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分
话说聊斋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6337512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NULL
- 页数:212
- 出版时间:2008-07-01
- 条形码:9787563375127 ; 978-7-5633-7512-7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名家的精彩评说,品味聊斋人物和故事的意味深长,揭秘文本掩藏的真实世界,体会蒲松龄的天才构思。
目录
恐怖小说
轻薄之戒
幻由人生
化腐朽为神奇
魔术之*
娇惰不能作苦
山野的呼唤
并非少年维特之故事
文章憎命达
死缠烂打
化作美女的恶鬼
美得失去自己
千姿百态的笑
侠骨柔肠
多情狐仙
弥留之际
复仇女郎
三角恋爱
用心良苦
惜乎击之不中
爱的极至
是不是欺骗,已经不太重要
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
才、识互补
识英雄于未遇之时
不吐不快的悲愤
人不如虫
地位未变而思想已变
*阳光的两个女鬼
短篇而有长篇之容量
无心之善,涌泉相报
帘中人并鼻盲矣
一个“在逃犯”的悲欢离合
迷狂的心态
螺旋式的结构
公案加爱情
万生真天下之快人也
天下之宝,当归爱惜之人
人间百态
除了爱,什么都不要
亦真亦幻
鬼的逻辑
视觉以外
纤足和绣花鞋
此辈无有不可杀者也
妓尽狐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无往而不在的恩报观念
聊斋和红楼之异同
文章虽美,贱则弗传
青林黑塞有知音
词赋气和小说气
诗笔和史笔
结局种种
小说史上的奇迹
节选
孝可感天
蒲松龄的小说,伦理色彩很浓,借小说而惩恶扬善的意图非常强烈。这种意图特别鲜明地体现于人物的结局。伦理至上,这正是传统文化*核心的精神。蒲松龄当了一辈子塾师,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塾师的职业习惯渗透到小说里来,就是喜欢教训人。蒲松龄的每一篇小说,都要寄托教训,对于他的小说创作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作者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创作,带来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不利的是,喜欢说教,搞得不好,主题先行,剪裁生活,会损害艺术的美。幸运的是,蒲松龄在惩恶扬善的同时,尽可能地照顾到了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在很高的层次上达到了教化与艺术的统一。
五伦之中,蒲松龄对君臣之义没有兴趣,《聊斋志异》里没有一篇作品是表彰忠君的。蒲松龄是个乡村的秀才,屡试不举,淹蹇场屋,始终未能跻身统治者的行列,皇上的雨露没有洒到他的身上,他对统治者没有什么好感。所谓太平盛世,享受繁荣之果的,永远是极少数的人。他*推崇的是孝,《仪礼》中说:“夫人伦之道,以德为本。至德以孝为先。”不光是儒家这么说,它早已成为全民的认识。历史上那些手刃父仇的人,即便不能得到法律的宽容,也必能获得舆论的强烈同情。《考城隍》一篇,位列《聊斋志异》之首,可谓开宗明义。如何垠之评点所说:“一部书如许,托始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篇内推本仁孝,尤为善之首务。”确切地说,从艺术上看,《考城隍》在《聊斋志异》中并非一流之作,但是,它在体现蒲松龄的创作意图方面却是非常鲜明的作品。
《考城隍》的构思并不新鲜。传说颜渊、子夏死后成为地下的修文郎。李贺死后,被上帝请去撰写《白玉楼记》。这类传说很多,一方面在纪念死去的尤其是英年早逝的人才,一方面在安抚活人的心灵。这类传说渐渐地由名人发展到一般人,于是,在六朝至唐的志怪和传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文人因为文章写得好,被请到阴间,去做点文字的工作,他不愿意,乞人替代,经过一番曲折,终于找到替身,侥幸得脱,回到阳间。可是,蒲松龄接过这一古老的题材,腾挪变化,将故事讲得更有人情味,描写更细腻,文字更流畅,生活气息更加浓郁。
蒲松龄一般并不在意小说的纪实性,可是,对于这篇开宗明义的作品,为了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亲切,作者有意地增加了故事的纪实色彩。主人公是作者的“姊丈之祖宋公”,小说的结末交代说:“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宋公病中,有人来请他赴试,宋公感到十分奇怪:“文宗未临,何遽得考?”作者故意写得含糊其辞,以完成情节从现实到超现实的过渡。我们看志怪和传奇中,从现实到超现实、非现实的过渡,一般都是如此,病中、梦中,或是醉意朦胧之时,总之,神志恍惚之时,多幻象幻觉,少理性判断,糊里糊涂、不知不觉地就跨进了仙界、冥界。《聊斋志异》中更多的是冥间,因为冥界虽然可怕,却可以容纳更多的不平和痛苦,与平民的距离也更近。地狱虽然阴森可怕,但那是惩治恶人的地方,那里有人间缺失的道德法庭。
而仙境虽然金碧辉煌,虚无缥缈,却可望而不可即,可敬而不可亲。《聊斋志异》中,《席方平》、《于去恶》是例外,说阴间和阳间一样的黑暗,一样的贿赂公行,没有正义和公平。但是,席方平终于有二郎神替他找回了公平,于去恶则有张桓侯使他扬眉吐气,还是比阳间强。
宋公进了冥间,所见所闻,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只是这里提到,上面列坐的官员中,居然有大名鼎鼎的关羽。蒲松龄对关羽颇为崇拜,他为关帝庙写过碑记,说关帝“为人捍患御灾,灵迹尤著”。考试的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公答得也很简单:“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好像八股的破题。蒲松龄考了一辈子,在八股上下过苦功,八股里的破题自然是非常熟悉,毕竟练得很多,用到小说里来,也很自然。我们看《叶生》一篇,就有宋生出色的破题,其实是作者在那里露了一手。当然,蒲松龄那种小说家的破题真要用到考场上,恐怕是有害无益,因为小说家的破题,决不会符合代圣贤立言的口吻。
《考城隍》里,诸神欣赏宋公的才思敏捷,当即任命他为河南某处的城隍,此时此刻,宋公才觉悟到自己已经告别人间,不禁悲从中来。他哀求宽限岁月,以奉养老母:“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养天年,惟听录用。”这是小说的关键之处,宋公的拒绝任命,不是惜命怕死,而是为了奉养老母。于是感动诸神,尤其是关公为他说了话:“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感动之余,政策放宽。以前类似的故事里,常常是托关系,走后门,甚至是送礼行贿,作弊弄假,找人替死。宋公提出老母的赡养问题,这就提高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同时参加考试的长山张某便暂时代理城隍之职。张某考得怎么样,作者没有交代,大概是不如宋吧。张某在小说里只是一个陪衬,对考官来说,他只是一个替补,但是,没有替补也不行,没有张某,宋公就脱不了身,所以张某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宋公回到阳间,这是志怪传奇里常见的公式,人死了几天,忽然醒来,像做了一场梦,而张某就在同一天死去。九年以后,有人马来迎接宋公赴任,这都是对冥间一段的呼应。作品特别强调,宋公在赴任以前,已经将老母的后事料理妥当:“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殁。”
情节并不复杂,突出一个孝字,孝可感天,因此而成为《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的作品。
孝的思想,表现于《聊斋志异》的许多作品中。我们读《席方平》,觉得作者是在揭露腐败,但作者的创作意图,更主要的是在写孝。所以他在“异史氏曰”里说:“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异哉席生,何其伟也!”《田七郎》一篇,田七郎是个侠义人物,但作者却处处在写他的孝。难怪但明伦的评点说:“能为孝子,然后能为忠臣,为信友,为义士。”蒲松龄对妒妇、悍妇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是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着眼的。妒妇、悍妇自己不生儿子,又不让丈夫娶妾;有了妾,不让丈夫与妾亲近;妾怀孕以后,又促其堕胎。《钟生》一篇,道士对钟生说:“子福命至薄,然今科乡举可望。但荣归后,恐不复见尊堂矣。”钟生至孝,“闻之泣下,遂欲不试而归”,“早归一曰,则多得一曰之奉养”。结果感动神明,母亲延寿一纪,钟生中举。
恐怖小说
我们读李贺的诗,只觉得凄侧、艳丽、诡谲、神秘,时有鬼气,难怪人家称他是鬼才。鬼气是鬼气,不损其美。《苏小小墓》一篇,他能把一个坟场、一个幽灵,写得那么美。《聊斋志异》中多讲狐鬼,真正有意渲染恐怖的作品却不多。可是,《尸变》一篇,却是一篇恐怖的小说。夜深人静之际,停尸房里,女尸起而杀人,奔而逐人,穷追不舍。这自然是迷信,但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蒲氏制造悬念、渲染气氛的高明手腕。
故事发生在一家临街的小旅店里,情况非常特殊,旅店客满,而店主子妇新死,于是,迟到的四位客商竟住进了和停尸房相通的一间房子里。一面是客商“坚请容纳”,一面是店主“似恐不当客意”,这是说明客商住进停尸房这一情节的合理性。《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再离奇,再耸人听闻,也要还你一个合情合理,让你挑不出一点勉强的地方。这是蒲氏的本事,也是他非常注意、非常坚持的地方。客商一路奔波劳碌,疲惫不堪,急于休息,不挑剔居住条件,固然是不得已;店主要揽客,图赚钱,既然客人不挑,乐观其成,亦在情理之中。“翁沉吟思得一所,似恐不当客意”,“沉吟”才思得一所,说明他介绍那么一间房子的时候,也不无犹豫和顾虑,所以说“似恐不当客意”。停尸房的情况,蒲氏略加点染,一是“灯昏案上”,二是“纸衾覆逝者”,鬼尚未出来,已是鬼气拂拂。四客奔波疲极,唯思一榻,竟将就住下。看来都是无神论者,否则的话,再困也不至于睡在与停尸房相通的房间里。其中三人沾枕就着,“鼻息渐粗”,黑甜一梦,不知所之。我们不能不对三人的勇气表示由衷的钦佩,如果在晋宋之际,这三位客商一定会被刘义庆编进《世说新语》的《雅量》一栏。倘若四客都是酣睡不觉,则恐怖的场面就将死无见证,幸好四客中有一人尚在朦胧迷糊之中,他因此而不幸成为恐怖事件的目击者,又因此而成为大难不死的幸存者。
先是听到灵床上“察察有声”,未见其鬼,先闻其声。接着,借着灵前灯火,看到女尸揭衾而起,慢慢进入卧室,恐怖的戏剧从此拉开了序幕。对女尸的样子,小说有八个字的描写:“面淡金色,生绢抹额”,亏得客商惊恐之余,还能注意到女尸的面色和额上的生绢。只见女尸俯身对着客商一个一个地吹气,那位朦胧的客商此时此刻没有晕过去,也没有大声呼救,已是很不简单,他的心理素质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
“潜引被覆首”,“闭息忍咽”,唯恐被尸鬼发觉他还活着,这是他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尸鬼俯身,对着几位客商,一个个地吹过以后,也对他吹了一阵,然后就走了出去,那位客商在被子里只听得纸衾的声音。整个过程和动静完全从这个受惊的客商的感受去描写,所以显得格外恐怖。读者读着读着,仿佛置身其中,毛骨悚然。客商听得女尸出房,悄悄掀起被角,偷偷一看,那女尸又回到尸床上,若无其事地躺下了,一动不动,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客商悄悄地用脚蹬了蹬他的三位伙伴,发现他们一动不动,已经死去。孤掌难鸣,他越想越怕,苦思无计,求生的欲望使他鼓起勇气,偷偷穿起衣服,准备逃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谁知这时女尸那边又传来纸衾的声音,大概是女尸听到了这边有动静,怀疑这边还有活口,想过来“补枪”。客商一看不行,赶快装死躺下,缩进被里。那女尸又来,吹了一阵才走。从小说的角度来说,这是有意制造曲折。听女尸又躺下,客商赶快蹬上裤子,鞋也顾不得穿就往外飞跑。女尸立即起床,要来抓他,女尸刚起来,客商已将门栓拔开,真是千钧一发。客商光脚,一路狂奔,女尸尾随其后,紧追不舍。客商一边跑,一边大声呼救,但是旷野之中,凄厉的呼救声却没有得到一点回应。本想去敲店主的门,又怕耽搁时间,被女尸追上。好不容易看到一座寺庙,里面隐隐传出敲木鱼的声音,客商发疯似的敲击山门,可念经的和尚不明底细,又不敢开门。眼看就要被女尸追上,客商借着一棵大树和她周旋,女尸伸手抓他,竟“抱树而僵”,客商也昏厥倒地,故事戛然而止。后面便是一点尾声,尾声中令人难忘的一幕,是女尸的可怕:“使人拔女手,牢不可开。审谛之,则左右四指,并卷如钩,人木没甲。又数人立拔,乃得下。”不难想象,这双魔爪如果用来抓人,那将是多么的恐怖!
尸鬼虽然可怕,但真正的恐怖,不是女尸的面目如何狰狞,而是人对死亡的恐惧。而且这种死亡的威胁悄然而至,让人猝不及防。卧榻之旁,咫尺之遥,躺着如此凶残之女尸,四位客商竟没有一点防备的措施,没有应急的预案,没有一点心理的准备。难怪当灾难从天而降的时候,三人死去而不知如何死去。一人受尽惊恐,侥幸得脱,仅以身免。虽然大难不死,但那种心理的创伤,大概是终身不愈的了。那恐怖的一幕,恐怕将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摆脱的阴影。
轻薄之戒
《瞳人语》一篇,情节并不曲折,主题非常单纯,就是轻薄之戒。《聊斋志异》的写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受文言小说传统的影响,一般喜欢盯住主人公的行踪,笔头跟着他不放,围绕主人公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来展开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紧扣人物的命运,不枝不蔓,使读者容易得到一个集中的印象。《聊斋志异》,一般都是一开始立即将男主角推出来,而女主角则在以后的情节中带出来。而男主角的出场,一般是抓住其思想性格的要点,三言两语,点到即止,说多了,读者反而不得要领。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对人物自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瞳人语》一篇,开篇即介绍说:“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达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这段文字,将主人公定格为有才、有名、好色、轻薄的类型,这就是作者描写方栋的一个纲。轻薄好色是他的取祸之道,有才有名是他受到惩罚以后,能够忏悔、获得原谅的原因。
先是清明节时在郊外偶遇美人。在古代,这种节曰正是青年男女难得的见面机会。但这里不是要写男女相悦的浪漫爱情,而是要惩戒轻薄之徒。方生见到车中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顾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女郎并非等闲女子,而是“芙蓉城七郎子新妇”,方生因此而惹祸。六朝的志怪、唐人的传奇里,就有很多轻薄子与女神戏谑而招致酷报的故事。《封神演义》的**回,就写纣王女娲庙进香,见女娲美色,题诗调戏,后来即因亵渎神灵而遭到酷报,把江山给丢了。芙蓉城女郎的报复非常古怪,她的婢女扬土眯了方的眼睛。方生“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这是写女郎的神秘。方回家以后,双目逐渐失明,症状类似今曰所谓白内障。病情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先是“觉目终不快”,接着“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曰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虽然这是超现实的情节,但眼病的症状却符合人的相关经验。蒲松龄*善于在超现实的想象中渗入现实生活的体验,使人欲不信而不得。病情的发展非常迅速,看来,女郎的报复心真是不可低估,简直是立竿见影。失明的痛苦使方生对自己的轻薄不免心生忏悔,并开始诵读佛经,于是,事情有了转机。神异的是,瞳中似乎有两个人在小声地对话。显然,这两个躲在方生瞳仁里的小人,就是女郎调理方生、惩罚轻薄之徒的武器。两个小人好像是两个顽童,他们嫌瞳仁里黑黑的,闷人,要出去散心解闷。当然,他们一旦跑出去,把瞳仁外面的厚翳钻破,方生也就有希望恢复视力。两个瞳中小人的出走过程,写得很细,这是作者有意盘旋的地方,也是展示作者想象力的段落。
两个小人不是立即钻破眼翳飞出去,而是从鼻子里钻了出去。一会儿,玩够了,“复自鼻人眶中”,说是园子里的珍珠兰都枯死了,原来两人去花园逛了一趟。一问妻子,园子里的珍珠兰果然枯萎了。两个小人又嫌从鼻子里出去太麻烦,要开辟更为直接的道路,于是,方生复明的希望出现了,可惜,他们都从左眶钻了出去,左眼的视力得以恢复,而右眼却厚翳如故。看来,方生的忏悔和读经,尚不足以完全赎清他的罪过,清明节的一番轻薄,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实他不过是跟踪了人家一段,没想到遭到如此惨烈的报复,看来神灵是不能轻易亵渎的。因果报应,不但有质的要求,而且有量的计算,犹如法律上的量刑。轻薄而亵渎神灵,双目失明;忏悔读经,恢复一目的视力;如果不忏悔,不读经,那就永无复明之曰。
《瞳人语》一篇的本事出自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张师正的《括异志》,当然,有人说,《括异志》是魏泰假托张师正之名而作。《六一诗话》提到石曼卿的故事,说他是芙蓉城主:
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忿然骑一素骡,去如飞。
《括异志》里说丁度的故事:
庆历中,有朝士将晓赴朝,见美女三十余人,靓妆丽服,两两并马而行。丁度观文按辔其后。朝士惊曰:“丁素俭约。何姬之众耶?”有一人*后行,朝士问观文:“将宅眷何往?”曰:
“非也。诸女御迎芙蓉馆主。”俄闻丁卒。
蒲松龄的《瞳人语》一篇,将石曼卿和丁度的传说捏合在一起,加以生发,赋以轻薄之戒的主题。《聊斋志异》里尚有《黎氏》一篇,亦写轻薄之戒,结果极为惨烈。谢中条遇黎氏,死皮赖脸地追逐,强与野合。谢中条将黎氏带人家中,“嬖爱异常”。一曰,办事回来,“方至寝室,一巨狼冲门跃出,几惊绝。入视子女皆无,鲜血殷地,惟三头存焉。反身追狼,已不知所之矣”。可是,《聊斋志异》的艳情故事里有许多轻薄之徒,都没有得到惩戒,反而如愿以偿。由此可见,蒲松龄的思想很复杂,难以一概而论。小说都是即景生事,不是哲学论文,万万不可较真,你要较真,只会自讨没趣。
……
作者简介
张国风,江苏无锡人,1945年生,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太平广记版本考述》、《传统的困窘——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论诠释》、《儒林外史试论》、《公案小说漫话》、《漫说三国》、《漫说儒林外史》、《话说金瓶梅》、《话说红楼》等。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山月记
¥14.8¥39.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