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门(总第十六辑)

哲学门(总第十六辑)

1星价 ¥17.2 (4.9折)
2星价¥17.2 定价¥3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13343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3
  • 页数:334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301133439 ; 978-7-301-13343-9

节选

bsp; 时间视域下的康德因果学说
    庄振华
    提  要:康德哲学立足于有限性,其核心学说——因果学说——是
    由近代科学时间观所塑造的。近代科学的时间观虽然在康德那里起了
    一种根本的构造作用,并启示了后世的时间一空间境域观,却也成了康
    德的局限所在。
    关键词:自由  时间性  因果性  近代科学时间观
    在哲学史上,首次对因果性(causality)进行彻底的质疑和针对此质疑进
行坚定的捍卫,发生于休谟与康德之间,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康德哲学作
为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枢纽,总是得到人们的一再回顾,而因果性问题正如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的那样,是康德哲学的重中之
重①,因此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我们知道,康德对因果性问题的解决
方案①也是由他的二元世界说决定的,但这样轻松地说说固然容易,却往往
容易忽略问题的关键。
    笔者认为,康德的因果学说是由他的近代科学时间视域来塑造的。康
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不惜花大量笔墨详细阐述他的“先验演绎”、图式论
和“经验类比”,“**批判”中这三处*为晦涩的地方着重说明的就是概念
的合法性问题,亦即概念如何通过一定的时间机制落实到有限的存在中去
的问题。而本文所关注的就是这一时间机制。
    本文致力于对如下几个问题勾画出一个初步的轮廓:(1)因果性②在康
德哲学中为何具有一种独占性地位?(2)由这个问题延伸到康德的时间观
之后,我们将讨论,他的因果学说有些什么贡献和局限?以及,海德格尔在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对康德做出的回应③又有什么问题?④
 一  康德的问题情境与范畴的分疏
    考察康德的三组关系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交互作用),不难
发现康德的工作实际上是在传统主客体相符合的真理观框架内,以他的先
验学说对因果性做了一种重置,从而为客观必然性奠定了基础,也就是确立
了真理的客观必然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因果性在康德的关系范畴
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为了理解康德所面临的问题情境,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因果学说在古
代与近代的“前史”。
    在休谟之前,因果问题作为一个主题,主要不是以“原因一结果”的二元
模式出现,而是在追求事物根据(reason,der Grund)的驱动之下,以作为“根
据”的表现之一(原因)的面目出现的,所以严格说来,此时因果性(causality)
问题的轮廓还不甚鲜明,应当称作“原因论”。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前苏格
拉底哲学家们所追求的各种基质(substrate)——譬如“水”、“气”等等——
以及柏拉图那里的“理念”,已经是事物的一种“原因”了。亚里士多德以他
的“四因说”以及“**因”(自身不动的推动者)学说将古代的“原因”说系统
化了①,虽然他对“四因”的界说也常常是不定型的、试探性的②,“四因”所要
解释的,主要是事物为何以及如何会以如此这般的方式存在,而不是在“因
果性”的框架内讨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关系。
    中世纪的原因论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单纯注释而已,在13世纪
亚里士多德的文本被介绍到西方之前,上帝作为世界创造者(创造的原因)
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比如邓斯·司各脱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即是对这一原
因观念的一种深刻显示。而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和思想大量传人西方之后,
人们开始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展开神学的论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