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包邮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37.5 (7.5折) ?
1星价 ¥37.5
2星价¥37.5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108180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4
  • 出版时间:2007-10-01
  • 条形码:9787810818001 ; 978-7-81081-800-1

内容简介

《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立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当前中国的社会救助问题。它不仅阐述了社会救助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价值理念以及社会救助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还探讨了当前我国的自然灾害、基本生活、医疗、住房等的救助的重大现实问题。

目录

导论 一、社会救助的历史渊源 二、社会救助的概念界定 三、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四、社会救助: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阀” **章 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救助的价值理念 三、社会救助的特征与原则 四、社会救助的对象确定 五、社会救助的类型划分 第二章 社会救助与中国贫困问题 一、贫困的概念界定 二、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 三、当前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 四、治理贫困问题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社会救助:治理贫困问题的政策选择 第三章 基本生活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当前中国城市的*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当前中国农村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 三、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制度 四、基本生活救助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中国基本生活救助制度的改革设想 第四章 自然灾害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自然灾害救助的概念界定 二、自然灾害救助的历史考察 三、当前中国的自然灾害救助问题 四、自然灾害救助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的改革设想 第五章 法律援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法律援助的概念界定 二、法律援助的历史考察 三、当前中国的法律援助问题 四、法律援助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设想 第六章 教育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教育救助的概念界定 二、教育救助的历史考察 三、当前中国的教育救助问题 四、教育救助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中国教育救助制度的改革设想 第七章 医疗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医疗救助的概念界定 二、医疗救助的历史考察 三、当前中国的医疗救助问题 四、医疗救助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中国医疗救助制度的改革设想 第八章 住房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住房救助的概念界定 二、住房救助的历史考察 三、当前中国的住房救助问题 四、住房救助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中国住房救助制度的改革设想 第九章 社会互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社会互助的概念界定 二、当前中国的社会捐助 三、当前中国的慈善事业 四、社会互助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中国社会互助制度的改革设想 第十章 农村扶贫开发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农村扶贫开发的概念界定 二、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考察 三、当前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问题 四、农村扶贫开发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与农村扶贫开发 第十一章 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 一、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考察 二、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西方国家现行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四、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趋势 五、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br /> 宋林飞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
变化,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令世界瞩目。随着改
革发展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也开始出现了结构分
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改善人民生活奠定了基
础,也使贫富的距离拉大。在社会转型期,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一批失业下岗人员,其中
少数失业下岗人员及其家庭陷入贫困,其基本生活、
卫生医疗、子女教育等受到一定威胁;与此同时,残
障、老幼等弱势群体的问题也更加凸显。从社会学视
角来看,弱势群体是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
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
力和心理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贫困会激起祸乱。目前,
我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和社
会和谐发展都会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由于弱势群
体是社会的各个群体中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弱
  的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薄弱带,一旦社会各种矛盾
  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累积到相当程',社会风
  险将首先从这一*脆弱的群体身上爆发。当然,这种
  社会风险有的是直接表现出来的,有的是潜在的,在
  合适的外在条件下将可能演化为一定程度的矛盾
  冲突。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强调要努力形成全
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
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战咯任务,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
t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明确把不断提高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与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
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
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一起作为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使社会更加和谐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追求的
重要目标。在这一进程中,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有效
的社会救助意义十分重大。社会救助体现了政府和社
会对于困难人群的关怀,有助于促进社会认同,是社
会的。稳定器”;社会救助有助于缩小社会成员在竞
争起点上的差距,是社会公正的调节器;社会救助作
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安全制度,其用公平的手段来解决
失业、伤病、贫富差别、社会动荡等的做法,在客观
上起到了维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效果,是经济发展
的推进器和减震器。可见,社会救助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安全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行的社会救助
制度,包括城市居民*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
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救助
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及其他社会救助
等。从整体上说,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人
群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已经发挥了一定作
用。但是,当前社会救助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亟
待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低生活
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不平衡,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严重缺
位;社会救助内容覆盖不全,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相
当薄弱;社会救助资金筹措困难,基金管理不善,造
成社会救助能力差;保障手段不健全,社会救助立法
落后;社会救助实施主体不清等。应该看到,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
暴露出它的弊端。这就要求相对狭窄、功能单一的社
会救助制度必须进行转型和发展,以适应我国建设和
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对社会救助的相关问题进行
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比如,我国应当确立怎
样的社会救助理念,如何提升公众的社会救助意识,
如何有效地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等,不仅仅是我国社会
救助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构建社会救助学科
的理论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的陈成文、胡书
芝等人合著的《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一书,立
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
地研究了当前中国的社会救助问题。它不仅科学地阐
述了社会救助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价值理念以
及社会救助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等基本理
论问题,而且深刻地探讨了当前我国的自然灾害救
助、基本生活救助、法律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
助、住房救助、社会互助与农村扶贫开发等重大现实
问题。因此,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
应用价值。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为中国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007年8月20日

自然灾害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
    自然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向因遭受自
  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
  物质帮助,以保证其维持*低生活水平,帮助灾民
  确立自行生存能力的社会救助制度。要完善我国的
  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就必须制定灾害等级划分和分
  级管理办法,提高地方减灾救灾投入比例,做好救
  灾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健全自然灾害救
  助体系,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增强灾害救助的
  预见性,重视灾害救助的技术性,扩大灾害救助的
  社会性。
    自然灾害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高
发的国家,不稳定的东亚季风气候,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起伏的地势与
类型多样的地貌,众多人口与悠久的开发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
一。一般年份,全国受自然灾害影响人口达2亿多人(次),因灾死亡
数千人,倒塌房屋300多万间,农作物受害4000万~4700万顷。大的
灾害平均每3年1次,小灾连年不断,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
济损失高达500~600多亿元,①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唐山的里
氏7.8级地震,据统计,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极震
区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人民币。1998年6~8
月发生在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灾,造成了2550.9亿元的
直接经济损失,伤亡1000多人。②自然灾害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多灾民在灾害中一贫如洗,因灾返贫的比重
不断增加。因此,自然灾害救助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要实现社会
和谐发展,就必须加大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的改革力度。
一、自然灾害救助的概念界定
    灾害,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种。自然灾害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因自然原因而导致的灾害,比如水、旱、雹、霜、地震等造成的
    破坏带给人类社会的损害;人为灾害是指大自然之外的破坏力对人类社
    会的损害,如战争、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等。人们所讲的灾害,一般是
    指自然灾害。
    根据致灾原因的不同我们把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①气象灾害,是
    指由于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运动引起的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
风、雷暴大风、干热风、黑风、暴风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
灾及干旱等;②海洋灾害,是指由于海洋的各种现象与运动造成的灾
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赤潮、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
上升和海水回灌等;③洪水灾害,主要是指洪涝灾害和江河泛滥等;④
地质灾害,指地质的各种自然运动变化造成的灾害,如: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矿井涌水、地面沉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化等;⑤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
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地震、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
水库决堤等;⑥生物灾害是指自然界中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扩散而形成
的灾害。如病虫害、鼠害、蝗害、畜疫、烈性传染病的暴发等;⑦森林
灾害,包括森林火害、森林病虫害等。
    自然灾害救助简称为灾害救助,要准确把握灾害救助的内涵首先要
明确区分其与灾害救援的差异。一般说来,灾害救援主要指在灾害刚刚
发生或刚刚发生后,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妥善解决灾民临时的
吃、住、穿、医等问题。它也是灾害救助的一个内容,所涉及的是一个
灾中临时救助的问题。灾害救助是指政府及其所属职能部门对灾民的实
物或现金赈济;它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灾中与灾后、及时与持续救助的内
容,表明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基于灾害与贫困相伴的基本事实,在切实解
决灾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也要帮助、扶持灾民贫困户生产自救,脱贫
致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总之,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
向因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的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
助,以保证其维持*低生活水平,帮助灾民独立生存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简介

p>个人简历
  陈成文,1966年儿月生,湖南隆
回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兼任中
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保障教学
与研究委员会理事、全国青年联合会
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理事、湖南省
人民政府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委员会委
员、湖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湖南省
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已主持并完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世界自然
基金会课题2项、国际红十字会课题l
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湖南省社会
科学基金课题2项、湖南省教育科学规
划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项。
出版了《社会弱者论一体制转换时
朗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
《(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一个政策分
析的视角》、  《成才不是梦一一高校贫
困生的见天与未来》、《社会学》、
《困境与出路:失业与再就业的社会
学审视》等专著,出版教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