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读者评分
5分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1星价 ¥33.4 (7.1折)
2星价¥33.4 定价¥47.0
商品评论(1条)
393***(三星用户)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现代中医大家之作

2013-09-15 11:34:50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0952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3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117095228 ; 978-7-117-09522-8

内容简介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作者连建伟教授曾于2005年应台湾长庚大学邀请,赴台为该校中医系八年制学生讲授《金匮要略方论》,其授课的讲稿是海峡两岸中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真实记录。现予整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原书文字古朴,后学不易理解。连氏的讲解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结合自己40年来的治学心得,具有理论创新与临床见解。并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穿插文史哲知识于医学教育之中,引导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中医,理解中医之精髓,掌握中医基本功。为反映讲学全貌,书末并附授课课时表,期中期末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台湾学子临别赠言、讲学日记等。

目录

金匮要略方论序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蜕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张仲景是舌下给药、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法的发明者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果实菜谷篇改错 从《金匮要略》的校勘论《外台秘要》的方剂文献学价值 附录 台湾长庚大学邀请函 《金匮要略》授课时数统计表 《金匮要略》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附:优秀学生答卷) 《金匮要略》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台湾学子临别赠言 赴台湾长庚大学讲学日记 方剂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我与连建伟教授相识于25年前。记得1982年10月18—21日,在医圣
张仲景的故里河南省南阳市召开了由中日两国医学家参加的首届仲景学说研
讨会。当时我作为全国仲景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在会上宣读了《伤寒
论叙例辨》一文,而连君作为国内中医界优秀中青年学者,也被推荐为全国仲
景学说研究会委员,并任大会秘书组副组长。连君在会上宣读了《成无己(注
解伤寒论)浅析》一文,并与我一起在医圣祠合影留念。自此,我与连君结下
了忘年之交。
    连建伟教授作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的研究生,
1980年底到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任教,迄今已二十八年。二十
八年来,他不断地读书、教学与临症,编著出版了《历代名方精编》、《连建伟中
医文集》、《中医必读》、《三订通俗伤寒论》等十多种中医著作,并主编或副主
编八种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闻世。鉴于他在中医方剂学领域作出
的成就,2006年1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
换届大会上,当选为主任委员,成为我国中医方剂学界的领军人物。我出席了
大会开幕式,感到由衷的高兴。
    《金匮要略方论》系后汉张仲景所著。迄今已一千八百余年,被尊称为
“医方之祖”。连君于1968年炎夏首次攻读《金匮要略方论》,由于该书古奥
难懂,初学确实困难重重。但连君胸怀大志,日复一日,挥汗苦读,终于把《金
匮要略方论》通读了下来。执教于浙江中医学院后,在老院长何任教授的指
点下,执笔撰写了《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及《金匮要略校注》的后三篇,在国
内中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5年7月至9月,连君应台湾“长庚大学”之
邀,作为客座教授赴台讲授《金匮要略方论》,授课72学时,其讲解融会各家,
深入浅出,具有理论创新与,临床见解,深受台湾学生之好评。为使学生真正掌
握中医基本功,理解中医之精髓,连君在讲授中穿插文、史、哲知识与医德教
育,引导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中医,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台湾讲学回来
后的二年中,连君孜孜不倦,致力于《金匮要略方论讲稿》的整理,终于推出了
心血浇灌的力作。
      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连君四十年
如一日,严谨笃学,志存高远,是一位有先进思想,走正确道路的中医学者,故
乐为之序。
 煎窄
    我与台湾中医院校之交往始于2000年。是年8月31日由浙江大学梁树
德教授任团长的浙江省教育参访团一行14人赴台参访。9月6日到达台中,
我去了台湾“中国医药学院”,由该院秘书兼大陆事务主任王玉山先生接待。
王先生为浙江杭州人,老乡见老乡,倍感亲切。2001年12月14日由我任团
长的浙江中医学院学术交流团一行8人与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谢明村校长、
朱士宗董事等数十人在台中隆重举行了两校学术交流协议书签订暨授聘荣誉
教授仪式,我赠该院台湾版《历代名方精编》一部,以作留念。2005年7月31
日应台湾“长庚大学”之邀请,我作为该校客座教授赴台北桃园,为该校医学
院中医系八年制学生讲授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方论》,历时一月余,授课
72学时。这是我与台湾学生水乳交融、教学相长的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为了履行好教书育人的重任,我在“长庚大学”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参阅
古今中外文献,附以己见,深入浅出,力求讲好《金匮要略方论》,不负台湾学
子的一片赤子之心,让中华医学植根于台湾,造福于民众。当时由“长庚大
学”的同学们将我的全部讲课内容进行了录像、录音。离台之后,我一直在考
虑如何把这段善缘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海峡两岸中医文化交流史上的
见证。为此,我请我的博士研究生李凯平、毛军民、徐小玉、吴小明,硕士研究
生胡洁、吴梓新、连啤啤,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沈淑华及方剂学教研室徐晓东
副教授等9人分别将上述录像、录音资料进行文字记录。我对他们的要求是
“原汁原味地记录,不作任何文字更动”。感谢9位学生的共同努力,在2005
年年底前拿出了初稿。我又历时一年半,针对全部初稿进行文字核对与修润,
力图保证全书医理、文理的信、达、雅。
    我在长庚大学课堂讲授的内容是从“金匮要略方论序”到“妇人杂病脉证
并治第二十二”。仲景原书*后尚有“杂疗方第二十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
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等三篇,因限于课时数,未能作详
细讲授。但我将自己对这三篇的校注及有关研究论文均交给了台湾学生,供
他们课后自学。《金匮要略方论》版本用明代赵开美校刻本为底本。
    为反映讲学全貌,本人还将台湾长庚大学的讲学邀请函、课时表、本人所
 出的《金匮要略》期中考试卷、期末考试卷、参考答案及优秀学生答卷各一份,
一并附于书末,供学者研究之用。
    本人离台返杭之前,全班34位学子对我情真意切的赠言,使我万分感动。
台湾学生尊师重教之情,溢于言表。我在台湾的日记,其中包括讲课情况、医
疗情况、交流情况、游览情况、见闻情况,均作了翔实的记录,亦附于书末。
    承蒙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91岁高龄的邓铁涛
先生为本书作序,谨致深深的敬意!
    谨以此书献给海峡两岸的中医同道。愿和风吹遍中华,愿杏林结满硕果,
愿中医铺轨世界,愿众生平安健康。
  连建伟
于浙江中医药大学
2007年9月29日

痰跃咳嗽病豚征弄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
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
字是相通的,据《广韵》记载:“淡,胸中液也。”所谓淡饮,是指水饮淡薄、清稀、
不浓厚,凡水饮停蓄为病,均谓之淡饮。后世把痰饮作为诸饮的总称。痰是由
于津液不能正常运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王绵之老先生曾说:“液有余便是
痰。”液有余并非指津液多余,而是指津液不能正常敷布,聚而成饮。痰饮是
饮病的总称,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
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四种
痰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
    问日: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问日: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
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
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问日: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学生
问:“水饮有四种,是哪四种呢?”老师说:“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共四种。”“问日:四饮何以为异?’’学生问:“这四饮怎么区别呢?”“师日:其人
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所谓痰饮,就是过去体质很好,比
较强壮,而现在却消瘦了,而且肠里有咕噜咕噜的水声,这种情况称为痰饮。
痰饮是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水液不能正常运化,聚于肠胃而形成的。本来脾胃
功能好,所以身体强壮,现在脾胃功能虚弱,所以就消瘦了;水液代谢失常,所
以“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我们称之为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
之悬饮。”有的人饮水太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水饮流到胁下,咳嗽牵引作
痛,称为悬饮,就像是水饮悬挂在胸胁间,类似现在的胸水、胸膜炎、胸腔积液
等疾病。“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水液
流于四肢,只有汗出,饮邪才有出路,但现在当汗出而不汗出,水液就停留在四
肢,出现身体疼重,甚至四肢浮肿,这种情况称为溢饮。《尔雅》云:“溢者,盈
也”,好像水从杯里满出来了,水饮盈而溢于肢体,产生浮肿,就是溢饮。“咳
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咳逆”,就是肺气上逆,咳嗽气
 喘;“倚息”,就是倚物而坐,不能平卧;“短气不得卧”,就是呼吸困难,气短,不
能平卧;“其形如肿”,就是形体浮肿。这称为支饮,所谓“支”,就是支撑之意,
支饮就是水饮支撑在胸膈部位,从而出现了上述一系列症状。这两条条文主
要告诉大家饮有四种,广义来说就是痰饮,具体而言,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
饮四种,并对四饮进行了详细的辨别。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流饮候:(流
饮就相当于痰饮)流饮者,由饮水多,水流走于肠胃之间,漉漉有声,谓之流
饮。悬饮候:悬饮,谓饮水过多,留注胁下,令胁间悬痛,咳唾引胁痛,故云悬
饮。溢饮候:溢饮,谓因大渴而暴饮水,水气溢于肠胃之外,在于皮肤之间,故
言溢饮,令人身体疼重而多汗,是其候也。支饮候:支饮,谓饮水过多,停积于
胸膈之间,支乘于心,故云支饮,其病令人咳逆喘息,身体如肿之状,谓之支饮
也。”巢元方是隋朝的太医令,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对痰饮病的病源论述得很
清楚,认为四饮都是由于饮水太多所致。现代人提倡多饮水,而其实饮水并非
越多越好,应该适度。我们中国人奉行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就是凡事要适度,
饮水亦是如此,不能喝得太多,特别是不能暴饮,否则就要生病。
    小时候,我听外祖母讲,有个贩子长途跋涉,又渴又累,一口气喝了七八杯
冷水,结果就得了臌胀病。民国时期,浙江台州有些人做善事,在山路边盖个
亭子让行人歇歇脚,还放些茶水让他们解渴。但是他们往往在茶水上撒一层
米糠,这样路人就不至于一口气把水喝完,要把糠吹一下,才能喝一口,再吹一
下,再喝一口。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暴饮而伤了身体。《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水液代谢的正常过程,一旦失调,则水液停聚而成
痰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三)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四)
    水在脾,少气身重。(五)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六)
    水在肾,心下悸。(七)
    这五条是讲水饮影响到五脏而发生的病变。“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
恶水不欲饮。”其中“水”,是指水饮。水饮影响到心脏,心下部位痞硬而悸动。
心下坚筑的“坚”,就是“硬”的意思;“筑”,《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捣也”,这里
引申为悸动,即心悸不安。心阳被水饮所遏,故“短气,恶水不欲饮”。这条讲
的是水饮凌心造成的一系列症状。“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饮影响到
肺,肺气与水饮相激,寒饮不化,故吐涎沫(涎沫就是痰饮);水饮阻肺,妨碍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津液不布,故欲饮水。这条是讲水饮射肺产生的症状。
  “水在脾,少气身重。”水饮侵犯脾脏,中气不足,故少气;脾主肌肉、四肢,故身
  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饮影响到肝,肝位居胁下,故胁下支撑胀
  满,嚏时牵引作痛,这是水饮侵肝的症状。“水在肾,心下悸。”对于这条条文,
  《医宗金鉴》认为是“水在肾,脐下悸。”日本医家山边文伯也做过考证,他写了
  一本书叫《金匮要略笺注》,书中认为“心下悸”当为“脐下悸”。我的看法跟
  他们相同,因为第三条中的“心下坚筑”就是指心下悸,故本条应为脐下悸。
  我们还可以参考有关奔豚气的论述,奔豚气是由于水寒之气在肾,冲气上逆,
  故脐下悸动。
    这五条讲的是水饮影响到五脏而出现的不同症状。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八)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九)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十)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手大”,在很多研究《金匮要略》
  的文献中都作“掌大”。寒饮留于心下,阻遏阳气不能布散,则见背部寒冷如
  掌大,此饮留而阳气不达之故。“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留
  饮”,指水饮留在体内(胁下),属悬饮范畴,故见“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
  已”,辄,即也;已,甚也。就是说咳嗽后胁下痛加重。“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
  而渴,四肢历节痛。”饮留胸中,肺气不利,故短气;水津不布,故渴;水饮入于
  四肢,四肢关节阳气不通,故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脉沉主里,说明
  体内有留着不去的水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劓闰剧,必
  有伏饮。(十一)
    本条论述膈上伏饮发作的情况。“膈上病痰,满喘咳吐”,水饮伏于膈上,
  阻碍肺气,故见胸满、气喘、咳嗽、咳痰等症;“发则寒热,背痛腰疼”,即发作时
  出现恶寒发热,腰背疼痛,这是麻黄汤证的表现,说明发作是由于外感风寒引
  动;“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囗剧”,指喘咳剧烈导致眼泪自己流出,周身振颤
  抖动;“必有伏饮”,指必定有水饮伏留于内。本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
  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本来就有水饮停留体内,平时只是“满喘咳吐”,发作时
  就出现“发则寒热,背痛腰疼”,因为是由外感风寒所诱发,故出现风寒表证,
  严重时由于剧烈喘咳,而出现“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晌剧”。
    古代医家认为本条证候可用小青龙汤来治疗。此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
  表,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对本证很适合,这个观点是陈修园提出来的。



作者简介

连建伟,教授,1951年2月出生,浙江嘉善人。198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方剂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同年12月任教于浙江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历任讲师,教研室主任,基础部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文献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方剂学的教学工作,治学严谨,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长期坚持临床,医术精湛,2001年被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编著出版了《历代名方精编》、《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古今奇效单方评议》、《金匮要略校注》、《中医必读》等著作。并先后担任国家规划教材《方剂学》编委、副主编,主编,协编教材中药专业《方剂学》副主编,共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金匮要略校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2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精于脉理,平脉辨证,擅长运用经方及后世各家医方,数方相合,化裁得宜,尤对内科脾胃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