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读者评分
4分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1星价 ¥25.2 (7.0折)
2星价¥25.2 定价¥36.0
商品评论(1条)
201***(三星用户)

大医名作,装帧精美,纸张薄

内容:文笔流利,深入浅出

2019-08-12 09:52:2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0934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3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117093453 ; 978-7-117-09345-3

本书特色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的作者任应秋从事中医研究、教育、临床50余年,在中医古籍整理、创立中医流派学、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誉全国。他一生专著36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的临床以信息丰富、思路开阔为特点,即使是对疑难病种,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他从教30多年,在本科教育中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必修课程。他重视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他研究《伤寒论》的诸多著作和他编写的《中医各家学说》,以及他主编的《内经章句索引》等,都是他运用系统思维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中医各家学说》是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集毕生治中医学的学术思想而作,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初,原名《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更名为《中医各家学说》。全书共分作上中下三篇:上篇,医学流派;中篇,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下篇,临床各科各家学说。本书是根据1979年任应秋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限于录音资料,只涉及《中医各家学说》上篇,在内容的详略方面与教材形成互补之势。该书整理的重点放在展现任应秋的讲学风格,明晰他的教学思路,揭示他的治学方法等方面,避免简单重复讲义内容,让每一章节均能收到和讲义相得益彰之效果。尤其是任应秋研读中医经典文献的心得,对临床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历代医家学说的提炼和归纳等,更具启迪意义,对中医教育、中医研究,以及中医临床都是十分生动而难得一见的宝贵资料。

目录

**章 导言
一、《中医各家学说》的性质
(一)《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
(二)《中医各家学说》的任务
(三)《中医各家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四)《中医各家学说》的历史性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各家学说
(一)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的具体措施
(二)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强化中医学教育的手段-
(三)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开拓思维的方法
三、怎样学习《中医各家学说》
(一)打好学习基础
(二)全面了解学说
(三)以人为线索
(四)勤于比较分析
(五)强调预习
第二章 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派演变发展的滥觞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雏形
三、中医学派渊源之假说
第三章 医经学派
 一、医经学派概说
二、校订注释诸家
(一)校勘诸家
(二)注释诸家
(三)校订注释诸家小结
三、分类研究诸家
(一)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
(二)张介宾的《类经》
(三)滑寿的《读素问钞》
(四)李中梓的《内经知要》
(五)沈又彭的《医经读》
(六)黄元御的《玄解》
(七)分类研究诸家小结
四、专题发挥诸家
(一)秦越人的《难经》
(二)张仲景的《伤寒论》
(三)华佗的《中藏经》
(四)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五)刘完素的《宣明论方》
(六)骆龙吉、刘浴德、陈无咎
(七)王冰、刘温舒与七篇大论
(八)专题发挥诸家小结
第四章 经方学派
 一、经方学派概说
 二、诸家经验方的佚遗
 三、对诸家经验方的评价
  (一)《肘后方》
 (二)《备急千金要方》
  (三)《千金翼方》
  (四)《外台秘要》
  (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七)对诸家经验方的小结
 四、经论方的突起
 五、近代经方家
 (一)曹家达
  (二)吴榷仙
 六、经方学派小结
第五章 河间学派
第六章 易水学派
第七章 伤寒学派
第八章 温热学派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各家学说》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初,原名《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
选》,经10多年教学实践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更名为
《中医各家学说》,是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毕生治中医学学术成果的结晶。全
书共分作上中下三篇:上篇,医学流派;中篇,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下篇,临床各
科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集中医医史学、中医文献学、中医学理论、中医临床学为
一身,纵横两千余年的中医文献,以系统缜密的结构形式浓缩成篇,它的诞生
在中医学界创立了新学科,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中医各家学说》自写成后,即逐渐成为全国中医院校的必修课教材,从洋洋
60余万字的教材中,学子们不仅为任应秋筚路蓝缕的治学精神和广博的学识
而惊叹,且从这部拓展中医学习思维的优秀教材中受益匪浅。
    本书是根据1979年任应秋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限于录音资料,该书只
涉及《中医各家学说》的上篇,在内容的详略方面与教材形成互补之势。该书
整理的重点放在展现任应秋的讲学风格,明晰他的教学思路,揭示他的治学方
法等方面,避免简单重复讲义内容,让每一章节均能收到和讲丈相得益彰之效
果。尤其是任应秋研读中医经典文献的心得,和对临床案例入木三分的分析,
以及对历代医家学说的提炼和归纳等,更具启迪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
讲稿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任应秋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没有理论指导的
临床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他在研究和分析中医各家学术思想的同时,极其
注重对各医家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在他
的讲课中尤其突出了这个特点。这不仅使对中医各医家学术思想的剖析有根
有据,而且也为《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融入了案例教育的元素,因此在教学
上收到了空前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是,任应秋强调中医信息对中医临床的重要作用,他曾说:“一个名
医的临床,关键在于思路。”他认为思路越宽,方法越多,而影响思路形成
的重要因素是中医信息的占有。这一特点在他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中
 也体现得很充分,可以说这也是他研究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的指导思想
之一。
    总之,任应秋的这份《中医各家学说》讲稿对中医教育、中医研究,以及中
医临床等,都是十分生动而难得一见的宝贵资料。
    任廷革
    2007年10月

伤寒学派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理论问题,有临床问题,特别是临床的辨证
论治。概说中我想谈三点,主要解决伤寒学派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学派的重要
内容是什么等。
    **,在伤寒学派形成之前,即从汉到唐这段时期,谈不上什么伤寒学派,
但是在这段时间确实流行着伤寒病。在《伤寒论·原叙》中仲景说:“余宗族
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
七。”由此看来,从汉以来伤寒病是客观存在,而且对人的健康很有威胁,因此
在汉晋隋唐这段时间,有不少的医家对伤寒病进行了研究。《外台秘要》说,
除汉朝张仲景研究伤寒病而外,还提出研究伤寒病的其他线索。《阴阳大论》
这本书中有研究伤寒病的内容,此书作者不详。其他如华佗、王叔和、葛洪、巢
元方、崔知悌、张文仲、陈廪丘、范东阳、陈延之、释僧深、宋侠、孙思邈、姚僧垣、
初虞世等,这些医家对伤寒病都有研究。这些人中,有的是六朝的,张仲景、
《阴阳大论》作者、华佗等是汉代的,王叔和、葛洪等是晋朝的,巢元方、张文仲
等是隋朝的,以后陈延之等都是唐朝的。汉晋隋唐以来研究伤寒病的医家这
么多,说明那时的伤寒病是客观存在的。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成就*大,
所以他的著作《伤寒论》留传了下来,其他人的只是在《外台秘要》中看得到有
治伤寒病的经验,但是文献都不完整了,没有专著流传后世,而张仲景的《伤
寒论》基本是完整的。不是说古代研究伤寒病的只有张仲景一人,从现存的
文献来看,不只是一家,甚至可能比我这里提到的还要多,只是他们的著作没
有完整地流传下来了罢了。
    第二,张仲景著《伤寒论》以后,由晋到唐至宋这个阶段,有不少的医家在
研究《伤寒论》了,都是以张仲景的《伤寒论》这部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
《伤寒论》,来论治疗伤寒病,以前没有这种情况,上述列举的那些人,都不是
研究《伤寒论》的。
     如李濂在《医史-张仲景补传》中说:“华佗读而善之日,此真活人书也。”
华佗和张仲景是同时代的人,看来华佗研究过《伤寒论》。到晋朝,《伤寒论》
的流行比后汉时期流传得广一些了,王叔和对《伤寒论》进行了研究。孙思邈
活了一百零几岁,他在90多的时候才看到张仲景的《伤寒论》,因为张仲景在
河南,孙思邈在陕西,现在看河南与陕西隔得不太远,那个时候的交通是很艰
难的,那时书的印刷和发行也很有限的,大都用抄写的方法进行的,所以孙思
邈一直到晚年才看到仲景的《伤寒论》,他也进行了仲景《伤寒论》的研究,孙
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其实不是诸师秘不秘的问题,实在是写
书出书太困难,流传就更困难,不能和现在的条件同日而语,所以他的《备急
千金要方》里没有一句话提到张仲景的《伤寒论》,直到他晚年著《千金翼方》
时,才把仲景的《伤寒论》收录了进去。现在我们看到的《伤寒论》除了见到王
叔和的整理本外,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就是*早的一个本子了,从《千金翼
方》里《伤寒论》的文献来看,不是仲景的原文,孙思邈对其是下了一番工夫
的,我们后面再细谈。
    从张仲景著了《伤寒论》以后,从两晋到唐至宋,不少的医家研究仲景的
《伤寒论》,通过《伤寒论》的研究来治疗伤寒病,但这还不能谈是伤寒学派。
    第三,是伤寒学派的形成。伤寒学派的形成是从明代才开始,从明朝医学
家方有执开始的。他研究仲景《伤寒论》,认为王叔和把《伤寒论》的原文搞乱
了,以至于发生很多错误,出现错简,经过几百年的时间,错简就更多了,所以
他就从倡言错简来研究《伤寒论》,要按照仲景《伤寒论》的原貌进行重新整
理。之后不少人拥护他的这个意见,所以就逐渐形成了以方有执为代表的这
流派。当然也有反对的意见,特别是到了清代,有不少人反对他的这个意见,
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通过王叔和的整理,成无己注解,基本上是完整的,没
有什么错简问题,这样也形成一个流派,与方有执是对立的。有了这样两个流
派以后,伤寒论学派基本形成了。之后,特别是在清朝乾、嘉以后,有一大批
人,认为学习《伤寒论》,不要纠缠错简不错简,也不要纠缠原文不原文,仲景
《伤寒论》的主要精神是辨证论治,其**篇就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中、
下,辨病、辨脉、辨证、辨治,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这样来,只要是辨证论治,符
合临床上的实际,就学习、继承,这就又形成一个流派,这一大流派中又分多个
分支,有从方证来研究的,有从治法来研究的,有从经脉来研究的等等,可以称
为辨证一派,直到现在这一流派还是多数。
   有关伤寒学派的形成提出上述三点,这三点阐述了伤寒学派的渊源。在
  唐以前是研究和治疗伤寒病,与张仲景同时研究伤寒病的有很多医家,在张仲
  景的前后,对伤寒病的研究有不少的医家。从仲景的《伤寒论》流行以后,晋
一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一
  唐到宋,张仲景的《伤寒论》成了研究的对象了,这说明仲景《伤寒论》的成就。
  从王叔和,特别是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以来,到宋,在医学界研究《伤寒论》
  就逐渐兴起,到了明朝的方有执提倡倡言错简以后,学派形成了,各种意思就
  多了,这也是很可以理解的,医学理论一提倡,研究的人一多,就会有各家争鸣
  的局面,就各有各的见解,就必然要形成流派。
    (一)王叔和
    宋以前治《伤寒论》*有代表性的医家,毫无疑问的就是王叔和。现在我
们看到的《伤寒论》,就是通过王叔和整理过的,张仲景《伤寒论》的原稿现在
已经见不到了,孙思邈看到的《伤寒论》也是通过王叔和整理过的,所以王叔
和是研究《伤寒论》首屈一指的人物,在年代上王叔和距离张仲景很近,甚至
王叔和的前半生可能有一二十年还与仲景同时。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现
存的只有两个本子,一是明朝赵开美的刻本,另一个是成无己的注解本,一直
流传到现在。赵开美这个本子在市面上也很难看到,我们图书馆有,现在市面
上一般上看到的是成无己注解本。赵开美全文本,从1949年到一直到今天为
止,30年来还没有印过一次。1954年我编校的《伤寒论》用的是赵开美的本
子,但我只选用了部分条文,便于一般的学习,不是全文。
    要研究《伤寒论》,研究伤寒学派,首先就要了解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
究竟是怎么一个面貌。现在大家手里的《伤寒论》,不是王叔和整理的《伤寒
论》的全部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有十卷,**篇
是“辨脉法”,第二篇是“平脉法”,第三篇是“伤寒例”,这三大篇,你们的书中
没有收录,这三篇都在“太阳病”之前。除了这三篇而外,前面还有一个小篇,
叫“辨痉湿喝脉证”(现收录到《金匮要略方论》中),这样说来是四篇。“辨脉
法”有35条,“平脉法”有42条,“伤寒例”有24条,“辨痉湿喝脉证”有14条,
还有这么100多条。这四篇后面,才是“辨太阳”、“辨阳明”、“辨少阳”、“辨
太阴”、“辨少阴”、“辨厥阴”、“辨霍乱病脉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之后还有八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有3l条,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有47条,“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有33条,“辨不可
吐”有4条,“辨可吐”有7条,“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有46条,“辨可下病脉
证并治”有45条,“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有12条,《伤寒论》共计22篇,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任应秋(1914—1984),男,汉族,四川江津人。曾任中华医宇会医史分会
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专业组召集
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
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任应秋从事中医研究、教育、临床50余年,在中医古籍整理、创立中医流
派学、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誉全国。他一生专著36种,发
表论文200余篇。他的临床以信息丰富、思路开阔为特点,即使是对疑难病
种,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他从教30多年,在本科教育中创立了《中医各家
学说》必修课程。他重视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他研究《伤寒论》的诸多著
作和他编写的《中医各家学说》,以及他主编的《内经章句索引》等,都是他运
用系统思维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