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基于多维视角的考察

包邮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基于多维视角的考察

1星价 ¥71.5 (7.3折)
2星价¥71.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4583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22745831 ; 978-7-5227-4583-1

内容简介

本书依托二元经济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传统农业改造理论,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计量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考察相联结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农业劳动力空心化的形成与破解为主线,从规模、区域分布、文化素质、年龄、性别等角度聚焦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演变趋势,梳理了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历史变迁,并从宏观与微观视角系统考察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现状,构建了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动态演进机制,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不畅的多维动因。同时,基于动力—障碍模型,构建了农户就业意愿分析的理论框架,探讨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影响效应。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构建了破解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不畅的多重耦合机制,并以生产主体、生产要素、规模经营、产业支撑、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六个维度为基本视角,创新性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破解模式,对于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

**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农业劳动力

二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

三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

四 新生代农业劳动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二元经济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二 人力资本理论

三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第二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状况的历史变迁

**节 中国农业劳动力总体规模与区域分布的历史变迁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总体规模的演变情况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劳动力规模变动的历史回顾

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劳动力规模的演化情况

四 中国农业劳动力区域分布的演化趋势

第二节 中国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历史演变

一 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演变情况

二 农业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演变情况

三 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性别差异演变情况

四 农业劳动力文化技术培训的演变情况

第三节 中国农业劳动力年龄与性别结构的历史演变

一 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演变情况

二 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的演变情况

第三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现状考察

**节 宏观视角下的现状分析

一 新生代青年农业劳动力脱农率

二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率

三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率

第二节 微观视角下村域现状的指标测度

一 村居劳动力离农率

二 村居劳动力老龄化率

三 村居劳动力女性化率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四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不畅的多维动因

**节 动态演进机制构建与实证检验

一 动态演进机制构建与研究假设

二 基于统计数据的验证分析

三 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二节 基于多维驱动因素的因子分析

一 微观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 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三 驱动因素的因子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五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发展焰势

**节 动力—障碍模型理论框架与数据来源

一 理论框架构建

二 数据来源

第二节 基于代际差异的统计分析

一 就业情况的代际差异

二 土地耕种的代际差异

三 动力与障碍因素的代际差异

第三节 变量、模型与实证结果分析

一 变量设定

二 模型构建

三 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六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影响效应研究

**节 学术争议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一 消极影响论

二 积极影响论

三 综合影响论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研究假设

一 作用机制

二 效应分解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 模型构建

二 变量设定

三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分析

一 模型检验

二 固定效应的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三 效应分解的实证检验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多重構合机制构建

**节 城乡之间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动态耦合机制构建

一 理论溯源

二 城乡之间劳动力双向流动的障碍

三 动态耦合机制的构建

第二节 多类型农户分化主体的动态耦合机制构建

一 农户分化的理论探讨

二 农户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

三 农户分化的多重影响

四 动态耦合机制的构建

第三节 新型组织化经营与农户家庭经营的动态耦合机制构建

一 研究综述

二 农业经营形式的动态演化

三 动态耦合机制的构建

第八章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不畅的多元化破解模式构建

**节 现实障碍、国际经验与破解模式分析

一 现实障碍

二 国外破解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不畅的经验借鉴

三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不畅的破解模式分析

第二节 破解模式Ⅰ:实施“生产主体 生产要素”双替代

一 推动高龄农业劳动力科学有序退出农业生产

二 引导进城定居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 培育壮大新生代农业接班人群体

四 推进一定程度的生产要素投入替代

第三节 破解模式Ⅱ:构建“规模经营 产业支撑”双引擎

一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 强化农业发展的产业支撑

第四节 破解模式Ⅲ:推动“兼业化 职业化”生产方式双变革

一 农民兼业化:基于缓解劳动力匮乏的浅层性变革

二 农民职业化:基于现代化改造的根本性变革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韩占兵,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原千人计划”首批入选专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驻马店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驻马店市优秀社科专家,驻马店市拔尖人才。作为主要完成人,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教育BU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23篇,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2项,河南省社科联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3项,河南省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人力资源调研成果一等奖1项,驻马店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3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