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51734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3
  • 页数:684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115173430 ; 978-7-115-17343-0

本书特色

“it is difficult to exaggerate the world-wide impact of mr. samuelson's economics” ——the economist

萨缪尔森是**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 阿沙·林贝克当年在颁奖致辞中曾经这样评价:“萨缪尔森在提高经济学分析水平方面的贡献,已超过当代任何一位其他的经济学家。他事实上是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许多领域。”
——摘自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辞
萨缪尔森的教科书不仅能够让初学者迅速地概览主流经济学的全貌,而且还能不断地刷新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知识。在西方它堪称一部“流动的百科全书”。
——高鸿业教授
《经济学》(第18版)在前17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修订,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经济数据,在保持“把注意力始终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这一风格的前提下,对金融市场、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经济政策、网络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做了重点论述或重写,对前沿的实践及理论成果,如国际化外包、股息税改革、品牌价值以及行为经济学等也给出了*新的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是有史以来发行量*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为2005年修订的*新版,在经历了前17版的积累和沉淀之后,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而且在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之后,《经济学》(第18版)可谓是更上一层楼。
全书共7编34章:包括基本概念,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应用国际贸易、政府和环境,经济增长与商业周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以及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政策等内容。囊括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大部分知识。在保持“把注意力始终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这一风格的前提下,本书对金融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做了重点论述或重写,对前沿的实践及理论成果,对国际化外包、股息税改革、品牌价值以及行为经济学等也给出了*新的介绍。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及教师,mpa、mba、mba、emba学员及教师,理论研究者,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管理者及一般读者学习和研究之用。

目录

前言
经济学与互联网
**编 基本慨念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
第1章 附录如何看图
第2章 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
第3章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
第二编 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
第4章 供给和需求的应用
第5章 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第5章 附录消费均衡的几何分析
第6章 生产和企业组织
第7章 成本分析
第7章 附录生产、成本理论和企业决策
第8章 完全竞争市场分析
第9章 不完全竞争及其极端形式——垄断
第10章 寡头和垄断竞争
第11章 不确定性和博弈论
第三编 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
第12章 市场如何决定收入
第13章 劳动市场
第14章 土地和资本
第14章 附录市场和经济效率
第四编 应用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政府和环境
第15章 比较优势和贸易保护主义
第16章 政府税收和支出
第17章 促进市场更富效率
第18章 环境保护
第19章 效率与公平:重大权衡
第五编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商业周期
第20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第20章 附录宏观经济数据
第21章 经济活动的衡量
第22章 消费与投资
第23章 商业周期波动和总需求理论
第24章 乘数模型
第25章 金融市场和货币的特殊形态
第26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六编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
第27章 经济增长的进程
第28章 经济发展的挑战
第29章 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
第30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七编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政策
第31章 失业与总供给的基础
第32章 保持价格稳定
第33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及其论战
第34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政策
专业术语表
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于2005年在美国麦格劳一希尔出版
  公司出版。该书首版发行是在1948年,之后大约每三年更新一次,迄今已经
  有了18个版本。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西方世界的“经济学圣经”,早已被
  译成了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瑞典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中文、
  阿拉伯文、俄文、匈牙利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塞尔维亚文、越南文等
  40余种文字,销售总量也已超过l 000万册。
  一、为fl-么萨缪尔森在普及经济学的事业中能够
    取得如此成就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长期广泛流行,是一件值得思索和回味的事
  情。萨缪尔森早在而立之年就在西方经济学界赢得了盛誉。他30岁时出版的
  一项高级研究成果《经济分析基础》,在25年之后为他带来了诺贝尔经济学
  奖.并使他成了美国经济学家中**个享此殊荣的人。
    一个**的学者为什么要投身于普及性教育事业并取得了如此成就?
    首先.萨缪尔森有一种经世济民的心胸和博学睿智的头脑。在二战后百
  废待兴、憧憬无限的氛围中,作为一名教师,他所看到的是年轻学生们失望
  于传统教科书的茫然的眼神,他所感到的是“探讨普及经济学的革命性方法
  的时机业已成熟。”2“为了影响一代人的思想”,萨缪尔森长期竭尽心血、
  甘之如饴。在诺贝尔颁奖致辞中,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阿沙·林贝克
  曾经这样评价:  “萨缪尔森在提高经济学分析水平方面的贡献,已超过当代
  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是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许多领域。”
    其次,萨缪尔森博采众长、善于折衷,是一位海纳百川的高手。萨缪尔
  森认定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两部分
 构成,前者可以用微观经济学加以分析,后者则可用宏观经济学进行论证。
  “萨缪尔森的开拓性的教科书的功绩在于:它**次成功地把(当时)新的凯
  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萨缪尔森使用了新古典综
  合派的概念,即一旦经济被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原有的古典学派的原理便
  能够适用。”萨缪尔森意欲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同微观经济学相一致的分析
  框架。5一个基本的事实是:  “宏观经济学”一词,在萨缪尔森的教科书问世
  之前,甚至还不曾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词典中。6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萨缪尔
  森所采用的一整套市场分析方法,如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等,迄
  今仍是经济学界的共识和典范。7
    再次,萨缪尔森具有博爱的师长情怀和非凡的沟通才能。萨缪尔森的第
  16版和第17版的书前有一句看似平常却意境迥远的题词:  “献给我们的孩
  子和学生。”萨缪尔森不仅桃李满天下、读者千百万,而且还是6个孩子(含
  “三胞胎”)的慈父和15个子孙的家长。萨缪尔森深感“若要让‘沉闷的经济
  学’变成激动人心的学科,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那么,即使是很一般的经
  济学图表,也都需要重新设计。”萨缪尔森还专门附加了“如何看图”一章。
  为了更恰如其分,他甚至“踏破铁鞋”地采撷了一句很有点鲜见的“中国谚
  语”,来作为该附录的题头格言。在讨论国际贸易的时候,他又独具匠心地绘
  制了一幅特别的“世界地图”。在图中,各国的位置性状仍赫然可辨,但版图
  大小却不再取决于疆土面积。而是贸易份额!这样的图读起来。怎能不让年
  轻的学生为之心动和浮想联翩?
    *后,萨缪尔森既是语言巨匠,又是幽默大师。8在缜密漫长的理论思辨
  和沉闷枯燥的逻辑推理中,本书的读者总是有幸能不时地为作者的语言艺术
  所感染,不时地为一种自然幽默的风格所触动。例如,在讨论“边际价值决
  定价格”的时候,萨缪尔森会提醒您应当切记,是“狗尾巴在摇动狗身子。”
  又如,在讲解国际贸易政策时,他将“关税”比作“撒在轮船发动机里的沙
  子”;而在讨论投资乘数效应的时候,他又用“拨动小提琴弦”加以类比。此
  外,在介绍马克思的“专栏”中,他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让旧世界在共产
 主义革命面前颤抖吧,而后又加以呼应:统治阶级确实在这位伟人的影响下
颤抖了一个多世纪!
二、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面临哪些批评和挑战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确开创了一个崭新而持久的典范。”9研究经
济学的历史学家,像那些研究地球上骨骼与化石的古生物学家一样。通过考
证《经济学》的第l版如何修订成第2版,并*终成为今天这个版本的,来
确定各种经济学观点的盛衰年代。
    尽管如此,随着岁月的流逝,  “凯恩斯革命”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萨缪
尔森的教科书也遭致了许多的批评。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本评论性专
著《批萨缪尔森》10指责他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其篇幅竟然等
同于萨缪尔森的教科书。而到1997年第16版推出之前.美国评论界又有人
认为萨缪尔森过于追随凯恩斯,其15个版本的教科书基调“体现了一种对政
府干预功能的信任和对市场运作后果的担忧”。该文还指出,  “由于总是着眼
于短期总需求,  《经济学》低估了探讨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的重要性。又由
于凯恩斯所担心的问题,即‘人们往往会储蓄过多,从而导致经济紧缩’,
《经济学》的许多版本都隐含着一种‘反储蓄’的基调。直到1989年发行的
第13版,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才深感美国的储蓄率已经过低.开始提请人们
关注储蓄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釜底抽薪式的挑战应该说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斯蒂格利茨。他
写道:  “在实质上,这(指新古典综合体系)就是把经济学分为两个不同的
部分。在一个部分中,当社会的经济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宏观理论便
能够适用;在另一个部分,当社会的资源达到充分就业时,微观理论就发生
作用。这种二者相互独立而很少关联的理论体系在教科书的写作和课程的教
学上得以反映出来;先讲微观,后讲宏观,或者把次序颠倒过来都是无所谓
的事情。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济学者们已经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
 分割提出了疑问。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
  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只有一套,而非两套。然而,这一观点却没有在现有的
  任何教科书中被反映出来。”12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竞争是创新的动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滞
  胀”这个经济学难题出现之后,经济学界已深感“新古典综合派”的解释力
  已经达到极限,并呼吁要“寻找一个新的凯恩斯,他的突如其来的洞察力将
  会发展出一个理论来解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13到了90年代,当“不停滞
  又不膨胀”的“新经济”展现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则更是大声疾呼:  “需要
  超过马歇尔和萨缪尔森的原理”。萨缪尔森第15版《经济学》发行之后,一
  些评论家已经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势头似成强弩之末”。14同期,斯蒂格利茨
  和曼昆的教科书都已经开始在国内外引起轰动;William Baumol的教科书的呼
  声也很高,截至1997年已经出了7版;更早的Richard G.Lipsey的教科书,
  在1981年就出到了第6版。
    令人困惑的是,1998年萨缪尔森教科书的第16版也即50周年金版诞生
  后,其人气指数则似又如日中天。加里·伯克(Gary Burk)曾评论道:  “凯恩
  斯曾不无自嘲地说过:  ‘长期看,我们都属于死亡。’在经济学第16版问世
  的今天,我对此似乎不再敢苟同。看来,我们的脉搏依然相当强劲。”而萨缪
  尔森本人甚至不无自豪地宣称“已经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
  上”。巧
  三、为什么说当今的《经济q-》教科书iE处在一场
    革命的前夕
    主流经济学代表作,或者说公认的“集大成”之教科书,一般说来不应
  该不惟一.尽管现在还不能排除“多元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很长时期内的
  趋势。由此,上述“里程碑”候选作品的数量本身,似乎也折射出一个问题,
 即它们在“均质化”或“殊途同归”的道路上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磨合。或者,
它们的读者群和风格特色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和定位。能否真的成为“第四块
里程碑”,目前许多专家都一致认为:  “恐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16“绿油
油的麦苗”不等于“金灿灿的谷穗”。  “曼昆的书,即使能够畅销,也不可能
像萨缪尔森所做过的那样变更经济学的教学模式。”
    从历史角度看,里程碑式的经济学教科书在几十年内长盛不衰的情况并
不鲜见。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西方经济学界
已经产生了三部公认的里程碑之作。**部是1848年首版问世约翰·穆勒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多次再版,成为19世纪后半叶英语世界中必读的经
济学教科书。第二部是1890年首版的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该书一直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直到1948年,才出现第三部“集
大成”之作,即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从学术创新角度看,教科书是“长城”,革命性成果是“基石”,其他突
破性成果则是“砖”。在**次大综合中,穆勒等所要论证和阐扬的是著名的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然后再综合其他成果并派生出改善市场经济制度的方
案。在第二次大综合中,融合了微积分和心理学的“边际革命”,显然是不可
或缺的“基石”。马歇尔将“供求论”  “节欲论”  “生产费用论”同“边际效
用理论”整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新的折衷体系。而在第三次综合中,凯
恩斯的《通论》显然是石破天惊的革命性成果。毋庸置疑,近半个多世纪以
来,货币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等都已经取得了显赫的成就,都构成了对凯恩
斯经济学的严峻挑战。但是。恐怕还不能说它们已经超脱了凯恩斯的理论体
系,并已经推出了可以同《通论》相媲美的“基石”性成果。
    从新型世界经济现实的角度看,当今的经济学可谓正处在一场大革命的
前夜。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经历了一场慢性的波动,20世纪30和40年
代是“停滞”,50和60年代是“膨胀”,70和80年代是“停滞膨胀”,而90
年代以来则是“既不停滞又不膨胀”。18与此相应,凯恩斯经济学似乎也经历
了一轮慢性波动,30和40年代是“开创”和“拓展”,50和60年代是“成
 熟”,70和80年代是“扬弃”,90年代以来则是“回归”,19商业周期的“涟
漪论”乃至“永远消失论”,应该说是一种强烈的信号。  “真实经济周期”理
论能否取代凯恩斯主义的经典周期理论?  “虚拟经济周期”在新的经济学教
科书中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位置?
    如何解释上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长波”,而新的“长波”又是
什么?汽车主导产业群为微电子主导产业群替代之后,  “实物资本”经济周
期是否会让位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周期?  “金融风暴”是一种什么样的新
型危机?贸易逆差、汇率走弱乃至油价畸高为什么能够同强势增长的经济并
行不悖?在微观经济学方面,  “(软件)版本”  “锁定”  “捆绑”  “网络效
应”  “企业新边界”  “需求方规模经济”等,都有待锐意开拓、形成共识并
创建新的体系。而在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领域,值得关注的经济学命题
可谓更多并更有价值。例如,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步骤,新兴经济
体与成熟经济体接轨中的红利分享模式,从模拟市场切换到成熟市场的临界
条件和成功关键,等等。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新的现
实命题正在向现有经济学教科书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四、在“新经济”现实和“多元化”竞争面前萨缪尔森
  怎样继续如履薄冰
    “新经济”的挑战与“多元化”的竞争,不仅意味着经济学正在成为一个
空前引人入胜的领域,而且也意味着萨缪尔森“古老的”的教科书需要进一步
焕发青春。尽管本书不无先机优势,但毕竟已经历50多年的风雨。若不能继
续“如履薄冰”,则本书的领先优势也未尝不能易手。让译者吃惊的一点是,
在第16版、17版进行了那么大的改动之后,本版竟然还有许多新陈代谢甚至
伤筋动骨之处。
    **,经过更加精心和严格的筛选,本版内容更加切合初学者在新世纪
的需要。在浓缩了的篇幅中,不仅继续包含了诸如稀缺、效率、贸易利得和
比较优势原则等微观经济学概念,总供给和总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宏
观经济学范畴,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模型;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
 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等内容。环境生态经
济学、医疗保健经济学等前沿问题,国际宏观经济学的新视角,强调技术、
发明和人力资本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的新流派、信息定价的困
境和网络效应,投资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与博弈论,污染许可证交易的经济
学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第二,本书不仅增强了上一版重视“信息网络经济”的色调,而且推进
了“市场机制再度崛起”的时代旋律。前苏联、东欧,特别是中国改革的经
验,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寻租问题、腐败问题、委托代理问题,也都有更多
的新内容。  “转轨经济学”是萨缪尔森多年来一直在呼唤的新学科。萨缪尔
森在其传来的视频讲话中这样说道:转轨经济学,特别是中国道路的研究,
应该说是未来诺贝尔奖得主的新难命题。有阅历的读者可能知道,20世纪70
年代中后期。萨缪尔森曾经用“停滞膨胀”这个命题激励和(用诺奖)  “悬
赏”锐意进取的经济学后生。至于信息网络经济,或者说“新经济”,本来就
是诺德豪斯近年精力投入比较多的领域。在本书中,污染许可证、无线电频
道、网址域名等新型“商品”交易范式,都进一步得到了系统深入的讨论。
    第三.  “国际宏观经济学”等较前沿问题的篇幅有所增加。国际金融方
面的内容有了较多刷新和较大调整。这是对于近年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
际投资等领域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战略发展的及时呼应。世界
经济的首要火车头美国经济多年来一直高速走强,但是其贸易逆差却不断扩
大,美元汇率也是不断走低。这种“强经济”与“弱贸易”、  “弱美元”的并
行不悖和相辅相成,应该说是对已有(国际)宏观经济学基本命题的正面而
尖锐的挑战。至于全世界的“廉价货币”,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性的房地产泡
沫和畸形高企的国际原油价格,显然也都需要当代经济学者正视和回应。
    第四,本书新意难以尽述,不妨借用两位作者的话作一归纳。在本书前
言中他们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经济现象、环
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随着经济学和它所置身的现实世
界的发展,本书也在发展。本版《经济学》在以下七个方面不同于先前各
版,依次是:1.经济学核心理论;2.经济学的创新;3.强调小的即美的;4.
新世纪的政策问题;5.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6.宏观经济学的论战;7.力
求更加简明和清晰。对于本书这七点新意,两位作者在其前言中都有详细的
交代。在全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不时感触良多地发现:本版大量辅助材
 料,如资料、人物、案例等“专栏”,作者都进行了新一轮的斟酌、增删、
调整和润色。
五、新世纪初期中国读者应该如何借鉴国外《经济学》
    教科书
    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增强洞察力和保障选择效率的学问。经济学有许
多定义,就新世纪中国读者而言,我感到其中两个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是马
歇尔的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
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其二是罗
宾斯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个侧面,即目的和具有多种用途
的稀缺的手段之间的关系的科学。”20
    坚持不懈地将“*优化行为”、  “市场均衡”和“稳定性偏好假设”结合
起来,。21经济学提供了各种范式,可以帮助我们在确定目标、选择手段和保
证效率之间获得一种均衡。高考复习时间应该如何分配才能保证各科成绩*
能相辅相成?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萧条之后应否多做些“时间密集型”的事情,
如生孩子或读MBA?经济适用房的装修应否追求豪华?是否应该用当“负
人”的办法去购买第二套住房?科学家应否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股票价格指
数(沪指)6 000点之后能否继续大量持有一线蓝筹股?面对CPI和资产价格
的节节上涨,我们应否从“强调节流”走向“强调开源”、从“间接投资”走
向“直接投资”?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寻找一种一般性的参照“解”。日常生活中,你
看到的是情怀各异的芸芸众生,是特殊;而在经济学中,你遇到的将是具有
“自利”目标和“理性”手段的“经济人”,是一般。找到了一般,显然有助
于比照出特殊。认真系统地学习经济学之后,你将会用一种同以往迥异的目
光去审视整个世界。
    你所关注的可能不再仅仅是价格如何上涨,而是会这样问:价格上涨
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你所看到的“房地产调控”.
 可能不再仅仅是呼吁‘‘降价”和声讨“暴利”,而是能否“扩大供给”和
  “缩小需求’’?你所困惑的“大牛市”,可能不再是机关单位如何三令五申
  “不准上班炒股”,而是会反思:现阶段大牛市所激励的是“生产性努力”
  还是“分配性努力’’?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你甚至有可能不
  再窘迫于同仁、同学或邻居的“赚钱效应”,而可能会变得更加宁静致远:
  探索和把握新兴的‘‘自动稳定器”的性质及其变迁,既不恐惧于“绞肉机
  效应”,也不贪婪于‘‘提款机效应”。而你所重视的“新农村”建设,则很
  可能不再仅仅是‘‘剪刀差”、  “财政拨款”和“税收减免”,而是“丰收悖  ‘
  论”、  “蛛网理论”和“边际消费倾向”。总之,你会发现世界从来未曾变
  得如此地生机勃勃和趣意盎然!
    哈佛大学的曼昆教授说得好,  “在我当学生的20年中,*令我兴奋的课
  程是我在上大学一年级时所选的连续两个学期的经济学原理。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这门课改变了我的一生。,’笠无怪乎萨缪尔森敢有一句豪言:  “如果我
  能为一个国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我就不会在乎是谁在为它制定法律,又是
  谁在为它起草条约。',23萨缪尔森的教科书不仅能够让初学者迅速地概览主流
  经济学的全貌,而且还能不断地刷新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制
  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知识。在西方它堪称一
  部“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东西方经济学的交流和碰撞,对
  于中国新一代人才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应该说都已经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工具,如“需求管理”和“比较优势”等,都已经为
  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所驾轻就熟。在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的进
  程中,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先改变汇率形成机制”的大政方针,中国学者关
  于·t独享接轨红利’’的经济学思路,中国企业挣脱“头脑肢体”国际分工困
  境的战略意识以及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坚实脚步,都已经让
  整个的世界刮目相看和瞠目结舌。
    需要提请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萨缪尔森造诣深厚影响巨大,但其书中某
  些观点并非不存在需要质疑和反思的地方。外国的经济学所植根的土壤毕竟
  与我国的不同,美国经济学家的基本立场也的确与我们有别。微观地说,对
 于中国股市屡屡“唱空而做多”的行径,就可谓一个夸张式的典型而现实的
类比。宏观地说,美方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看似轻松的建议。也
并非不含有敦促我们改革税收制度和收入分配体制的战略意图,而这个意图
在当今中国社会政治领域中并非不是足够地沉重与微妙!总之。中国学生及
其他读者在大胆地借鉴、参考、择取和利用的同时,绝不可以轻视应有的分
辨能力,也绝不可以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特定阶
段。
    萧  琛
    2007年10月14日于北京大学
 前言
    逝去的20世纪,曾见证了世界上大
多数人们生活水平令人惊叹的提升.尤其
是北美、西欧、东亚等地区的富裕国家。21
世纪,人们不禁要问:她能否续写上一世纪的
辉煌?少数国家的丰裕能否惠及到多数贫困的国  
家?换言之,圣经《启示录》中骑马人所警示的那
些饥荒、战争和疾病等顽症,是否会继续在非洲大陆肆
虐,乃至进一步蔓延?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都取
决于上述国家的经济发展,包括教育、投资、对外贸易和
公共医疗等。
  市场日益重要
  在过去的25年里,无论是我们的信仰还是经济制度
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许多国家纷纷摒弃了传统的集体
主义经济模式,而代之以市场经济制度。如爱尔兰、博
茨瓦纳、菲律宾等不同类型的国家,都经历了强劲有力
的经济发展。有史以来,我们从未看见这样多国家的经
济像20世纪下半叶那样经历了持续的增长。
    你也许会以为长期繁荣所导致的人们对于经济事务的
兴趣已经有所淡化。事实上,令人费解的一点是。各国人
民在生活中对于经济学不朽真理的追求变得比以前更加活
跃与虔诚。多年来,美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其生活水平增长
缓慢等问题;然而在世纪之交,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已经不
断提高,产出在不断增加,失业率也在下降。
    放眼世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已经创造出一个
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市场,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密不可
分。中国、印度、俄罗斯是发展中的大国.它们若想达到
当今富国的生活水平,恐怕很有必要进一步理解市场经济
制度的精髓。同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开始对全球性
的环境问题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很有必要尽快签订更多
的旨在保护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的国际协定。所有这些令
人目不暇接的发展和变化,都是我们所谓的“经济”的现
代歌剧中的一幕。
  经济复苏
  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课堂上,我们这
本教科书都已经成了经济学入门教学的范例。每一新的版
 本,都要从*杰出的经济学家那里汲取
有关市场如何运行、社会如何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等课题的思想精华。然而.自1948年
   本书第1版问世以来,经济学的确已经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并且因为经济学原本就是一个活生
    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有机整体,这本书的每一次
再版都是一次新生。而每经历一次新生,作者都能借此令
人兴奋的契机,来展示现代经济学家*前沿的思想,并阐
释经济学如何促进世界更加繁荣。
    由此,本书的任务是:对现代经济学原理和美国
    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制度体系做一番明晰、精确和生
    动的介绍。我们的宗旨是全面评述现代经济学。为
    此,我们强调基本的经济原理,它们比每天报纸的头
    条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经济学》第18版
    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经济现象、
环境、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随着经济学和它
所置身的现实世界的发展,本书也在发展。  《经济学》第
18版在以下七个方面不同于先前各版:
1.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通常情况下经济学都似乎是在没
完没了地应对新的困惑、谜团和其他两难问题。然而,
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支撑整个经济学的不过是一些*
基本的概念。只要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整个学习进程
就会事半功倍并变得意趣盎然。为此,本书的注意力始
终放在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即那些颠扑不破的真理上面。
这些理论在21世纪的重要性将丝毫不会逊色于-ft']在20
世纪的情况。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如稀缺、效率、贸易
收益和比较优势原理等,永远不会丧失它们在经济学中
的核心地位,只要稀缺性本身还继续存在。学习宏观经
济学的学生,无论是在掌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概念方面.
还是在理解国内外货币的作用等方面,都必须打下扎实
的基础。学生们不仅应当学到有关经济增长的已经被普
遍认可的理论,而且也应当了解关于商业周期的各种有
争议的学说。
2经济学的创新现代经济*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几乎在
 每一个领域创新都非常迅速。计算机产业中令人眩晕的发
明速度也许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在该产业,几乎每个月
都有新的产品和新的软件出现。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信息
革命,现代商业正在接受一场洗礼。
    此外,我们还强调经济学本身的创新。经济学家都在
以自己的方式变成一群修补匠、改革者和发明人。历史表
明,经济思想一旦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便会酝酿和
掀起社会变迁的浪潮。本书讨论的重要创新包括通过“排
污(许可证)交易”计划,将经济学应用到环境保护领
域。其他重要的经济创新包括改善后的管理机制,诸如欧
洲货币一体化这类激进的思潮。*近几年中*有影响的经
济创新之一,是关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统计权衡问
题。我们将界定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网络经济学”,
并讨论它怎样影响经济效率和市场力量.进而如何带来
“应否解散微软”等问题的争论。此外,事关人类未来的
*重要的创新之一.是如何处理诸如气候变化等属于“全
球公共品”之类的问题。我们将探讨处理全球环境问题的
新的方式,渚如《京都议定书》这种模式。
3.小的即美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经济学大大拓展
了其研究领域。经济学的大旗不仅飘扬在传统的市场领域
之内,而且还覆盖了环境、法律研究、统计和历史方法、
艺术、性别和种族歧视,甚至家庭生活等方面。然而,从
本质上讲,经济学仍是一门关于在现实中如何选择的科
学。总之,这有点像点菜进餐,小的往往是美好的,因为
它便于消化。
    为本书确定命题曾遇到很多的两难问题。为挑选这
些课题,我们调查了许多授课教师和有影响的学者,以
判定哪些课题对于教育良好的公民,或者新一代的经济
学人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拟出一份涵盖主要课题的目录
清单,然后又忍痛将其中许多的章节和附录都陆续地删
去。我们不时地发问。这些内容是否像我们所预期的那
样完好.对于学生理解21世纪的经济学是否真的不可或
缺。每一课题只有过了这一关之后。才有可能被收编人
书。如此严格筛选的结果是.本书的篇幅比前几版减少
了四分之一。农业经济学、工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
卫生经济学等都被删掉.而用更多篇幅讲述环境经济学、
网络经济学和真实商业周期理论以及金融经济学。
4.新世纪的政策问题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经济学吸引
他们的地方在于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的关系。而第18版所
强调的,正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政策制定问
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
系统。第18章所讨论的环境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并进一步探寻能让人类经济发展
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途径。一系列新的范式和案例,诸如
股息税改革、*低工资、国际化外包、品牌价值、财务诈
骗等,都在讨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并联系现实生活的
过程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第二大重点在于金融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通过引入
新的一章“金融市场和货币的特殊形态”,我们相当彻底
地重新编写了金融经济学部分的内容。在该章我们将货币
经济学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金融舞台之上,并使之与中央
银行一章相辅相成,进而探讨货币在商业周期中所发挥的
重大作用。
    回顾历史、经济的变迁,并结合作者亲身的经历,第
18版继续强调运用案例分析和援引经验论据来阐释经济
理论。只有当我们理解了1996年美国福利制度改革和当
前医疗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时,有关“反贫困”命题的
两难困境才能够变得真实可见。只有阐释清楚全球变暖的
两难困境.需要动用经济手段才能解决好环境问题这一点
才能不言自明。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财政赤字如何压低国
民储蓄之时,我们才有可能入木三分地理解宏观经济学。
5..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过去10年中,曾出现许多关
于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激烈舌战。一些
人认为美国制造业就业率的下降原因在于工作机会都被出
口到了墨西哥和中国,尽管有一份关于就业趋势的调查曾
对此提出质疑。无论原因何在,美国在2l世纪初都实实
在在地面临着一种困惑:产出高速增长和就业显著下降二
者并行不悖。
    有关全球化的讨论是近些年来重大的论战之一,其症
结在于国家之间日益增进的经济一体化。美国人都明白,
现在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成为孤岛。移民潮和国际贸易对
交易品种、成交价格和我们的薪酬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恐
怖主义可以对本土的经济产生摧毁性的影响,而非洲的战
争则可以导致饥荒进而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我们不
仔细地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则恐怕没有人能够透彻地理解
贸易增长和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影响。为此,第18版进一
步增加了有关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及其同国内经济
变动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内容。
6.宏观经济学的论战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主要障碍之一
是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且数量激增。教师们通常都想知
道.在宏观经济学家的意见如此分歧的情况下,学生们究
竟应当怎样理解问题。尽管在处理这类众多的分歧时我们
 仍然感到苦恼,但我们还是认为这是经济学健康发展的一
种表现。我们宁肯看到生气勃勃的争论,也不愿意看到那
种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清晰的分析框架中,第18版讨
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所有主要流派。我们一方面告诉学
生应当如何理解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真
实商业周期及货币学派的宏观经济学,另一方面也强调
“预期”、“市场出清”和“总需求”的其他新特征。本书
对每一个经济学流派都进行了清楚的介绍和一种公正的反
思及比较。就每个学派的讨论而言,我们都会援引经验数
据进行客观的评价。所有重要学派都包括在“宏观经济学
流派及其论战”这一章中,此外我们还强调了不同的思路
及其政策含义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已经日益重视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近
期的生产率增长反弹的原因、创新与新科技知识的作用。
如果学生想要理解关于政府债务和赤字作用的讨论.那么
将经济增长置于前沿和核心地位是完全有必要的。通过将
增长理论及其新成果引入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地带,第18
版较好地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这种复兴态势。
7.简明清晰尽管第18版有许多新的特点,但整个准备
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朝圣的北斗”.还是力图创造出一种
清晰和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学生们是来自不同的背
景、带着对现实世界运作方式不同的先入之见走进我们的
课堂的。我们的作用并不是要改变他们的价值观。相反,
我们只是希望学生们能首先理解经济学的不朽真理,然后
积极地付诸实践,从而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适合于他们及
他们的家庭去从事工作和进行生活。为达到此目的,也许
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比简明清晰的陈述更有效了。我们在全
书的每一页上都煞费苦心,以增进对基础经济理论的全面
把握。我们曾收到各地学生和教师的数以千计的评论和建
议,并已经将他们的建议融入第18版中。
  本书内容选用事宜
  经济学课程有各种安排,可以用一个季度泛读,也可
以用一年精读。本书可以说是为满足各种需要而精心编排
的。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这样既可以满足那些求知欲特别强的学生,也可以满足那
些主修该课程要求彻底探讨经济学的学生。我们还附加了
供讨论用的高难问题,以试探那些学习上特别投入的学生
们的勇气。
    即使课程节奏比较快,你也有机会欣赏书中精心编排
的高深内容。时间特别紧促的学生,可以跳过较难的部
分,但这并不会影响你对经济学核心内容的把握,也不会
偏离经济推理的主线。此外,本书还向那些*优秀的青年
学者提出了挑战。事实上,当今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曾
写信告诉过我们:在获取博士学位的奋斗过程中,他们一
直依靠着这本《经济学》。
  版  式
  第18版选用了一套标记及相应材料来突出某些内容。
你会发现有三种标记:对初出茅庐者的警告,研究中的经
济学案例,古往今来伟大的经济学家的传记等资料。但这
些标记下的内容本身并非集中在一起。相反,它们被安插
在相关的章节之中,以便读者可以在不打断思路的情况下
进行浏览。阅读本书时,请你务必用心记住这些标记:
表示警告.学生应该暂停一下。以确保他们理解
难点或微妙的问题。
表示有趣的例子或应用性分析,它通常属于现代
经济学的基本创新。
表示经济学重要人物的生平。有时是著名的经济
学家,如亚当·斯密,有时是将经济学引入公共
政策的重要人物。
    本版新特点还包括在章末强调该章的重要内容。并以
一种特别的口吻提出问题.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该章所讨论
的主要概念的理解。
    书中的黑体字部分,表示**次出现的术语,或说明
这是组成经济学语言的*重要的概念。
    尽管如此,这些较多的变化仍然没有改变自第1版以
来一直主导着《经济学》的风格:简洁的文句、清晰的解
释和精练的图表。
  致喜欢先教宏观部分的教师
  同前一版一样.新版本首先讲微观经济学,但许多教
师仍然愿意从宏观经济学开始讲授。他们也许认为,初学
者更容易理解宏观经济学,先接触宏观部分,能较快地激
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我们曾分别用这两种安排授课,发现
这两种办法的效果都很好。
 无论你的授课哲学如何.本书均为你做了精心的安
  排。从微观经济学开始的教师可以直接按照各章节的顺序
  进行下去:希望先讲宏观经济学的教师则应跳过前半部书
  的四编,而直接从第五编开始。本书已经根据需要特别安
  排了说明和相互参照的注释。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课时有限无法涉及所有内容的教
  师和学生.第18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个单行本,  《微观
  经济学》(本书的第1-19章)和《宏观经济学》(本书
  的第1—3章和第20~34章)。
    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辅材料
    本版的学生将会从《学习指南》中得到帮助。这本精
心设计的参考书由Depauw University的Gary Lemon教授
准备,他在本版的修订工作中与我们保持了紧密的合作。
该书无论是用于课堂讨论,还是用于个人自学,都已经被
证明是非常成功的。既有针对《经济学》全书的《学习指
南》,也有针对微观和宏观部分的《学习指南》。你可以通
过网上订购也可以使用书号随主教材一起邮递购买。
    另外,教师们还会发现有一本《教师参考手册和
题库》。该书对指定教学计划和准备测验非常实用。另
外.麦格劳一希尔/欧文出版公司还设计了一套双色的
投影仪胶片,可用在教室里演示图表等资料。本版的图
表和数字还可借助幻灯片演示。幻灯片可从我们的网站
(http://www.mhhe.com/economics/samuelsonl8)上下载。
该网站不仅提供交互式图表供访问人自我评分、练习测试
和索取关键图表.而且还为每章后面所提出的供进一步深
入研究的“问题讨论”指明了探索路径。所有需要这方面
资料的(美国)读者,都可以同所在地的麦格劳一希尔/
欧文公司的代表处联系。
    计算机时代的经济学
    电子时代使学者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
  变化。在经济学领域,信息革命使我们能更加便捷地接触
  到各种经济数据和学术潮流。第18版的一个新特点是在
  第1章之前增写了“经济学与互联网”一文,可以为经济
  学快车驶向信息高速公路提供路标和指南。
    此外,每一章后面都新增了一项内容,为更广泛深入
  的研读提供参考,并提供一组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案例和
  搜索数据的网址。
    学生们还可以买到两个软件包:宏观经济学(The
Power o厂Macroeconomics)和微观经济学(The Power of
Microeconomics)。它们收编了与本书直接相关的内容。这
两个软件包都是多媒体课件,可以借助音像方便和深化学
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这些课件允许学生以适合自己的
速度播放,并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讲演之中。软
件包由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管理学院研究生院的Peter
Navarro编制。这方面更详细的说明可以在网站www.
powerofeconomics.com中查获。
  致  谢
  本书虽然只有两位作者。但是合作者却很多很多。我
们衷心感谢我们的同行、评论家、学生和麦格劳一希尔出
版公司的工作人员,是他们保证了《经济学》第18版能
够及时完成。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及其他院校的同行
也热情地提出过宝贵的意见。他们是:William c.
Brainard,  E. Cary Brown,  John Geanakoplos,  Robert J.
Gordon,   Lyle  Gramely,   Paul  Joskow,   Alfred  Kahn,
Richard Levin,  Robert Litan,  Barry Nalebuff,  Merton J.
Peck,  Gustav Ranis,  Herbert Scarf,  Robert M. Solow,
James Tobin, Janet Yellen ~ Gary Yoheo
    此外,我们还从许多基础经济学教学人士们不倦的工
作中获益匪浅,他们为教科书所做的努力已充分体现在本
版之中。我们还要特别感谢第18版的审稿人。他们是:
Mohammad Akacem,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Mohua Das, Centre College
George Euskirchen, Thomas More College
Adam Forest, Seattle University
Satyajit Ghosh, University of Scranton
Aroop Mahant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Donald Milley, 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
Ibrahim Oweiss, Georgetown University
Dennis Petruska, 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
Edward Scahill, University of Scranton
    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和其他许多院校的学生们也
发挥了一种“看不见的大学”的作用。他们不断地提问与
诘难.使得我们的教科书每一版都比前一版要少一点遗
憾。尽管他们人数众多、无法枚举,但书中每一章都渗透
着他们的思考和影响。Nancy King在纽黑文市(耶鲁大学
所在地)为本书后期运作的后勤保障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帮
助。
 若没有麦格劳一希尔出版公司熟练而精干的团队在每
一阶段的辛勤工作,本书是无法完成的。我们想要特别感
谢(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序)的是:执行编辑Lucille Sut.
ton、开发编辑Karen Minnich、编务助理Becca Hicks、项
目经理Susanne Riedell、制作经理Becky Szara和营销经理
Marty Quinn。正是这个技术娴熟的专家小组。用一大垛的
软盘和小山似的文稿塑成了眼前这样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致我行我素的学生
    在历史书上你们已经见过那些涤荡文明根基的革命浪
潮,如宗教冲突、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打倒殖民主义和
帝国主义的战争。而在过去的10年中,席卷东欧、前苏
联、中国和其他每一个地区的经济改革浪潮也已经在扭转
整个世界。青年人因为不满意他们的中央集权政府而推倒
了柏林墙,推翻了强权,并向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靠拢。
    亲爱的同学、像你一样的众多的同学们。正憧憬
    着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体制所能带来的繁荣.他们在奋
    发前行,并期望获得探讨从本书中获取新知识、新能
    力的权利。
    思想的市场
    我们的学生们到底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市场呢?从
本书中,你将学到股市和债市、墨西哥比索和欧元、不
熟练劳工和训练有素的医生。你可能在报纸上看到国内
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股市和失业率等名词。在
你系统地学完本书各章之后,你就能把握这些词的准确
含义。更重要的是,你还会了解到影响和决定它们的经
济力量。
    尽管如此,思想的市场还同样存在。经济学不同流派
正是在此建树他们各自的理论,并努力向其同行们推销自
己的理论。在随后各章中,你会发现各种关于经济学的思
想成果的公正的评论:从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到现代的思想巨匠.如约
翰·梅纳德·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詹姆斯·托宾。
    祝  愿!
    驶往“市场”这块大陆时。你也许难免有点担忧.这
完全可以理解。不过由衷地说,我们事实上是在羡慕甚至
是在嫉妒你——我们的新学生!因为你刚刚起锚扬帆,开
始你人生的远航,前方魅人的经济学世界正在等待着你去
遨游!这是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一辈子,只有这么一
次!值此,我们衷心地祝愿你一帆风顺!
    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第1 3章
劳动市场
   
    劳动不仅是抽象的生产要素。工人们想得到高薪碉
位,是为了购买他们需要和向往的东西。劳动者需要吃
饭,但他们也有情感,所以他们很自然地既关心工作的数
量又关心工作的质量。   
    本章探讨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如何决定的。**部分
研究竞争条件下劳动的供给和工资的决定。继而讨论劳动
市场上的一些非竞争性的因素,包括工会和劳工市场上令
人挠头的歧视问题。   
A.工资决定的基本理论
一般工资水平 
   
    在分析劳动的收入时,经济学家经常要观察平均实际
工资(real wage),它代表1小时工作所能得到的实际购买
力,或是除以生活费用的货币工资。‘用这个标准来看,
美国劳工今天比100多年前的生活要好得多。由图13一l
可见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平均每小时工资和相应的平均
工作时间。  
    劳工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成就几乎在每一个工业国都
可以看到。西欧、日本和东亚新兴工业国的劳工在食品
服装、房屋等方面的购买力,以及健康水平和寿命等,长
期以来都在稳步地提高。在欧洲和美国,这种增长始于l9
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的技术变革。而在那以
前.实际工资虽然不时升降,但长期看并没有显著的增
   
长。 
    这并不是说工业革命给工人带来了非常大的利益,特
别是在19世纪的自由放任时期。事实上,一部狄更斯的
小说绝不能改变童工的悲惨境地和危险的工作环境,以及
19世纪早期工厂里的那种糟糕的卫生条件。当时通行的标
准是1周工作84小时,还不包括早饭时间,甚至不包括
吃晚饭的时间;一个6岁的儿童可能要干很多的活;如果
一个妇女被纺织机切掉两个手指的话,她还得要用剩下的
8个手指继续干活。   
    人们离开农场来到工厂工作难道是一个错误?也许不
是。现代历史学家强调说,虽然工厂的条件很艰苦,但工
人的生活水平,比起在几个世纪前封建的农业社会中的状
况,还是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工业革
命是巨大的进步而绝不是退步。那些描写早先的健康而欢
快的乡村农民(壮实的自耕农和快活的农民)田园诗般的
 景象,毕竟是一种历史的神话,并未曾有过统计数据支
  持。
  对劳动的需求
    边际生产率差异
    开始考查一般的工资水平时,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劳
  动需求的决定因素。所用的基本分析工具在上一章都已经
  介绍过,即对于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反映了那种投入的边
.际生产率。
    图13-2说明了边际生产率理论。在给定的时间和给
  定的技术条件下,在劳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有一种联系。
  根据收益递减定律,每1单位追加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产
  出越来越少。在图13-2的例子中,投入的劳动为10单位
  时,由竞争决定的一般工资水平为每单位20美元。
    但我们要进一步探究边际产品的背后是什么。首先,
如果劳工有更多或更好的资本品与之配合,劳动的边际生
产率就会提高。比较一下一个使用挖掘机的挖道工和一个
使用手铲的挖道工的劳动效率,或者比较一下中世纪的通
信员与当今电子邮件的传递信息的能力。其次,训练有素
或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工,其边际生产率一般要高于那些拥
有较少“人力资本”的工人。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为什
么工资和生活水平上升了很多。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工
资水平较高,是因为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密集的
公路、铁路和通信网,众多的工厂和人均设备,充足的存
货。更重要的原因是,技术比以前有了巨大进步。我们已
经看到.电灯代替了油灯,飞机代替了马车,复印技术代
替了羽毛笔和墨水笔,计算机代替了算盘,电子商务闯入
了传统的做生意方式。想像一下如果美国普通的劳工还在
使用1900年以前的技术,那么今天的生产率会是什么样
子。
 劳动投入的质量是决定一般工资水平的另一个因素。
不管用什么标准(读写能力、教育或培训时间),2000年
美国的劳动力都要比1900年强得多。培养能设计精密仪
器的工程师需要许多年的教育:要有能力成功地做脑部手
术则必须接受10年的训练。总体上说。完成大学教育的
成人的比例由1950年的6%上升到1998年的24%。这种
人力资源的积累对劳动的生产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It;较
  同样的推理解释了世界各地工资水平差异如此巨大的
原因。表13-1列出了8个国家的制造业每小时的平均工
资和福利。美国的工资福利是墨西哥的10倍多,日本的
工资福利是韩国的3倍多,德国的工资福利几乎是斯里兰
卡的50倍还多。
    这些巨大的差异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并不是斯里兰卡
和墨西哥的政府想压制工资上升,虽然政府政策对于*低
工资及劳工市场的其他方面确实发挥了一些作用。事实
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异是由于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的
作用而形成的。请看图13-3。假设图(a)代表的是美国
的情况。图(b)代表的是墨西哥的情况。在图(a)中,
美国劳工的供给由曲线Sm Sm表示,对美国劳工的需求由
Dm Dm表示.均衡工资决定在Em水平上。如果工资低于
Em.就会出现劳工短缺,雇主就会将工资提到Ess,重新
回到均衡。同样的力量决定了墨西哥的工资率EM
    由图可见.墨西哥的工资比美国要低。从根本上说,
是因为在墨西哥,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所以墨西哥的
劳动需求曲线比美国的要低得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
劳工的质量。墨西哥平均的教育水平与美国相差很远,很
大一部分人口仍是文盲。并且,与美国相比,一个像墨西
哥这样的国家可供使用的资本比较少:很多道路没有修
整.很少使用计算机和传真机,很多设备陈旧而且缺乏保
养。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边际生产率比较低,进而造成
工资水平较低。
    这个分析也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像中国香港、韩国
和中国台湾这样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工资上升得很快。这
些国家和地区将其产出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教育、新资本品
的投资和*先进技术的进口上。结果,这些国家和地区的
实际工资在过去20年中增加了1倍.而在其他一些相对
封闭的国家,由于对教育、公共卫生和有形资本的投资不
足,其工资水平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PauI A.SamueIson),毕业于芝加哥大
学和哈佛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研究生部的创始
人。他的许多著作使得他在年轻时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
誉。他是美国**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萨
缪尔森教授曾长期为美国《新闻周刊》的经济学栏目撰
稿,曾担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经济顾问.属于那种
能够同普通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为数极少的科学家之
一。萨缪尔森常出席国会听证,并担任联邦储备、财政
部、许多私人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的咨询顾问。除了在麻省
理工学院做研究工作和经常打网球之外.萨缪尔森教授还
是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6个孩子(包括三胞胎)为
萨缪尔森家族衍续了15个子孙。
威廉·诺德豪斯(W…am D.Nordhaus),美国杰出的经济
学家之一,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爱伯克奇。本科就读于耶
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的。现为
耶鲁大学惠特尼·格里斯伍尔德经济学教授和考尔斯经济
学研究基金会理事。诺德豪斯的经济学研究范围很广.包
括环境、价格、能源、技术变革、经济增长、利润和生产
率的增长趋势。此外,诺德豪斯还对经济政策很有兴趣。
他在1977~1979年间是卡特总统经济顾问班子成员,曾在
美国政府各种顾问理事会和委员会中任职.不时给《纽约
时报》和其他报刊撰文,在耶鲁大学主讲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