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753343271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412
- 出版时间:2002-02-01
- 条形码:9787533432713 ; 978-7-5334-3271-3
本书特色
在“木犁书系”中,如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子系:补天文丛。单从名称看,其中的寓意似乎不难理解。女娲补天的传说早已经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很基本的常识性内容了。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的概念本来说法是多义的,既可指自然之天,也可指义理之天。在这里,我们倒不妨站在某种当代的立场上,将其“合一”起来,借指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我们的科学。
谈到科学,同样也是在更现代的立场上,我们并不仅仅认为只有那些既成的具体的科学知识才是它的全部。与科学知识相共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也都可以被认为是科学整体的各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科学的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对于科学知识的“硬内容”和这样一些与之相伴的“软内容”的关注,也是同样需要兼顾而不可厚此薄彼的。对于科学界以外包括其他领域的学者以及范围更广的广大公众来说,后一部分内容甚至也许更加重要,只有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和科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但是,在国内以往的科学普及和传播工作中,传统的科普,也即只注重对具体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一直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随着与国际相接轨的过程中对更先进的科普理念的学习,国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类似于“公众理解科学”那样新式的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工作中,占首要地位的,就是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研究和传播。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努力也正是国际和国内大背景中所谓要沟通两种文化的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有了观念上的改变仅仅是**步,更重要是,将观念诉诸行动。当然,我们看到,在社会上,在学术界,致力于此的人士大有人在。他们,就是在科学传播领域中可敬的“补天者”。但不可否认,我们与其他在科学本身的研究和发展、科学传播工作、科学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得更好的国家相比,水平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意味着,要马上就拿出与新观念相适应的大量大部头的著作来满足学术界和公众的迫切需求,一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这部文丛中,我们选择的方法是,将目前那些已经公开发表的,以及部分尚未公开发表的与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内容相关的短篇文章,还有一些精彩的访谈等汇集起来。这种集多人成果,集中而且及时体现在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领域中“补天者”们*闪光的思想的做法,也许在目前阶段是可取、可行而且产生效果和影响*快的一种办法。
在我们的科学文化研究和科学传播的领域中,希望能有更多的“补天者”加盟。毕竟,我们是在“同一片蓝天下”。
内容简介
《跨越鸿沟―――文化视野里的科学》一书,是《中华读书报》“科技视野”专栏的集粹。主编王洪波、马建波,精心归纳了这个“炼石场”五年来出炉的各色彩石―――
“这山那山:两种文化的对峙”是一块双色石。在这里,人文学者的文化视角和自然科学家的视角高密度地碰撞、摩擦和交融。围绕现代高科技的功与过、罪与罚,学者们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周国平说:现代技术的真正危险,在于它“剥夺了一切事物的真实存在和自身价值”;田松认为,对科技的过分依赖,使现代人“正在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而徐友渔则认为,这是“反科技论者”的杞人忧天;电脑专家康言午更觉得文人们的观点匪夷所思,因为正是科学技术使人类更加自由。这样一来一往,打乒乓球似的交锋还见于赵汀阳、刘华杰、呼延华、吴国盛、方舟子、宫敬才等人的文章中。更有意思的是,栏目请来冯骥才、陈村、张炜、方方、叶永烈、阿来等作家为高科技打分。作家们各抒己见,有的打了高度赞赏的10分,有的打了颇为悲观的4分。从中人们看到,有的时候,“人文知识分子和自然科学知识分子之科学技术观念差距竟然如此之大”,似乎是地球的两极;而有的时候,“人文知识分子视野中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分子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又是那样异思突起,新鲜独特,振聋发聩,在冲突中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沟通与互补。这也正是这个栏目的独到贡献――本来科学与人文就不应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而应达到大文化概念下的殊途同归,“天”“人”合一。
“冷史热读: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一块火色石,论战的火药味照例挺浓。围绕“近代科学”的概念和“李约瑟问题”,席泽宗、江晓原、田松、刘兵、戈革等各路专家见仁见智、鞭辟入里的分析使人大开眼界,同时对国人“好古与攀高”的陋习提高了警惕。
“科学情种:第三只眼睛里的科学家”是一块杂色石,它介绍了十几位东西方科学家的另一面:“轮椅上的科学巨人”霍金的两次婚姻;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师生之谊;“超级科学明星”费曼的独立不羁;汤川秀树的“权卫兵”经历以及爱因斯坦的“真伟人”“伪伟人”之争……从而展示了科学家们人性的一面,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也有缺点的常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机器和令人生畏的科学偶像。
“绿色灰色:现代化大道上的忧思”颜色了然,它为向现代化迈进的人们敲响了环境的警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提醒人们保护大自然的天然责任。
还有“前沿风景:新时代的科学图景”、“鸡蛋骨头:批评性书评”和“四两千斤:时评”,可以说是几块黑色石,因为这里多为批评性的文字。从对“古盗鸟”的揭秘到对“民间科学家”的揶揄;从对“克隆”“抄袭”之作的抨击到对“少年院士”拔苗助长的担忧;从对粗陋轶事的批评到对“克莱登”的揭露;以至于对“纯水风波”“彩票中奖预测”“圣经统计学”“特异功能”等伪科学伪科普的讨伐……无不体现了求证求真的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匡正谬误的无畏科学精神。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传媒,赞美歌颂之声甚高而批评风气不足,而批评风气,正是科学求实精神的必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中炼就的火烫烫的石头正好可以补这处天之漏。
目录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且慢给科学技术定罪
渔民的落日
令人费解的人文精神
苹果=1+0:不是杞人忧天的幽默
没准的事和没门的事
物理学家试探“泡沫学术”两种文化论争热闹空前
中国作家给高科技“打分”
进化的故事令人绝望
何必为进化绝望
科学无禁区
可怕的倾向
数学家与诗人:一种惊人的对称
冷史热卖: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鸡与鸭与李约瑟——对于李约瑟问题的语境分析
中国古代有没没科学
科学的一般概念与中国古代的“科学”——与节世煇先生商榷
易经、计算机与思想的传承
是否“概念混乱”“逻辑荒唐”——答刘兵先生
神童并不一定像老头——致田松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也谈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好古与攀高
李约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质疑古代科学现代价值论
再论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
中国古代没有演绎逻辑吗
李约瑟工作的现代意义
两类文明的两个体系
科学情种:第三只眼睛里的科学家
……
前尚风景:新时代的科学图景
绿色灰色:现代化大道上的忧思
鸡蛋骨头:批评性书评
四两千斤:时评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孤独感
¥12.9¥30.0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就是有点不开心
¥12.9¥30.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她们
¥15.0¥46.8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精神内耗
¥12.9¥30.0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35.0¥58.0 -
姑妈的宝刀
¥9.0¥30.0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大自然饥渴症
¥12.9¥30.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八仙得道传
¥12.0¥40.0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小说家的假期
¥29.7¥52.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7.6¥55.0 -
不良情绪应急处理包--新式“文盲”
¥12.9¥30.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5.9¥49.8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6.3¥39.8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5.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