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学实验教程

形态学实验教程

1星价 ¥23.2 (8.0折)
2星价¥23.2 定价¥2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52843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07-10-01
  • 条形码:9787561528433 ; 978-7-5615-2843-3

节选

br />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高尚品格
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创新性医学人才的培养锻造过程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无疑是其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
科学作风,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协调地发展。
    医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一种既
能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基本上是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的完整知识被分割隶属于不同的学科和课程,实验教学
基本上依附于理论教学,多为重复性、验证性实验。而且由于授课时间先后的不同,使形态学
课程之间存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不易在同一时段有效体现,造成了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
接不良、知识体系的脉络分割等弊端。因此,建立新的形态学科实验教学模式,在整体教学设
计上,全面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线,密切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之间以及形态学科
问的相互联系,创建以学为主的教学环境,围绕自主学习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形态学实验教程》融合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淡化原有的学科界
线,以器官系统为脉络,贯穿细胞一组织一器官、正常一异常、健康一疾病的“整体性”主线,强
调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针对高职高专的实用性,注重前期内容和后续内容的衔接。教材内
容丰富,文字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充分体现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形态学特点。实验项目中
设置的临床病例讨论、实验报告、复习和思考等栏目以及附录的临床病理工作简介等,对于培
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密切医学基础
课程与临床课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将起到较好的先导和推动作用。
    目前,适合形态学科实验教学的教材并不多见,《形态学实、验教程》的问世将进一步促进高
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领域的改革、探索和研究,为培养实用型高等医学专门人才做出贡献。
福建医科大学
2007年8月于福州

前言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学实验课在高职高专
教育实践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培养“有知识、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医学高级人才
的启蒙和重要桥梁作用。随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许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将学科功能
相关、教学手段相似的专业融合优化,建立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以适应实验室体制改革。在
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程序式”教学法即灌输式,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学
法转轨。在教学手段上提倡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科学实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被动
变主动,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和观察事物的兴奋感,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即严谨的
科学作风、严密的科学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本教材,以满足
当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学改革需要。
    《形态学实验教程》是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课程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合为
一体,是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组织编写此书的过程中,我们力争教材
的全面性、系统性、先进性,强调高职高专特色的实用性。“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
实验课的研究材料主要来自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动物实验等。只有熟悉正常人体
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学好病理学在异常情况下的形态结构改变。学生在学习病理学实验
课时往往忘记正常的组织学结构,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效果。为此,我们把病理学
和组织胚胎学两门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便在实习病理实验课时直接有针对性地复习
组织胚胎学内容。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挑选正常组织及病理组织镜下彩色图
谱各96幅,以便学生对正常组织与病变后的组织结构变化进行比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习效果。同时设有临床病例讨论、实验报告、复
习和思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临床知识打下基础,对培养实用型高等医学专门人才具有
重要作用。
    本书内容丰富,文字简明扼要,图版真实清晰,图文并茂,充分突出组织胚胎与病理形态
学特点,适于高职高专、五年一贯制、中专医药院校开设“正常人体学”、“组织与胚胎学”和
“病理学”等相关学科形态学实验教学使用。
    本书由唐忠辉和邓建楠担任主编。具体分工:唐忠辉撰写**篇绪论1.1、1.2、1.5
~1.7、第二篇总论2.5~2.8、第三篇各论3.10~3.18和相应第五篇附录I~Ⅱ,邓建楠
撰写第二篇总论2.1~2.2、第三篇各论3.6~3.7、第四篇人体胚胎发育和相应第五篇附
录Ⅱ,庄丽莉撰写**篇绪论1.3~1.4、第二篇总论2.3~2.4和相应第五篇附录Ⅱ,杜
志昭撰写第三篇各论3.1乙3.2,黄建斌撰写第三篇各论3.3~3.4,许一超撰写第三篇各
论3.5、3.8~3.9和相应第五篇附录Ⅱ。陈惠华、陈桐君、周勤、林彩环、林燕燕、蔡晓莉、
黄丽红和郑源海协助打稿、拍摄和编辑等。全书由唐忠辉和邓建楠统稿,得到林永富和
吴德荣审阅。
    编写本书过程中,得到了原福建医科大学校长陈丽英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
院院长黄爱民教授二位同行专家的指导,同时得到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领导和福建师范大
学生物科学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教材建设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热忱欢迎使用本
书的教师和同学惠予评议和指正,指出它的错误和欠妥之处,以便今后继续修订和改进。
  唐忠辉
2007年8月

第三篇各论
3.1  实验九  消化管(Digestive Canal)
    [目的要求]
    (1)熟悉消化管管壁的共同组织结构特征。
    (2)掌握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特点。
    (3)熟悉食管、结肠的组织结构特点。
    (4)了解十二指肠、回肠和阑尾的组织结构特点。
    [实验内容]
     3.1.1组织切片     3.1.2示教片   
    (1)食管    (1)十二指肠   
    (2)胃底   1(2)回肠   
    (3)空肠   (3)结肠   
        (4)阑尾    J
    3.1.1  组织切片
    (1)食管(esophagus)横切面观
    材料:动物食管切片
    染色:HE染色
    肉眼观察:食管横切片染成红色,近似圆形,粘膜皱襞突向管腔,因此管腔狭窄而不规
则。
    低倍镜观察:食管壁近腔面染成紫红色较厚的部分为粘膜上皮。其外围染色较淡的是
粘膜下层,粘膜下层的外围染色较深的是肌层,食管的*外层为纤维膜。在低倍镜下,从内
向外依次观察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①粘膜层:
    上皮:上皮较厚,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胞质染成红色,细胞核染成紫蓝色,基底部
的细胞染色较深,凹凸不平并与固有层紧密相连。
    固有层:由细密结缔组织组成,染成淡红色,可见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断面。
    粘膜肌层:为一层较厚的纵行平滑肌。
    ②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可见粘液性或混合性的食管腺以及小血管断面。粘
膜层和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凸起形成皱襞。
    ③肌层:分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根据取材部位不同,肌组织类型也不同,食管上段为
骨骼肌,下段为平滑肌,中段为两种肌组织混合(图3—1—1)。
   ④外膜:为纤维膜,由结缔组织组成。
    高倍镜观察:食管腺有两种:
    A.粘液性腺泡:由粘液性细胞组成,胞质内含粗大的粘原颗粒,在常规制片中被溶解,
所以胞质染色很淡。胞质顶部可见网状空泡,细胞核扁平位于基底部。细胞分泌粘液。
    B.混合性腺胞:由粘液性细胞和浆液性细胞组成。浆液性细胞常位于腺泡底部或附于
腺泡末端形成半月。浆液性细胞的细胞质染色较深,核圆形紫蓝色位于细胞基底部。
    (2)胃底(fundus of stomach)
    材料:动物胃底切片
    染色:HE染色
    肉眼观察:胃底切片为紫蓝色长条状,一侧凹凸不平呈波浪状为粘膜层,其相对的一侧
为外膜。
    低倍镜观察:胃底切片从内向外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
    ①粘膜层:
    上皮:胃底部粘膜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向下凹陷形成胃小凹。
    固有层:充满大量管状的胃底腺,排列紧密,腺的上部染色偏淡红色,腺的下部染色偏紫
红色。
    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呈红色,位于胃底腺与粘膜下层之间。
    ②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无腺体,可见小血管断面,染色较粘膜肌层淡。
    ③肌层:很厚,由平滑肌组成。可见内斜行、中环行、外纵行三层,各层不易分清,染成红
色。
    ④外膜:为浆膜,由浆膜和结缔组织构成,染成淡红色(图3—1—2)。
    高倍镜观察:重点观察粘膜层。
    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这是一种表面粘液细胞,细胞排列紧密界限清楚,细胞核椭圆
形染成紫蓝色,整齐排列在细胞基底部。胞质染成粉红色,细胞顶部内含大量粘原颗粒,在
常规制作切片中被溶解,所以顶部胞质较清亮。上皮向下凹陷形成胃小凹(图3—1—3)。
    ②固有层:大量管状的胃底腺排列紧密,由于切面关系可见胃底腺的横切面、斜切面和
纵切面,并可清晰辨认主细胞和壁细胞。
    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在胃底腺颈部,可见较多壁细胞,体积大呈圆形,核圆形居中染成
紫蓝色,胞质嗜酸性染成红色。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在胃底腺的底部,数量较多,细胞呈柱状,胞核圆较小,位于细胞
基底部,胞质嗜碱性染淡蓝色。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图3—1—4)。
    (3)空肠(jejunum)(绘图)
    材料:动物空肠切片
    染色:HE染色
    肉眼观察:空肠切片为红色条状结构,一侧较凹凸不平,有细小突起为粘膜层。与其相
对的一侧是外膜。
    低倍镜观察:空肠切片从腔面内向外依次可见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①粘膜层: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构成。粘膜向小肠腔面形成许多指状突起,称为
绒毛。固有层内可见管状的小肠腺排列紧密,腺管开口于绒毛根部,此处称肠隐窝。粘膜肌
层由薄层平滑肌组成,紧贴小肠腺基底部染红色。
    ②粘膜下层:位于粘膜肌层外面,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染淡红色,无腺体,可见血管断
面。粘膜层与粘膜下层共同突向管腔面,形成皱襞(图3—1—5)。
    ③肌层:由内环、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两层平滑肌之间可见肌间神经丛。
    ④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高倍镜观察:主要观察空肠粘膜层的绒毛和小肠腺。
    ①绒毛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吸收细胞数量*多呈柱
状,细胞核呈椭圆形,染紫蓝色,位于细胞的基底部,排列紧密而整齐。细胞质染淡粉红色,
其游离面可见染红色的线状结构称纹状缘,由吸收细胞游离面密集排列的微绒毛组成,具有
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作用。杯状细胞数量较少,分散存在于细胞之间,细胞核紫蓝色位于细
胞基部,顶部细胞质的酶原颗粒在制片中被溶解,故呈透亮的空泡状。内分泌细胞不易辨认
(图3—1—6和图3—1—7)。
    ②绒毛中轴:由固有层的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中央乳糜管和平滑肌等组成。
    毛细血管:在绒毛中轴可见大小不等的毛细血管断面。管壁由单层扁平上皮和基膜围
成,管腔内有时可见血细胞(图3—1—7)。
    中央乳糜管:在绒毛中轴除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外,还可见一条中央乳糜管,其管腔较毛
细血管大,管壁由内皮和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图3—1—7)。
    平滑肌:绒毛中轴内有散在纵行的平滑肌,呈细长梭形,胞质粉红色,胞核长椭圆形染紫
蓝色,位于细胞中央。平滑肌在绒毛的下部较多(图3—1—6和图3—1—7)。
    ③小肠腺:由绒毛之间的上皮向固有层内凹陷形成,位于固有层中。绒毛与绒毛之间有
小肠腺的开口。小肠腺内可见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潘氏细胞是小肠特征性细
胞,分布在小肠腺的底部,顶部胞质内含有分泌颗粒。但在制片过程中,颗粒大多被溶解,故
需特殊染色才能见到。
    3.1.2示教片
    (1)十二指肠(duodenum)
    材料:动物十二指肠切片
    染色:HE染色
    低倍镜与高倍镜观察:与空肠的结构基本相似,其特点是粘膜下层含有大量的十二指肠
腺,为复管泡状的粘液腺。
    (2)回肠(ileum)
    材料:动物回肠切片
    染色:HE染色
    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管壁结构与空肠相似,主要特点是:
    ①在固有层的一侧(肠系膜对侧)有集合淋巴小结存在。集合淋巴小结可穿过粘膜肌层
伸入粘膜下层内。
    ②与空肠比较,上皮内杯状细胞较多,管壁较薄。
    (3)结肠(colon)
    材料:动物结肠切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