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8162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59681621 ; 978-7-5596-8162-1

本书特色

一、法语文坛的叛逆之声 莫尼克·威蒂格 自传体小说 中文版重磅推出
影响朱迪斯·巴特勒、萨拉·艾哈迈德、《燃烧女子的肖像》导演瑟琳·席安玛的女性主义先锋。
玛格丽特·杜拉斯、娜塔莉·萨洛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伯-格里耶一致推荐。获法国*高文学荣誉之一“美第奇奖”。
基于作者童年的自传性书写,呈现一个不羁女孩的成长与爱恋。

二、 通过女孩的目光,重返所有人的童年
各种气味、光线、声音、质感、印象混合交织着涌来,一切在面前平等地呈现,童年世界无限伸展、无比清晰。
晕开的墨水,课间的游戏,反复诵读的诗句,风或泥土或草叶湿漉漉的气味,蝴蝶颤抖的翅膀,以及涌动的情愫。
然后是奥波波纳克斯。创造出来的名字,不能公开的秘密,一个谜。骤现、消失,又现形。“我是奥波波纳克斯。”

三、 颠覆规范的先锋写作,用纯粹语言塑造崭新的世界
摈弃分段,精简标点, 以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还原童年接踵而至的事件与不间断的印象,混乱中充满活力与节奏。
模糊的主语创造出一种普遍性视角,让每个人都能进入鲜活的童年现场。
用剥去性别、等级的纯粹语言,展现性别身份未经社会构建的孩童的世界。所有孩子自由呼吸、奔跑,我们有自己的游戏。


内容简介

“奥波波纳克斯:
可以伸展。无固定形状,因此不可描述。
界,既非动物界,也非植物界,亦非矿物界,即无法界定。
情绪,不稳定,不建议与奥波波纳克斯来往。”

《奥波波纳克斯》是法国作家莫尼克·威蒂格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她的自传性写作,从孩童的视角呈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本书颠覆了语言和叙事的规范,还原了未被性别和社会秩序约束的孩子对世界的感知。以纯粹、细腻、介乎诗与散文间的书写,邀请每个人重返童年的涌流。

前言

中文版导读
与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一样,莫尼克·威蒂格(1935—2003)很少谈论自己。她*喜欢做的事是实验新的写作形式,以此跳脱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类别范畴。1964 年**版《奥波波纳克斯》的封面上印着“小说”,它也的确作为虚构作品获得了“美第奇奖”(这是法国*权威的文学奖项之一,嘉奖*具智慧、美感,*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把“美第奇奖”颁给威蒂格的正是当时*重要的一批作家:娜塔丽·萨洛特、玛格丽特·杜拉斯、克洛德·西蒙等,他们都是“新小说”的代表人物,和他们一样,威蒂格的作品也在午夜出版社出版(午夜出版社也出版了塞缪尔·贝克特的作品)。威蒂格与“新小说”派的关系可见一斑。直到20 世纪 80 年代,“新小说”派一直主导着法国文化界。也正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新小说作家的美学和文学倾向开始发生转变:在此之前,他们与自传体的写作形式一直保持着距离,从 80 年代起,虽然他们依旧坚持自己一贯的美学和写作原则,但个人生活开始成为他们的写作题材,如娜塔丽·萨洛特的《童年》、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获 1984 年龚古尔文学奖)、阿兰·罗伯—格里耶的《重现的镜子》。午夜出版社也借着这股回归“传记”的风潮在 1984 年再版了《奥波波纳克斯》,让这本在二十年前作为小说和虚构作品来阅读和接受的作品,得以作为自传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目录

奥波波纳克斯 /001
后记 一部振聋发聩的作品 /241
注释 /247
译后记 /251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奥波波纳克斯
叫罗贝尔·帕扬的小男孩*后一个走进教室,大喊着谁想看我的小鸡鸡,谁想看我的小鸡鸡。他重新扣上裤子。他穿着米色的羊毛袜。嬷嬷叫他闭嘴,为什么每次*后一个都是你。这个上学只用穿过一条马路的小男孩总是*后一个到。从校门望出去就能看见他家,门前有几棵树。课间休息的时候有时能听到他妈妈喊他的声音。她在*高的窗户后头,越过树梢就能看到她。床单晾在墙上。罗贝尔,过来拿你的口罩。她的声音大到所有人都能听见,但是罗贝尔·帕扬不理她,所以喊罗贝尔的声音继续回响着。卡特琳·勒格朗**次来学校的时候在马路上看见了学校的院子和铁丝网旁边的草和丁香,那是用光滑的铁丝编成的网,勾出一个个菱形的图案,下雨时雨滴会挂在菱形的四个角上,网比卡特琳·勒格朗高。她攥着推开门的母亲的手。院子里有很多孩子在玩耍,但是一个大人也没有,只有卡特琳·勒格朗的母亲,她*好也别进学校,学校是小孩待的地方,要告诉她才行,要不要告诉她呢。教室里面很大,有很多课桌,有一个大圆炉子,炉子周围也围着菱形铁丝网,一根管子伸到靠近天花板的位置,管子上有的地方像手风琴的风箱,嬷嬷踩在靠窗的梯子上做着什么,她想关上*上面的那扇窗。卡特琳·勒格朗的母亲说,您好,嬷嬷,于是她从梯子上下来,接过卡特琳·勒格朗的手,然后让母亲趁你不注意的时候离开,放心吧。卡特琳·勒格朗听到院子里传来吵闹声,为什么不让她跟其他孩子一起,也许是因为她还没有真正地来到学校,因为这要是学校的话也跟想象的太不一样了。它看起来就像家一样,只是比家更大。下午有时候孩子们也会被要求睡觉,但不是真睡。所有人把手臂交叉放在桌上,把头埋在手臂里。闭上眼睛。不许说话。卡特琳·勒格朗时不时会睁开一只眼睛,但这也是不允许的。你们经常站成一排唱歌,在我右手边/有一棵玫瑰树/它会在五月盛开,然后举起右手。卡特琳·勒格朗向右手边看去,现在不是五月,所以玫瑰树还没发芽。你吃点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心篮,一到四点嬷嬷就挎着所有人的点心篮大喊,这个篮子是谁的,篮子的主人就会回答,是我的。点心篮里有一块面包、一条巧克力、一个苹果或一个橘子。卡特琳·勒格朗总是在上学路上吃掉自己的水果,虽然她不该这么做但她就是忍不住。有时她只是咬上一两口,嬷嬷就会问,有个咬了一半的苹果的篮子是谁的。她经常故意在点心时间之前忘记自己是不是已经把苹果或橘子吃了,为了给自己一个惊喜,也为了看看水果会不会在她忘记的时间里自己长回来。卡特琳·勒格朗作弊了,她知道这不是游戏,因为她不可能完全没有印象,当她拿到点心篮看到篮子里没有苹果或者只剩一个苹果核的时候,她也只会有一点点惊讶,毕竟她没办法完全忘记自己篮子的模样。嬷嬷在削橙子。她用刀抵着旋转的橙子,橙子皮打着圈从橙子上脱落下来。削完所有的橙子,她把*大的圆圈挂在门上,也就是那些没被削断的完整的皮,它们顺着门垂下,被碰到的时候会转圈,嬷嬷不愿意把它们给别人。
昨天我读到了**篇关于莫尼克·威蒂格的《奥波波纳克斯》的文章。果不其然,文章作者和我读出了不一样的奥波波纳克斯。

奥波波纳克斯
叫罗贝尔·帕扬的小男孩*后一个走进教室,大喊着谁想看我的小鸡鸡,谁想看我的小鸡鸡。他重新扣上裤子。他穿着米色的羊毛袜。嬷嬷叫他闭嘴,为什么每次*后一个都是你。这个上学只用穿过一条马路的小男孩总是*后一个到。从校门望出去就能看见他家,门前有几棵树。课间休息的时候有时能听到他妈妈喊他的声音。她在*高的窗户后头,越过树梢就能看到她。床单晾在墙上。罗贝尔,过来拿你的口罩。她的声音大到所有人都能听见,但是罗贝尔·帕扬不理她,所以喊罗贝尔的声音继续回响着。卡特琳·勒格朗**次来学校的时候在马路上看见了学校的院子和铁丝网旁边的草和丁香,那是用光滑的铁丝编成的网,勾出一个个菱形的图案,下雨时雨滴会挂在菱形的四个角上,网比卡特琳·勒格朗高。她攥着推开门的母亲的手。院子里有很多孩子在玩耍,但是一个大人也没有,只有卡特琳·勒格朗的母亲,她*好也别进学校,学校是小孩待的地方,要告诉她才行,要不要告诉她呢。教室里面很大,有很多课桌,有一个大圆炉子,炉子周围也围着菱形铁丝网,一根管子伸到靠近天花板的位置,管子上有的地方像手风琴的风箱,嬷嬷踩在靠窗的梯子上做着什么,她想关上*上面的那扇窗。卡特琳·勒格朗的母亲说,您好,嬷嬷,于是她从梯子上下来,接过卡特琳·勒格朗的手,然后让母亲趁你不注意的时候离开,放心吧。卡特琳·勒格朗听到院子里传来吵闹声,为什么不让她跟其他孩子一起,也许是因为她还没有真正地来到学校,因为这要是学校的话也跟想象的太不一样了。它看起来就像家一样,只是比家更大。下午有时候孩子们也会被要求睡觉,但不是真睡。所有人把手臂交叉放在桌上,把头埋在手臂里。闭上眼睛。不许说话。卡特琳·勒格朗时不时会睁开一只眼睛,但这也是不允许的。你们经常站成一排唱歌,在我右手边/有一棵玫瑰树/它会在五月盛开,然后举起右手。卡特琳·勒格朗向右手边看去,现在不是五月,所以玫瑰树还没发芽。你吃点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心篮,一到四点嬷嬷就挎着所有人的点心篮大喊,这个篮子是谁的,篮子的主人就会回答,是我的。点心篮里有一块面包、一条巧克力、一个苹果或一个橘子。卡特琳·勒格朗总是在上学路上吃掉自己的水果,虽然她不该这么做但她就是忍不住。有时她只是咬上一两口,嬷嬷就会问,有个咬了一半的苹果的篮子是谁的。她经常故意在点心时间之前忘记自己是不是已经把苹果或橘子吃了,为了给自己一个惊喜,也为了看看水果会不会在她忘记的时间里自己长回来。卡特琳·勒格朗作弊了,她知道这不是游戏,因为她不可能完全没有印象,当她拿到点心篮看到篮子里没有苹果或者只剩一个苹果核的时候,她也只会有一点点惊讶,毕竟她没办法完全忘记自己篮子的模样。嬷嬷在削橙子。她用刀抵着旋转的橙子,橙子皮打着圈从橙子上脱落下来。削完所有的橙子,她把*大的圆圈挂在门上,也就是那些没被削断的完整的皮,它们顺着门垂下,被碰到的时候会转圈,嬷嬷不愿意把它们给别人。

后记 一部振聋发聩的作品
昨天我读到了**篇关于莫尼克·威蒂格的《奥波波纳克斯》的文章。果不其然,文章作者和我读出了不一样的奥波波纳克斯。
我的奥波波纳克斯,它可能是,甚至几乎是,**本关于童年的现代著作。我的奥波波纳克斯,它为之前百分之九十的写童年的书宣判了死刑。它是某种文学的终结,谢天谢地。这是一本既值得钦佩又举足轻重的书,因为它遵循了一条丝毫或几乎丝毫未被触犯的铁律,那就是只使用纯粹的描述材料,且仅依靠纯粹的客观语言。*后这点非常重要。儿童正是用它来梳理和清点童年的世界,而作者用它谱写了一支素歌。所以我说我的奥波波纳克斯是一部书写杰作,因为它是用奥波波纳克斯自己的语言写成的。
但是别担心,成年人即使不懂奥波波纳克斯的语言,也对它不陌生。只要读一读莫尼克·威蒂格的书就能回想起来。当然你也不是不可能拖着沉重的眼皮读着一部虚假的文学作品,甚至怀疑作者写的是不是文学作品。
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孩子。十个,抑或一百个小女孩和小男孩,他们有着自己被赋予的名字,但也可以把它们当作筹码来交换。这本书讲的是一千个小女孩在一起,一大群小女孩向你涌来,把你淹没。就是这样一种流动的、宽广的、洋流般的东西?一个浪卷来一大片、一大群孩子。毕竟在书的开头,孩子们的年纪非常非常小,正处于无尽岁月的深处。韦罗妮克·勒格朗差不多只有三岁吧?
首先,在这个巨浪里生活、翻滚、攒动着千千万万个小浪花。小浪花们共生,像连发的子弹一样前赴后继,甚至遵循着一种绝对的秩序。接着每一朵小浪花扩展开来,放慢速度,与另一朵小浪花交叠、拥抱,*后融合在一起—童年老去了。作者非同寻常的艺术让我们丝毫没有察觉这种老去已经在我们身上发生。就像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会困惑,会惊讶。接下来到了学乘法的年纪,然后是学拉丁语的年纪?但要注意,即便已经老去,童年依旧是童年,我们始终没有离开这座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城堡。我们这才发现我们进不去。我们被邀请去观察,去见证。童年在制造,在成形,在我们眼前呼吸。
这种推进令人称道。时间在流淌,如同深邃的源泉,伴随着我们看到的童年,一起充盈着我们。
刚开始,一个小女孩在剥一个橙子,她咬了一口,吞掉了一整片天空,吞掉了另一个死去的小女孩,吞掉了一切的一切。接着,小女孩换了一个橙子,她吞掉了另一个橙子,她以闪电般的速度用眼睛遮住另一片天空,她吞掉本子上写了一个小时的“横竖撇捺”。接下来,什么事情发生了。比如在**个橙子和第二片被吞掉的天空之间,什么东西无声地颤抖了一下。在面包屑做的小人和被撕掉翅膀的蝴蝶之间,什么事情发生了—做小人的小女孩和肢解蝴蝶的小女孩是同一个人。
在童年的尽头,在故事的末尾,在城墙崩塌的时刻,联结永远地形成了。这时精神已经被心灵的颤抖荼毒,大家不再一起玩耍,不再共生。友情诞生了。
作为城堡理想的守门人,一模一样、不知其名的天主教修女们就像成年人的范本,在过道、宿舍里一字排开。童年的涌流拍打着她们暗淡的黑裙。在她们虔诚的阴影下,暗藏着对死与生世俗的、纯真的、可怕的审视。
一个主教死了。他的死会造成或带来什么?在隆重、奢华的主教葬礼中,在中殿的阴影下,在一切引人注目之物的阴影中,在一切之下,小女孩的一绺头发被她旁边的小女孩看到了。多美啊。跪在地上的小女孩的头发的运动被发现,一种空间上的发现,头发与小女孩同时运动,因她而动,但又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它在小女孩的身旁呼吸,同时在她的头上呼吸,像植物在地上呼吸。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来形容这一对美的发现。头发的运动被描述得与亡者弥撒飞扬的管风琴乐曲一样。音乐让墙壁倒塌,它无处不在,而在这下方,在它的包围中,一个孩子的头发,对另一个孩子来说,穿透了原初的黑暗。经过的天主教修女们盲目地见证了她们并不知晓的另一种耀眼的至福。
她们有自己的作用。她们的作用在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用毫无意义、隐晦不明的义务来点缀童年,她们给了童年违背义务的自由。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学拉丁语的时期也是令人难忘的战争时期。小女孩们被荨麻鞭打,大腿被撕咬,叛徒被发现。等着跟其他的孩子去偷一块不知道能用来做什么的大铁板,其他的孩子没有赴约。所以,也许黎明就是这个被叫作黎明的短暂时刻。但它是那么短暂。
我的话到此为止。你也好,我也罢,我们都写过这本书。一个人把这本我们都写过的奥波波纳克斯挖掘了出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们分道扬镳。我的奥波波纳克斯,它是一部杰作。

玛格丽特·杜拉斯
《法国观察家》,1964年11月5日

作者简介

莫尼克·威蒂格(Monique Wittig,1935—2003)
法国作家、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法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提出了“异性恋契约”(heterosexual contract)的概念,是性别研究无法绕开的人物,影响深远。威蒂格同样因其文学作品享有盛名,她的写作打破了文体和语言的规范,超越了性别界限。代表作有《直人思维》《奥波波纳克斯》《女游击战士》等。

译者 张璐
法语译者,法国新索邦大学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博士在读,译有《黄金年代》《好咖啡为什么好》《莫里索:亲密时刻》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