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文化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研究

包邮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文化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研究

1星价 ¥63.5 (7.2折)
2星价¥63.5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4657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52046571 ; 978-7-5520-4657-1

内容简介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历史视角看,是在发端处即受先发国家影响的后发现代化。先发国家为扩大资本积累规模提升资本积累效率,利用军事殖民等方式将后发国家从传统社会拉入现代社会,使后发国家作为其“适格”的寄生供体,在文化上表现为凭靠先发优势形成对后发国家文化权力优势,制造“标准”以范导后发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从社会视角看,先发-后发结构绝非各国独自发展的时间先后问题,而是资本积累结构下共在的剥削与被剥削,寄生与被寄生。揭示先发国家文化权力背后的资本积累结构,厘定后发国家自身发展的可能路径,这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前提性工作。

目录

导言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事理论建构

一、 理论活动是实践活动自身区分的产物

二、 理论活动总是与特定的生存实践相勾连

三、 现代化理论蕴于社会历史现实中

四、 近代国际关系结构衍化的基本线索

五、 先发国家的观念制造和知识生产对后发国家的范导行为

六、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

七、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一体展开


**章 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 变局时代的实质与内涵

一、 全球资本积累活动中的先发-后发结构

二、 对资本积累结构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几次实质推进

三、 资本积累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知识生产活动的基础性影响


第二章 理论建构的文化结构: 知识的生产方式与活动主体

一、 知识生产方式:先发-后发结构衍生的文化霸权结构

二、 知识生产主体: 学科分工的建制及其对评价权的垄断

三、 文化权力势差支配下的理论前提及其解缚


第三章 理论建构的社会心理前提: 理论活动中的非理性前提

一、 知识生产中后发国家发展经验的“质料化”危机

二、 先发-后发结构下知识生产中的情绪导向

三、 先发-后发结构下知识生产中评价逻辑与行动逻辑分裂


第四章 理论建构的后发属性: 不同时期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理论建构史梳理

一、 先发国家现代化理论对后发国家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影响

二、 文化霸权理论背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先发后发结构

三、 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及其现代化理论建构


第五章 理论建构的具体化原则与展开逻辑: 唯物史观的具体化

一、 理论建构的起点: 反思现实的理论化过程

二、 国家与世界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 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 唯物史观具体化角度的中层研究

第六章 结语:“请循其本”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认识世界是人的生存实践本性的内在环节,因而是必然的

三、 人的生存实践条件的变化,是认识变化的根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结语:“请循其本”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不是人的主观意欲,而是人的生存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人在世界的某个具体生存场景之中的生存为前提和展开场域的。人,本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实践活动,包括那些宣称自己是以世界为对象,进而以自身为主体地将自己与世界视为判若二分的对象性活动,也是以“人生在世”的形态为基础的,与世界的二分是以在世界之中为前提而拟制出来的二分。

人在实践活动中将自身与世界区分开来。在生存实践活动中,人把自己变为主体,世界变为客体;具体到观察活动中,人以自身为观察者而将世界视为被观察者,正是在将此种观察者误认为是站在世界之外的“客观的”“价值无涉的”观察者的活动中,人才会视觉中心主义地将世界变为被人所观察的,矗立在人对面的对象。因而,人们对于永恒性理论(对世界观察与分析所获得的)的追求,有着实践活动本身的活动特点上的诱因。

人以自身的生存实践活动,在世界之中求生存和谋发展。人的生存实践具体表现为,通过改造人所处生存世界的现实状态,以便让该生存世界转变为更适合人生存的形态而存在(从石器到铁器的工具优化如此,从渔猎到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亦如此),这是一个不断推动自在的存在转为属人的存在的活动过程。(转变的是人的存在作为生存世界的基本条件逐渐有了自在的存在的特征,而后再次被转化,人类历史以此来不断向前。)人基于自身的生存实践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产生某个目的,需通过外部世界的条件来达成这一目的。世界从自然而然的世界,变为属人的世界的逻辑,其核心在于目的。围绕着目的,自在自然上,由此就附着了一层价值的排序。自在自然中本无高低优劣的诸要素,由于其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具体目的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从而对人来说也就呈现出具有生存情境下的不同的价值状态。正因为人们的具体的生存实践状况不同,不管这种不同是空间上的,如地理要素造成的不同,还是时间上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而引致的不同,它们都会造成人的具体生存境遇下的实践活动目的不同。而这一目的不同,带来的是诸多自在自然的诸要素的价值评价系统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价值排序系统在构造的过程中所依凭的价值聚焦点和价值计算方式的差异,会表现为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结语:“请循其本”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不是人的主观意欲,而是人的生存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人在世界的某个具体生存场景之中的生存为前提和展开场域的。人,本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实践活动,包括那些宣称自己是以世界为对象,进而以自身为主体地将自己与世界视为判若二分的对象性活动,也是以“人生在世”的形态为基础的,与世界的二分是以在世界之中为前提而拟制出来的二分。


人在实践活动中将自身与世界区分开来。在生存实践活动中,人把自己变为主体,世界变为客体;具体到观察活动中,人以自身为观察者而将世界视为被观察者,正是在将此种观察者误认为是站在世界之外的“客观的”“价值无涉的”观察者的活动中,人才会视觉中心主义地将世界变为被人所观察的,矗立在人对面的对象。因而,人们对于永恒性理论(对世界观察与分析所获得的)的追求,有着实践活动本身的活动特点上的诱因。


人以自身的生存实践活动,在世界之中求生存和谋发展。人的生存实践具体表现为,通过改造人所处生存世界的现实状态,以便让该生存世界转变为更适合人生存的形态而存在(从石器到铁器的工具优化如此,从渔猎到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亦如此),这是一个不断推动自在的存在转为属人的存在的活动过程。(转变的是人的存在作为生存世界的基本条件逐渐有了自在的存在的特征,而后再次被转化,人类历史以此来不断向前。)人基于自身的生存实践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产生某个目的,需通过外部世界的条件来达成这一目的。世界从自然而然的世界,变为属人的世界的逻辑,其核心在于目的。围绕着目的,自在自然上,由此就附着了一层价值的排序。自在自然中本无高低优劣的诸要素,由于其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具体目的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从而对人来说也就呈现出具有生存情境下的不同的价值状态。正因为人们的具体的生存实践状况不同,不管这种不同是空间上的,如地理要素造成的不同,还是时间上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而引致的不同,它们都会造成人的具体生存境遇下的实践活动目的不同。而这一目的不同,带来的是诸多自在自然的诸要素的价值评价系统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价值排序系统在构造的过程中所依凭的价值聚焦点和价值计算方式的差异,会表现为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人与动物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核心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殊结构: 动物只能顺应世界而生存,世界对动物来说是给定的先在条件。角马在某个地区生存,是因为该地区有着符合角马生存习性的自然条件。而一旦该地区的环境发生变化,自然条件不再符合角马的生存习性,其结果就是: 角马需要通过迁徙的方式,去寻找新的适应角马生存的环境以便继续存在下去。否则,角马要么通过突变的方式适应这个已经变化了的自然条件,即所谓自然选择;要么就因为没有适合的生存条件而灭绝。而人则不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改变现有生存条件,让生存条件以符合人生存需求的形态而存在。因而,当我们说通过实践活动将自在运行着的世界转变为属人的世界的时候,这意味着: 人根据自己的生存目的来审视世界,并且按照自己的生存目的与世界打交道。因此,绝不存在超出人的目光的所谓“神的目光”,所谓“价值无涉”的脱离人的生存实践维度的对世界的“客观”的理解。但这一目的也绝非简单的人的纯粹主观的想法。目的的实现依赖于时空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要实现目的,人就要去认识并利用自然世界的规律。目的的产生,同样不是纯粹主观的。某个社群主流的目的总是与文化传统相关,而该文化传统的形成,必然与其生存实践所处的自然条件相关。


从这两点看,目的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产物,准确地说,目的是以实践活动的主客观辩证统一为基础的。


这是本书以文化哲学为切入点来整体性地思考理论活动的前提、形态、结构与运行逻辑,并以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提供清晰的理论前提和价值根据的原因所在。


而目的本身也是历史性的,是历史性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形成初期,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总是直接牵连着对生存环境的改善。对于石器的使用,对石器的打磨与优化,总是与特定的能够改善生存环境的功用的实现直接相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是有别于优化人的生存环境的“另一个”目的,而是优化人的生存环境的*终形态。因而,它不是虚悬于未来的某个特定的生存样态,而是一个人类在自身的实践活动的特定活动形态的支配下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活动在不断推进的方向。因而,每个历史时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对这些观点的判断绝不是“都一样”“没有对错高低”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式地和稀泥,历史大势、历史的前进方向就存在于对人、对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的追求之中。因而,站在历史大势一边,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归根到底就是站在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边,站在人类解放事业一边。


二、 认识世界是人的生存实践本性的内在环节,因而是必然的

将世界改造为适合人生存的状态,首先要对要被改造的对象,也就是我们正身处其中的世界,即我们的生存环境,及其运行规律有所了解,生存实践活动的本性就内在地蕴含着要去认识世界的必然性要求。因而,认识世界,也不仅仅是人的主观意欲,认识世界是由人的实践的生存本性所决定的。只不过,它具体表现为个人意欲对世界做出认识,或者说,它是以个人在自己意欲的驱动下要去认识世界的方式具体实现的。

认识表现为去理解客观世界运行的规律。而由于在此认识活动的初始和认识活动的全程中,人都已然是身处生存实践将之分裂后的“人生在世”状态中,人与世界的主客二分关系是在认识活动的初始处就被作为认识的初始状态而存在的。(人是主体,世界是客体;人是观察者,世界是观察对象。)因而,人就有了一种自己是在世界之外“客观中立”地观察世界的错觉,又认为自身对世界“客观中立”的观察得出的就是世界固有的纯粹的“客观规律”,从而又产生了一个经久不灭的成见: 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认识,找到这个世界上永恒不变、永恒有效的“客观规律”体系。故而,认识活动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总是表现为一种新的认识通过批判曾经的认识成果并非永恒不变且永恒有效,来强调自己的认识成果的永恒不变和永恒有效。从而认识的历史,就成了满是观念“尸体”的战场。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思想史或哲学史,也只能是材料的堆砌。而“哲学就是哲学史”,则意味着人类思想历程有了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可循。对这一内在发展规律的说明,也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类思想的贯通。历史绝不是过往材料的堆砌,而是还包含着立基于当下的某种对过去材料的整理方式,以及在此整理方式下的对历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理解。


要真正找到人类认识历程的内在发展规律,只能从作为人的认识活动之基础的人的生存实践的内在发展规律着手。人的生存实践的历史性表现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发展,以及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发展历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上,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缺乏对历史性的生存实践的基始性作用的理论自觉,人的认识活动就只能表现为单纯膨胀的意欲追求永恒的知识的僭妄,以及由思想逻辑的宰制着世界的理性的迷狂。现今那种认为认识活动及其成果是独立独力衍化的成见背后,是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分工后,在进一步不断细化的分工中,某些分属精神劳动分工细化后的产物的学科实体建制的独断叙事罢了。认识活动同样是历史性的,它导源于并立基于认识主体本身的历史性,认识主体一旦遗忘了自身的历史性,认识活动就会陷入经验主义唯我论的泥淖。


三、 人的生存实践条件的变化,是认识变化的根源

认识的变化根源于生存实践之条件的变化,人们怎样生存,人们就怎样认识。认识的目的内在于实践之中。

认识表现为对人、事、物,即对自身生存境遇的规律性把握。并以此规律为生存实践提供指导,以便实践在顺应生存境遇之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成实践的目的。因而,认识活动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其内核都在于理解和把握人的实践活动所要面对的世界。又因为作为认识主体的具体的人,他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的,因而认识呈现出这样一种样态: 身处世界之中,来认识世界。身处世界之中,意味着认识主体来自世界,受世界的具体状况影响。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是在作为前提而存在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意味着,**,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总是以潜在的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为前提的,区别只在于他去认识世界时,对自身的这一生存论前提是否有所觉察。第二,由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对世界的改造,生活世界必然表现为历史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作为认识世界之前提的人与世界关系也是历史性的。要形成对自身生存论前提的觉察,就必然是历史性地不断进行的。因而这一前提,在具体历史时期中是确定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又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亚里士多德没有能从价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价值形式中,一切劳动都表现为等同的人类劳动,因而是同等意义的劳动,这是因为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以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为自然基础的。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而这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占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正是在这里闪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辉。只是他所处的社会的历史限制,使他不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实际上”是什么。


实践的目的,同样与认识相关。一个身处特定历史时代的人,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之下,会对自身所处的世界以及该世界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形成特定的理解与把握,这一理解与把握,决定着一个人在该特定生存境遇中要通过实践活动取得对生存境遇的何种改善和优化。也就是说,身处具体的历史性的生存境遇中的个人,他的实践目的的形成有赖于其在该历史性的生存境遇中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内容,这一认识水平和认识内容,规定着该历史性的实践主体对于何为改善、何为优化等问题的判断,进而影响着实践主体的具体行为选择。这是认识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所在,也是认识活动能否实现自身参与实践并推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调适、优化与创新的本真功能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所在。


综上,作为认识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和认识成果的表现形式——理论,它内在于实践,是作为人的本性的生存实践活动的自身区分。即回到本书开篇导言中所论,理论得以展开,这是由作为人的本性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一结构所决定的,理论活动对自身在这一结构运行中的位置、角色、功能等的反思,是知识生产在主体自觉的前提下,“思入时代深处”,发挥其本真功能: 将生存实践对象化为理论自身的“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从而推动实践活动方式的调适、优化与创新。

作者简介

王晓兵,1985年9月,男,内蒙古通辽市人,法学博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与知识社会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