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5辑)
读者评分
3.3分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5辑)

1星价 ¥27.4 (7.2折)
2星价¥27.4 定价¥38.0
商品评论(3条)
189***(三星用户)

比较普通的书

为这题目买了看看。

2018-12-10 12:00:11
0 0
lon***(三星用户)

起的名字太大了

名字起得太大了,内容一般,还可以的论集

2018-04-28 03:06:3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52145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8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08-05-01
  • 条形码:9787807521457 ; 978-7-80752-145-7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20余篇“国际汉学”“巴蜀文学重读”等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共分成8个栏目,包括:刊前絮语、卷首语、国际汉学、巴蜀文学重读、文学史新论、现代文化研究、中国文学档案、稿约与稿例。它们从纯文学角度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学术价值颇高。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5辑)》“卷首”推出了两篇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一篇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著名学者许志英先生的纪念之作,许志英先生的学问与人格素来为学界所景仰,他的逝世不特是当代学术的损失,可能也是亟待建设的*精神世界的损失,作者万同林先生曾勉力打捞现代文学史上的那些被压抑的精神“殉道者”,今天,他饱含深情的文字能够让我们感触良多。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以及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四川大学知识分子群体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而这样的实绩还从来没有人系统梳理过,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多半都知道作为传统“蜀学”重镇的川大,却很少提及甚至想起作为现代文化与文学重要根据地的川大。在我们看来,当代中国一切学术的建设、一切文化的发展都莫不根植于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与生命意识,即便继承传统的学术也在事实上离不开现代的人生经验,因此,发掘、梳理和弘扬这些弥足珍贵的现代新传统,恰恰应该成为我们更加自觉的追求,这里的梳理仅仅是开始。
“文学史新论”刊发了10篇论文,它们构成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维度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均充满新意。许祖华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检讨启示我们从整体上反思我们今天学术的姿态和取向。任冬梅关于近代科幻小说、余夏云关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论述揭示出了传统的现代文学史研究所忽略的对象。龙敏君从《伤逝》中读出“民族主义”,曾利君剖析几位当代作家的“民俗描写”,陈晖从文学中发现青少年“成长”的记录,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廖久明、李光荣、卢亚兵的研究则展开了历史发展中几乎被人遗忘的部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理所当然地也应该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形态的研究,希望梁昭博士的论文能够传达*这一学术理念与编辑理念。

目录

刊前絮语
卷首语
我与许志英先生
四川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国际汉学
中越反封建家庭小说比较

巴蜀文学重读
从女性创世神话走出的《女神》——《女神》与日本文化之一
郭沫若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精神气候与心理动因——“五四”前后郭沫若与同乡同学关系略考
郭沫若与《洪水》
郭沫若《屈原》:性与政治的偷情
早期巴金的安那其信仰与文学
沙汀小说中的川西北乡镇

文学史新论
用什么话语系统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学问题思考
科幻乌托邦:现实的与想象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和现代时空观的转变
从《伤逝》谈鲁迅的民族主义思想
莽原社与“五四”后思想革命的兴起及夭折
冬青社的小说创作
鸳鸯蝴蝶派与新文学的斗争形态考察
从启蒙到救亡:艺术视景的转化、深入与局限——王余杞小说创作简论
试论新时期小说的民俗描写——以贾平凹、陈忠实、韩少功的小说为例
青春生命的殷殷守望与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王安忆作品《遍地枭雄》作为成长小说的解读
苗族蚩尤叙事中的族性书写

现代文化研究
报刊、学堂与租界——近代舆论兴起的物质性条件
现代性转型中的“《春秋》学”悖论 ——以粱启超的观点为例
从西方到本土——宗白华美学思想转换背景浅析

中国文学档案
中国新诗档案:1953
中国新诗档案:1954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一)
沈起予1928年至1951年著译年表
稿约与稿例
展开全部

节选

我与许志英先生
万同林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句古老的谶言,实在毫无道理,却偏偏残酷地时有应验。我所尊敬的指导老师许志英先生,就在2007年9月13日刚刚穿透子夜时分,进入14日0点16分,于他七十三岁的命运之坎上,自己选择了远行天国并乘鹤西去。
他走得从容,淡定。走之前的几天,忍受中风病痛和思亲之苦(许夫人于半年前的春天去世)折磨的他,专门为自己淡然宽怀地料理着尘缘世事。他给自己*得意的几个门生,包括张生等,一一打了较长的电话,问长问短,并有说有笑。自缢前的一天晚上,他和自己的一位老友聊天,问孔子是不是活了73岁,告之曰是,又问73是实岁还是虚岁,再告之日虚岁,许先生便说:“我还多活了一岁。”第二天,即行西途。他所留下的一腔遗言是:“生与死,一念之差。而今,我生意已尽。”所以,是他主动预约了另一个世界的行程,在今世完成了自我之后,堪称走得“完美”。
瞬间完成了彻底的遁世,让认识或熟悉许先生的人觉得,他并没有走。时间拉回二十多年前,他的音容,他的影子,再次浮现眼前。中等偏下的个头,戴一副厚如玻璃瓶底的眼镜,着装朴素、朴实到了平民化的极致,让人看不出他是一位名牌大学的教书先生。站在讲台上,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许先生,面无表情,不苟言笑,说话慢条斯理,声音低徊,节奏平缓。他在**节课,对于台下毕恭毕敬的听课学生,开宗明义地宣称:“我的教学,就是填鸭式,我喂你食,完全是灌输式。”非常明确,大家选了他的课,就要准备好接受他的“非现代”的讲授方式。就这样,一堂课接一堂课下来,鸦雀无声;没有交头接耳,也没有提问;除了他自己讲课的声音,伴着粉笔板书的零星吱喳,以及同学们做笔记时的沙沙响动。他所重点讲授的是“五四”文学****,是他那些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我们离开校园后,他陆续出版了发韧于那个时期的几本学术专著《“五四”文学精神》、《“五四”:人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