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
读者评分
5分

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

1星价 ¥26.7 (5.5折)
2星价¥26.7 定价¥48.5
商品评论(2条)
ala***(三星用户)

走向生态文明丛书

除了上海人民出版社那套关于环境哲学的丛书,这套已经算是高水平了。

2018-04-26 19:05:32
0 0
***(三星用户)

国内比较好的专著

目前国内比较好的环境哲学作品

2011-04-14 15:18:15
1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6913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2 页
  • 出版时间:2007-08-01
  • 条形码:9787536691384 ; 978-7-5366-9138-4

本书特色

《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的主要内容由8章组成。第1章探讨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第2章简要概括和梳理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介绍了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建构现代环境伦理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第3章归纳和概述了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思想;第4章首先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所面临的主要理论困难,继而介绍了海华德和诺顿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做的辩护;第5章探讨了种际伦理的可能性及其所面临的理论障碍,同时梳理了种际伦理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关的规范问题;第6章分析和说明了反对和赞成动物道德地位的各种观点及其各自所面临的主要理论问题;第7章分析和说明了代际伦理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特别是非同一性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第8章探讨了环境正义与全球环境正义的基本原则及其伦理基础,并说明从世界主义角度对全球环境问题采取全球治理措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由8章组成。第1章探讨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第2章简要概括和梳理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介绍了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建构现代环境伦理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第3章归纳和概述了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思想;第4章首先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所面临的主要理论困难,继而介绍了海华德和诺顿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做的辩护;第5章探讨了种际伦理的可能性及其所面临的理论障碍,同时梳理了种际伦理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关的规范问题;第6章分析和说明了反对和赞成动物道德地位的各种观点及其各自所面临的主要理论问题;第7章分析和说明了代际伦理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特别是非同一性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第8章探讨了环境正义与全球环境正义的基本原则及其伦理基础,并说明从世界主义角度对全球环境问题采取全球治理措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目录

《走向生态文明》丛书总序/1 前言/1 **章 多维视野中的环境伦理学/1 一、环境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还是道德哲学/1 (一)环境伦理学面临身份危机吗/l (二)应用伦理学不是对伦理学原理或原则的简单应用/5 (三)应用伦理学不是道德哲学/8 (四)应用伦理学的问题域/10 (五)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模式/13 二、环境伦理学“新”在何处/16 (一)什么是环境伦理学/16 (二)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伦理学吗/20 (三)环境伦理学的全新特征/23 三、环境伦理学的几个重要范畴/26 (一)道德代理人与道德顾客/26 (二)道德地位、道德关怀与道德重要性/29 (三)内在价值与天赋价值/30 四、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34 (一)环境伦理学的流派划分/34 (二)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37 (三)分歧与差异/39 第二章 环境伦理学的思想渊源及其现代建构/42 一、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先驱/42 (一)18~19世纪欧洲的动物保护伦理/42 (二)19世纪美国的自然保护伦理/45 二、环境伦理学的创立/50 (一)史怀哲敬畏生命的伦理/50 (二)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56 三、环境伦理学的现代建构/62 (一)生态神学的建构/62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65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67 四、环境伦理学的*新动向与趋势/74 (一)实践取向/75 (二)整合与超越/76 (三)关注环境正义/76 (四)寻求新的哲学基础/77 (五)走向全球环境伦理学/80 五、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发展/82 第三章 环境伦理学主要理论流派/86 第四章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第五章 种际伦理及其可能性 第六章 动物的道德地位 第七章 代际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环境正义与全球环境治理 跋 环境伦理的心灵之旅 英文目录
展开全部

节选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一个幽灵在地球上四
处漫游。这个幽灵就是生态危机。   
  20世纪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类在
全球范围采取了大规模保护环境的措施,试图
赶走这个幽灵。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幽灵
不仅没有被赶走,反而像一个吃饱喝足了的吸
血鬼,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难以对付。
    打开电视或收音机,翻阅手边的报纸或杂
志,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听到或读到关于这种或
那种全球环境问题鲍报道,例如:温室效应,物
种灭绝,森林锐减,能源短缺,大气、土壤和水污
染,有毒化学品污染,等等。
    困扰全球的这些环境问题,也同样困扰着
我国。事实上,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多的
国家,过去20多年经济又持续高位增长,因此,
我国的环境所承载的压力比绝大多数国家都要
大得多,我们所面对的环境问题也比大多数国

家严峻。长期的污染和破坏已使我国的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20
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7米,
面积缩小了312平方公里,面临着变成死湖或沙湖的危险。举世闻名
的甘肃敦煌月牙泉在20世纪70年代占地22亩,水*深处达9米,但
目前水域仅有8亩,水深不足3米,如不采取措施进行抢救,30年后月    .
牙泉将不复存在。长江目前也正在变成第二条黄河。这些都是我国
生态系统陷入危机的重要信号。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指标和其他许多社会指标年年
都能超额完成任务,但是,环境指标却年年欠账。“局部改善,总体恶
化”成了我国年度环境报告的惯用语。全球范围的环境状况也是如
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大
了环境保护的力度,但全球范围的环境状况却每况愈下。“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也成了全球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环境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如果说过去50多年环境保护的历史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实
给人类提供了什么教训的话,那么,这就是:环境危机是工业文明的结
构性特征。工业文明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决定了,生态危机是工业
文明的必然产物。在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内,环境危机不可能从根本
上得到解决。
    工业文明的主流经济学认为,导致环境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产权不清和企业成本的外部性。因此,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解决环境
问题的措施不外乎两条:自然资源私有化;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但是,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我们根本不可能把有机的生态系统分割
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分给每一个人;环境要素的边界与产权的边界也
不可能正好重叠,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努力也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
障碍。环境污染具有滞后性,政府和企业很难在企业开始营业前就准
确地计算出清理该种污染所需的费用。不同企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
污染合在一起,会产生累积和扩大效应,这种效应导致的环境后果很
难评估。对自然物品的定价涉及代际偏好的比较问题。当代人给自
然物品的定价难以反映后代人的意愿,这对后代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把所有的自然物都加以定价,意味着把所有的自然物都当成可以买卖
  和替换的“资本”,这是对自然的严重曲解。
    工业文明的政治理念难以给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支持。工业文
  明的民族主义理念赋予了每一个国家独立管理国家内部事务的绝对
  权利。但是,许多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在全球范围采取共同
  行动。环境保护的世界主义诉求会遇到来自民族国家的强烈抵抗。
  代议制民主也会遇到来自企业和选民的压力。作为组织良好的院外
  压力集团,企业会对政府的环保立法百般阻挠。选民更关心自身的福
  利水平,对政府那种旨在关心遥远后代生存环境的动议往往不以为
  然。被选出来的所谓民意代表在行使权利时可能也会背叛选民的意
  愿,与各种利益集团同流合污。
    现代科技是工业文明的助推器。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资源的利
  用率,延缓资源枯竭的速度。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科技进步给环
  境保护所带来的潜在好处已经被人口暴增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完全抵
  消了。不仅如此,经济学中的“杰文斯悖论”还告诉我们,某种特定资
  源的消耗和枯竭速度,还会随着利用这种资源之技术的改进而加快,
  因为,技术的改进会使以这种资源为原料的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
  而价格的降低会进一步刺激人们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事实上,
  环境问题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单纯的技术进步不可能解决环境问
  题。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只有制度层面的综合变革才能
    有效遏制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    .
    工业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也不能完全与环保理念协调。工业文
    明的自然观是机械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把自
    然看成一架没有生命,可任由人类拆解、重组和控制的机器。自然不
’    是意义和价值的领域,只是一堆有待人类利用的资源。这种带有强烈
    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自然观为现代人掠夺自然的行为提供了辩护。
    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关注的是个体,它对互利和权利的强调很难为以代
    际平等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支持,它把幸福理解为个人感性
    欲望的满足,这导致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在这种价值观的
    引领下,人类根本走不出越陷越深的生态危机。 那么,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何在?
    环境主义者认为,在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内对经济运行方式、政
  治体制、技术发展和价值观念所作的任何修补和完善,都只能暂时缓
  解人类的生存压力,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工业文明的生态危
  机。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人类才能从总体上彻底
  解决威胁人类文明的生态危机。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
  机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
  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二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重要的特征,是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
  人类的痉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
  人类的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
  理和世界公民理念。在生态文明时代,科学技术不再是人类征服自然
  的工具,而是修复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突显自然的
  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生
  态文明的价值观既关注人的权利(特别是普遍人权),更强调关怀与责
  任,倡导和谐与理性消费。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如果人类
  能够未雨绸缪,自觉地实现这种变革,那么,转型的过程就会少一些悲
  剧和代价。我们希望《走向生态文明》丛书能够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生
  态文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
  围。
    杨通进
    2006年岁末

前言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怀特在《我们的生态危
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曾指出,基督教是导致现
代西方生态危机的根源。虽然在“基督教是不
是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浓的宗教”、“基督教是
不是西方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等问题上,学者
们还存在分歧,但是,大多数人都同意怀特的这
一观点:从其性质上看,生态危机是一种价值危
机。对于这种价值危机,只有从价值的层面寻
求解决的办法,才能药到病除。
    今天,环境危机已不仅仅是西方的问题,而
是整个人类的问题。对于威胁人类的生存和文
明之延续的全球环境危机,我们当然需要在技
术、经济、法律和政治层面采取积极的应对措
施,但是,我们同样需要认识到,要彻底解决工
业文明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要同时调整现代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通过观念和价值的创新来
推动和引导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创新。技术和制

度层面的药方,不能医治观念和价值层面的疾病。
    早在25年前,“罗马俱乐部”的**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就
  明确指出:“纯粹技术上的、经济上的或法律上的措施和手段的结合,
  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全新的态度是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
  这样的改革必须包括理解和想象方面的*大努力,以及政治上和道义
  上的决心。”任何有计划的变革,“*终都必须以个人、国家和世界的价
  值和基本目标的变革为基础”。罗马俱乐部的这一药方在今天仍具
  有现实意义。
    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制度的约束方式主要表现为,制度层面的
  措施必须要获得人们的价值观的认可,才能被人们自觉地接受。不能
  获得伦理辩护的措施,很难被人们主动地实施、贯彻或遵守,即使勉强
  被实施,也会因监督成本太大(因为人们不会自觉而主动地配合)而难
  以持续。环境保护方面的许多法律和措施之所以未能发挥其应有的
  功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价值观没有转变到位。人们还缺
  少足够的伦理动机来坚决贯彻和实施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也
  缺乏足够的道德动力来主动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由于未能获得人
  们普遍一致的配合,环境保护方面的许多努力*终都以流产告终。已
  出台的许多政策和法律措施,不是被束之高阁,就是在实施过程中被
  大大地打了折扣。其结果就是,人类在保护全球环境方面虽然采取了
  许多措施,但是,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如全球变暖、物
  种灭绝、水资源短缺等等)。认为制度层面的变革足以解决并预防环
  境问题的观点,只会把真正重要的问题掩盖起来,使得人们的注意力
  离开真正的核心问题,从而延误对环境问题的根本治理。
    从观念层面寻求根治环境危机的药方,就是要反思、批判并抛弃
  那些导致并加剧(或倾向于导致和加剧)现代环境危机的过时的伦理
  观念和价值取向,寻求并建构有助于解决并预防环境危机的全新伦理
  观念,调整人类的价值取向,校正工业文明的发展轨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要唤醒人们的良知,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伦理资源,充分
发挥人们潜在的道德能力。正如罗马俱乐部总裁贝怡所说:“人类的
这种被遗忘的,但可以利用的潜在能力,是非常丰富的,非常有希望
的;如果它受到启发和开发,恐怕——不,确实——会充分地补救所有
人的弱点和局限。人类的这种潜在能力,可以成为关键时刻的一张王
牌,帮助我们扭转局面。”①因此,当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走到了
制度层面的极限时,人类就应当适时地把观念层面的变革和创新纳入
议事日程。通过观念的创新来打破制度变革的僵局和困境。
    环境伦理是环境保护运动*重要的精神资源和道德动力。人类
要想彻底解决全球层面的环境危机,就不仅要在全球层面采取协调一
致的集体行动,而且要在观念层面实现必要的变革和创新,把能够获
得理性认可的普遍价值作为制定全球环保政策的伦理依据。
『    从总体上看,人类要想彻底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同
I    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
【    关系,以及当代人(特别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对这三类关系的调
    整,都要以一定的伦理原则为依据。这些伦理原则及其所蕴涵的道德
    规范,就构成了当代环境伦理的主要内容。因此,一种完整的环境伦
    理应包括三个维度:种际伦理维度、代际伦理维度和代内伦理维度。
    本书所理解的环境伦理,就是这样一种同时包含了种际伦理、代
    际伦理和代内伦理的宽广的伦理框架。本书力图用一种整体主义的
    方法来探讨环境伦理,即既关注环境伦理与社会制度的互动与影响,
    也关注环境伦理的不同维度。本书想探讨的就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
    种际伦理、代际伦理和代内伦理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人们围绕这
    些原则和规范所展开的理论争论,以及这些原则和规范在实践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和困难。,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本书力图采用伦理学的基
本分析构架,揭示环境伦理学与伦理学基本理论之间在概念上的密切
联系。
    本书的主要内容由8章组成。第1章探讨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
特征。在我看来,环境伦理问题既涉及哲学和世界观层面的问题,也
涉及决策和实践方面的应用问题。因此,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
学,即作为道德哲学的环境伦理学和作为应用伦理学的环境伦理学。
这两种模式对于环境伦理学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第2章简要概括
和梳理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介绍了我国学者在引
进、消化、啵收和建构现代环境伦理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第3
章归纳和概述了环境伦理学四个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思想。人类中
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环境伦理学领域*重要、持续时间*
长的争论。第4章首先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所面临的主要理论困难,
继而介绍了海华德和诺顿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做的辩护。在客观
分析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价值和思想局限的基础上,本章探讨了从儒
家道德境界论角度整合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可能性及
其途径。第5章探讨了种际伦理的可能性及其所面临的理论障碍,同
时梳理了种际伦理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关的规范问题。第6章分析和
说明了反对和赞成动物道德地位的各种观点及其各自所面临的主要
理论问题,并根据权利的性质分析了动物权利论的意义;本章还介绍
和分析了人们围绕打猎、设立动物园、动物实验、素食主义和动物福利
所展开的伦理争论;本章*后还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动物保护思想。第
7章分析和说明了代际伦理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特别是非同一性问题
所带来的挑战),阐释了代际伦理的几种证明方式,分析了罗尔斯的代
际正义理论与其一般正义理论的矛盾与冲突,勾勒了可持续发展伦理
观的基本要求。第8章探讨了环境正义与全球环境正义的基本原则
及其伦理基础,并说明了从世界主义角度对全球环境问题采取全球治
理措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跋”是对自己思考和探索环境伦理过程的一个回顾,从一个侧面
展现了环境伦理学在我国的引进、介绍和发展的某些丰富细节。  严格地说,本书的副标题应当是“全球话语,中国的一种视野”,因
为本书所表达的只是中国学者的一种声音,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
中心主义之外的第三种声音:整合与超越。虽然本人较早地提出了整
合与超越的思路,国内也有许多学者支持和赞成这种思路,但是,我的
观点也只是整合论中的一种观点。多元化是环境伦理学*重要的特
征之一。在环境伦理学方面,中国事实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视野。本
书无意,也不可能代表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所有视野。选择“全球话语,
中国视野”这一副标题只是出于简洁和审美的考虑,希望读者和学界
同人不要因此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本书试图以国际学术界的相关论点为依据,公正、客观地探讨与
环境伦理学有关的一些基础性的和前沿性的理论问题。我虽然尽了
*大的努力,但是,不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学界同人批
评指正。
    本书的计划始于多年以前。由于各种原因,计划一拖再拖,直到
现在才完成。在此,谨向下列机构表示衷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学所(它先后把本书的选题纳入哲学所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B
类重大项目),福特基金会(它为本项目提供了到美国访问一年的资
助),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系(它为本人在美国的学术访问提供了帮
助)。   
    重庆出版社的杨亚平女士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她
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大大缩短了本书的出版周期。伍艳女士承担了与
本书出版有关的各项杂务。刘玮女士和吴立平主任也为本书的出版
提供了大力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人在环境伦理学方面的积累始于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习生涯。
在此,谨向给予我诸多帮助和鼓励的许启贤先生,马博宣先生、宋希仁
先生、王伟先生,特别是我的导师罗国杰先生和焦国成先生表示衷心
的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是一个和谐而充满活力的
研究团队。伦理室各位同仁的帮助和鼓励,为本项目的完成提供了*
佳的研究氛围。在此,谨向伦理室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后,我要感谢心爱的妻子多年来的支持与帮助。她不仅是本书
的**位读者,还与我就本书的许多内容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和讨论。
    杨通进
    2007年8月
    ‘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第六章
    动物的道德地位
    道德地位指一个存在物或实体在人们道德思维中所处的位置以
及在道德考量中所占的分量。拥有道德地位即意味着具有成为道德
顾客的资格。如果一个存在物拥有道德地位,道德代理人就应当以尊
重的态度对待该存在物(道义论),或关心该存在物的福利,至少是不
给该存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功利主义)。动物的道德地位问题,即
动物是否有资格获得人类的道德关怀的问题,或人对动物是否负有直
接的道德义务的问题。
    作为道德代理人,我们对彼此负有道德义务,即尊重彼此的生命
权、自主权和自由权。大多数人都相信,婴儿和智障者也拥有这些基
本权利,即使他们暂时还不是道德代理人。但是,关于人的精子、胚胎
和胎儿是否也拥有这些基本权利,人们却存在分歧。而关于动物的道
德地位,人们则存在着更大的争议。就目前的争论来看,环境伦理学
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完全否认动物道德地位的观点、全面肯定动物
道德地位的观点和部分肯定动物道德地位的观点。
一、完全否认动物道德地位的观点
  (一)基督教的观点
    基督教对西方文明关于动物道德地位的看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
  的影响。在传统的基督教看来:(1)在《圣经》“创世纪”中,动物和其

余自然环境被认为仅仅是为了人类及人类的获救而存在的。根据这
种观点,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毫无道德地位可言。(2)通过把耶稣看
做上帝在人类之中的化身,基督教把人与动物割裂开来。根据上帝通
过耶稣道成肉身的这一设定,人类与其余自然物在本体论上存在着巨
大的鸿沟,因为为了拯救人类,上帝通过耶稣显现出人类的形象,而没
有显现出其他动物的形象。(3)基督教神学认为,只有人拥有不朽的
灵魂,而动物不拥有这种灵魂。这一观点进一步强化了人与动物之间
的本体论意义上的鸿沟。(4)根据上述理论,基督教否认动物拥有道
德地位,否认人类对动物负有任何直接的道德义务。
    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和阿奎那(rrhomas Aquinas)
都认为,拥有灵魂是拥有道德地位的依据。他们虽然承认,动物能够
体验痛苦和快乐,但他们都否认动物拥有灵魂,因而否认动物的道德
地位,认为动物缺乏理性,它们只是为人的利益而存在的。奥古斯丁
认为,“正是通过造物主公义的安排,使其生死从属于我们的需要”①。
阿奎那亦异口同声地指出动物没有道德地位,“人利用动物,无论是将
其杀死还是任意用作别的用途,都没有错。”②他们的这种观点曾经被
基督徒普遍接受。即使到了19世纪,教皇保罗还禁止在罗马设立“反
对虐待动物办公室”。
    哲学家笛卡儿的观点也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动物没

有灵魂,灵魂是有意识的必要条件。由于动物没有意识,因而它们
体验不到痛苦或快乐。动物只是纯粹的机器,虽然动物在被刀割时会
大声嗥叫,在力图逃避烙铁烧灼时身体会剧烈扭动,但这并不表示它
们能感觉到痛苦。动物与钟表一样受相同的机械原理的支配,它们的
行动之所以比人造的任何一种机器都灵敏,那是由于上帝对它们的部
件做了无与伦比的完美安排。总之,动物只是一架自动机,它缺乏灵
魂。灵魂是意识和价值的产生地,灵魂是获得道德地位的依据,动物
没有灵魂,所以动物没有道德地位。人们砍下狗的耳朵或吞噬牛肉,
就像踢路边的石头或吞噬胡萝卜一样,在道德上没有任何错误。
    不过,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督教对动物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
化。在生态神学看来:(1)上帝不仅创造了世界,而且热爱和关心他所
创造的,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存在物,因为它们都是上帝的某种显现,
是“上帝的荣光和伟大的见证”。(2)人、动物以及其余自然存在物都
是上帝之国的公民,都是上帝拯救的对象。因此,在上帝的眼中,人、
动物和其余自然存在物都拥有道德地位。
(二)人类基因论
    在人类基因论(genetic humanity theory)看来,智人这个物种的所
有成员,从受精的时刻到死亡为止,都拥有相同的基本道德权利。拥
有人类基因是拥有道德地位的充分必要条件。罗马天主教和反对堕
胎之法律权利的团体都支持这种观点。用美国一位法官的话来说:
“人的标准是简单明了的:如果你父母怀了你,你就是人。”这种理论
的长处是,它把道德地位赋予了所有的人,包括胎儿、儿童、智障人,以
及以往被认为在精神方面低劣的人。根据这种理论,我们没有任何理
由来否认任何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杨通进,贵州剑河人,哲
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走向
深层的环保》、  《科学与道
德》  (合著)、  《人与自然的
和谐》(合著)等,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