3工程文化与工程精神35参考文献39第3章工程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413.1社会结构与分层413.2工程社会结构433.3工程共同体503.4工程系统中的层级与地位543.5工程社会互动603.6工程社会冲突与协调62参考文献67第4章工程服务与公平正义704.1工程活动中的公平与正义704.2工程服务中的公平与正义74参考文献78第5章工程的社会责任795.1工程中的社会责任795.2工程社会责任体系825.3企业的社会责任855.4社会责任的全球化885.5工程社会责任的履行90参考文献93第6章工程社会问题与公众参与956.1建设工程中的越轨与失范956.2工程建设中的社会问题986.3工程社会控制1016.4工程社会政府治理1056.5工程中的公众参与107参考文献111目录第7章工程的社会风险1127.1风险及其度量1127.2风险型社会1157.3工程风险1177.4工程的社会风险1217.5工程风险可接受性与工程风险分配1227.6工程风险的伦理评估125参考文献128第8章工程的社会评价1298.1社会评价1298.2工程社会评价1318.3工程社会评价实践挑战1348.4工程社会评价的公众参与知情权136参考文献142第9章现代工程社会的工程师及其责任1439.1工程师角色1439.2工程师的责任1489.3工程师责任履行的环境1559.4工程师的工程良心与责任意识培养158参考文献160第10章工程可持续发展16210.1可持续建设发展战略的意义与关键因素16210.2建筑工人的竞争力和产业化16510.3工程组织的可持续16710.4可持续认证和激励政策169参考文献171第11章工程社会研究范式与工程社会意识培养17211.1工程社会研究范式17211.2工程社会意识内涵与培养现状17411.3工程社会意识培养路径178参考文献180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钟波涛,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建造与信息建模、工程社会学的科研工作。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后评估优),主持创新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等多项。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在《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Building and Environment》、《Safety Science》和《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多篇。作为第3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资助1项。作为副主编完成规划教材《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