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以河南莱登县为个案)

包邮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以河南莱登县为个案)

1星价 ¥73.5 (7.5折)
2星价¥73.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4284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08-01
  • 条形码:9787522742847 ; 978-7-5227-4284-7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河南莱登县的田野经验,认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逻辑。

民办学校的发展空间受两方面影响,政府的准入和支持为其进入县域教育市场提供了政策空间;乡村公办学校无法满足家庭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其提供了市场空间。

民办学校的运行过程呈现了其在教育场域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化使用、学校资源结构的选择性控制、教育时间的高效率使用,民办学校强化了学校的选拔功能,实现了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客观上满足了农村家庭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将子女送入民办学校。

目录

**章 导论

**节 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新自由主义视角:民办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持

二 民办教育发展的实践分析

第三节 理论资源

一 学校功能论

二 时间社会学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核心概念

一 研究思路

二 概念界定

三 篇章结构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概况

一 研究方法

二 田野概况

第二章 政策空间的出现与市场空间的腾出

**节 义务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

一 社会主义国家义务教育事业性质与发展目标

二 政府责任分层与县级政府的供给责任

第二节 政策空间: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民办教育的出现

一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与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二 普及型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本地民办学校的成长

三 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招商引资民办学校的发展

第三节 市场空间的腾出:减负政策下农村公办学校的功能弱化

一 课程结构改革与活动时间的低效使用

二 学习过程的去竞争化与学习强度降低

三 教育时间让渡与家庭承接的失败

第四节 民办学校投资者的营利动机与学校功能的强化

一 民办学校投资者的营利动机与教育服务的需求导向

二 社会评价的成绩导向与学校功能的诉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办学校运行的权力空间:权利赋予与监管不足

**节 民办学校的角色演化与权利赋予

一 民办教育的角色演化

二 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权利赋予与政策支持

第二节 权力分享与利益互惠:地方政府与民办学校投资者的关系

一 权力分享:本地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参政议政

二 利益互惠:招商引资民办学校投资者的县域投资

三 政校关系:不断调整的政府权力边界

第三节 监管不足与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化

一 民办学校的产权私有化与政校关系的非科层性

二 民事法律关系下的间接监管与监管不足

三 投资者的营利驱动与办学自主空间的争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办学校运行的资源基础:师资、生源结构与教育时间结构控制

**节 学生选拔与生源结构的“底限”控制

一 策略化宣传与生源供给*大化

二 奖学金激励与优秀学生的吸纳

三 “考试”招生与“差生”排斥

四 学生结构的多层性与“底限”控制

第二节 选聘教师与教师结构的相对优质化

一 接需招聘与能力至上

二 政府选拔与骨干教师的补充

三 年龄限制与教师队伍的年轻化

四 教师结构的相对优质化

第三节 教育时间的自主安排与学术性偏重

一 多样化服务与教育时间的延长

二 课程结构的自主安排与学术性科目偏好

三 以校为主:课业负担分布的时空结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办学校教育时间的利用:高度动员与总体性发展

**节 分层次教学与学生积极性的高度动员

一 分层配置资源与分层竞争

二 考试强化与强结果激励

三 越轨学生的治理与教学秩序维护

四 分类教育与高度动员

第二节 教师激励:多劳多得与优劳优得

一 绩效工资的高比重与正向激励

二 内驱力激发:精神激励与情感激励

三 负向激励:约谈与辞退

四 待遇差距扩大化基础上的竞争与工作积极性

第三节 管理取向:班级管理的教师团队制与整体性进步

一 班级教师团队制与学生管理的责任细化

二 教学成绩考核的班级捆绑与责任连带

三 竞争与合作下的班级整体性进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办学校运作机制与农村家庭需求的契合

**节 农村家庭结构转型与监管能力弱化

一 从夫妻分工的“半工半耕”到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

二 父代与子代的权力结构变迁与老人教育权威弱化

三 家庭教育功能的分裂与规训能力弱化

第二节 农村家庭分工的刚性化及对在校时间的需求

一 “半工半耕”与村庄收入分化

二 村庄阶层竞争与家庭再生产成本提高

三 家计模式的刚性化对在校时间的诉求

第三节 农村家庭的发展目标对教育质量的需求

一 现代性与阶层流动

二 农村家庭经济结构的弱质性与职业流动的诉求

三 学历社会下农村家庭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诉求

第四节 民办学校的运作机制与家庭需求的契合

一 农村家庭的教育需求对学校培养与选拔功能的高要求

二 应试机制:民办学校运作的核心机制

三 应试机制下学校功能的强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节 应试机制与能力主义教育竞争的契合

一 考试选拔与能力本位

二 应试机制与能力培养

三 素质教育与学校实践

四 民办学校的发展空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

第二节 教育时间的生产性与民办学校的课业负担

一 必要教育时间和竞争性教育时间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齐燕,社会学博士,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自读博至今,坚持在全国各地展开田野调研,累积调研时长达430多天,涉及全国13省20余县市。目前已发表九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CSSCI论文。在《中国青年报》《半月谈》《民主与法制时报》《今日教育》和观察者网等媒体平台发表评论文章十余篇,其中在《半月谈》发表的评论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 。主笔撰写多篇咨政报告,其中一篇获得国家级领导批示。作为作者之一,参与写作研究县乡教育的著作《县乡的孩子们》。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