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
读者评分
4.5分

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

1星价 ¥13.7 (6.5折)
2星价¥13.7 定价¥21.0
商品评论(6条)
mia***(三星用户)

了解宋代文人文集的好书

了解宋代文人文集的好书

2017-08-09 19:56:28
0 0
shq***(三星用户)

挺有参考价值的目录学专著

对辨识宋人版本的流变很有用。

2015-08-05 14:40:05
0 0
图文详情
  • ISBN:780643802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
  • 页数:373
  • 出版时间:2003-05-01
  • 条形码:9787806438022 ; 978-7-80643-802-2

内容简介

《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学术研究专著。它注重对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探求与思考。其中,有从古文献学的角度进行典籍、文献的专门研究,也有在古代文献、古代典籍研究的基础上,多方位、多视角地审视典籍,审视中国文化,探求典籍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究它们的结合点。它立足于中国古代的典籍,立足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力求体现对古文献研究的特色,倡导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学风,并且提倡有新的切入点,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出有质量的,甚至是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套丛书是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策划和组织的。作者队伍的主干力量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的25所大学的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的教学、科研机构中的学者和若干家在全国有影响的出版社的专家。同时,也吸收全国各相关学科的学者的符合于这套丛书宗旨的学术研究专著。
这套丛书的书稿将在编委会、学术委员会和出版社分别审定合格之后分批推出。
承蒙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联合出版这套丛书。在此谨致真诚的谢意。
《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
2003年4月15日
目录

目录

前 言
一 徐铉集
二 张詠集
三 柳开集
四 王禹偶集
五 林逋集
六 穆修集
七范仲淹集
八 尹洙集
九梅尧臣集
一O石介集
一一 欧阳修集
一二 苏舜钦集
一一 办歼钦集
一三 李觏集
一四 苏洵集
一五 文同集
一六 司马光集
一七 王安石集
一八 三沈集
一九 三孔集
二O苏辙集
二一黄庭坚集
二二 秦观集
二三 陈师道集
二四 晁补之集
二五 唐庚集
二六 苏过集
一八 苏过集
二七 周紫芝集
二八 戴复古集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范仲淹《别集》四卷,宋时流传较为普遍,《直斋》卷一七、《宋史.艺文志》均有著录。衢本《郡斋》卷一九也有记载,但不见于袁本《郡斋》,而作者晁公武(?—— 1877)约卒于淳熙十四年前后,按理可能见不到淳熙十三年才由綦焕增补的《遗集》,更不必提嘉定五年(1212)饶州刻本重辑的《别集》,恐是后人所加。
作为一代名臣,范仲淹备受后人景仰,除了文集、奏议,他的一些家书、与友人信帖等,经其子孙采辑成编,亦在宋时广泛流传。人们希冀从这些往来书信文字中,获取修身律己做人行事方面的教益。《范文正公尺牍》,原本五卷,“其家所传,在正集之外”(《直斋》卷一
七),《宋史.艺文志》仅著录《尺牍》二卷,今《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翻元本则分上中下三卷,有家书及与交游书,概出于后人整并改编。宋时《尺牍》的刊刻,可以确考的是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 1 76)桂林郡斋刻本,见《四部丛刊》初编本《范文正公尺牍》卷下末附张拭跋,跋文言此“文正范公帖,得之文定胡公家”,未言卷数。张拭跋后又有“口口口年”朱熹跋,为“范文正公与其兄弟之书”而作,则朱熹所见仅为范氏尺牍的一部分内容,并不一定是因《尺牍》全书的刊刻出版而发,很可能是后人刊刻《尺牍》时所附入。
约一百六十余年之后,元代至元再元三年(1337,按:元世祖及元惠宗都有至元年号,此称“再元”,故当为后者),范仲淹八世孙范文英,因“旧刊于郡庠”的《文正公尺牍》岁久漫漶,遂于家塾岁寒堂“命工锓梓”。所言旧板当即淳熙三年(11 76)桂林郡斋刊刻之书板,范文英此次乃据旧板重新刻印为《尺牍》三卷:家书、与韩魏公(琦)、(其他)交游,后附张拭跋、朱熹跋及范文英刊刻牌记,则可以推测宋淳熙刻本也是一个三卷本。《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存目》谓《范文正公尺牍》“今止三卷,则陈振孙所改编也”,不知所据。
今有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全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著录为宋乾道间刻本(《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我们已经知道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有俞翊鄱阳郡斋(饶州州1学)刻本,不知其集名,不知其卷数,如果它和日本藏的乾道本是一个本子的话,那俞翊刻本的原貌,今天仍旧可以完全得见。但是实际上范仲淹的(别集》,是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綦焕辑编刊刻的《遗集》’于宁宗嘉定五年(工2工2)饶州重刊增订后的定名,所以乾道刻本是不可能收有晚出”别集四卷”内容的,故疑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乾道间刻本”著录有误。核《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该本半页12行行2。字,除有元祐四年(1089)苏轼序、乾道丁亥(三年)俞翊跋外’还有淳熙丙午(十三年)綦焕跋以及“嘉定壬申(五年,1212)仲夏重修”题记与“朝奉郎通判饶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宋钧,朝请大夫知饶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赵伯檝”衔名。所以实为“南宋乾道中饶州路刊刻、淳熙补刻、嘉定又修”之本。
范仲淹的文集、奏议、书信以及后人所编年谱、祭文、遗事录等等,将这些内容统统汇总合刻并成为后世*通行的本子,出于元代褒贤世家(范氏)家塾岁寒堂,因为当年范仲淹去世之时,仁宗皇帝曾亲自用篆文题写墓碑,许为“褒贤之碑”,故范氏子孙便一直自称为“褒贤世家”。元天历至正间岁寒堂刻本。收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遗文一卷、年谱一卷、年谱补遗一卷、祭文一卷、义庄规矩一卷、褒贤祠记二卷、鄱阳遗事录一卷、遗迹一卷、言行拾遗录四卷,总计42卷。《四部丛刊》初编所收为明翻元天历本(按:即嘉靖范惟元校刻本),亦为四十二卷,内容包括:(1)《范文正公文集》,首有苏轼叙及“天历戊辰改元(1328)褒贤世家重刻于家垫岁寒堂”的牌记,次为目录(含细口),有“后学时兆文校正,后学黄姬水校正,后学李凤翔校正,十五世孙启义同校,十六世孙惟元同校”题名5行。正文半页11行行21字,左右双边,书口上方题写刻字字数,中间为书名简称、卷数、页码,如“文正集卷一,一”。下方为刻工姓名。虽然同样是文集二十卷,但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北宋刻本二十卷编卷却不尽相同:卷一古赋、古诗,卷二古诗,卷三、四律诗,卷五义、论、议、赞,卷六颂、述、序,卷七记、书,卷八、九书,卷一○祭文,卷一一碑,卷一二、一三墓志,卷一四墓表、书碑阴,卷一五、一六、一七表,卷一八状,卷一九状、剳子,卷二。赋。显然是尽量将同一类文体作了归并,不再像北宋刻本那样常常一体分跨两卷,但总的序次基本一致,仅卷二○赋北宋刻本可能在卷一(今存北宋刻本卷一为抄配,故不详原本面貌)。(2)《范文正公别集》四卷,卷一为古诗、律诗,卷二、三赋,四序、启、剳子、赞等,目录后及正文卷一后皆有时兆文等五人校刊题名,卷四末有俞翊跋、綦焕跋以及嘉定壬申(五年,1212)仲夏重修时宋钧、赵口口等衔名3行。(3)《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二卷,目录后有“元统甲戌(二年,1334)褒贤世家岁寒堂刊”牌记,正文后亦有时兆文等校刊题名5行。(4)《文正公尺牍》三卷,有目录,有时兆文等题名,卷末有宋张拭跋、朱熹跋以及“先文正公尺牍旧刊于郡庠,岁冬漫漶,今命工锓梓,刊置家塾之岁寒堂,期与子孙世传之。至元再元丁丑(三年,1337)正月甲子日八世子孙文英百拜谨识”牌记。(5)《范文正公年谱》一卷,无署名。据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范时崇岁寒堂本,实为宋楼钥编次,元天历三年八世孙范国儁刊刻并撰题识。6)《年谱补遗》一卷,疑即出于范国儁。(7)《言行拾遗事录》四卷,出《魏公别录》、《沈括笔谈》(即《梦溪笔谈》)、《长编》等书。(8)《范文正公鄱阳遗事录》一卷,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陈贻范编,有其自序。(9)《遗迹》一卷,分吴中遗迹、白山遗迹、洛阳志、西夏堡寨等。(10)《义庄规矩》一卷。(11)《褒贤集》一卷,录褒贤之碑、宋欧阳修撰《范公神道碑并序》、富弼撰《范公墓志铭》、张唐英撰《文正公传》。(12)《褒贤祠记二卷》,以及朝廷优崇、遗文、诸贤赞颂论疏、祭文等等。据清康熙范时崇刻本范能浚《后序》谓:“褒贤祠记、碑传、规矩、言行、拾遗、遗迹、忠宣遗文诸种则元统(1333一1335)中世孙文英又得鄱阳别本,续刊以补集后。”
简言之,《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原为元天历元年(1328)刻板;《别集》四卷,有宋嘉定五年(1212)原本;(政府奏议)二卷乃元元统二年(1334)刻板;《尺牍》三卷为至元再元三年(1337)刻板。《年谱》一卷及《年谱补遗》一卷为天历三年刻板。《褒贤祠记》等附录为元统间刻板。上述各集初由元天历迄至正问范氏八世孙文英等汇总校刻,至明嘉靖间又经时兆文、黄姬水、李凤翔以及范氏十五世孙启义、十六世孙惟元五人重新校正、刊刻,故全书四十二卷版式统一,既保留了元岁寒堂的旧牌记,又于正集、别集、奏议、尺牍、年谱各集中增加了时兆文等校正题名5行。
范仲淹集明清两代的刻本,大多祖元范氏岁寒堂刻本,且多为范氏后裔所为,他们或修版重印或据以校刻。如①元天历至正间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明修本,②明嘉靖范惟元刻本,皆是四十二卷。又有称《范文正公集》四十八卷者,如③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范时崇岁寒堂刻本,④道光十年(1830)范玉琨岁寒堂刻本,⑤宣统二年(1910)苏州范氏重刻岁寒堂本等。
其中③范时崇刻本《范文正公集》四十八卷,较元刻本四十二卷区别在于:原《褒贤祠记》二卷变成《褒贤集》五卷(传志碑铭祭文一卷、朝廷优崇一卷、碑记二卷、宋元诸贤赞颂论疏一卷);除遗文一卷外,原祭文一卷扩充成碑记祭文二卷,再加上制词优崇本传一卷、名人题跋一卷,共编成《补编》五卷。而正集、别集、奏议、尺牍等的编卷则皆无差异。此本半页11行行2l字,白口,版心下方刻“岁寒堂”3字。其《政府奏议》二卷前有宋韩琦序,《年谱补遗》后有元(范)国儁題记,皆为《四部丛刊》初编本所无。据此本卷末清康熙四十六年707)文正书院主奉十九世孙范能浚、“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二十一世孙范时崇《重刻范文正公忠宣公全集后序》,当时岁寒堂旧板已经不存,惟有明熹宗天启(162工一1627)中云间刻板,亦已蠹坏,脱漏缺损严重。康熙四十年范时崇捐赀,命能浚主其事。后能浚以家藏诸旧本集众裔孙校勘,将各种附录“稍为序次而条分诸目”,又新辑遗文等为《补编》五卷附后,开工于康熙四十四年仲秋,至四十六年暮春完成。故此本较《四部丛刊》初编本整饬,尤其各项附录不再显得“断续错乱”。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