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895020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68950206 ; 978-7-5689-5020-6
本书特色
你是否想过,我们习以为常的四季更替、风调雨顺,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竟是一种“幸运”?人类正享受着异常温和的气候“假期”,而这场假期随时可能结束。面对未来可能的气候剧变,我们该如何应对?
本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气候变迁史诗。本书以格陵兰岛的冰原为舞台,带领读者跟随科学家们的脚步,深入冰川深处,钻取古老的冰芯,解读其中封存的空气成分、冰层厚度以及微生物遗迹。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如同地球的年轮,记录着数百万年来气候的剧烈波动与微妙变化。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气候科学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揭示了地球气候系统的脆弱与韧性。更重要的是,本书警示我们:人类活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气候系统,而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科学探索之旅,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本书将为你提供理解气候变化的钥匙,并指引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是一本关乎你我、关乎地球未来的bidu之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地球气候变化历史及未来的引进版科普图书。作者带领读者一起体验应对21世纪科学家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预测地球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除了指出全球变暖和地球运转轨道的变化等因素,他还通过在格陵兰岛钻采冰芯并分析其中的化学物质和尘粒的研究方法,为读者展现了过去11万年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并从中发现一些地球气候变化机制。本书让读者能对地球气候演变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并对理解和应对未来的地球气候变化有所准备。
目录
**部分 设置舞台 ………………001
1 时间快进………………………003
气候很重要 ……………………006
2 指向过去的标志物……………012
第二部分 阅读记录 ………………017
3 奔向格陵兰岛…………………019
提取冰芯的简史 ………………019
干活 ……………………………025
向更深处钻探 …………………030
4 冰封档案——冰原和冰川……035
下坡路 …………………………037
堆积 ……………………………043
5 冰期中的冰期…………………045
一二三四五六七…… …………046
更寒冷的日历 …………………048
拥挤的日历 ……………………050
勇往直前 ………………………057
看得更加清晰 …………………061
看得更远 ………………………063
6 以前有多冷呢…………………067
重水 ……………………………069
轻霜 ……………………………071
在冰期炙烤 ……………………074 7
风中之沙………………………081
8 冰中的小气泡…………………087
第三部分 疯狂的气候 ……………091
9 蜥蜴的桑拿房…………………093
暗淡的年轻太阳 ………………095
反馈 ……………………………097
10 太阳系的摇摆不定 …………101
深海的测量杆…………………102
有疑问的时期…………………104
天际的季节变化………………106
11 轨道带的舞动 ………………110
它们越大,衰落得越快 ………111
冰的汽化 ………………………114
12 蠕虫变成了什么……………121
之后发生的事情………………122
悬崖之上………………………123
现在一切聚集…………………129
转变更多的蠕虫………………132
净化与冰冻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137
溜溜球………………………141
第四部分 怪异的原因……………145
13 气候的作用…………………147
平衡这些收支…………………148
直放旋转轴……………………151
翻转海洋………………………157
14 一条混乱的传送带?………163
模拟传送带……………………165
在传送带的轨道上……………168
从南方偷来的…………………171
将传送带进行分类……………174
15 猛推这个系统………………177
反复无常的洪水和振荡变化的 海洋…………………………182
其他的放大器和开关?………182
第五部分 到来的疯狂? …………185
16 过度耗费燃料 ………………187
气体到哪里去了?……………188
和而不同………………………192
贴现未来………………………196
17 顺着这条路 …………………199
自然地摇摇晃晃………………200
推动这个醉汉…………………201
18 未来的一种冰芯观………203
附 录 ………………………………213
附录一 人物介绍 ………………214
附录二 单位的使用 ……………224
参考文献 ……………………………226
致 谢 ………………………………271
相关资料
推荐序
美国杰出的冰川探测与研究学者理查德·B.艾利于 2000 年推出了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The Two - Mile Time Machine (Ice Cores,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Our Future)》 。这个浪漫的主题书名灵感源自一首英文歌曲,深刻反映出人类内心对于时光回溯、珍视过往以及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的强烈渴望。在书中,艾利详细记述了他与极地冰芯探测团队在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内容丰富详实,极具阅读价值。作为冰川学领域的权威,艾利通过其著作向世人发出警示:当前人类所享受的舒适气候环境,或许在短短几年内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这一警示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人类,尤其是科学界,究竟应当如何行动?是致力于科学地认识气候的本质和研究气候异常的归因,还是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气候变化的趋势?
艾利在科学界地位斐然,他不仅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还在《自然》和《科学》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此外,他还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重要贡献者,并与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共同荣获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令人期待的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将于 2025 年推出艾利这本书的中文翻译版《气候的年轮》。译者邬锐博士和上海徐家汇古观象台的科普专家徐明博士邀请我撰写读书体会,促使我深入研读了这本中文译稿。由此,一系列关于气候的问题涌上心头: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为严重的灾难?科学界在新世纪前后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哪些努力?对于气候及其异常现象,又有了哪些全新的认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类对气候及其异常变化的关注与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在中国古代,甲骨文中便有对当地气候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形成了能够精准反映中原地区气候特点的 24 节气循环体系。每个节气的时间跨度为半个月,一个月中包含两个节气,并冠以不同的节气名称。后来,古人进一步细化对气候的描述,以候(5 天)为时间单位,将一年的气候划分为 72 个不同名称的物候时段。这种基于天文物理原理、通过对多年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平均而形成的 24 节气和 72 物候气候变化体系,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古人依据节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安排农事活动,大多时候都能获得丰收。然而,气候异常或异常气候的年份偶尔也会出现,导致农作物歉收。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民间总结出了大量基于当前天气状况的谚语,用以预测未来较长时间内的气候异常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便是早期的气候预测。同时,古人还善于利用早晨和傍晚的天气状况,来预报未来几小时内的极端冷热、晴雨以及强风等短时和短期极端天气。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数千年前,就对气候、气候变化、气候异常、极端天气等概念有着清晰的物理定义,并掌握了相应的预测预报方法。我们可以将 24 节气和 72 物候的气候变化体系形象地称为中国人的 “古代气候钟”,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在气候研究领域的卓越智慧,他们明确了认识气候和预报极端天气与异常气候的重要性。
推荐序
美国杰出的冰川探测与研究学者理查德·B.艾利于 2000 年推出了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The Two - Mile Time Machine (Ice Cores,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Our Future)》 。这个浪漫的主题书名灵感源自一首英文歌曲,深刻反映出人类内心对于时光回溯、珍视过往以及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的强烈渴望。在书中,艾利详细记述了他与极地冰芯探测团队在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内容丰富详实,极具阅读价值。作为冰川学领域的权威,艾利通过其著作向世人发出警示:当前人类所享受的舒适气候环境,或许在短短几年内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这一警示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人类,尤其是科学界,究竟应当如何行动?是致力于科学地认识气候的本质和研究气候异常的归因,还是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气候变化的趋势?
艾利在科学界地位斐然,他不仅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还在《自然》和《科学》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此外,他还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重要贡献者,并与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共同荣获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令人期待的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将于 2025 年推出艾利这本书的中文翻译版《气候的年轮》。译者邬锐博士和上海徐家汇古观象台的科普专家徐明博士邀请我撰写读书体会,促使我深入研读了这本中文译稿。由此,一系列关于气候的问题涌上心头: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为严重的灾难?科学界在新世纪前后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哪些努力?对于气候及其异常现象,又有了哪些全新的认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类对气候及其异常变化的关注与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在中国古代,甲骨文中便有对当地气候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形成了能够精准反映中原地区气候特点的 24 节气循环体系。每个节气的时间跨度为半个月,一个月中包含两个节气,并冠以不同的节气名称。后来,古人进一步细化对气候的描述,以候(5 天)为时间单位,将一年的气候划分为 72 个不同名称的物候时段。这种基于天文物理原理、通过对多年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平均而形成的 24 节气和 72 物候气候变化体系,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古人依据节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安排农事活动,大多时候都能获得丰收。然而,气候异常或异常气候的年份偶尔也会出现,导致农作物歉收。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民间总结出了大量基于当前天气状况的谚语,用以预测未来较长时间内的气候异常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便是早期的气候预测。同时,古人还善于利用早晨和傍晚的天气状况,来预报未来几小时内的极端冷热、晴雨以及强风等短时和短期极端天气。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数千年前,就对气候、气候变化、气候异常、极端天气等概念有着清晰的物理定义,并掌握了相应的预测预报方法。我们可以将 24 节气和 72 物候的气候变化体系形象地称为中国人的 “古代气候钟”,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在气候研究领域的卓越智慧,他们明确了认识气候和预报极端天气与异常气候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远不止 “古代气候钟”,火药和指南针等伟大发明同样闻名于世。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自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来,为何现代中国人在科学成就上逐渐落后于欧洲人?是智力水平的退化,还是存在其他深层次原因?经过深入思考,我们认为并非智力因素所致,而是发明的用途和目的存在差异。中国古人发明火药,主要用于制造烟花,为节日庆典增添欢乐氛围,却未能将其应用于发展子弹和原子弹等军事领域,进而推动高能物理学的发展。指南针在中国主要服务于航海贸易,而欧洲人则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将其发展成为电磁学,并开启了电气化时代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古人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从 0 到 1 的创新性突破,如古代中医中药和古法酿造,但遗憾的是,未能将这些成果进一步精细化,使其发展成为现代生物学和技术。
人类对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认知,*初源于对天象(天文和气象)的观察。早期,人们通过非定量的文字记载各种天象与物象,并将二者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的物理体系,24 节气和 72 物候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随着欧洲人发明了各类精密仪器,对天象的观测变得更加精细化。望远镜的出现,让人类得以观测和记录肉眼无法看到的遥远天体;显微镜的发明,则开启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使人们能够观察和记录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象。这些仪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大量关于自然和环境的定量观测数据得以积累。如何解读这些随时间和空间分布的数据,成了科学家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历程中,地心说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每天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的现象直观且明显,地心说宇宙观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古代教会信仰的神学学说。然而,随着天文仪器观测资料的不断增多,地心说在解释诸多天象时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尽管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修改地心说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多层嵌套的复杂模型让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在此背景下,哥白尼(1473—1543)勇敢地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的出现,使得许多天象在新的模型下得到了更为简单和合理的描述与解释,这一理论的转变标志着人类世界观的重大变革。此后,开普勒(1571—1630)在前人大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相对太阳运动的三大定律,从空间几何学的角度对行星运动进行了精确描述。牛顿(1643—1727)则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运用简单的统计数学关系,揭示了行星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牛顿认为,这种相对运动源自一种力的相互作用,不仅存在于天体之间,地球上的物体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即万有引力。为了从物理本质上解释万有引力,科学界提出了引力子的概念,尽管至今尚未发现引力子的存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建了人类对天体运动的基本认知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各领域的分工日益细化,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协同合作,甚至包括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部分科学家专注于仪器的研发和观测资料的积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另一部分科学家则致力于对观测资料进行数学和物理分析,推动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20 世纪初,天文学的观测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超越了太阳系,甚至延伸到了银河系之外。在这一背景下,爱因斯坦(1879—1955)于 1915 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描述了宇宙系统中物体相对中心体运动的复杂几何学关系,尽管其中仍包含数学统计常数,但它建立在日心说的引力世界观基础之上,只是将中心从太阳扩展到了整个宇宙系统。然而,这引发了一个新的思考:人类是否可以从全新的视角看待宇宙?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膨胀力推动了物质粒子的加速和弯曲运动,地球上的物质粒子在膨胀力的作用下向一个天体中心汇聚,而非受到天体中心的引力吸引。前者是大爆炸后新粒子的主动汇聚,后者是天体中心对新粒子的被动勾引。引力世界观下现代物理学形成的是自然现象之间的统计关系定律,而非自然现象的物理本质描述。
上海徐家汇的古观象台,作为历史悠久的天文和气象观测场所,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长期探索。如今,上海气象台和上海天文台被一条马路分隔。徐家汇观象台拥有长达 150 多年的气象观测记录,这些记录为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对于地球其他地区的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由于缺乏仪器记录,科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他们发现,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发生时,往往会引发各种灾害。这些灾害所留下的痕迹会被封存在地层中。例如,极端降水可能导致山地滑坡和泥石流,进而形成新的土壤沉积和地层;低温干燥的大风会将沙尘吹至其他地方,形成新的土壤沉降,通过分析这些沉降物的特征,可以推断出低温沙尘天气的频次和强度;高温热浪天气可能引发森林大火,火灾产生的灰烬以及花粉等物质会在附近的湖泊中沉积;在高山和极地地区,降雪量的变化会影响积雪速率和冰川沉积速率;海洋中的沉积物则与大气变量、生物变量、洋流速度、海温、盐度等因素以及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地层中的不同沉积甚至可能反映了行星相对其中心天体的轨道变化,如行星相对太阳的进动。此外,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年轮,如同气候的 “档案”,记录了树木生长年份的温度、降水等的综合信息。为了获取这些不同种类物质的历史沉积信息,并构建相应的序列,科学家们需要研发各种专业工具(仪器),组建不同的地球环境要素探测专业团队。
本书的作者艾利,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极地冰芯序列探测专家和杰出的探险家,还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幽默风趣的性格。在控制冰变形的晶粒尺度物理学、冰流的作用和性质以及冰盖过程等多个研究领域,他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工作不仅为过去突然发生的气候事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还推动了关于气候事件原因以及冰对海洋环流作用的假设的发展。此外,艾利还是一位出色的传播者,他凭借精湛的技能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向政策制定者和广大公众传播认知,其制作的电视节目旨在对地球面临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通俗易懂的评估与推测。
气候异常事件的时间跨度极大,从几候到几年,再到上百年甚至上千万年不等。树木的年轮厚度变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当地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气候异常情况;极地冰芯序列则如同时间的 “记录仪”,可以揭示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气候异常事件。现代气象仪器能够对几小时到几天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几候到几年的大气和海洋气候异常事件进行定量观测和记录。然而,古代冰芯气候序列在分辨几候到几年、几十年的气候异常事件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有上千年冰芯的地区往往缺乏树木,且冰芯和树木所反映的气候异常事件,难以用现代气象变量(温度、气压、湿度和降水)进行准确描述。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分辨率的各种代用气候序列之间,存在难以对接和解读的问题,无法简单地转换为现代气象变量。尽管现代气象变量的分散观测数据可以通过数值模式进行同化模拟,生成全球时空均匀分布的再分析资料,但目前的古气候模式仍无法将所有来源的古气候代用资料进行有效的同化处理。这一困难的根源在于,现有的数学方法难以处理与生物、物理和化学相关的复杂信息,本质上是因为人类大脑对这些信息缺乏全面、客观的理解。
在千年格陵兰温度和积雪堆积序列中,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例如,在小冰期气候事件期间,温度较低,而积雪率却很低;而在中世纪暖期,温度较高,积雪率反而较高。这种现象与人们的常规认知相悖,以致常人难以理解。此外,过去 40 万年来,冰芯探测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中部的四个规则性大幅度温度波动序列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波动序列几乎同步变化,即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时,气温也随之升高,反之亦然。两者的同步波动变化可能具有共同的归因。书中对此的解释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海洋后,海洋温度的变化会吸收二氧化碳,进而导致气温发生改变。然而,这一过程中必然存在时间差,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化,到海洋中的复杂生化过程和洋流变化,再到气温的响应,整个过程的因果关系存在一定的延迟。这种现象之间的同步性与解释中的时间差,都是基于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无关。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具有时间差的因果关系,这些复杂关系如果用 “四两拨千斤” 的突发机制解释,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像又进入了地心说后期的复杂模型中。
在气候研究中,温度变化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如何从物理意义上准确确定温度变化呢?假设我们拥有一条某地连续观测的、长达上千年的逐小时温度序列,首先需要去除序列中来自仪器和观测过程中的误差,从而得到真实可靠的气温序列。其次,这个真实气温序列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分解为两个分量:一个是瞬变气候分量,该分量具有明显的日循环(每天 24 小时)和季节循环(每年 365 天)的气候变化特征。这两个循环分量是当地在太阳辐射强迫与下垫面动力-热力耦合达到平衡时的气候温度,我们将其称为具有物理意义的瞬变气候变量。与中国古代的 24 节气和 72 物候气候钟相对应,这种一年365 天中又分24 小时时段,总共8 760个时次年循环变化的瞬变气候可称为现代气候钟。另一个分量是扰动气温序列,它是通过用真实气温减去现代气候钟的温度循环得到的。通过对扰动气温序列的分析,我们可以区分出不同时间尺度的扰动,包括几小时、几天、几候、几月、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连续同符号扰动,即相对瞬变气候气温的连续正偏差或负偏差。同样地,对于气压、风和湿度等观测变量,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物理分解方法,得到它们各自的扰动分量。当出现较大振幅的几小时或几天的气温偏差时,就意味着极端天气的发生;而连续几候的正或负气温偏差,则被定义为气候异常,这种气候异常的时间长度可以从几候、几个月、几年,一直延伸到百年、千年甚至万年,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
这种将基本大气变量进行物理分解的方法,也被称为扰动法。扰动法是一种在数学和物理意义上能够客观、定量确定极端天气和气候异常的有效方法。通过绘制大气温压湿风扰动分量的扰动天气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确定极端天气和气候异常的种类(如高温与低温、洪涝与干旱)、强度、范围(位置)以及发生时间,实现对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的定类、定强、定位和定时分析。在以往的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研究中,由于不同研究团队对事件的定义和描述方法存在差异,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发表大量相互矛盾的归因论文,导致研究工作陷入无序和混乱的状态。当然,这些方法和结论也就无法继续使用了。而扰动法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能够用统一的方法解释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事件,极大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近百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通信科技的飞速发展,自然灾害的记录和报道数量大幅增加。全球每年都会发生多起极端天气和气候异常事件,这些事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直接原因是大气中局地集中了异常能量,表现为异常的气象变量和异常的天气或气候系统。例如,2008 年年初,中国南方遭遇了长达一个月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了惨重的财产损失。通过扰动天气图分析发现,这是由四次大气扰动天气系统先后影响中国南方所导致的。2009 年冬季,莫斯科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低温天气;紧接着,2010 年夏季,莫斯科地区又遭受了高温热浪和森林大火的袭击,导致上万人伤亡。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上千人失去了生命。从同期的扰动天气图来看,莫斯科上空处于高压异常状态,导致高温异常,且对流层下部的高温异常幅度大于地面增暖异常;而在其东南方的巴基斯坦和东部的西伯利亚上空,大气呈现低压低温异常,与地面上的低温和降水异常相对应。
基于大气模式生成的全球再分析资料以及独立的海冰资料,近几十年来全球增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增暖幅度*为显著,尤其是在冬季,对流层的增暖值大于地面气温的增暖值,这与该地区海冰减少的趋势一致。然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带,大气的降温幅度大于地面降温值,特别是在冬季。副热带地带的大气呈现增温异常趋势,而赤道带则出现降温趋势,且对流层温度异常值大于对应的地面温度异常值。此外,南半球的海冰覆盖密度呈现增加的趋势,与北半球海冰减少的趋势相反,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对流层大气气压和温度距平符号相反的趋势得到解释。同样,南极洲边缘地区的海冰密度也存在区域差异,部分区域增加,部分区域减少,这与对流层大气温度和气压距平的分布情况相对应。这些不同纬度带和地区的下垫面气候异常,主要受到大气四圈环流异常和局地气候扰动系统的直接影响。显然,这种几十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异常趋势,难以用联合国资助下形成的 “正反馈放大和开关机制” 这一所谓的 “科学共识” 或 “国际共识” 来解释。科学结论不能简单地用投票的共识得到。
天气学和气候学在上世纪初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当时对极地地区的气象观测相对匮乏。在现代天气图上,北极附近每天都有极涡低压活动;而在气候学的三圈环流理论中,描述的是极地下沉高压。这种天气学和气候学对北极环流系统描述的差异,是科学研究中典型的脱节现象,难以同时出现在同一本气象学教科书中和科普著作中。气候异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科学问题,而人类活动排放则更直接地引发了环境污染问题。例如,2016 年华北地区雾霾日数众多,雾霾浓度极高,12 月份就出现了八次雾霾过程,每次持续 2~3 天。在浓雾霾天气下,空气气味刺鼻,能见度极低,仅为百米左右。从大气异常变量来看,这是在高压扰动下,近地面形成异常逆温层所致。在这种高压异常天气系统下,如果没有大气污染源,原本应该阳光明媚,地面温度偏高。然而,由于近地面异常逆温层中的雾霾遮蔽了到达地面的阳光,导致地面温度异常偏低。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 世纪美国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温度异常与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异常呈现相反的变化位相,即温度异常偏低时,化石燃料碳排放异常偏高,反之亦然。近百年全球年平均温度的年代际异常也与四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异常反位相。温度低需要人为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碳排放肯定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这里的因果关系是常人容易解释的。
近百年来有较好的高时空分辨率气象观测资料,特别是气温观测资料。人们可以把这些无观测误差的、去除瞬变气候温度后的气温异常序列分解为两个分量:自然变化的异常分量和人类活动的异常分量。科学家们的任务是把自然变化的异常分额和归因理清楚了。那么,人类活动的异常分额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减运算了。
气候异常的归因问题犹如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横亘在全球科学家面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领域科学家的紧密合作。气象学家凭借其对大气物理过程的深入理解,提供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演变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海洋学家研究海洋的热容量、洋流运动,揭示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机制;生态学家关注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生态系统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地理地质学家从宏观地理环境演变的角度,分析不同地区气候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在合作过程中,各领域科学家需要共享数据、交流研究成果,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型。这些模型要能够准确模拟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和地貌变化过程中的过去气候演变,才可能有预测未来气候趋势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获取真实可靠的现代观测资料,这需要不断优化气象观测网络,提高观测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收集大量长时间的气候代用序列和研究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演化史,也都是至关重要的工作。通过分析树木年轮、极地冰芯、湖泊沉积物等自然档案,我们可以追溯过去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气候信息,为研究气候的长期变化规律提供宝贵的历史数据。然而,获取这些代用序列并非易事,需要科学家们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偏远地区进行实地采样,并结合精心设计的实验室分析方法,才能从这些自然档案中提取出准确的气候信息。
这本书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气候科学的大门,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们认识到气候研究的复杂性、重要性和艰巨性。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事件,相信科学,共同为保护地球家园的气候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维宏 2025年1月1日
作者简介
理查德·B.艾利(Richard B.Alley),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高讲席教授埃文·普格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表了20多篇科学论文,还是美国PBS著名纪录片《地球:操作手册》的主持人。
译者简介邬锐,上海市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气象高级工程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复旦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特约研究员,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特聘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戏剧治疗师。在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东方广播中心等节目中任长期嘉宾主持。
-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8.8¥29.0 -
屋子里有位数学家
¥23.6¥59.0 -
物种起源
¥10.0¥36.0 -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
¥16.8¥56.0 -
我的世界观
¥10.4¥36.0 -
趣味代数学
¥14.4¥42.0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2.9¥39.8 -
现在有多长
¥21.3¥48.0 -
看花是种世界观
¥16.7¥58.0 -
这不科学!如何科学地思考伪科学
¥22.4¥68.0 -
怪奇问题事件簿
¥13.5¥39.0 -
袜子:隐秘的安慰
¥12.4¥38.0 -
科学全知道-那些古怪有趣的科学现象
¥18.4¥45.0 -
植物不简单
¥20.5¥65.0 -
0,无穷大和糟糕的13
¥24.1¥56.0 -
宇宙已知和未知的一切
¥17.8¥48.0 -
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时间杂学
¥16.9¥49.8 -
花间鸟语:花园里的歌唱家
¥21.3¥58.0 -
你一定爱读的古怪科学
¥15.9¥49.8 -
密林侦探:无人相机捕捉到的自然
¥24.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