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451705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1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122451705 ; 978-7-122-45170-5

本书特色

1.是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是应用化学原理和化工单元操作原理解决化工过程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教材。2.指导学生理解工厂工艺过程的原理,让学生学会应用化工基础知识解决工厂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优秀工程师。

内容简介

《化工过程原理》是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是应用化学原理和化工单元操作原理解决化工过程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教材。 本教材在热力学与动力学基本概念及化工过程特点基础上,着重讨论热力学基本函数的计算及应用,压缩和冷冻过程原理及其物系与环境之间热功交换关系和计算,气液相平衡和化学平衡基本关系和平衡组成的计算,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以及水溶液相图的基本特征与应用,化学反应、气固相催化反应和多相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动力学基本关系,化工过程能量有效利用基本理论及方法和化工工艺设计基本方法。 本书可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化学、化工、石油、轻工、材料、能源、制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目录

**章 热力学函数计算及其性质图表的应用 001 1.1 热力学函数关系 001 1.1.1 热力学函数的基本关系 001 1.1.2 热力学**定律在稳定流动过程中的应用 002 1.2 热力学函数的基本计算 004 1.2.1 熵变的计算 004 1.2.2 吉布斯函数的计算 005 1.2.3 焓变的计算 007 1.2.4 热量的计算 008 1.3 偏离函数及计算 010 1.3.1 以T、p为独立变量的偏离函数 011 1.3.2 以V、T为独立变量的偏离函数 012 1.4 热力学性质图表及其应用 014 1.4.1 温熵(T-S)图和压焓(lnp-H)图的一般形式 015 1.4.2 热力学性质图、表制作原理 016 1.4.3 温熵(T-S)图及其应用 017 1.4.4 焓温(H-T)图及其应用 020 1.4.5 蒸汽的焓熵(H-S)图 021 1.5 普遍化热力学性质图及其应用 021 1.5.1 热力学数据的估算 022 1.5.2 对应态原理 022 1.5.3 偏离函数和逸度系数的估算 023 1.5.4 普遍化压缩因子图及其应用 025 1.5.5 普遍化逸度系数图及其应用 027 1.5.6 普遍化焓差图及其应用 029 1.5.7 普遍化热容差图及其应用 031 参考文献 034 习题 034第二章 能量有效利用科学基础 035 2.1 绪论 035 2.2 现代用能理论 039 2.2.1 能量的基本属性 039 2.2.2 “”与“”的基本概念 040 2.2.3 理想功(ideal work)和损耗功(lose work) 042 2.2.4 能量利用、转化和传递过程的基本规律 044 2.3 的计算 044 2.3.1 环境模型 044 2.3.2 能流的计算 045 2.3.3 物流的计算 046 2.3.4 能级和能效 057 2.4 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058 2.4.1 基于热力学**定律的能量平衡法 058 2.4.2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法 061 2.4.3 通用物系有效能分析的通用表达式 063 2.5 科学用能的基本原则 072 2.5.1 *小外部损失原则 072 2.5.2 *佳推动力原则 072 2.5.3 能级匹配原则 073 2.5.4 优化利用原则 073 2.5.5 含碳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原则 075 2.6 综合能耗的计算 076 2.6.1 术语和定义 076 2.6.2 综合能耗计算的能源种类和计算范围 077 2.6.3 综合能耗的分类与计算方法 077 2.6.4 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原则 078 参考文献 081 习题 081第三章 压缩和冷冻热力学基础 083 3.1 气体的压缩 083 3.1.1 气体压缩的基本原理 083 3.1.2 可逆轴功的定义式 084 3.1.3 理想气体的等温、绝热、多变压缩过程 085 3.1.4 真实气体压缩功的计算 089 3.1.5 中间冷却的分段压缩 091 3.1.6 压缩机的实际功耗 092 3.2 气体的膨胀 094 3.2.1 气体对外不做轴功的绝热膨胀——等焓膨胀 094 3.2.2 气体对外做功的绝热膨胀——等熵膨胀 098 3.2.3 等熵(做外功)、等焓(节流)两种绝热膨胀过程的比较与应用 100 3.3 气体的冷冻 101 3.3.1 逆卡诺循环 102 3.3.2 制冷循环 103 3.4 气体的液化 111 3.4.1 气体液化的理论*小功 111 3.4.2 深度制冷工作循环 114 3.4.3 各种制冷循环比较 121 参考文献 122 习题 122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基础 123 4.1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性质的基本关系及化学势 123 4.1.1 偏摩尔量的定义及其集合公式 123 4.1.2 吉布斯-杜亥姆方程 125 4.1.3 化学势 128 4.2 逸度和逸度系数 130 4.2.1 纯物质逸度和逸度系数的定义 130 4.2.2 气体的逸度及逸度系数的计算 131 4.2.3 液体的逸度及其计算 133 4.2.4 多组分系统中各组分的逸度和逸度系数 135 4.2.5 混合物的逸度与各组分逸度之间的关系 137 4.3 活度与活度系数 139 4.4 混合过程热力学函数的变化 143 4.5 混合过程的焓变 145 4.5.1 混合过程热效应与焓变 145 4.5.2 溶解和稀释过程热效应(焓变)及其计算 146 4.5.3 焓浓图及其应用 154 参考文献 158 习题 158第五章 气液相平衡 160 5.1 相平衡及其热力学基本关系 160 5.1.1 相平衡判据 161 5.1.2 相律 161 5.2 气液平衡组成的计算 162 5.2.1 气液平衡计算的基本方程 162 5.2.2 完全理想系统气液平衡组成的计算 163 5.2.3 理想系统气液平衡组成的计算 164 5.2.4 非理想系统的平衡组成关系 167 5.3 二组分平衡系统的焓浓图及其应用 172 5.3.1 二组分平衡系统的焓浓图 172 5.3.2 焓浓图的应用 174 参考文献 176 习题 177第六章 多相过程 178 6.1 蒸发与结晶 178 6.1.1 结晶与溶液的溶解度 178 6.1.2 结晶过程中物系自由能的变化 179 6.1.3 晶核的生成与生成速度 181 6.1.4 晶核的长大与长大速度 182 6.2 多相多组分系统相平衡 184 6.2.1 多相多组分系统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 184 6.2.2 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187 6.2.3 三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189 6.2.4 具有共同离子的四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197 6.2.5 具有一对盐的交互四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201 6.3 气液吸收 206 6.3.1 气体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及气液平衡 207 6.3.2 化学吸收的气液平衡 209 6.3.3 化学吸收过程的传质系数 212 6.3.4 工业生产对气液吸收设备的要求 217 6.4 液固过程——浸取 217 6.4.1 搅拌过程中流体力学相似系数、阻力系数和功率系数 217 6.4.2 浸取过程中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221 6.4.3 浸取过程的能量消耗 222 参考文献 223 习题 224第七章 化学反应平衡 226 7.1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和平衡常数 226 7.1.1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 226 7.1.2 平衡常数的各种表示方式 228 7.2 平衡常数计算 230 7.2.1 反应热 230 7.2.2 平衡常数计算 235 7.3 平衡组成的计算 240 7.3.1 单一气相反应的平衡组成计算 241 7.3.2 气相复合反应的平衡组成计算 245 参考文献 263 习题 263第八章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265 8.1 几个基本概念 265 8.1.1 基元反应、反应历程和反应机理 265 8.1.2 质量作用定律 266 8.2 催化剂性能表述 267 8.3 流动体系化学反应速率表达方式 269 8.3.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269 8.3.2 间歇反应系统反应速率表达式 270 8.3.3 连续系统反应速率表达式 271 8.3.4 复杂反应体系的反应速率模型表达式 272 8.3.5 空间速度与接触时间 273 8.4 流动体系动力学方程的表达式 274 8.4.1 动力学方程的表达式 274 8.4.2 反应速率常数 275 8.4.3 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的关系 275 8.4.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76 8.4.5 *适宜反应温度 277 8.4.6 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 279 8.4.7 实用动力学方程的转换 280 8.5 固体催化剂 282 8.5.1 固体催化剂的宏观物理结构 283 8.5.2 固体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285 8.6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289 8.6.1 气-固催化反应宏观过程中反应组分的浓度分布 289 8.6.2 外扩散 290 8.6.3 内扩散 291 8.6.4 催化剂的内扩散效率因子 293 8.6.5 宏观反应动力学方程 296 8.6.6 催化反应控制阶段的判别 297 8.7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298 8.7.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298 8.7.2 吸附等温式 299 8.7.3 理想表面吸附等温式 300 8.7.4 真实表面吸附等温式 301 8.8 建立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03 8.8.1 反应动力学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 303 8.8.2 表达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的两种方法 305 8.8.3 双分子反应的两种反应机理 305 8.8.4 建立或推导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基本步骤 306 8.9 理想表面催化反应动力学 307 8.9.1 表面化学反应为速控步骤的动力学方程 307 8.9.2 反应物吸附为速控步骤的动力学方程 309 8.9.3 产物脱附为速控步骤的动力学方程 311 8.10 真实表面的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312 8.10.1 反应物的吸附为速控步骤的动力学方程 312 8.10.2 表面化学反应为速控步骤的动力学方程 313 8.10.3 产物脱附为速控步骤的动力学方程 314 8.11 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方程 315 8.12 经验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319 参考文献 319 习题 320第九章 化工过程工艺设计基础 321 9.1 化工工艺设计内容 321 9.2 工艺流程设计 322 9.3 物料衡算 331 9.3.1 物料衡算的基本方法 331 9.3.2 物料计算基本物理量 332 9.3.3 简单的物料衡算 344 9.3.4 不带化学反应的化工流程的物料衡算 350 9.3.5 带化学反应的化工流程的物料衡算 354 9.3.6 带有物料循环过程的物料衡算 357 9.4 热量衡算 358 9.4.1 热量衡算在化工设计中的意义 358 9.4.2 热量衡算的基本方法 359 9.4.3 热量衡算中使用的基本热力学数据 361 9.4.4 溶液的焓浓图 369 9.4.5 基本热量衡算 369 9.4.6 热量与物料衡算 371 9.4.7 化工过程流程中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373 9.4.8 带有循环流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378 9.4.9 计算机辅助化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386 参考文献 391 习题 391附录 393 一、单位换算表 393 二、某些气体的临界参数 399 三、Temkin动力学方程推导 399 四、主要符号表 40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化章,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工业催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1、铁基和钌基氨合成催化剂;2、煤炭清洁利用催化转化;3、氨分解制氢和电化学催化合成氨;4、化学反应工程和绿色工艺技术。 刘化章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合成氨催化剂及其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开发与应用,对Fe3O4、Fe1-xO熔铁催化剂和钌基催化剂三代催化剂都做出重大改进。突破经典结论,发明了世界首创、国际领先的新一代Fe1-xO基氨合成催化剂,标志着氨合成催化剂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及中国和世界合成氨工业技术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化工部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及国际金奖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